新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A卷.doc_第1页
新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A卷.doc_第2页
新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A卷.doc_第3页
新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A卷.doc_第4页
新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A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为了使学生在教室上课时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的措施中合理有效的是( )A . 教室内保持安静,不讲话B . 在教室周围植树C . 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D . 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2. (2分)关于声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平时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就是通过声来传达信息的B . 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利用声波可以清洗精细机械C . 教师在教室里讲课,回声起到了增强原声的作用D . 超声与次声由于人们听不到,所以它们只有对人们有危害而没有益处3. (2分)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B . 固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加C . 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小D . 冬天放在室内的透明玻璃杯中装入部分开水后,杯的内壁会出现小水珠4. (2分)某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该物质( )A . 是非晶体B . 熔化过程用时8minC . 第10 min时处于固态D . 熔化过程内能不变5. (2分)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在高山上烧水时,水温不到90水就沸腾了,是因为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B .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C . 夏天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D . 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一定升高6. (2分)下列光学知识的应用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这个应用是( )A . 天文爱好者用望远镜观察天体B . 演员对着镜子练习舞蹈动作C . 医生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患者视力D . 摄影师用照相机拍摄照片7. (2分)晚上,人从马路边一盏路灯下走过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A . 先变短后变长B . 先变长后变短C . 逐渐变短D . 逐渐变长8. (2分)如图是光在空气与水的界面处发生折射和反射的光路图,其中基本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9. (2分)如图是同一架镜头焦距不能变化的照相机拍摄的两张照片,通过比较两张照片,可知在给景物拍照时( ) A . 图甲表明此时相机距离景物较近B . 图乙表明此时底片距离镜头较远C . 两者底片到镜头的距离相同D . 两者镜头到景物的距离相同10. (2分)小林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他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 A . 一定小于LB . 一定大于LC . 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D . 可能等于L11. (2分)为了规范交通行为,公安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如图所示,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A . 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B . 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C . 凹透镜,成放大的虚像D . 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12. (2分)下列估测中,通常情况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初中女生跑800m所用时间约为1.5minB . 中学生使用的标准篮球的直径约为40cmC . 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D . 人们感觉比较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二、 填空题 (共8题;共27分)13. (4分)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各小题:(1)图中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物体的长度是_cm。(2)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的规律制成的;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14. (2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数以万计的同胞遇难,有关人士指出,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丧生人数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自救措施正确的是_ A大声呼救B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C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D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来救说明理由:_15. (4分)写出下列各种生活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_寒冷的冬天,室外的人口中呼出的“白气”_用湿拖把拖过地后,地上的水迹逐渐消失:_用久了的日光灯两端玻璃变黑:_16. (2分)验钞机能检验人民币的真伪,它的原理是利用了_使荧光物质发光;遥控器是利用发出的_来控制电视机的 17. (2分)一位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某次实验蜡烛距透镜28 cm,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清晰像的特点是_,据此人们制成了_。18. (6分)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_,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_像(选填“虚”或“实”). (3)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_. 19. (3分)阅读光的全反射,回答: 光的全反射如图1所示,当光线从玻璃斜射入空气里的时候,一部分光会进入空气里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若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当入射角增大到某值时(小于90),折射角会增大到90若继续增大入射角,此时空气中没有折射光射出,光线全部反射回玻璃,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当光从水或玻璃射入空气时,只要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就会发生全反射海面上出现的海市蜃楼奇景如图2所示,就是因为光的在空气层中多次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在夏季,白昼海水温度比较低,所以在海面上方的空气出现下冷上暖的现象由于空气的热胀冷缩,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疏景物的光线先由密的空气层逐渐折射进入稀的空气层,并在上层发生了全反射,光线又折回到下层密的气层中来,经过这样弯曲的线路,最后投入人的眼中由于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向的,因此看到的“景物”比实物抬高了许多人们利用光的全反射的现象制成了光缆,用于通信等方面光在均匀透明的玻璃棒中传播,即可在弯曲的玻璃棒的光滑内壁上,借助于接连不断地全反射,可以将光从一端传导到另一端,即使棒的截面直径很小,甚至到微米数量级,传导的效果也不变,这种导光的细玻璃丝称为光导纤维如图3所示光导纤维束已成为一种新的光学基本元件,在光通信、光学窥视及光学特殊照明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在此方面贡献突出,被世界誉为“光纤通讯之父”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光发生全反射时,入射角_临界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海市蜃楼情景中,人眼看到的空中的“景物”是_像(选填“实”或“虚”) (3)请你写出光纤的一些具体的应用_ 20. (4分)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m/s=_km/h1km/h=_m/s72km/h=_m/s 12m/s=_km/h三、 解答题 (共9题;共46分)21. (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手电筒一般手电筒都有一个俗称灯窝的东西,如图甲所示,当将发光的小灯泡安装在焦点上时,光就会被强烈地反射出来,近似地形成平行光,这样手电筒的光就能照亮较远的地方,避免发散的光照到远处时就很快地变暗。