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低碳生活_第1页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_第2页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_第3页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_第4页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 1 课题分析课题分析 在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中 始终贯穿着人类与环境这一基本矛盾 生态环 境问题也并非是人类进人工业社会之后才出现的 而是古已有之 只是在生产 力发展的不同阶段 表现形式不同 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只是因为科学 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大工业生产方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 矛盾 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工业革命以来 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和毁灭森林 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百年内增加了 25 IPCC 报告显 示 大气中 CO2 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 280ppmv 上升到 2005 年的 379ppmv 不仅如此 科学家预计 到 2050 年 人类每年吞噬的矿物 矿石 化石燃料和生物量估计为 1400 亿吨 是目前人类消耗量的 3 倍 而从探明的 储量分析 现在地球上的石油 天然气和煤炭的总储量分别为 1 万亿桶 120 万亿立方米和 1 万亿吨 按照目前全世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计算 这些能 源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大约还有 石油 45 50 年 天然气 50 60 年 煤炭 200 220 年 在 2010 年全国两会上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大 力开发低碳技术 推广高效节能技术 由此可见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形势发 展的需要 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 二 检索策略及对所选数据库概述 二 检索策略及对所选数据库概述 借助检索数据库对本文课题进行检索 本文涉及到的数据库有 读者网上服务 系统 CNKI 系列数据库 维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独秀中 文学术搜索 其中 1 CNKI 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 于 1995 年正式成立 已建设成为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 CNKI 数 字图书馆 深度集成整合了期刊 博硕士论文 会议论文 报纸 年鉴 工具书等各种文献资源 并以 中国知网 为网络出版与 知识服务平台 2 维普数据库收录有中文报纸 600 种 中文期刊 8000 多种 外文期刊 5000 余种 已标引加工的数据总量达 20000 万篇 3000 万页次 拥有固定客户 3000 余家 在国内同行中处领先地位 维普数据库已成为我国图书情报 教育机构 科研院所等系统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和获取资料的重要来源 3 万方数据库集纳了涉及各个学科的期刊 学位 会议 外文期刊 外文会 议等类型的学术论文 法律法规 科技成果 专利 标准和地方志 各类 期刊 6 千余种 其中核心期刊 2500 余种 论文总数量达 1 千余万篇 自然科 学领域各高等院校 研究生院以及研究所的硕士 博士以及博士后论文共 计 136 万余篇 还涉及近 3000 个重要的学术会议 总计 97 万余篇 收录了 国内外的发明 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等专利 2400 余万项 其中中国专利 331 万余项 外国专利 2073 万余项 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各个学科领域 科 技成果总计约 50 余 万项 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 政策法规 收录自 1949 年建国以来全国各种法律法规 28 万余条 4 读秀知识库是由海量图书等文献资源组成的庞大的知识系统 是一个可以对 文献资源及其全文内容进行深度检索 并且提供原文传送服务的平台 三 确定检索词三 确定检索词 关键词 节能减排 低碳 生活 四 检索过程概述 四 检索过程概述 打开数据库页面 一般会有初级检索 高级检索 专业检索 标准检索等 本文均选高级检索流程 添加扩展 均选关键词作为检索项 输入节能 并且 低碳 并且 低碳 并且 生活 时间从创建时间到现在 在学术期刊 学位论文 数据论文等中进行检索 其中本文中对 CNKI 系列数据库进行了跨库检索 在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世纪期刊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 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 库 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进行跨库检索 确定检索后会得到所要的一系列信 息 5 5 相关度最高的十篇文献及文摘信息 相关度最高的十篇文献及文摘信息 1 齐玉春 董云社 中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 中国科学 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004 24 5 文摘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化石燃料的广泛应用 能源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逐渐成为其主要的人为排放源 能源 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成为各 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 如何有效地进行能源活动中温室气体的减排已经成为 涉及环境 经济 政治 外交等多方面的全球性科学问题 文章对中国能源开 发利用现状和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CO2 甲烷 CH4 氧化亚氮 N2O 能源排 放源进行了简要分析 并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温室气体减排与能源可持续开发与利 用 双赢 实现 发展型减排 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 王启智 吴克忠 马慕周 大力提倡低碳办公 努力做到节能减排 J 办公自 动化 2010 6 文摘 简要介绍低碳生活的含义及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 简要介绍低碳办公的 含义和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 以及我们的打算 3 黄耀 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 减排措施与对策 J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第 四纪研究 2006 年第 26 卷第 5 期 文摘 在过去的 20 余年里 中国为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做出了重 要的贡献 对文献资料和大量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 中国可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和 制订相应政策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少 CO2 排放的主要措施和对策包 括调整能源结构 降低煤炭消费比例 适度提高天然气比例和发展核能 提高能 源生产 转化 分配和使用过程中的效率 开发利用水能 风能 太阳能和生物 能等可再生能源 通过植树造林 推广秸秆还田 平衡施肥和少 免 耕等增加陆 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 4 李来龙 福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举措 J 能源与环境 2010 2 文摘 论述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人类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 大工业革命 提出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能源结构 推进节能减排 倡 导低碳生活方式等举措 加速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 5 杜秀清 杨贵平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0 3 文摘 在 2010 