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1 - 绪论 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如果是未经证实的信息,那也就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谣言通常为了一部分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布,例如:增加关注度、吸引目光、诋毁他人、制造声势等等。要成功发布一则谣言需要做到对谣言的制造者,谣言的信息要与传播者有一定相关度,有很大的重要度,并且易于传播;然后寻找传播渠道,先是谣言的发布者进行首次传播,再次由传播者进行相互间传播,后由第三方对谣言本身进行纰漏。在如今现实社会,网络言论充斥于全球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当 我们打开网页看新闻,看电影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随便打开一个网页时也会看到网页上大段的评论,有的评论虽然精彩但其中却充满虚假性,成为谣言。特别是在国内,关于网络言论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太健全,让社会公共利益、人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显然民众不是怀疑什么样的网络言论才符合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如何区别言论自由与网络谣言,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动机。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使用者几乎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如何保护公民的权利,如何在跨时空较大的网络空间管理网络言论和网络谣言正是各国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各国都在尝试着 对网络言论自由做出界定,但事实证明界定是困难的。本文以抢盐风波案件为例,介绍了案件始末。运用案件分析、分类研究、实证分析、归纳对比方法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阐述,进而把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本文也对国外处理法规和措施,做了相关探讨借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得出简明准确清楚的结论。因此本文第一章选择从抢盐风波案件开始,回顾案件发生历程及反映的问题,并对该现象进行总结。第二章对抢盐风波案件性质分析,从而引出网络谣言这一论题。并对网络谣言、言论自由等相关概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第三章列举我国网络言 论的现状,随后罗列一些国家关于治理网络谣言的相关制度并从中得到启示。最后作者提出几条建议,以期能够达到治理我国网络谣言现象和拓展我国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目标。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2 - 第一章 案例概述 盐风波”案例简介 日本在 2011 年 3 月 11 日发生了让世界震惊的 9 级地震,这场大地震不仅引起海的愤怒,而且使日本核电站泄露特别严重,日本的核泄漏污染到周边海域,这使周边国家产生了核威胁感。我国是与日本一水相隔的国家,海水受到污染,使碘盐备受关注。 14 日开始出现苗头,如“要多吃碘盐防辐射”、“请转告家人朋友 多储备碘盐”的谣言一度在网络、亲朋之间广泛流传。 15 日继续发酵,抢盐地域已经从绍兴、上海迅速向各地扩展。 3 月 16 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人们不可思议的掀起了全国性地疯狂抢购碘盐。一些城市的大小商场、超市的食盐被一抢而空,原本 一袋的食用盐在不法商贩哄抬下 ,价格猛进飙升,短短两天时间竟飞涨到 5 元、 10 元不等。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含碘元素的海产品脱销的情况。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不法商贩囤货居奇、哄抬价格的现象。面对抢盐风波,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保障供应,并严厉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的违 法行为。中国盐业总公司启动应急机制,加紧向各地配送。就在 3 月 18 日,正处在高峰期的抢盐风波戛然而止。 1 例反映的法律问题 首先,在本次抢盐风波谣言中,如何处罚网络谣言制造者,专门法律存在缺失,我国关于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刑法、行政法或单行法规中,尚未制定规制网络谣言的专门法律。在此次抢盐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恶性传播,让国民反映出现了极度的不安全感和心理恐慌。抢盐事件让大众安全感缺失一览无余。虽然在这次抢盐风潮中,有关部门和核安全专家站出来发言,但是对于相关“专家”的意见,不少公民表示早 已失望。“抢盐风波”更折射出民众的群体性恐慌心理。恐慌心理是人们面临想象或现实的威胁时所产生的特定心理反应。在危机事件中,人们不合理冲动与合作反应,就是典型的传染性的群体性恐慌心理的表现。 其次,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政府信息公开承担的责任大小。公开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应当一律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 2就有关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反映迟缓、披露不全面,更有甚者,害怕公布消1 人民日报盘点十大网络谣言 N,2012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 ,沙莲香主编 M,1997:123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3 - 息会引起社会混乱和恐慌,造成不稳定因素,而极力封锁消息,使权威信息模糊缺失,小道消息大行其道,让民众处于知情权的边缘 。