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_第1页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_第2页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_第3页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_第4页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小学教育学考点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1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 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 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 年的 废科举 兴学校 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 统产生于 1902 年的 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 壬寅学制 以及 1904 年的 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 癸卯 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 古代中国教育 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 4000 多年前的夏代 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 形成了六艺教育 即六门课程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 程朱理学成为国学 儒家经典被缩减为 四书 五经 特别 是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 八股 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 1905 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 20 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 教育的终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 作 主张 有教无类 大力创办私学 孔子的学说以 仁 为核心 以 仁 为最高道德标准 重视因 材施教 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翟以 兼爱 和 非攻 为教 同时注重文史知 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 复归 人的自然本性 一切任其自然 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 学记 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学记 提出 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 建国君 民 教学为先 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 师严然后道尊 2 的教师观 主张启发式教学 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循序渐进 2 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 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 哲学家 军人 劳动者 其代表作为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认为 教育应该是国家的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提倡 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 政治学 6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提出 泛智教育 他的教 育思想反映在 大教学论 中 2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 通常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 普通教育学 为标志 杜威和他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 是 20 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赫尔巴特奠定了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普通教育学 在教学上 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 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 强调教材的重要性 强调教师的中心地 位 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的特点 杜威与他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主张 在做中学 在问题中学习 杜威强调儿童在 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第二章第二章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 1 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 也称初等教育 教育对象一般为 6 岁 12 岁的 儿童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 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 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 年 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 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904 年 清政府颁布了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又称 癸卯学制 规定设初等小学堂 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1840 年以后 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 义务教育的性质 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 采用修业年限为 6 年的 4 2 学制 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 从 1986 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 1 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 少年都必须接受的 国家 社会 学校 家庭都 3 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以下简称 义务教育法 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3 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的基本内容与实施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 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实施对象及年限 学制 管理体制 办学条件 各方应履 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 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使儿童 少年在品德 智力 体质等方 面全面发展 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 础 2 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 6 周岁的儿童 不分性别 民族 种族 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 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 7 周岁 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 9 年 3 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 六三学 制 五四学制 九年一贯制 我国现代的小学学制有多种形式 4 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 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4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 普及性 2 基础性 3 强制性 5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 什么样的变化 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6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特定的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背景 2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 人们的教育理想 7 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 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 1999 年 6 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 决定 决定 提出教育要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 有理想 有道德 有 文化 有纪律 的德 智 体 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 第三章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 身心发展的概念 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 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 骨骼构造的变化 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二是心理的发展 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2 身心发展的动因 身心发展的动因 1 内发论 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 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 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 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 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荀子 英国哲学家洛克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 如先天遗传的素质 机体成熟的机制 个体的主 观能动性等等 与外部环境 外在刺激的强度 社会发展的水平 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 在个体活动中 产生作用的结果 3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顺序性 2 阶段性 3 不平衡性 4 互补性 5 个别差异性 4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 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 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 质前提 它的作用表现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 环境及其作用 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 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水平 速度和个别差异 3 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原因是 A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B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C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 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A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B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5 D 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 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 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 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5 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1 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不衡的时期 身高 体重 肌肉的强度和耐力 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 均匀 2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观察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 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记忆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使记忆系统化 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情感 小学生的道德感比较模糊 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自我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 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 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3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 父母的夸奖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 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 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6 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 即要求学好语文 数学 打好读 写 算的基础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 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 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 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第四章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师 1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的本质属性 1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具有发展 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2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正因为不成熟 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 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 规范化的学习 6 2 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在教 育领域中 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 如身心健康权 隐私权 受教育权等 并受到 学校的特殊保护 作为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 中小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 公正评价权 物质帮助权 等 当然 学生负有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义务 3 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1 学生的受教育权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 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 学生的人身权 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 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 人格 尊严权 隐私权 名誉权 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并要求教师 学校 家庭 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责 任 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权 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是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 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 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4 学生的义务 学生的义务 1 遵守法律 法规 2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尊敬师长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 努力学习 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 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以下简称 教师法 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教育者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6 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特点 1 传道者角色 2 授业 解惑者角色 3 示范者角色 4 管理者角色 5 父母与朋友角色 6 研究者角色 7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教师要具有学科知识素养 文化素养 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1 敬业 2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3 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4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8 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个性的品质特征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一名称职的教师或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人格特征 情绪稳定 性格开朗 兴趣广泛 坚定的意志 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心胸开阔 兼容并包 7 9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 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 作用和相互 对待的态度 1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 教师是传授者 学生是接受者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既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对学生指导 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 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 智力上的影响 更是思想上的 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对成长 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 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章第五章 课程课程 1 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 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 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 