然而,钢笔型电筒、打火机电筒等微型电筒并没有灯窝,它们发出来的光也能近似平行射出,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要从微型电筒的小灯泡分析入手,微型电筒使用的小灯泡和普通的小灯泡不同,它顶端玻璃很厚,呈半圆形,如图乙所示,恰好能起聚光作用,所以不用灯窝也能使小灯泡发出的光近似于平行地射出。(1)一般手电筒的灯窝相当于一个_(选填“凸面“”凹面“”凸透“或”凹透“)镜,对光线有_(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2)微型手电筒的小灯泡顶端玻璃很厚,呈半圆形,相当一个_(选填“凸面“凹面”“凸透或“凹透”)镜,且应将发光的灯丝放在其_位置处,就得到近似的平行光。 22. (3分)为救治病人,急需将一种药品送到偏远的山村,这种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常用保温瓶不能满足需要同学们经过讨论,为保障药品在0以下存放,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冷藏盒 (1)其中药品应放置于_(A/B)处,另一处空间放置低温物质 (2)关于保温盒填充材料,你选择_(铝合金/发泡塑料/砂石) (3)关于放置在保温瓶内的低温物质的选择,小明认为只要放普通冰块即可,小华却认为应该放置由盐水凝固而成的冰块(简称“盐冰”)你支持_的选择 23. (3分)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 (1)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_; (2)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_; (3)火柴为什么移离蒸气才能燃烧?_ 24. (4分)如图是某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属于_(晶体/非晶体),在B点时的内能_(大于/小于/等于)在C点时的内能,理由是_(2)根据图中坐标信息可知,该物质在AB 段和CD段的比热容分别为c1、c2 , 则c1:c2=_ 25. (1分)如图中用到共同的物理规律是_26. (6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5)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_。27. (2分)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时,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小华推断,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L (1)你认为小华的推断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为了检验小华的推断是否正确,可将凸透镜向下方的纸张慢慢移近,若观察到纸上呈现的光斑变_(选填“大”或“小”),则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28. (19分)如图是小莉、小华和小明三人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1)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直至屏上呈现出_的光斑,量出透镜到光斑的距离为10cm。则此凸透镜的焦距约是_cm.(2)小华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把蜡烛放在该凸透镜的焦点上,凸透镜固定不动,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现象是大小_的光斑,把蜡烛放在该凸透镜的焦点内,凸透镜固定不动,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现象是大小_的光斑(填“不变”、 “变大”、 “变小”).(3)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小华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图上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透镜,小莉应将透镜向 _(选填“上”或“下”)移动.改正后若实验时固定蜡烛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_。当蜡烛距离凸透镜10.3cm时,无论怎么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像,原因是_。(4)小明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_实像,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5)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小明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小华应将光屏向_(左/右)移动.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近视眼矫正情况的是_。A.乙甲 B.丙甲C.乙丁D.丙丁(6)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小明用书遮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实验时光屏上所成的像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明暗程度将 _(选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7)蜡烛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清晰的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 )A . 不能成像B . 可以成像,但要适当移动位置C . 可以成像,像大小不变D . 可以成像,像变小(8)蜡烛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清晰的像,若拿下光屏,移动眼睛的位置 _(“能”或“不能”)看到像。(9)一物距应只有唯一的像距,他们三人将蜡烛都放在透镜前15厘米处时,但他们所测得的像距却并不相同,分别为28cm,30 cm,31cm,他们的数据不是因为测量长度误差造成的,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 。(10)小华又将两支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C、D两处会得到清晰的烛焰像.这像是 _(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烛焰的像.用一厚纸板挡住A处的烛焰,在光屏上_(选填“C”或“D”)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像.29. (4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现象会让我们产生疑问,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比如,“哪种品牌的运动鞋更好?”“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吗?”等都不属于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例如,“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你可以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并予以解答。并不是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究,当问题太泛化或太模糊,就难以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是什么影响气球贴到墙上?”。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必须是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例如,“增加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会改变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吗?”,在这个问题中,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是自变量,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是因变量,我们通过改变自变量就可以检验因变量怎样变化。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例如,导体的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