年全国两会上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大力开发 低碳技术 推广高效节能技术 由此可见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 在这场新经济浪潮中 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低碳经济 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需要在消费 模式 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 法律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做工作 才能确 保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6 孙海霞 论 低碳经济 J 商品与质量 2011 4 文摘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 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 量 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 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 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7 牛昌茂 节能减排举措的分析 J 能源与节能 2011 6 文摘 从节能减排的背景入手 叙述了政府政策引导 企业加强管理以及低碳 生活三方面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和措施 提出 节能减排的主体包括每 1 个人 要从 人类自身抓起 8 安红霞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D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文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造成了化石燃料的大规模 利用 全球气候变暖 生态环境恶化 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高污染 高消耗的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人们的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 以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 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中国能源结构 技术水平 工业发展状 况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不容易改变 低碳经济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 的契机 本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以河南省为例 运用文献综述 实证分析等 方法研究了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从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循环经济 技术创新 低碳生活 低 碳城市 制定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与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发展低 碳经济的路径 9 郭廷杰 尽快修订 节能法 促进全面持久节能 J 节能 2004 11 文摘 我国从 1998 年起开始实施了新颁布的 节能法 但由于人们的节 能意识淡化以及宣传贯彻力度不够等诸多原因 致使浪费能源的现象屡见不鲜 甚 至产生能荒危机 本文根据此问题阐述了节能淡化是造成能荒的根本原因 并 分析了其主要表现和影响 在结合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调整产业结 构 完善修订 节能法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建议 10 张永志 浅谈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经济纵横 2011 3 文摘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节能减排对于掉正 经济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 具有 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节能减排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们 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6 综述正文综述正文 摘要摘要 2009 年 12 月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有 拯救人类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之称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缔约方第 15 次会议在此召开 此次哥本哈 根会议不仅给了人类一次 自我救赎 的机会 同时也将 低碳 概念在中国 推向了一个高度 低碳生活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物 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 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fe 简单说就是指生活巾所 耗用的能量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 例如节电 节油 节气等 从而最大限度 的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根据我国的国情 审时度势 只有推行低碳经济 努力形成 低投入 低消耗 低排放 高效率 的经济发展方式 才能保证我 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 关键词关键词 节能减排 低碳 生活 2009 年的哥本哈根会议终于使各国正视本国的能源消耗 二氧化碳排放量 问题 数据表明 我国的能耗率居高不下 分别是瑞士 意大利 日本 法国 德国 英国 美国 加拿大的 14 4 倍 11 3 倍 10 6 倍 8 8 倍 8 3 倍 7 2 倍 4 6 倍 4 2 倍 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 1 发展低碳 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 谁在能源环境技术创新中领先 谁就将主宰绿 色发展的潮流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已刻不容缓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 的反思 低碳这个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 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 自然的活动 核心内容是低污染 低消耗和低排放以及多节约 如果绝大多数 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保持节能意识 采取低碳的方式 那么将会大大提高环 境质量 改善环境逐步恶劣的现象 我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低碳生活 1 节电 节电 调查发现 在电力中水电占 20 左右 火电占 77 据计算 每燃烧一吨 煤炭会产生 4 12 吨二氧化碳气体 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 30 和 70 0 而科学家估算 未来 20 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 1 8 万亿美元 火电的 大规模发展令环境的威胁不容忽视 2 我们可以 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 可以每天减少大约48克的二 氧化碳排放量 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减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 把在电 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 可以减少将近l公斤的二氧化碳 排放量 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 而是让其自然晾干 可以减少2 3公斤的二氧 化碳排放量 3 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 打印机等外围设备 少让硬盘 软盘 光盘同时工作 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等 用笔记本计算机要特别注意 尽量 不使用外接设备 关闭暂不使用的设备和接口 关闭屏幕保护程序 合理选择 关机方式 需要立即恢复时采用 待机 状态 靠机内电池供电 使用问隙尽 量选 睡眠 模式 长时间不用选 关机 模式 多用电子邮件 如 MSN QQ Skype等即时通讯工具 少用传真机 打印机 4 选择可靠的低 耗节能家用电器产品 更换白炽灯照明 全世界20 的电能消耗在照明上 其中 40 