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宏观经济学第1章.ppt_第1页
西方宏观经济学第1章.ppt_第2页
西方宏观经济学第1章.ppt_第3页
西方宏观经济学第1章.ppt_第4页
西方宏观经济学第1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西方宏观经济学教程Macroeconomics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经贸学院裴瑱教授 2009 2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高鸿业主编 宏观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修订版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年版参考书目 美 萨缪尔森 诺德豪斯 经济学 第十六版 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美 曼昆 经济学原理 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美 多恩布什 斯塔兹 宏观经济学原理 第七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宏观经济学 范家骧 王志伟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简明西方经济学教程 尹伯成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4版 3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着眼于新的基础樊纲前几天见到两位大学同学 才得知蒋光远先生已经于不久前去世了 他是我在河北大学上学时的经济系系主任 直接教授我们七七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课 记得当年他给我们讲课时 总是一杯极浓的茶 一支接一支地吸烟 我想他的早逝一定与这些嗜好不无关系 从个人的角度悼念 回忆他 我首先想到我们自己曾经受益于他 我与蒋先生并无私交可言 但他所给予我的一切却至今受用 这便是他给我们开的那门课 现代西方经济学 4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 70年代末 80年代初的时候 各大学经济系已经开始设了 西方经济学 的课 但多数只是讲 流派 而蒋光远先生没有照那一般的作法去做 而是找来一本英文的 经济学基本概念 作课本 由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学 从头到尾给我们讲了一整学年的 西方经济学 的基础理论 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讲解 一个公式一个公式地推导 一个图形一个图形地分析 毫不夸张地说 我的 西方经济学 的 底子 主要就是在这一年的课上课下打下的 至今遇到许多经济学理论问题 想到的还会是当年河北大学黑板上 作业本上的那些公式和图形 5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 基础知识在一门学科的掌握与发展中及其重要 发展到今天的经济学 已经是一整套相当复杂 相当深入 涵盖面相当广泛的知识体系了 而一门知识越是发展 越是繁杂 在学习它的过程中 掌握基础知识 打好基础知识 功底 就显得越是重要 就像盖房子 地基不深 楼层也高不上去 所有的高楼大厦 都要用砖 用瓦或是用钢筋水泥 即使材料有些差异 也都有一个 承重 的问题 都需要把基础打牢 6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 就个人来说 在年轻的时候 学生时代少上课 少读书 少做作业 有更多的时间去搞实践 搞调查 写文章 当时可能会显得颇有成果 但耽误的可能是一辈子更大的成就 就整个民族来说 如果用一种忽视基础课的思路来指导大学生 研究生的教学 其结果可能是耽误一 两代人 美国的经济学界在世界上无论从人数还是成果质量可能来说目前被公认为处在领先地位 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基础课教学的重视 7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 经济学理论所分析的是整个经济系统内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是经济各领域内具体操作技巧的理论基础 所以不仅以经济学研究为职业前景的人应该学好 其他有关领域内以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为职业前景的学生也应首先学好 缺了这一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就会缺乏坚实的基础 实践性知识和操作技巧也难以融会贯通 萨缪尔逊的 经济学 其实是美国大学公共课的教科书 不是经济系 管理学院学生的公共课教科书 而是整个大学文理工科全体学生的公共课教科书 他们要求每一名大学生具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知识 8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着眼于新的基础樊纲前几天见到两位大学同学 才得知蒋光远先生已经于不久前去世了 他是我在河北大学上学时的经济系系主任 直接教授我们七七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课 记得当年他给我们讲课时 总是一杯极浓的茶 一支接一支地吸烟 我想他的早逝一定与这些嗜好不无关系 从个人的角度悼念 回忆他 我首先想到我们自己曾经受益于他 我与蒋先生并无私交可言 但他所给予我的一切却至今受用 这便是他给我们开的那门课 现代西方经济学 9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 70年代末 80年代初的时候 各大学经济系已经开始设了 西方经济学 的课 但多数只是讲 流派 而蒋光远先生没有照那一般的作法去做 而是找来一本英文的 经济学基本概念 作课本 由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学 从头到尾给我们讲了一整学年的 西方经济学 的基础理论 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讲解 一个公式一个公式地推导 一个图形一个图形地分析 毫不夸张地说 我的 西方经济学 的 底子 主要就是在这一年的课上课下打下的 至今遇到许多经济学理论问题 想到的还会是当年河北大学黑板上 作业本上的那些公式和图形 10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 基础知识在一门学科的掌握与发展中及其重要 发展到今天的经济学 已经是一整套相当复杂 相当深入 涵盖面相当广泛的知识体系了 而一门知识越是发展 越是繁杂 在学习它的过程中 掌握基础知识 打好基础知识 功底 就显得越是重要 就像盖房子 地基不深 楼层也高不上去 所有的高楼大厦 都要用砖 用瓦或是用钢筋水泥 即使材料有些差异 也都有一个 承重 的问题 都需要把基础打牢 11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 就个人来说 在年轻的时候 学生时代少上课 少读书 少做作业 有更多的时间去搞实践 搞调查 写文章 当时可能会显得颇有成果 但耽误的可能是一辈子更大的成就 就整个民族来说 如果用一种忽视基础课的思路来指导大学生 研究生的教学 其结果可能是耽误一 两代人 美国的经济学界在世界上无论从人数还是成果质量可能来说目前被公认为处在领先地位 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基础课教学的重视 12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 经济学理论所分析的是整个经济系统内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是经济各领域内具体操作技巧的理论基础 所以不仅以经济学研究为职业前景的人应该学好 其他有关领域内以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为职业前景的学生也应首先学好 缺了这一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就会缺乏坚实的基础 实践性知识和操作技巧也难以融会贯通 萨缪尔逊的 经济学 其实是美国大学公共课的教科书 不是经济系 管理学院学生的公共课教科书 而是整个大学文理工科全体学生的公共课教科书 