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题 专题十二第23讲仿真预测知能闯关_第1页
【优化方案】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题 专题十二第23讲仿真预测知能闯关_第2页
【优化方案】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题 专题十二第23讲仿真预测知能闯关_第3页
【优化方案】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题 专题十二第23讲仿真预测知能闯关_第4页
【优化方案】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题 专题十二第23讲仿真预测知能闯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优化方案优化方案 2013 2013 年高考二轮复习训练题 专题十二第年高考二轮复习训练题 专题十二第 2323 讲讲 仿真预测知能闯关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1 2011 高考广东卷 夫仁政 必自经界 土地的分界 始 经界既正 分田制 禄 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 选 C 通过材料 夫仁政 必自经界 土地的分界 始 可得出孟子的观点 解 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 故 C 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轻徭薄赋 均贫富及贵民轻君 的思想 故排除 A B D 三项 2 2011 高考安徽卷 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 人文景观众多 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 想的是 A B C D 解析 选 B 儒家的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 三纲五常 体现的是佛教思想 体现 的是道教思想 分别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贞和忠的观念 因此 B 项符合题意 3 2011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 春秋 的目的是尊天子 抑诸侯 崇周制而 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 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选 C 解答本题时 要通过对题干中关键句子 尊天子 抑诸侯 崇周制而 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的理解进行思考 尊天子 抑诸侯 崇周制 而 大一统 属于思想的统一 其根本目的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就选项而言 A 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西周的分封制在秦汉时期并不被统治者所推崇 B 项指秦朝开创的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 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表达 D 项说法无法体现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4 2010 高考浙江卷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 最能体现道 家因循自然 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 不以人助天 2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D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解析 选 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特征 B D 两项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 可 排除 不以人助天 体现了人们应顺应自然的思想 故 A 项符合题意 天地不仁 以万 物为刍狗 的意思即天地无私 在天地看来 万物都是一样的 但与题干中的 因循自然 崇尚无为思想 无关 5 2010 高考山东文综卷 视人之国 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 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 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 仁爱 思想 B 墨家 兼爱 思想 C 儒家 礼治 思想 D 墨家 非攻 思想 解析 选 B 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内涵的认识 材料的含义是对待别的 国 家 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国 家 人一样 体现出一种普遍的无等级差别的爱 这是墨 家的 兼爱 思想 B 正确 D 错误 儒家的 仁爱 礼治 思想体现的是有等级差别的 爱 A C 两项错误 6 2010 高考北京文综卷 有人认为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 经汉 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荀子 董仲舒 B 荀子 孟子 C 商鞅 孟子 D 韩非子 董仲舒 解析 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演化历程中的代表人物 据题意强 调两个时期 先秦法家奠定 汉朝儒生发展 故 D 项正确 荀子和孟子都是先秦儒家代 表 故 A B C 三项错误 7 2010 高考天津文综卷 史记 载 汉武帝时 公孙弘以 春秋 白衣为天子 三公 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 选 D 春秋 是儒家经典之一 而公孙弘因为 春秋 封官晋爵 成为天下学 习的榜样 再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 故选 D 项 A B 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因 春秋 而封官没有必然联系 故排除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可知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 故排除 C 项 8 2010 高考重庆卷 节选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1 他 孔子 知道 古代传统的重建 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 这里所倡导 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 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 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能使这些永恒 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 德 雅斯贝斯 大哲学家 材料 2 无论何种学派 均不能定为一尊 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 况儒术孔道 非无优点 而缺点则正多 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 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 等 级 说也 赵清 郑城 吴虞文集 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 3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 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 的基本因素 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 赋予 忠孝仁爱礼义廉耻 以新的内涵 把他们理 解的重整体 重义务 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 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 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 根据材料 1 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孔子为重建古 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 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所欲达到的目的 2 在材料 2 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 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新 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3 根据材料 3 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新 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 3 解析 第 1 问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特点 编订典籍等方面的贡献和孔子当时宣扬儒家 思想的目的 目的可结合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回答 第 2 问主要考查学 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同时结合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儒学 倡导民主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关 史实进行回答 第 3 问也是考查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概括时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 息 如 价值观 道德教育 进行现代转化 等 答案 1 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 编订和整理了 诗经 等五经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仁 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 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是缺点更多 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 宣扬封建纲常等 级学说 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3 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 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 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 的共同价值观 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稳定了社会秩序 一 选择题 1 2012 南京模拟 2010 年 9 月 30 日 南方日报 刊文称 如何给这些孩子 外 来工子女 一张安稳的书桌 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 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 大课题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 这就是 A 有教无类 B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C 存天理 灭人欲 D 经世致用 解析 选 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刊文体现了教育公平问题 孔子主张 有教无 类 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两者思想是相通的 故选 A 2 孔子家语 致思 中记载 汝以民为饿也 何不白于君 发仓禀以赈之 而私 以尔食馈之 是汝明君之无惠 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 