如行使行政权依据是具体的,必须在作出决定以前将该依据以法定形式告知相关的行政相对人。我国行政处罚法也有这方面的规定。 1因为有的传统媒体只报喜不报忧或者少报忧,因此人们对传统媒体信任度急剧下降。只是通过相关的规章和文件对网络谣言进行规定,相对于其他规定对网络谣言的规定混乱,制定主体级别不等。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都有严格的审批、把关等相对严格的审查之后才公之于众,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不易产生谣言。而如今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方便了人们查找信息,也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而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跨区域性、跨时空性、人 口流动性大、传播渠道多、无把关人等特点,但也正因为如此,网络谣言也随之产生。此次抢盐风波的出现有关政府部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对谣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及时、正确、全面、详尽的公布信息,让公众清楚了解事情真相,不去相信、更不去传播谣言。 第三,法律没有详细区分规定网民传播谣言主观与客观性及处罚,只是笼统分散规定在行政法与刑法等相关法中。因此次网络谣言导致的抢盐风波是与在日本地震核泄漏这一重大事件发生密切相关,而日本核泄漏 又 与众多网民的人身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有的网民因担心自身受到威胁,宁愿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半信半疑 的态度,消弱了网民的辨析能力。更有些网民 出 于一些投机的出名欲望和畸形的自我实现欲望。更有网民被别人利用了同情心和对某些社会现象的不公与不满,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不真实的关于弱势群体被伤害的信息,通过论坛、微博等方式传播到网络上,造成了谣言形成和传播。更有网民为了打击报复他人,而在网上故意捏造虚假信息、诽谤他人,制造谣言使他人处于不必要的麻烦之中。 因为人们不明真相,所以相信谣言,但最重要的其实是人们法律知识的匮乏及网络 传播的有效 途径。而网络言论正是人们寻找安全感和发布不安信息的有效快速的途径。面对核泄漏的巨大危 害,人们这种自觉的“抢购”、“囤积”等过度行为,就是群体性恐慌心理的具体表现。 2而造成以上群众的过度反应不仅有群众自身方面的问题,更存在法律方面的问题和政府方面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规制网络言论。 1 胡建淼 ,章剑生 J1997(6): 120 2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 ,沙莲香主编 M1997:132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4 - 第二章 与案例有关的概念分析 件性质分析 “抢盐风波”案件性质可以做如下分析,首先我们从道义上讲,日本发生核泄漏,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正在大众对核辐射对身体到底有多大影响,如何防止和辐射等问题不知所措时,一些人利用网络言论编造散播谣言说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 家人朋友储备些盐。之后这些买碘盐可以防辐射的消息被广泛的散播,短短几日内竟然引起了全国民众的抢盐风波和恐慌。使社会秩序受到严重扰乱,这些谣言应当受到世人的排斥,更应当受到社会舆论的打压。 1再次从法律上分析,在此次抢盐风波中,谣言传播者起到了推波助澜 极其 重要的作用,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言传播者,其主观恶性和造成的社会危害性都大于平常,依据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性相统一的原则,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2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与想法,只要其在网络上故意捏造与传播恐怖信息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秩序混乱和大众恐慌,其 行为就是违法的。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可以对其处以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在刑法中编造、传播恐怖信息罪专门处罚谣言制造、传播情节严重者。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编造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见依据刑法规定对网络谣言制作传播者最高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在网上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或者以其他方式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可处十五日以下拘留。这些 法律都表明网络言论在虚拟空间发表的网络言论应当与真实世界一样受到法律的有效管制。 关网络谣言的分析 网络谣言表现 抢盐风波之所以发生,主要是因为有人通过网络通讯工具编制、传播谣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主要是利用交互式栏目如聊天室、留言册、网络论坛等进行交流、张贴、公布、讨论等方式编造、散播谣言。如行为人在公告区1 张新宝著 M中国 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54 马民虎编著 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3: 23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5 - 发布谣言, 在 讨论区组织谣言讨论,甚至在网上组织群体性事件,造成正常的社会秩序混乱。二、更有甚者用网络多功能性传输方式,向网民传播虚假的辐射范围、夸大碘盐功能,利 用网络的无国界性、广泛性、跨区域性等特点,向网民散播虚假的信息。