的电能是老式灯泡消耗掉的 在发光量相同的情况下 节能荧光灯不仅比白 炽灯省电75 80 且使用寿命可达到后者的10倍 假如全球都换掉老式白炽 灯泡 就可以通过节能减排CO2等温室气体7 10 8t a 5 2 节油 节油 调查发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者和第三大石油进口者 预计 2007 年 原油进口依存度将达 50 节油举措迫在眉睫 事实表明 轿车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 30 以上 减少此 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 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 公共交通每 年节省近 53 亿升天然气 这意味着能减少 15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6 开车 族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 也可让驾驶变得更为 绿色 如避免冷车启动 减少 怠速时间 尽量避免突然加速 选择合适挡位 避免低挡跑高速 用黏度最低 的润滑油 定期更换机油 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 轮胎气压要适当 大家还可 以购买低价格 低油耗 低污染 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 多步行 或骑自行车 乘坐轻轨或者地铁等 7 3 回收与再利用 回收与再利用 塑料袋 方便筷 这两种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 形象地展现了地球 发烧 的历程 人们大量使用塑料袋耗费石油资源 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一次性 纸巾和卫生筷的大量使用 增加了树木的砍伐 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 据中 国科技部 全民节能减排手册 计算 只要少用 10 的一次性筷子 每年就能 减碳 10 3 万吨 全国减少 IO 的塑料袋 可节省生产翅料袋的能耗约 1 2 万 吨标煤 减排 3l 万吨二氧化碳 与 一次性消费 模式相对应的是 循环消费 模式 是一种可持续消费的模式 是指为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在产品使用后 把其材料进行回收和再利用 纸张的循环再利用 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 出来的沼气 还能少砍伐树木 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 保护环境 8 所 以 用过的塑料瓶和塑料桶 洗干净后再用来盛各种液体或固体颗粒物质 多 余或不用的物品集中起来 通过交换和捐赠的办法 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 家 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 分别收集各类垃圾 既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 同时 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 9 4 节能 节能 用能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排放源 发展低碳经济要以节能作为突破 加强 节能目标责任制 以高耗能领域 行业 企业为重点 强化典型示范 加大节 能技术的研发 推广应用 以经济 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促进全社会节能 做到 1 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 在工业领域 推动钢铁 有色 煤炭 石油 石化 化T 建材 纺织 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 2 推广重 大节能技术 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 工艺和设备改造企业 实现技术装备大型 化 生产流程连续化 紧凑化 重点抓好燃煤工业锅炉 窑炉 改造 热电联产 集中供热 余热余压利用 电机系统节能 能量系统优化等工程以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 3 在建筑领域 抓好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施工 验收和 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标准的实施 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 大力推广使用节能新型 墙体材料 强化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全过程监督管 理 积极培育建筑节能产业 4 在交通领域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车辆淘汰 制度 逐步淘汰技术落后 高耗能车型 开发和推广代用燃料和清洁燃料汽车 加强运输市场节能管理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推进节能型交通运输体系建 设 5 在农业领域 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节能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 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强节能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技术的推广应用 6 在商贸领域 开展零售 餐饮 宾馆饭店节能试点 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 减少过度包装 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7 在公共机构领域 开展公共机构办公 耗能设备节能改造 强化公共办公区域节能改造 完善公共机构能耗监测 统 计体系 实施能耗定额管理 10 5 5 开发新能源 开发新能源 研究表明 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CO2 排放比使用石油和天然气分别要高出 36 和61 左右 核电和水电 太阳能等不含碳能源的利用则几乎无CO2 排 放 在这种情况下 要削减CO2 排放量就要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 逐步削减化 石燃料特别是煤炭的消费比例 大力开发少含碳和不含碳的能源 11 我国具 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7 10 8kW 技术可开发容 量5142 10 8 kW 经济可开发容量4102 10 8 kW 2004年水电装机容量突破 1 10 8 kW 12 潮汐能蕴藏量非常丰富 据水电部1985年普查 我国东南沿 海可开发的潮汐能源达2100V 10 4 kW 年发电量620 10 8kW h 其中92 分布 于华东沿海 但至今被开发利用的不到1 13 我国的风能资源为10 10 8kW 其中陆地为215 10 8 kW 近海为715 10 8 kW 特别是我国天山 阴山 大兴 安岭一线以北地区风能资源尤为丰富 风能功率密度一般在200 300W m2以上 有的地方可达500W m2 但至今被开发利用的不到1 此外 如太阳灶 太阳能 热水器 地热取暖 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等已在许多地区发挥了很大作用 14 6 6 提高能源利用率 提高能源利用率 经调查发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 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总 量为15 5亿吨油当量 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4 7 低于第一位的美国 能耗总 量为23 4亿吨油当量 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2 2 而远高于第三位的日本 5 2 亿吨油当量 占世界消费总量5 15 而且中国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新能源的 开发和利用还远远不足 中国水力的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 78 10 8 kW 居世界 首位 目前开发利用率仅为20 风能资源量约为16 10 8 kW 地热资的远景储 量为1 353 5 10 8tce 太阳能 生物质能 海洋能等储量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 但对其的开发和利用却尚未形成规模 大量关键技术和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 使开发利用成本普遍偏高 从而大大阻碍了其产业化和商品化进程 同时相关产 品也缺少全面系统的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体系 产品质量不稳定 使产品的 规范化 系列化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此外 在产品开发 推广的资金支持力 度和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方面也尚显不足 这些因素都阻碍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