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二)_第1页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二)_第2页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二)_第3页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二)_第4页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吕英 一阴一阳之谓道 时空体用认识 一家之言 先天八卦是体后天八卦是用河图是体洛书是用五运六气是体六经辨证是用 五运六气 盖天派 太阳运动内经里的运气学主要本天文气象而建立 也就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昼参日影 夜考极星 观察日 月 星的运行规律 天元纪大论 说的五行指天之五星定时出没于东南中西北五方 产生了风暑湿燥寒的变化 天文观点 地是天空中的一个星球而已 太虚寥廓 天象本身不存在阴阳 皆从地上的时位观察出的 五运六气 日 月 星等天体运转不息 人从东南中西北五方定位来观察之 五运 天体运行所产生的气化活动 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现象 六气 以五运配十天干 推算年岁运 六气配十二地支推算年岁气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从地面环境立法 天干配地之五行 由地到天 但其本看天上日月五星 逆行法 难点 所属是生成五运 东方甲乙木 所主是 五运五运天干 甲己化土 乙庚化金 丙辛化水 丁壬化木 戊癸化火 每一个季节有一个主气 但非独主时也 一气的运动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从天空星体立法 地支配天之六气 六气 风寒火湿燥火 象阴阳二气的子孙 一气 寒火 风燥 湿火 地支六气 子午少阴君火 丑未太阴湿土 寅申少阳相火 卯酉阳明燥金 辰戌太阳寒水 巳亥厥阴风木 干支相合则表示气运活动的情况 地支决定司天在泉 素问 五运行大论 地支对应阴阳子午之上 少阴主之 丑未之上 太阴主之 寅申之上 少阳主之 卯酉之上 阳明主之 辰戌之上 太阳主之 巳亥之上 厥阴主之 岁运 主气 客气 司天 在泉根据人的出生年月日利用五运六气分析其体质 岁运通过天干决定其太过与不及 甲1乙丙3丁戊5己庚7辛壬9癸 奇数为阳表太过 偶数为阴表不及 古代的干支纪年中 规定所有的零年的天干都是庚 即1890 1910 1990等其干支都是庚 之后按十天干顺序依次是末尾数是1的年是辛 2是壬 3是癸 4是甲 5是乙 6是丙 7是丁 8是戊 9是己 天干是十进制 因此 每十年的相应位上 天干都是相同的 地支的方法与天干同理 只是地支是十二个 在临床上有一个简便的方法 我们只要记住从1900开始的地支就可以了 1900年的地支是子 六十年是一甲子 那么1960年的地支也是子 1910的地支就是子后面的第二个戌 亥是子后的第一个 戌是第二个 每十年倒数二个 所以1910年的地支就是戌 依次类推 1920年的地支是申 1930年的地支是午 1940年的地支是辰 1950年的地支是寅 之后之前每一个十年加减60就可以找到对应的地支 子戌申午 辰寅 比如2000年 减去60就与1940年的地支相同 都是辰 可以这样记 从1900 1950年的地支依次是子戌申午辰寅 地支决定司天以及在泉 司天 在泉是按照阴阳大小一一对应的 一阴对一阳 二阴对二阳 三阴对三阳 例如 1960年的地支是子 子午之岁 上 上见少阴 主之 参阅 天元纪大论 五运行大论 故1960年的司天是少阴君火 二阴 那么在泉就是二阳 阳明燥金 司天永远在三之气 在泉永远在六之气 主气每一年都是一样的 初之气 厥阴风木 从每年的大寒节气开始 即阳历的1月21日开始 至3月21日 二之气 少阴君火 主3月21日至5月21日 三之气 少阳相火 主5月21日至7月22日 四之气 太阴湿土 主7月22日至9月22日 五之气 阳明燥金 9月22日至11月22日 六之气 太阳寒水 11月22日至次年的1月21日 客气是每年变化的 它的排列是按照三阴三阳的多少而排列 见前分析 因此只要根据司天或在泉就可以顺推或逆推客气 如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是2000年4月23日 2000年是庚辰年 岁运是庚 庚属阳金表太过 司天是太阳寒水 在泉是太阴湿土 主气是二之气少阴君火 客气是阳明燥金 因司天在三之气 是太阳也就是三阳 那么二之气的客气就是二阳 阳明燥金 六气配合年周期 