为了实现心理宣泄、煽动集体行动、扰乱社会秩序、等非法目的。三、网上散播碘盐谣言信息的大多数是不明真相的青少年或在外务工人员,他们中少数是为了得到关注,引起曝光率,更多地是是非辨别能力不强。当然也有一些奸商为了从中渔利,故意造谣生事。更不能否定一些对华敌对势力,有意传播谣言,想造成中国社会秩序紊乱。四、这些网络谣言一般具有极大的迷惑性,难以很快识破,而且大多数是关于人身健康的谣言,且有的是发生在重大的与人身安全息息相关的事件之后,因此一旦出现极易 被传播,往往造成较大范围的恶劣影响。五、网络传播的有害的虚假消息往往范围广,影响深,会让民众处于极度的恐慌与不安的状态,更会影响生产生活。六是谣言大多数消息不是从权威性的政府传出,而是一些小道消息,这些消息一旦盛传,极易影响政府形象。可见网络谣言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口头传播,所以我们要认真辨识恐怖谣言、虚假谣言,杜绝传播此类谣言,及时删除,防止其消极影响扩大。 络谣言特点 网络谣言的特点主要是:夸大性、广传播性、传播多样性、攻击性、形式多、个人情绪性、互动性、年轻性、渠道广泛性。 1具 体有,一是网络谣言一般都是被无限夸大编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二是网络谣言都是被人在网上热烈谈论、广泛传播的信息。三是网络谣言一般都是能够引起公众话题、兴趣的人和事,具有离奇的、怪诞的、惊悚的、奇异的特点,极易在民众中传播。当然有部分网民出于自私考虑,宣泄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或者是利用网络制造恐惧从而带动与其相关的市场,从中渔利。四是网络谣言的传播渠道往往是非正式的,大多数是小道消息,但迷惑性大,相对于正式传统媒体途径传播的信息更易让人相信。五是网络谣言具有攻击性,其大多数谣言是针对特定目标,有的针对个人 名誉、荣誉、人品等,更有甚者针对国家、集体政府机关。六是网络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往往会被改编成不同的样板。七是网络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经众人再创作而变异升级,难以找到真正源头,使真正造言生事者逍遥法外。八网络谣言具有特别强的互动性,只要一出现,就会有很多人加以关注和评论。九网络谣言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网络谣言主体的年轻化。 2因为互联网这一 新兴传播媒介,较高的操作要求,这都决定了其 实 有主体的年轻化,其编制者多数是有教育背景的人,他们编制的谣言充满迷惑性,极易欺骗大众,1 孙丽丽 J2006(12): 131 2 巢乃鹏 ,黄娴 . 网络传播中的 “ 谣言 ” 现象研究 J与实践 . 2004(06): 45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6 - 一旦传播很难被拆 穿,往往会在较长时间段内造成较大的恶劣影响。第十是网络谣言中往往会夹杂着个人的诉求、希冀、愿望、评论等等,是网民看到常常会产生共鸣,这些都导致网络谣言得到广泛传播。 关言论自由的分析 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 言论自由表述为“公民在任何问题上均有以口头 、书面、出版、广播或以其他方式发表意见或看法的自由。” 1我国的法学辞典指出“演讲、音乐、电影、广播等凡用于表达思想见解者,也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 2它是指公民在法律或认可的情况下,使用各种 媒介或方式表明、显示或公开传递思想、意见、观点、主张、情感或信息、知识等内容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或惩罚的自主状态。通常在宪政国家各国为了保护公民的言论表达和言论实现,都在本国宪法规定言论自由权,并把其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保护。总而言之,言论自由地位非常重要,被视为现代民主、法治的基石。公民的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 19 条规定:“一、人人有持有主张,不受干涉;二、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播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辩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 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的媒介。三、本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权利的形式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到某种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有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所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或名誉;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言论自由具有极其高的社会价值,其是公民各项自由权利的基本权利 。因为公民主要是通过言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言论使人们相互连接、达成共同思想的主要形式。也是作为传播、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 3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民主化程度主要是通过一个国家的言论自由程度表现出来。正如学者分析的那样:首先,思想交 流是所有个性张扬方式的源泉。压制思想和交流等于从源头上扼制人的个性。其次,言论对社会目标的损害通常要远远小于行为。与行为相比,言论更不容易立即引起不快的后果,更不容易给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也因此更不应当受到无端的压制。第三,之所以将表达置于绝对应当受到保护的地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府权力强大和无处不在。