他们要求每一名大学生具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知识 13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 就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关系来说 许多人一生可能只有在学校的几年有机会读一些基础理论知识 许多理论是需要甚至只能在课堂上由老师传授的 或者说 自学的成本 会大得多 而实践性知识今后还会有很长的时间在实践中逐步学 有了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训练 再学实践性知识也容易很多 失去了学习理论 打基础的机会 今后可能很难再提得很高 早早地让大家去学实践性知识 是一种对下代不负责任的 短期行为 14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 基础知识重要 但有时并不 显眼 这也像蒋光远老师的为人一样 自己并不 显眼 但为人师表 传授知识 使他人受益无穷 15 樊纲其人 樊纲 经济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现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1985至1987年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及哈佛大学访问研究 1991年获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论文奖 1992年至1993年任 经济研究 编辑部主任 92年被破格晋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93年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16 樊纲其人 除受政府委托进行研究并就各种经济政策问题向政府各部门 各地方政府提供咨询 建议并在国内担任多种社会职务之外 近年来被世界银行 OECD等国际组织聘为经济顾问 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访问 参加学术会议与合作研究 在国际经济学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多篇 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论点经常被国内报刊杂志电视传媒以及CNN NewYorkTime FinancialTimes InternationalHeraldTribute WallStreetJournal BBC等重要国际报刊 电台 电视台所引用 17 教学方式 Teaching 18 说在前面的话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静下心 埋下头 多动手 多思考课堂纪律要求关手机 无闲谈 无睡觉 多发言成绩计算平时表现 包括上课与作业 30 期末考试70 联系本人pei zhen 19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经济学原理 卢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 高鸿业主编 宏观经济学原理 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 萨缪尔森 诺德豪斯 经济学 第十六版 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美 曼昆 经济学原理 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美 多恩布什 斯塔兹 宏观经济学原理 第七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宏观经济学 范家骧 王志伟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简明西方经济学教程 尹伯成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4版 20 祝愿 祝愿你们对经济学的兴趣随着课程进行不断增加而不是递减 愿你们的学习和生活永远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祝愿你们将来为今天选择而庆幸而不是遗憾 让我们一起努力 21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22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从经济学说史看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早期阶段2 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3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4 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 23 狭义的西方经济学是指西方学者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纯理论方面的研究 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有时也包括国际经济学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 西方经济学家运用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方法考察经济活动渊源甚早 其理论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经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 24 第一阶段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从十七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 从十七世纪中期配第的研究开始 配第在 赋税论 1662年 中研究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 分析了一个国家国民财富的构成和增长 并第一次对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估算 稍后 亚当 斯密在 国富论 1776 中则系统地分析了国民财富的形成和增长 研究了货币的流通规律 斯密的总量分析被其后的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 大卫 李嘉图在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 在很多方面推进了斯密的研究成果 考察了财富的增长 总收入与纯收入的关系 货币流通量变动与物价水平变动的关系等问题 25 同时 重农学派的魁奈也在 经济表 中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 西斯蒙第则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分析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必然性 当然 在经济学史上 这时是西方经济学的初创时期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是经常混在一起的 这时西方经济学家大多从国民财富 国民收入 货币流通总量等宏观分析入手 而在考察中又总会涉及诸如一种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如何决定 各要素的收入如何分配和决定等微观经济问题 26 第二阶段是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从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度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日趋深化 经济危机连续发生 经济学界面临的任务是从经济总体上探寻和解释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是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 27 