每气两月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曰 厥阴司天 其化以风 少阴司天 其化以热 太阴司天 其化以湿 少阳司天 其化以火 阳明司天 其化以燥 太阳司天 其化以寒 节 每月以日月相会定为节气 每月以日月斗相会定为气定节气的标准 以北斗来聚会为准闰月 若本月北斗不来相聚 则节与气均不成立 便作为闰月 君火 冬至太阳出于地下十二宫的辰宫 古人观察到辰是一年中太阳运行的开始点 故名君 太阳之体为火 故称君火 君火为相感之火 是日月合朔之火 日月对望时是最明亮的 故曰 君火以明 是自然界真正的火 相火 太阳出辰后 不是循着地面至午宫 而是上升至天中与午宫相对 故称相火 相火是相对位置上的火 为相应之火 为地中吸收暑热之气所生之火 故曰 相火以位 所谓反射热之类 阴火 属相火的一种 为散发于天空五位上的暑热之气所化之火 水火互济 正常的君火与寒水临床关键 分清真假阴阳 素问 天元纪大论 天有五行 御五位 以生寒暑燥湿风 夫五运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上下左右 夫变化之为用也 在天为玄 在人为道 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 道生智 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 升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 浮在天为湿 在地为土 居中央布四旁 圆运动 在天为燥 在地为金 降在天为寒 在地为水 沉 天感地应 阴阳对待 一气而已天上之气相感时的状态 地下之气相应时的状态 天气下降就是生的过程 地负气 地气上腾就是化的过程 天有所蓄称为天依形 形气相感 故在天为气 阳化气 在地成形 阴成形 形气相感 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 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 金木者 生长之终始也 气有多少 形有盛衰 上下相召 而损益彰矣 七损八益 药物的理解 张志聪 天地开辟 草木始生 农皇仰观天之六气 俯察地之五行 本五运六气之理 辨草木 金石 虫鱼 禽兽之性 而合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有寒热 升降 补泻之治 天地万物 不外五行 其初产也 有东西南北中之五方 其生育也 有春夏秋冬长夏之五时 其形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 其气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 其质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 但言某药治某病 是药用也 非药性也 知其性而用之 则用之有本 神变无方 上下相召 寒暑燥湿风火 天之阴阳也 三阴三阳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 地之阴阳也 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天以阳生阴长 地以阳杀阴藏 天以六为节 地以五为制 标本中 素问 六微旨大论 曰 少阳之上 火气治之 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 燥气治之 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 寒气治之 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 风气治之 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 热气治之 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 湿气治之 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 本之下 中之见也 见之下 气之标也 本标不同 气应异象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六气标本所从 少阳太阴从本 少阴太阳从本从标 阳明厥阴不从标本 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 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 