在法律原则、制度设置等措施通常难以制约强大的政府权力的情况下,只有在行为和表达之间划定政府不应染1 牛津法学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年版: 354 2 法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 年版: 354 3许崇德主编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3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7 - 指的领域,才能在权威和自由之间保持平衡。虽然许多国家都把言论自由列入宪法的保护范围,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列入实施 范围,有些国家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因为这些国家的统治阶级认为,要想让社会长治久安、政府权威处于永不败之位,就不能让人们随意的发表言论。但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味的压制人们的言论、控制人们思想自由,更不利于维护其统治地位,往往会引起更大的反抗,甚至会导致社会革命推翻其统治。反之,如果一个政府允许公民自由查询、谈论政府政策和行为,便会为其赢得公开、不隐瞒、坦诚等形象。如果一个政府允许公民自由议论、批评有关机构或官员的行为时,便会为其赢得包容、谦虚的形象。 1言论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 的权利。一国公民 通过语言表述各种思想和见解的自由。一国宪法规定的 公民基本权利 之一。包括口头和书面等表述形式。广义的言论自由还包括新闻、出版、著作、绘画等自由。言论自由可以促进民主,使真理得到发现,更可以提升人们的自主性。言论自由通常被认为是现代 民主 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在这概念下,它被认为不应受到 政府 的审查。然而国家对于某些具有破坏性的表达的类型,如明显地煽惑叛乱、诽谤、发布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秘密等等,可能仍然加以处罚。虽然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将言论自由写入宪法,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加以保护。但是各国也会根据其本国的政策、实际赋予了言论自由不同的定义和范围。一个人的自由发表言论不仅会考虑来自政 府的处罚,更会考虑社会的压力。关于这种类型的压制是否在言论自由的范围内还是存有疑问的,而言论自由被视为有代表性的公民自由权利或免受政府行为干涉的自由权利。 民主制度的关键体现是公民能够自由地发表言论,借由言论,人民得以影响政府决策,而且,足以使政府官员下台的批评能确保政府官员对其行为负责。论者以为:当公民因惧于反击而不去表达其不满时,政府对公民即不会有所反应,从而,政府对于其行为所应负起之全部责任即随之减少。言论自由的拥护者通常断言政府压制言论自由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规避责任。另外,有人立论:对言论自由施加的 某些限制,在保护民主制度来讲是不冲突的或必要的,例如,在战后的 德国 ,对支持 纳粹 的思想加以限制即使前述立论合理化。 保障言论自由作为一种 基本权 最经典的立论为:其是发现真理的根本。美国最高 法院大法官荷姆斯 (在判决中写道:“对一个念头是否为真理最好的测试,即凭其力量在竞争市场中为人接受,并且惟有基于这样发现的真理,才能稳固地达成他们的愿望。”(阿布拉姆与 美国联邦政府 案)荷姆1王锋著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6: 12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8 - 斯大法官是以很高明的比方“想法的市场”来解释他的说法。 1 以想法的市场来阐述言论自由招致学者的批评,他们立论:以为各种想法都会进入想法的市场是错的,纵使各种想法都出现 在想法的市场上,某些因有较佳资源以响亮宣传使每个人都能听见的想法也会掩盖过其他想法。另一个论点是:假设真理必然赢过谬误是错的,我们透过 历史 可知人们可能会受 情绪 的左右而非受 理性 的控制。就算真理 终将被维护,过渡期间内可能会发生巨大的伤害。总归来说,对上述批评的回应是承认“想法的市场”这个论点是有问题的;然而坚持把决定真相及审查谬误的决定权交给政府可能更糟。 另一个基本理论是:言论自由是人格及自主性最必要的方面。 贝克 教授说:“自愿地从事发言行为即从事自我定义或表达。一个反越战人士可能解释:当她在示威行动中反复地呼喊口号“立即停战”时,她这么做并没有期望她的言论会影响战争的持续。倒不如说她 参加及呼喊口号吟诵是为公开地定义她自己对这场战争的反对。反战者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用于自我表达的言论,不依赖于与他人的有效的交流、为自我成就及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论自由与网络谣言的辨析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迅速兴起,成为全球人们相互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的开放性和跨时空性,让用户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可以随时退出、进入。因为网络不仅可以传送文本而且可以建立文本链接,并可以传送图片、声音和图像,这些都让网络言论充满复杂性。网络涉及内容多种多样,网络主体更是充满 匿名性和广泛性。网络不像传统媒介电视、广播等言论总是从发出者指向接受者,用户信息基本上都是被动地接受,而网络言论却具有相互性。公民在任何一个民主法治社会,都会被宪法赋予不可剥夺的言论自由的权利,且最平民化的公众舆论表达平台是网络言论。公民自由的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有点网民会在网络上公布触犯道德底线的人或事情,既充分行使了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同时也发挥了网络舆论对社会的监督,弘扬了主流道德价值观,使民意得到表达。网络言论自由使网民可以不用惧怕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威胁而自由的表达、揭发、检举、诉求。有利于政府了解民 意,及时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促进了民主的实现。