1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 林达尔和维克塞尔等 首先采用总量分析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运动 他们的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是把总量分析和动态的过程分析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宏观动态均衡理论 其理论基础是奥国学派的效用价值论和洛桑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 2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从理论渊源上说 也是以边际效用论和一般均衡论为基础 但他也受到新历史学派和多元历史观的影响 因而他的宏观动态理论同制度历史分析相结合 其核心部分是创新学说 他运用生产要素的组合即创新这一概念 来解释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28 3 二十世纪初期 英美两国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数量问题的研究 在英国主要是马歇尔和庇古 他们关于货币数量问题的表述即剑桥方程式M KPQ 其中反映出有关经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在美国主要是费雪 他提出了货币的交易方程式MV PQ 以反映所要考察的有关部门经济总量变动的依存关系 二十世纪初期 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对经济周期波动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进行了分析 他的总量分析的特点是强调时间序列的重要性 着重动态的研究 反对静态分析和均衡概念 密契尔对国民收入资料的统计研究与他的经济周期学说 为在他以后的宏观经济学的确定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29 第三阶段 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1936年凯恩斯 通论 的出版 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就在于 它的研究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 经济周期波动 通货膨胀等等的关系 因此它又被称为收入分析 同时它又通过收入分析得出结论 即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的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并且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这种分析的代表就是用以研究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之间关系的有效需求理论 30 凯恩斯认为 由于经济活动中一些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总需求价格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 而市场机制却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价格与充分就业下的总供给价格相等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因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现象 并由此推出必须依靠国家干预以恢复经济稳定的政策性结论 在这里 凯恩斯采用的是短期 总量 比较动态分析 后来凯恩斯的追随者提出了这种分析的局限性 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做了一些补充和发展 一是投资函数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二是消费函数理论的补偿和发展 三是从封闭经济模型发展成为开放经济模型 凯恩斯经济学的出现 以及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构成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31 第四阶段 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演变阶段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 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通货膨胀 失业 资源供给紧张 输入分配失调等各种经济问题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被认为无法解决如此困难的经济情况 于是只好寻求其他的理论对策和分析方法 在这一阶段 在宏观经济理论方面至少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 其一是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复兴 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货币数量理论的复兴和供应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 这些理论都是以传统宏观经济学作为基础的 近几年这些理论还在发展 32 其二是凯恩斯派宏观经济理论对供给问题和规范问题的强调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 由于世界能源和原料供给问题的日益突出 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供给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得到承认 同时一些凯恩斯主义者也从资源供给的角度分析价值判断 研究经济政策的运用究竟在何种程度上符合经济学中所定的伦理标准 其三是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与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的互相渗透 例如凯恩斯主义 货币主义和瑞典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之间 虽然各自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不同 互相有很多的争论 但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多种问题 各学派的经济学家在注意其他学派的某些可汲取的东西 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吸收和影响 33 其四是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问题 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问题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单纯的宏观经济理论不能提供有效的对策 于是就提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结合问题 这种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新理论 通称为新凯恩斯主义 例如在新古典宏观理论中 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则从对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的进一步分析中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34 新货币主义者也提出了货币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基础问题 即在分析宏观经济学领域中的货币流通总量和利息率水平时 也还要分析微观经济学领域中的人们对工资和价格变动的预期 市场信息的传递方式等 