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曰 少阳 太阴从本 少阴 太阳从本从标 阳明 厥阴不从标本 从乎中也 何则 陈修园少阳 太阴从本者 以少阳本火而标阳 太阴本湿而标阴 标本同气 故当从本 然少阳 太阴亦有中气 而不言从中者 以少阳之中 厥阴木也 木火同气 木从火化矣 故不从中也 太阴之中 阳明金也 土金相生 燥从湿化矣 故不从中也 少阴 太阳从本从标者以少阴本热而标阴 太阳本寒而标阳 标本异气 故或从本或从标 而治之有先后也 然少阴 太阳亦有中气 以少阴之中太阳水也 太阳之中少阴火也 同于本则异于标 同于标则异于本 故皆不从中气也 至若阳明 厥阴不从标本 从乎中者 以阳明之中 太阴湿土也 亦以燥从湿化矣 厥阴之中 少阳火也 亦以木从火化矣 故阳明 厥阴不从标本 而从中气也 要之 五行之气 以木遇火则从火化 以金遇土则从湿化 总不离于水流湿火就燥 同气相求之义耳 为何燥从湿化 吾之参悟 人之元气之根在北方 犹如釜底之火 中央戊己土之气犹如釜中之火 釜底火足中央己土之气才能发挥正常湿气应有的作用 就中央而言 戊土之燥性的正常取决于己土湿性的正常与否 燥湿相济 师父李可 阳明之降机是人体最大的降机 三阳统于阳明 三阴统于太阴 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 开合枢 素问 阴阳离合论篇 曰 三阳之离合也 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 少阳为枢 三阴之离合也 太阴为开 厥阴为合 少阴为枢 灵枢 根结篇 曰 阴阳相移 何泻何补 奇邪离经 不可胜数 不知根结 五脏六腑 折关败枢 开合而走 阴阳大失 不可复取 这两节经文是谈开合枢的惟一依据 十二消息卦图 河洛玩 河图 者 须向合处留神 请大家对应中医学概念 以在内为生数者 谓其中包罗含蓄 不可限量 后此无穷作用 随所成就者 皆由此生 成数附于其外 外则事体既成 可见之象也 然必附于生数而两不相离 明事物所成 其始必各含有生机 既成后 则成之象著 而生之机隐矣 一体一用 洛书 之象 成数既偏布于四正四隅 而生数亦遂散处焉 对万物的一种认识方法 是用的表达 生成合聚 命为先天 生成散处 命为后天 理数 理不缘数而存 数必依理而准 若言数而不本诸理 则 河洛 如是之数 要他何用 何谓一 若言理而必徵于数 则伏羲先天图 何尝有数可言 盖理则合微显而无间 数则有及有不及 故文 周拟爻之法 至于始终两爻 遂命为初上 而不以数纪 是数所不及 而理之最灵最妙处也 讲病法 心医 河图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天五生土 地十成之 洛书图 伏羲 先天 八卦图 周易说卦传 曰 天地定位 雷风相薄 山泽通气 水火不相射 文王 后天 八卦图 病例一刘 男年龄56电话 0757 8555 2007年8月31日初诊主诉 右侧足背牛皮癣20年 伴有西诊 1 慢性咽炎2 过敏性结膜炎病史3 甘油三脂偏高口干 喜凉饮 舌稍红苔薄白 脉弦紧 方药 熟附子24 干姜24 炙甘草505剂用法 每2日一剂 加水800ml一直文火煎至300ml分2次子 午二时辰初时冷服 2007年9月13日二诊出生年月日 1951年3月28日辛卯司天 阳明燥金 主气 少阴君火 二之气 大运 水 客气 少阳相火 司天之前一气 在泉 少阴君火 周身皮肤瘙痒 伴难入睡 脉左沉紧 右浮关弦 中沉取尺弦 紧象较前消失 熟附子24 干姜24 炙甘草50 生龙牡各30 山萸肉4510剂用法 每日一剂 加水1000ml一直文火煎至300ml分2次服 2007年9月21日三诊右足背牛皮癣变软 难入睡 间有咽干痒作咳 牙痛 舌稍红苔薄白中有裂纹 右和缓 左沉 龟板15 先 生龙牡各30 砂仁10 打 熟附子24 干姜24 炙甘草48 活磁石30 童子尿30ml 自备 吐丝子15 骨碎补30 僵蚕10 百合305剂用法 每2日一剂 加水1000ml一直文火煎至300ml分2次服 2007年10月26日四诊病史如前 舌稍红苔中薄白 右脉纵向滑动 左脉滑如豆 熟附子15 干姜15 炙甘草30 红参15 山萸肉30 生龙牡各30 砂仁15 打 3剂用法 每日一剂 加水800ml一直文火煎至200ml分2次服 2007年11月16日五诊足背牛皮癣减轻 局部按压时有酸软感 舌稍红苔白 脉弦指下 熟附子18 干姜15 炙甘草36 山芋肉24生龙牡各2710剂用法 每3日一剂 加水800ml一直文火煎至100ml分1次服 局部穴位敷贴5次注意药量的调整 2007年12月27日六诊牛皮癣无改善 怕热 周身肤痒 舌稍红苔白 右关弦尺虚 左指下滑 葱白2根 自备 蝉蜕10 白藓皮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