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2然而,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1美 亚历山大 建译 M2003 年: 23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M2008:89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9 - 化、大众化,网络上的网民做人标准和道德底线不同,所发信息良莠不齐。也为各种污染性信息提供了传播通道。一般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介质(如博客、微博、 坛、社交网站、电子邮件等)传播的、未经证实的却又似是而非的传言。它主要涉及公众感兴趣的或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其中既有针对 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捏造的网络谣言。尤其是最近网络谣言有来有普遍,这些网络谣言不经给网络言论自由权产生了巨大打击,而且这些谣言还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使社会秩序世道巨大挑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惑,也时常引起巨大的恐慌和不必要的骚动。 1网络谣言是不真实的并且在互联网空间得到广泛传播。但由于一些与事实稍有偏差,不应归入网络谣言。由于网络的隐身分性、跨区域性等特点,使在网上发表的谣言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些隐蔽性让网络谣言更加猖狂。有的谣言是为了宣泄自我情绪而攻击他人或社会;有的是诅咒诱 骗见到其发布信息者;有的是用遗产赠与谣言的方式,是你上当受骗;有的是预言型谣言,预测有世界末日,让社会充满恐慌;更有甚者只是为了炒作,为了曝光率,发布一些出格的虚假的消息,为引起公众对其关注。因此为了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保护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权,我们应当给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制定合理的限制,使其同现实世界一起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 依据各国公法上关于公民权利划分方式,及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并且是受宪法保护的权利。言论自由的本质是每个人都有说出自己心声的话语权。任何权威都不能强迫世上 大众发出与其相同的声音、思想。言论自由之所以会被极端而任意滥用,是因为网络言论自由的主要特征是以大众性的有 讲话的权利 、对国家管理或社会问题能发表任何看法的民主权利,是建立在最最广泛的民众性的基础上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优势尽显,如其开放性、无国度性、可隐藏性等都为言论自由埋下滥用伏笔,因此,现实世界宪法和法律合理限制言论自由是有必要的。 与言论自由相比谣言也是言论的一种。但谣言一般是凭空想象或故意编造的传言,往往缺乏真实性。最初谣言仅仅靠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扩散,网络的蓬勃发展为谣言提供了新的平台如电子邮件 、博客、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等成为谣言传播的主要方式等。因谣言一般是凭空想象或故意编造的传言,制造这种传言的行为和传播该传言的行为被认为谣言。 从性质看,自然人通过发表评论、与他人交谈、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图片等,在不违反道德、法律情况下的言论诠释着言论自由。不管是在虚拟网络还是在现实生活,言论自由的目的都是与他人沟通、交换信息。而谣言不是人们通常情况1 梅绍祖著 M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3: 26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10 - 下运用语言进行相互交流的行为。而且可以说 ,制造、传播谣言不是我们正常情况下的大众可以接受的通用的正常沟通方式。例如, 2011 年 2 月 10 日江苏省响水县谣言称,陈家港 化工园区大和化工企业要发生爆炸,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陆续产生恐慌情绪,并离家外出,引发多起车祸,造成 4 人死亡、多人受伤。 1总之,谣言的制造和传播的目的是制造恐慌和混乱,而不是为了与他人正常的交流对事实的看法,不是表达、分享或者传播个人的情感、想法、意愿、建议的行为。 从内容来分析,言论自由是个人寻求、接受和传达信息的自由,但言论自由应受法律对所有人的自由、财产和安全保护的限制,更应当受到尊重他人权利。而谣言它是非法的、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信息。谣言及其传播的特点具有跨区域性、快速性、迷惑性、模糊性、甚至破坏性,其 目的不是采集、传播信息,而是虚构事实以引发社会关注。例如,第一章笔者提到的案例:日本核泄漏,中国谣言碘盐可以防辐射,谣言传播后在多数省市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更有商家趁机抬价。短短几天内就造成了全国各地抢盐事件啊,让中华儿女成了盐荒子孙。由此得出,谣言散布只会危害社会稳定、引发社会恐慌,是应被法律所禁止的。 从法律的观点来看,谣言不属于言论自由范畴。按照牛津法律大辞典的定义,言论自由是指公民在任何问题上都有以口头、书面、出版、广播或其他方式发表意见或看法的自由,但受尊重公共利益、他人利益的限制。 2我国宪法学界主流观点也认为,言论自由的宪法基本权利,属于政治权利的范畴。谣言是无事实根据的、捏造的虚假事实,不是人们对于基本事实提出看法的前提,可见,制造、传播谣言的行为,在法律上不属于行使言论自由。这也是世界各国都对网络谣言依法予以惩处的法理学基础。 1982年制定的现行宪法第二章第 35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由此可见 ,在我国 ,言论自由也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从宪法的角度分析,应依法禁止谣言,因为它是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严重危害。