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 教学大纲 学科课程标准 和教科书 2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 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具体的制约因素有 1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3 学生的年龄特征 知识 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 课程理论 3 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 1 根据任务 分为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2 根据课程的制定者 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3 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 分为科目本位课程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经 验本位课程 4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 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 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前者主 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 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 化组合 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 5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 1 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它对学校的教学 生产劳动 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 具体规 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 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 并对学期 学年 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 8 2 课程计划的内容 教学科目的设置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3 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 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 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 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以教学为主 全面安排 精简课程 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 知识体系相对完 整 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 注重统一性与灵活性 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6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 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 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 要依据 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7 教科书 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 它是根据教学大纲 或课程标准 编制的 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它是 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1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 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 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 在教材的编排上 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 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8 我国小学课程 我国小学课程 1 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 基础性和发展性 2 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 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 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3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加强综合性 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加强实践性 突出学生自 主性 探索性学习 加强弹性 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第六章 教学教学 上上 1 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 育的基本途径 9 2 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意义 1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 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 小学教学的任务 小学教学的任务 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 发展学生体力 提高学生的健康水不 4 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5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 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地掌握 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 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5 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的特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 础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 偏向 即单纯传授知识 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 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 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 充分发挥教师 的主导作用 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合作 友爱 民主不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6 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 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即 引起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五个阶段 第七章第七章 教学 下 教学 下 1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2 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 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 10 1 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 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 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 过程的 清晰表象 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 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 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积 极探索 生动活泼地学习 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能根据 需要迅速再现出来 以便知识技能的运用 4 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基本技 能 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清况 个别差异出发 有的放的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 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的发展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 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 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 达到学懂会用 学以致用 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 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教师引导学生 掌握知识技能 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学生特点 教学时间 设备 条件 是教师业务水平 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演示法和练习法等 4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1 概念和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学 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 班级上课制 分组教学制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 顿制 2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A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B 有利 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C 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D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 巩固课 技能课 检查课 根据一节课 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分有讲授课 演示课 练习课 复习课等 11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顺序和时间分配 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 组织教学 复习过渡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 5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备课 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单元计划 课时计划 即教案 2 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堂好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正确的教学内容 恰当的教学方法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 有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 6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 学生学业评价的概念 所谓学业评价 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 运用恰当的 有效的工具和途径 系统地收集 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 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不进行价 值判断的过程 2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 测验法 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 效度 难度与区分度 常用的测验有 论文式测验 客观性测验 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调查法 自我评价法 3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 常见的评价方式有考查和考试 考查与考试的结果一般都量化为分数显示出来 常用的记分法有百 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第八章第八章 德育德育 1 德育和学校德育 德育和学校德育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 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 括社会德育 社区德育 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 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 思想与道德等 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 有计划 有系统的影响 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 具有社会性 历史性 阶级性 历史继承性 全球性特征 2 小学德育的构成 小学德育的构成 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道德教育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三者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又相互区别 政治 思想教育是目标 是方向 它完成的是儿童发展的定向性任务 而道德教育则是基 础 是关键 它完成 的是教人做 人 的思想及行为上的准备 3 小学德育的意义 小学德育的意义 12 1 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 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4 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 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 亦 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具体包括 1 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 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 评价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5 小学德育的内容 小学德育的内容 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 小学德育过程 小学德育过程 1 概念及构成要素 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 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 和方法 对儿童的政治意识 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 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 从而促 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 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 用 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 要求与受教育者巳有品德水不之间的矛盾 2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 情 意 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 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7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 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1 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 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 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他们积极向上 3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 起来 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 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协调一致 前后 13 连贯地进行 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 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8 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 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 学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劳动 少先队活动 班主任工作等等 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 科教学 9 德育的方法 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 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 说服 榜样 锻炼 陶冶以及表扬 奖励与批评 处分 第九章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 1 班主任的历史 班主任的历史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 学习 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产生于班级 授课制 我国 1862 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20 世纪初 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2 班主任的作用 班主任的作用 1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 领导者和教育者 2 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3 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 班主任是学校 家庭 社会的沟通者 3 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 智 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具体任务包括 对学生进行 品德教育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指导学生课外 校外生活和活动 管理班集体 指导少先队工作 协调 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4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 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 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 了解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建立学生档 案 个别教育 班会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操行评定 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2 个别教育工作 先进生工作 在一个班中 思想好 学习好 纪律好 劳动好 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 他们一般有 如下心理特点 自尊好强 充满自信 强烈的荣誉感 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先进生的教育 应做到 A 严格要求 防止自满 B 不断激励 弥补挫折 C 消除嫉妒 公平竞争 D 发挥优势 全班进步 14 后进生工作 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成绩暂时落后 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后进生是一个相对 概念 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不适度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