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两极格局及其相互关系.doc_第1页
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两极格局及其相互关系.doc_第2页
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两极格局及其相互关系.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两极格局及其相互关系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一、雅尔塔体系 1、背景(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被美、苏实力均势所取代,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跃上了世界霸主的峰巅。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倡导成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控制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力量,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成为世界首强。西欧、日本等普遍削弱。苏联政治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2)随着二战的胜利,美苏关系改变,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主要原因。随着二战结束,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突出,国家利益冲突加剧。美国企图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称霸世界;苏联不屈从美国的意志,要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 2、概念和内容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特别是美苏)开始按照雅尔塔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3、评价实质: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是美苏相互妥协的产物。影响: a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B该体系倡导和平、民主原则,把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承认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C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D它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有利于苏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扩张。它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特征。可以说战后一系列国际争端都直接或间接地和该体系存在与活动紧密联系,美苏双方都力图保护和发展有利于自身的势力范围。 二、冷战 1、背景原因(1)美国方面:战后美国凭借空前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全球的野心也急剧膨胀起来。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政治上,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国,并企图操纵和控制联合国,把它作为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的工具。由于这一时期,也是苏联影响扩大和各国人民革命运动日益高涨的时期,美国认为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革命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大是其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必须压制下去,但鉴于苏联的强大,又不敢贸然超过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2)苏联方面:正全力恢复和发展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力图巩固获得的成果,也不愿轻易动武。这样,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2、表现“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等都是“冷战”的表现。(1)杜鲁门主义,实际上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其核心内容是干涉世界各国内政。它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2)如果说杜鲁门主义着重在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马歇尔计划的着眼点则是稳定资本主义。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大本营,谁控制了欧洲特别是西欧,谁就有压倒对方的经济军事优势。马歇尔计划实际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阵脚,控制西欧,以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其实质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运用,是“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北约组织的建立。北约实行集体防卫的原则,其矛头针对苏联,是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4)为了适应霸权政策的需要,美国采取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的政策。为此引起 1948年的“柏林危机”。“柏林危机”是冷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第一次冷战高潮,是冷战加剧的表现。 柏林危机发生后,美国趁机加快分裂德国的步伐。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这既是雅尔塔体系原则的反映,也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 3、影响: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了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影响,转向了积极争夺世界霸权的全球性扩张;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和土耳其渡过了经济困难,促进了西欧联合和经济的复兴,从而巩固了欧洲资本主义秩序,并使美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上控制西欧;北约组织建立,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出现,对战后的欧洲和整个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之,巩固了资本主义阵营,加强了同社会主义的对抗,一度巩固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三、两极格局背景过程影响1、形成条件(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格局被冲垮,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2)美、苏形成了实力均势,分别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3)二战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加剧,战时的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导致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形成过程(1)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二战后期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如在欧洲、西欧属美、东欧属苏),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2)战后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一方面由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两强为核心的,是大国主宰世界的表现,两大集团日益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四、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 1、两者的区别(1)形成的时间不同:前者在战争接近尾声到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19431946年初),主要是雅尔塔会议前后,以美苏为首的大国间所达成的一系列有关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协议。后者形成于1955年,标志是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2)内容不同:前者的内容多,主要有:处置战败国,消灭法西斯主义;重新确定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承认民族自决等 。而后者的内容指美 苏对抗、争霸、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两极格局是不完整的,所谓的不完整,就是指即使在“冷战”(两极格局最明显的特征)最高潮的时代,两极格局也没有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主要还是在欧亚两洲。而雅尔塔体系则包括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它的范围比两极格局要广得多。(3)作用不同:前者虽然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但更多的是有利于世界的和平民主建设这在战后初期特别明显;同时它也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对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后者虽然使世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更多的是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并导致了局部战争的不断爆发。其消极作用要远远大于积极作用。2、两者的联系后者也是前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1955年后,两极格局就是雅尔塔体系的核心内容、最明显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到1955年后,雅尔塔体系就是通过两极格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果可以把雅尔塔体系比喻成一座房子的话,那么两极格局就是这座房子的主体结构。主体结构瓦解了,这座房子也就不存在了。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两极格局的结束也就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瓦解了。五、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两极格局关系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如惩治战犯,日、德民主化),实际上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根据美苏两国自己的战略需要划分了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如雅尔塔秘密协定)。雅尔塔体系确立过程中,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末,形成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的阵营,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并展开“冷战”。“两极”格局成为雅尔塔体系的基本特征。 “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除了军事敌对行动外,“冷战”还有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和文化宗教的各种行动。其主要目的是遏止共产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