我国宪法第 51 条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谣言主要有以下几类,一、针对公众所关心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捏造事实,二、故意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制造社会混乱和恐慌,三、针对他人名誉、隐私等故意编造虚假谣言进行损害,四、直接攻击、损害厂家、生产者、经营者个人,严重影响的厂家商誉和个人形象,五、是故意煽动、制造和破坏社会管理秩序。以上谣言的表现形式都严重的违反了法律规定,严重触犯了其他人的合法权利。 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分析,言论自由主要是保护人们发表言 论的自由,但这 些言论应当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发表。言论自由的范围就如飞行轨道,一旦脱离轨1 人民日报盘点十大网络谣言 N,2012牛津法学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年版: 355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11 - 道就会造成社会管理的失序。言论自由一旦脱离轨道,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言的传播一般都会造成社会恐慌,严重危害着社会秩序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当依据法律严惩制造传播谣言的人。在法治国家中,对于利用网络制造、传播谣言,国家应当制定法律、行政法规,采取法律的措施来制裁那些严重危害社会的网络谣言,以防止其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现在由于网络谣言的跨区域性、隐蔽性等特点,使现在法律面临极大挑战。因此需要用法 律明确界定网络言行,特别是要明确合法与非法的界线。制定明确的惩罚制度,惩罚可能或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谣言。因此,为了社会有序发展,国家应当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12 - 第三章 国内现状及国外对网络谣言的规范 国法律对网络言论的规制现状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上言论开始跨区域性、跨国界性的广泛传播。而网络言论传播的虚假消息、恐怖消息、侮辱诽谤他人消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消息,侵犯个人隐私消息的事情广泛发生。各国在对待网络谣言的方式上几乎一致, 那就是运用法律武器进行严厉打击。大多数国家提倡对于虚拟网络谣言的法律管制应同真实世界一样管理。我国近几年来也制定了关于网络言论的法规、条文或文件,对于散播谣言的社会危害性大小依据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惩处。美国等国家把网络言论与真实世界一样管理,对网络造谣者进行严惩,而我国对于网络言论的规制没有专门的法规,大多散见于各种条例、条文、方法等中,制定者多是国务院各部门、各省市政府等,制定主体层次相对较低,相对责任模糊。条文条例虽然对公开的范围有所规定,但范围过于宽泛,且对公开信息的具体质量、时间无统一的标准限制 ,因此造成一些政府部门以信息不宜公开或超过公开时间限制为由拒绝公开,这些立法与执法上的缺陷,让政府面对来势汹汹的谣言显得弱不禁风,无法达到对网络谣言防范的理想效果。 络责任主体规定有欠缺 一些网民并不是故意要传播谣言,而是其在看到谣言时并未理性的分析,而多数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对鲜为人知的事情娱乐分享,易感情用事,造成了网络谣言通过其传播。当然也不能否认有一些利己主义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制造传播谣言。虽然我国传统法律对网络谣言的责任主体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如一般主体,是指具有一般犯罪主 体所要求的法定构成要件的自然人,即我国刑法分则条文要求行为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即可符合 犯罪主体 条件的那些犯罪的主体 1。 “ 特殊主体 ” 的对称。 特殊主体是除了具备一般犯罪条件之外,还须具有特殊的身份。但仍然存在不足,因网络谣言从 主观和客观方面来说,其大多数并未触犯刑法,如本案中核泄漏威胁言论大多是通过电话、短信、微博、转载言论、网络言论等各种方式传播,传播主体十六周岁以上占大多数。多数主体是为了关心提醒亲朋好友,虽然也使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利用互联网等方式造谣惑众。扩大影响范围从中渔利。但他们大多数是违反治安条例 ,且有的虽然严重危害社会安全,但由于其并未触犯刑法,其他法律法规并未作出1 顾 理平著 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2001: 56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13 - 相关处罚规定,因此造成只是少数受到拘留、罚款等轻微惩罚,这与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不相适应,有违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些并不足以真 正达到教育震慑谣言制造者的目的。由于对 网络 责任主体规定不足往往造成 网络 谣言的传播。 律对网络谣言受害者保护不足 网络是个虚拟空间,网络言论者大多都是以虚拟身份在发表言论 ,因此当这些虚拟身份的网民制造发表虚假信息危害、侵犯其他公民的权利时,因为网络的隐秘性,网络服务商对网络使用者的保密性,受害者维权之路相对困难。且我国法律规定只有在涉及国家秘密和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对网络谣言传播制造者予以立案审查。公民由于没有公安机关的协助立案,无法提出公诉,当然也因为受害者无法获取制造传播谣言者的真实姓 名和身份,无法明确被告身份和住址,也无法提出自诉,无法有效的进行刑事诉讼法。又因为网站服务商不提供网络谣言传播制造者的真实详尽信息,受害者也无法提出民事诉讼,因没有明确的被告,法院一般是驳回原告诉讼或者不予受理。 1这使网络谣言制作传播者处于法律管理的边缘地带,这些法律不足都让网络谣言传播更加肆无忌惮,受害人更是陷入有权利但无相应法律保障现实困境。 