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费尔巴哈提纲在马克主义哲学发展历程中的价值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最早发表于1888年。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高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 的观点。正式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 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众多的哲学家们并没有科学地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 而提纲第一次以崭新的姿态揭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从而不仅从整体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形成了自己新的世界观,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而且还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纲要。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决裂,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了起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高度重视人及其实践活动,并为我们提供一种真正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国哲学的建构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实践概念的提出才使马克思的思想超越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以前所有的哲学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更为科学的哲学理论。因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实践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工具和手段。理解马克思哲学中实践的意蕴,才能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学说的写作思路和出发点。实践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工具和手段。理解马克思哲学中实践的意蕴,才能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学说的写作思路和出发点。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创立了唯物史观;从对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的劳动实践进行分析,揭示了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使资本主义社会贪婪地追求剩余价值,剥削工人的秘密暴露出来,给了资本主义社会致命的一棒,由此,建立剩余价值学说。以上两种学说的建立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人类历史由民族、国家的区域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和全球历史转变的客观历史进程的描述和阐述的理论。它是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预测了世界上民族国家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世界历史的过程,揭示了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在融入世界历史的进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终实现全球一体化和全球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主要内容包括:“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和日益扩大的交往与社会分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机制,是“世界历史”趋势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某些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社会阶段;“世界历史”的形成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其未来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世界历史”的发展所引起的整个人类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为未来人类的全面解放,即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了基础和条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作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其内含的现代化思想,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和指导意义。一、世界历史是客观的历史进程,必须在融入“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探索我国现代化的道路.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创的,并且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它将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囊括其中。不管是主动地,还是被动地,任何民族如果想要向前发展,想要实现现代化,就不得不融入到这一历史进程中去。我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建设一开始就是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之下的,但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种种因素的限制,却一直置身于“世界历史”的浪潮之外,以至于生产力水平长期落后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邓小平在深刻分析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基础上,指出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并认为现在的历史是开放的历史,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只有积极融入到资产阶级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去,才能捕捉到历史发展的良好契机,迎头赶上,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二、社会跨越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选择社会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我国必须抓住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尽快实现对发达民族的追赶和超越马克思晚年在研究东方社会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跨越理论的构想,认为东方落后国家可以在原始公社的基础上,避免资本主义阶段不必要的“痛苦”,从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社会“跨越”思想为世界落后地区和民族在选择社会发展道路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借鉴。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席卷全球,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相互之间的联系、沟通与交往,全世界各民族几乎都被卷入到“世界历史”的浪潮之中,当然第三世界国家和一些落后民族和地区也不例外。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当今世界已经整体性地跨入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去,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和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甚至赶超西方先进民族,就必须参与到全球化浪潮之中,更不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我国在这一方面是吃过大亏的,正因为这些教训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全符合马克思的“跨越”构想,但我国社会生产力长期比较落后,属于东方落后国家的行列,而且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较长时间里,由于受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过,全球化进程的延伸与扩展则为落后民族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全球化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在顺应历史潮流的基础上,把握全球化的有利时机,深化对外开放的体制与机制,加快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三、在全球化背景下,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必须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的成就”,才能最终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马克思的社会跨越理论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实现跨越是有一定限度的,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峡谷”,即可以跨越制度限度,但却无法跨越其生产力限度。在这里,马克思不仅强调了实现跨越的可能性,同时也强调了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的成就”,从而实现生产力水平的跨越的重要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跨越”,但要实现生产力水平的“跨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受“左”的思想路线的干扰,一直误把生产关系作为发展的重点,大搞“三面红旗”,加上十年“动乱”的发生,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因势利导,把对外开放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利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的“肯定”因素,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在参与全球化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科技和经济文化成果,吸收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国外技术、资金和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最终真正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 社会主义的发展要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抓住生产力这一根本因素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的产生需具备的两个基础性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二是与世界的普遍交往。生产力的发展和日益扩大的交往是“世界历史”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改革和废除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千方百计地增加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总量;必须主动地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真正使自己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能有效地克服民族和地域的局限,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在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跨越之后,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五、“世界历史”进程具有双重性,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进行现代化建设,要掌握融入的规律,做到趋利避害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和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中,需要我们谨慎处理好国际贸易、交往和合作与维护本国利益的关系。一方面利用全球化,即抓住国际合作和发展的良好契机,引进技术和资金,促进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对全球化造成的消极影响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在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掌握融入全球化的艺术性,尽可能地把损失降到最低,维护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6、 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个人解放的条件,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尺度。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我国现代化建设一开始单纯重视经济发展指标,以单纯的经济数据来衡量社会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忽视对人的幸福状况的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开始将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力图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七、世界历史的整体进程不否认各民族发展道路的民族性、差异性,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拒绝“西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没有否认各民族在具体发展道路上的差异与不同。各国有权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这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球化的双重性决定了,一方面,“世界历史”的延伸和扩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它为落后民族赶超先进民族提供了良好机策,“西化”即所谓“和平演变”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宣传等手段来促使苏东等国的人民起来反对共产党统治,从而达到从内部颠覆社会主义的目的”。虽然我国一再向世界宣称自己的发展是一种和平崛起,并将为将来建立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但西方国家却一直没有放松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战略,他们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强国感到惶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