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体现了孔 子的等级观念 充分体现了孔子 仁 的思想 A B C D 解析 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对孔子思想主张的理解 材料反映了孔子对对饥民实施救 助的做法持赞同的态度 只是认为由谁来救助值得商榷 所以 不符合题意 孔子将救助 饥民与君主德政联系起来 显然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正确 救助饥民本来是谁都应该去 做的 但孔子却认为不同的人的救助体现出的意义是不同的 显然认为谁去救助也是有等 级之分的 这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正确 救助饥民能体现孔子 仁 的思想 但夹 杂了等级观念和政治因素 所以用 充分 两个字不恰当 故排除 答案为 C 3 孟子的 仁政 是对孔子 仁 学的继承和发展 主要表现在 把孔子的 仁 具体化 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 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主张 尚贤 非攻 A B C D 解析 选 A 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人物思想特点的能力 明显不符合 儒家思想特点 排除含 的选项 故选 A 项 4 表现墨家 兼爱非攻 思想的战争巨片 墨攻 在全国上映后引 起强烈反响 今天 墨子的思想又重新引起世人关注 墨子坚决反对 攻伐无罪之国 即所谓 非攻 但同时他又在 墨子 一书中详细 解析了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 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 人员的 配备等 这说明 墨子反对一切战争 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 他主张战争 的正义性 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 墨子的 非 攻 带有虚伪性 A B 4 C D 解析 选 B 结合墨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加以分析 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墨家不可能 反对一切战争 故 错 从墨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看 是不正确的 5 孟子说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 君权神授 大一统 的思想 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 主张民贵君轻 B 维护统治秩序 C 强调层层分封 D 体现以德治民 解析 选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比较能力 君权神授 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 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 管理人民 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 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大一统指的是政治 经济 文化 思想等方面空前的统一 也是一 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6 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民之轻死 以其 上求生之厚 是以轻死 材料表明老子 A 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B 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C 政治上倡导 无为而治 D 是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解析 选 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注意题干限制 材料表明 抓住材料信 息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据此判断老子主张 无为 故选 C 项 7 韩非曾说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由此可以看出 他主 张 A 推行分封制巩固国家 B 由圣贤管理国家事务 C 建立平衡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联邦制 D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解析 选 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抓住题干中 要在中央 四方来效 这一信 息判断 韩非主张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圣人 指君主 圣人执要 是指君主专制统 治 8 分定而无制 不可 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 不可 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 不 可 故立君 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解析 选 A 材料论述了君主专制等主张 在四个选项中只有法家主张君主专制 9 2012 苏州模拟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 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 次 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 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 完全遵循汉武帝 以儒为教的政策 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 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 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 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 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 解析 选 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汉武帝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儒家思 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 而儒家学说倡导道德教化 主张通过教育来提升人格素养和 道德自律意识 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旋律 A 说法过于绝对 C D 不符合史实 10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 天子 对天地非常崇敬 每一个皇帝都把祭 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右图是明清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 天坛 这种现象与我国古代儒家 A 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 B 荀子的人道有为思想有关 C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 D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 5 解析 选 D 董仲舒认为皇帝承天命而治天下 以此来神化皇权 祭祀天地是皇帝宣 扬自己统治正当性的重要活动 11 仔细观察古人绘制的 科举考试图 右图 下列有关科举制 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 是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B 能促成广泛而持久的读书风尚 C 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D 有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析 选 D 科举只考 四书 五经 文人学士醉心功名利禄 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不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12 经历战国 秦 汉三个阶段 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 B 它与其他学说糅合在一起 C 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 D 它主张仁政 民贵君轻 解析 选 C 从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 政治局势的变化对思想文 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秦汉时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适应了这一时代需要 所以成 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 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 颜渊问 仁 子曰 克己复礼 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 由己 而由仁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论语 颜渊 材料 2 梁惠王曰 晋国 天下莫强焉 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 东败于齐 长 子死焉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 愿比死者一洒之 如之何则可 孟 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 薄税敛 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 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 其民时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 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孟子 梁惠王上 材料 3 2011 年 7 月 28 日 温家宝总理在温州察看 7 23 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 通事故现场 悼念遇难者 看望受伤人员 对伤亡人员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请回答 1 由材料 1 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 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 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3 材料 3 体现了什么执政思想 4 据上述材料 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材料 归纳出三则材料都贯穿着仁政思想 答案 1 仁 的学说 孔子说 仁者 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主张以 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这是进步的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但是他的 仁 的 学说也含有维护传统制度的旧思想 2 施行 仁政 并提出 民贵君轻 的思想 主张 政在得民 反对苛政 孟子的 政治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因此有 亚圣 之称 3 执政为民 4 认识 孔子为总结中国古典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的思想有保守的倾向 主张 回复周礼 孟子提升了儒学的理想 主张爱惜民力 温家宝总理关乎国计民生 进一步诠 释儒家思想的优良内涵 仁政 凝聚了民族力量 给中国人民以极大鼓舞 同时在世界上 6 产生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