府对谣言的应对现状 府主流媒体的滞后性 当一些突发的、重大的信息出现时,人们渴望快速知道更加真实的、清楚的消息,但是由于一些政府主流 媒体反映相对迟钝、害怕披露事实造成社会不安,造成权威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给大众,正是权威信息的滞后、迟缓,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由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国家政府应当在充分尊重经济自主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干预。首先,政府干预必须正当。政府干预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不得与宪法和法律规定相抵触。为此政府干预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政府干预必须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进行。第二政府干预行为程序应当合法合理。第三,国家干预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其次,干预原则对国家提出更高要求必须谨慎干预。它要求国家或经济自治 团体在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干预时应当谨慎从事,符合市场机制自身的运作规律,不可因干预而压制市场主体的经济自主性与创造性和阻碍经济的高速、稳定的发展。具体讲,这主要是指:第一,国家干预不可取代市场的自发调节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型力量。第二,1 陈发桂 J2009(02): 86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14 - 国家干预不可成本大于收益。第三,国家干预不可违背经济法所追求的经济自由、经济公平、经济效率、经济安全等价值目标。 1 首先,政府可以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危机发生后,政府应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与正面回应,以获取公众的支 持。再次,加强服务型政府构建,以获取公众的信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执政为民也是我党的一贯追求。 因此,政府要高度关注微博问政的影响力,时刻关注技术发展新动向及舆情发展新走向,充分发挥微博在推动民众参政议政、加强政府与民众交流方面的平台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对“微博问政”的局限性保持清醒认识,建立科学的舆情评判机制。 府公信力不够 因有的政府部门曾经为维护社会稳定,而在重大事件发生后都会极力封锁消息,有些政府不作为,对于公众的知情权,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知情权几乎忽视,从 而让谣言肆无忌惮的传播。通常只报喜不报忧或者少报忧的惯例,忽视民众的知情权,有的甚至用一些虚假冒牌专家来糊弄群众,造成群众对政府发布的信息缺乏信任度,有时当政府发布一些信息时,人们可能会有相反的理解,不相信政府公布的信息。这就让谣言得以传播的空间变大,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人生来是平等的,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人与人之间是平等,每个人都平等享有发表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网络的原则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即每个人都有这种表达权利。平等原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在行政法领域的具体化,其基本含义是:每一个 行政相对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法律地位,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各种权能,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平等的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其权益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因此公民有权利知道一些与自身有关的重大事实真相。政府要以公信力为先,做到讲真话、道实情,确保政务微博成为真实权威信息的来源。以公众需求为本,始终把服务群众、回应关切放在首位。以“第一时间”为要,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中快报实事、慎报原因,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以平等交流为基,坦诚对话,包容异见,以真诚负责的态度与公众进行交流和沟 通。只有政府的公信力足够强,使民众相信政府,民众遇到重大事情才会处惊不乱。 府执法对谣言的重视程度不够 网络言论自由是公民权利,但是如果有人利用网络传播制造谣言,就应当受1 郭哲 M201089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15 - 到应有的制裁,但是由于相关部门没有重视或监管力度不够,没有建立网络谣言的把关机制,在出现网络问题时,没有及时的在不损害人们的合法权益或者损害相对较少利益的前提下快速应对。且有的政府部门未对传播网络谣言的网络服务商进行相关处罚。没有发挥网站在网络监管中的作用,网络违法违规处理机制还不够健全。比例原则是行政行为应当兼顾行政 目标的实现与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保护,如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行政机关有义务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主要包括适当性原则、必要性、比例性。首先,行政机关在处理相应行政事务时,面对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和措施,只能选择可以达成行政目的的方案和措施,若果一项行政权力的行使,一个措施的采取不是为了达到法定目的,或达不到法定目的,则违反了适当性要求,从而违反了比例原则,从目的取向上规范行政权力与其行使主体所采取的措施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是对行政裁量的合法性要求,是依法行政原则在比例原则中 的具体体现,如果一个行政行为违反了比例原则,那么这个行政行为将是非法的。