这是所谓第二代通货膨胀研究者对货币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35 古典经济学 动态均衡理论 货币数量理论 凯恩斯经济学 新剑桥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 现代货币主义 非均衡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学派 李嘉图 36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Macroeconomics 一词 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Frisch首次提出 定义为 关于某种经济类型的总的活动方式的理论 这一定义包括如下含义 其一 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活动情况 即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 其二 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即分析现有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原因 实现充分利用的途径及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 其三 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与变动理论 其四 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即从国民收入总量出发考察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 具体为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静态 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 经验统计分析与数量经济模型等 37 三宏观经济分析的简化模型 货币流程 产品市场 要素市场 资本市场 家庭部门 厂商部门 政府部门 世界市场 进出口 关税 进口 转移支付 直接税 储蓄 消费支出 要素收入 要素支出 销售收入 投资 间接税 政府购买 居民进口 资本往来 货币发行 公债发行 38 宏观经济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 宏观经济分析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反映的是劳动力和产品的总供求 工资总水平和物价总水平 而不是微观经济分析中的个别市场的供求 工资率或相对价格 第二 微观经济分析仅仅通过市场调节供求 使彼此之间相等 并分别研究各个部门的均衡 不太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分析则不仅通过市场 也通过政府来调节供求 而且不一定要求各个部门的供求都相等 只要几个部门的总供求相等 即可达到宏观经济的均衡或平衡 39 第三 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均衡与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均衡 在具体内涵上有所不同 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局部均衡或一般均衡是在个体利益最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且必须以各个市场的供求都相等为均衡条件 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 在不是最优化和供求相等的条件下 也可以形成均衡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一些所谓的宏观经济均衡实际上只是一种平衡 40 四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对总体经济行为分析离不开个体经济行为分析 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总体经济行为绝非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 其原因在于 经济个体和经济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 假定的情况 在微观中 假定其他情况不变 但宏观涉及的是经济总体 不能再假定其他同一类别的个量不变 41 五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象 核算 GNP GNP的决定 货币市场均衡 产品市场均衡 三重市场均衡 四重市场均衡 GNP的波动与增长 通货膨胀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 双重市场均衡 宏观经济政策 42 六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 一政策化表现 宏观经济学家担任政府要职具体负责经济事务和宏观管理 政府决策者愈来愈需要宏观经济理论作为分析经济形势 进行预测的工具 和制定政策进行评价的依据 理论转化成经济决策的时间大大缩短 有的理论尚未成型 却已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体现来 二动态化如理性预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 三合流化对立学派吸收对方论点 补充修改原有理论 不同学派相互溶合 形成新的学派 四数学化和社会学化五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微观化 43 本课程框架 第一篇为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二篇为AE NI模型 第三篇为IS LM模型 第四篇为AD AS模型 第五篇研究和探讨诸如通货膨胀和紧缩 就业和失业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44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与循环 一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提供特定时期内一国实际经济活动及其成就的系统记录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 国民收入总量是最重要的 也是经常用于表示经济成就的总量 一般讨论的是以下五个国民收入总量 国内总产值GDP 国内净产值NDP 国民收入NI 个人收入PI 个人可支配收入DI 45 1 国内总产值GDP国民总产值是五个国民收入总量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 一国政府在估算国民收入时 首先计算的是国民总产品的数量 为了把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劳务加总在一起 必须用它们的的货币价值来计算 因此 国民总产值就是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46 理解GDP概念须注意以下要点 1 GDP是一个价值指标 说明它是以货币单位来衡量的 为了衡量价值 就要使用市场价格 没有市场价格的物品或劳务 不计入GDP 2 GDP是一个流量指标 流量一定时期内不断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存量一定时点上已有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流量与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GDP是计算期内 如2003年 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47 3 GDP是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流量 即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再进行加工与转售 最后直接进入消费和使用的物品或劳务 因此不计算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 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48 4 GDP有名义与实际之分 