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教案_第1页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教案_第2页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教案_第3页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教案_第4页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教案备课人:朱丹【课题名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课型】 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但由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非常抽象,学生学习和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需要采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并注重从哲学思维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教材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是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教学内容。从理论上看:矛盾论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问题,又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本课紧扣此问题依次说明是什么、剖析怎么样和探讨怎么办,线条清晰、内容丰实、逻辑严密。由于矛盾论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因而本课内容必然涉及到前面所学唯物辩证法相关内容的归纳与整理,并对后面所学相关内容作思想理论与方法的铺垫,这奠定了本课内容在第三单元中的核心支撑作用,教师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把握需更具宏观视野。从实践上看: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同时也是科学的认识程序及相关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学好本框可以更好的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并自觉的在生活与学习中灵活运用。【课标要求】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对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谈谈自己的认识。”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2)学生通过老师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导下,去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3)学生通过教学培养领悟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这一原理具体分析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的困难。2、能力目标(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这一原理时,在典型的具体事例分析中,一步一步地从具体事物中领悟这一原理的真正含义,同时又要能够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一抽象的道理。(2)运用从特殊性到普遍性这一原理的方法解决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是对这一原理的最好运用。老师的分析和引导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对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这一知识同经济学知识结合起来,同历史学知识结合起来,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对于知识的渴望是学好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通过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激情。(2)养成自己的科学严谨分析问题的习惯。(3)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养成良好的的群众观点,重视实践的意识,从而符合这一原理所阐述的方法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方法等,达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根本要求,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理解。解决重点的最好办法就是运用这一原理所提供的方法论去解决问题,即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使学生对这一原理的认识一步比一步深入,一次比一次提高。这就要求提供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够同化这一内容的事实材料,由浅入深,逐步分析,步步提高。2、 教学难点:不同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法不同,对这一原理理解的深度会有很大的区别,因而不同学生理解的难点会大不一样。一是对原理本身的理解最有可能构成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是由这一原理的高度抽象性所引起的。而对于用这一原理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可能成为学习这一内容的难点,因为知识的运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制约他们能否顺利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教学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选择了情境设疑导思法、问题探究法、直观教学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这些教学方法的选择遵循了高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同时也体现新课改中以活动为主线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政治的理念,尽可能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情、动心的机会,启发学生去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方法,本课教学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知识迁移、比较分析、例证归纳等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能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时间安排新课导入1.播放视频安徽新农村建设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感悟它们所体现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然后,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本课的课题,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观看视频,思考问题采用情境激趣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具体现材料进行导入,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考、导入新课。5分钟新课讲授(一)说明是什么(二)剖析为什么1.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2. 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3. 相互转化(三)探讨怎么办(四)课堂练习,知识点梳理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对比本框共性与个性的概念,得出结论。1.展示历届奥运会会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合作探究。 一方面,通过解决下面的问题,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你为什么认定这是某一届奥运会的会徽?它有什么特点让你认出它?(个性)你是通过什么要素认定这是奥运会会徽?(共性)这些要素(共性)原来存在于什么地方?另一方面,启发学生逆向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理解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这些奥运会会徽的不同特点能不能离开它们所传递的共同信息?2.播放视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政材料。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党在十六大具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建设任务是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3.请你列举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事物,说明:它是怎样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的?展示(1)苹果-水果-植物(2)中国人-黄种人-人-动物-生物(3)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数活动请学生到讲台上用鼠标把以上几组事物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从以上的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哲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的场合相互转化)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结合导入视频材料,归纳总结:如何建设安徽新农村,构建和谐安徽?1.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知识结构归纳本课内容(板书设计)。2教师鼓励学生多运用哲学原理来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展示高考题,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梳理回顾前课知识,自己总结观察思考回答问题观看视频,思考回答思考列举例子观察回答,上台排序讨论总结结合书本知识,思考回答思考做题回答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法,以识旧探新知。为什么设计这三个层次来解决重难点,这是因为:1.哲理比较抽象,但源于生活,所以我选取和运用大量的感性材料都源自生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上升到感性认识,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2.理解哲理需要哲学思维,所以教师先从个别现象到社会领域、再上升到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领域引导学生理解。3.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情境激趣与设疑导思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情境,注重启发学生讨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目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体现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个环节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获得新知,充分体现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取材社会生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关注社会生活的态度。通过知识结构图回归情境,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突出本课重点,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本课内容,并转化为能力。帮助学生对于本堂课内容进行及时巩固5分钟15分钟10分钟4分钟作业布置完成校本作业1分钟【板书设计】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 是什么2、 为什么1.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2.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3.相互转化三、怎么办【教学资源】1、 /p-400280895.html2、 /us/79909122/28063488.shtml【教学反思】新课程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渠道,而是以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知识及结构为依据,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合作和探究等多种方法与途经,实现政治学习三维目标。本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此基本理念之上设计的。哲学来源于生活,本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