其次,行政机关为了达到法定的行政目标而必须采取某种措施时,该项措施必须是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最小伤害的措施,或者说已经没有其他能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最小伤害的措施来取代该项措施。其必要性是从法律后果上上规范行政权力与其所采取措施之间的比例关系。再次,行政机关所采取的措施与其所欲达到的行政目的之间必须和比例或相称。比例原则是对事。是一项行政措施虽然是未达到行政目的所必要,但是如果其实施结果会给行政相对人带来超过行政目标之价值的侵害,那么该项行政行 为就违反了比例原则。 必须建构弱势群体维权的“绿色通道”。不得堵死了普通民众的理性维权的通道。因此,如何让广大百姓更为顺畅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诉求,如何更为实在地让他们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利,如何避免制度救济通道的失灵,这对于化解非理性维权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首先为维权群众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一条明路,解决维权方式、维权思路上的信息不对称;其次,要畅通理顺已有的公共维权的渠道和机制,加大监督问责力度,让相关责任部门在面对群众维权时,不能也不敢推三阻四、冷漠无情;再次,从体制上找症结。处理 类似问题的相关体制不太健全。 外关于处理网络谣言的相关立法和措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互动性更强,网络谣言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问题。各国在打击谣言方面都大胆探索、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总体来讲各国打击网络谣言的相关方式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政府主导型、行业协会主导型与社会公众主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16 - 导型。 有代表性的网络舆论管理模式主要有 4 种:政府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行业及用户的自律、市场规律的自行调节。我们先看看英国、美国这些治理网络谣言较早的国家是如何治理的。 国的相关措施和立法 英国把谣言治理看作社 会危机管理的组成部分。第一、英国在社区设立免费向公民提供法律咨询机构咨询局。咨询局的工作人员是来自社会各个领域各个专业自愿者。咨询局是链接公民与政府的桥梁,其提供的政府消息具有权威性,因其与政府、议会保持密切联系。而且英国的实践证明,咨询局能及时把真实消息传播给公民,避免了公民的恐慌和社会的混乱,达到了社会和谐的目的。 第二网络行业的自我管理。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媒介,网民和网络商的素养直接影响到互联网的管理。因此英国提倡网络自我管理,规范网上的自我行为、倡导伦理道德的自律。英国网络具有极具特色的自我约束的机制 。表现在英国有互联网监视基金会 为行业自律的监督机构。并且制定 3R 安全规则作为网络行业专门的自律规范。互联网监视基金会不受政府管理,而另设独立的董事会自我管理。网络监视基金会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监管:首先,开通网络热线,接受公民投诉;其次制定网络管理的相关规则;第三,鼓励在选择网络内容上主动自选需要的内容;普及网络安全知识。英国通过网络行业界和网民的自我约束,视线里对网络的有效管理。 第三英国行政管理的相对介入,英国不是完全靠行业自律来管理的,英国行政管理也会主动对网络进行管制。英国在其内政 部设立信息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局的主要职责是对网络非法内容进行管制,保证网络内容合法,避免公众受到违法的、侵犯性内容的伤害,保证视听公众受到公正待遇,更好保护他们的隐私权。英国内政部还设有“内政大臣的互联网特别工作组”,其小组 责任 分配明确,主要是对相关的网络问题进行有效管理。 第四英国在网络安全技术控制方面做的比较成功,只要表现在英国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信息安全标准。网络言论通过这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标准和先进的安全技术管控得到了有效管理。而且英国一些软件公司开发出一套舆论分析软件,其软件能够自动把在报纸、论坛、网 站等上发表的文章、讨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出来,这些软件能够有效帮助政府和公司企业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公民对他们的看法和观点。 第五,当然配套的法律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英国政府也对网络言论的管理从个人通信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立法。首先,英国制定了信息公开法,此法的实施避免了把政府信息的现实问题引向网络,其规定了公民向政府索要信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 - 17 - 息的权利,如任何人都有权得到政府信息,任何公民向政府索取信息时,政府要给予,如果有,必须提供;任何公众都可以因政府部门拒绝向其提供信息而起诉政府部门。其次,英国制定了通信监控权法, 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其规定为了国家利益和公民的通信自由权,可以动用网络警察和皇家警察,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管,必要时可以截留某些信息,或者强行公开涉及国家利益的信息。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英国有效的实现了对网络的监管,是网络言论自由得到有效维护。 1 英国启示 英国在始终坚持“基于事实的管制、最低限度管制、与市场竞争状况相称的管制”的网络言论理念,这些都促使英国网络言论走向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