名义GDP即以现行价格计算的GDP 它是各种物品与劳务的数量与其现行价格乘积的总和 PQ 实际GDP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它只反映实物的变化 二者关系为 实际GDP 名义GDP GDP折算指数或实际GDP 名义GDP 价格指数X100 49 名义GDP和实际GDP 50 GDP折算指数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上例中 330 260 126 9 说明从1993年到2003年该国价格水平上升了26 9 这个126 9 被称为GDP折算系数在上图中 从1993年到2003年 GDP名义上 即从货币价值看 从215万美元增加到330万美元 实际只增加到260万美元 即如果扣除物价变动因素 GDP只增长 260 215 215 20 9 而名义上却增长了 330 215 215 53 5 因此 GDP并不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动 51 举例说明 例如在美国 如果以1929年的物价指数为100 已知1933年的物价指数为75 名义GNP为480亿 则有1933的实际GNP 480亿 75x100 640亿美元1933年的名义国民收入反映了由大危机造成的实物和价格同时下降的后果 实际国民收入则排除了价格下降而只反映实物的减少 所以它高于名义国民收入 52 请以下列数据测定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 年份名义GDP物价指数实际GDP增长率1972117110019751529127 21977189014119792369165 5通常把名义GDP折算成实际GNP所用的价格指数 称为GDP的紧缩指数 53 5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 6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54 产出等于收入 产出等于支出 产出是指增殖 或者产出等于新增价值产出等于收入 企业使用要素必须支付代价 劳动者 工资 资本 利息 土地 租金 企业家才能 正常利润 增殖就转化为要素提供者的收入产出等于支出 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 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存货投资 企业把存货变化看作是自己购买自己产品的投资支出认识这两个问题 对于弄清如何核算GDP有着重大意义 P425 426 55 2 GDP GrossDomesticProduct 与GNP 多年来GNP一直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成效的主要指标 而今另一项略有不同的指标开始受到重视 即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现行国民收入统计中 通常区分国民原则和国土原则 国民原则 凡是本国国民 常住居民 所创造的收入 不管是否在国内 都计入国民收入 即GNP 国土原则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 不管是否本国国民 都计入国民收入 即GDP 二者统计内容一致 差别就在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56 国内生产总值GDP 私人消费支出 私人投资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 出口 进口 GDP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 GDP与GNP的区别之处 例如 在美国 GDP剔除了美国公民因拥有外国资产所获取的工资和利润 但包括在美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利润和工资收入 57 以B代表本国国民在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 W代表外国国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 则二者关系式为 GNP GDP B W如果B W则GNP GDP 如B W则GNP GDP3 NDPNIPIDPI教材429 431 58 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所创造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 GNP 一国居民在一年内所创造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 GNP 外国居民在本国获得的要素收入 本国居民在国外获得的要素收入 59 国内生产净值 NDP 一国在一年内新创造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NDP GDP 折旧额 60 国民收入 NI 一国居民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全部要素收入的总和 NI 工资 利息 租金 企业利润NI NDP 间接税个人收入 PI 一国居民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PI NI 企业所得税 企业未分配利润 社会保险税 转移支付 61 个人可支配收入 DI 一国居民在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 DI PI 个人所得税 62 二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广义上核算体系五大指标都是国民收入 狭义上国民收入仅指NI 即要素所得 经济分析中的国民收入是指GNP 而非NI GNP可以从生产 收入 支出三方面进行考察 因而有三种不同的计量方法 63 1 生产部门法 生产法 即从国民生产的角度 按市场价格计算各部门商品和劳务的增加总值 各部门的增加总值之和即为GNP 按该方法计算国民收入 包括的项目有 农林渔业 采掘业 建筑业 商业 金融保险不动产 运输业 电讯和公用事业 服务业 政府和国营企业 国外获得的纯收入 这些项目的金额相加即得国民生产总值 其中 第一 第二产业的各部门 增加总值 总产出 中间产品 第三产业中商业 运输业 金融业 服务业等营利性部门 按纯收入计算增加值 政府 教育 卫生等非营利性部门 按工人的工资 职员的薪金收入计算增加值 有些不称其为部门的经济活动 如自产自用的食物 自有自用的住房等 也采用各种方法估算其增加值 64 2 要素成本法 收入法 又称生产要素所得法 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 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 劳动 土地 资本和企业家参加生产 分别取得工资 租金 利息和利润 此外还包括折旧及政府取得的间接税净额 按收入法计得的国民总收入 工资 利润 租金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折旧 它和支出法计得得国内生产总值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 但实际核算中有误差 因而还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见下表 65 项目单位 10亿美元金额1 工资和其它补助 工资 薪金 补助 2172 72 租金收入62 53 净利息285 04 公司利润 股息 利润税 未分配利润 存货与折旧调整 284 55 独立业主收入154 7 国民收入2959 46 加间接税及零星项目307 2减统计误差 8 2 国民净产值3258 47 加折旧402 9 国民生产总值3661 3以收入法计算的1984年美国的GNP 资料来源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85年 66 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最终商品或产品流量法 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 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商品的支出加总 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包括以下几项支出 个人消费支出 C 国内私人总投资 I 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支出 G 和净出口 X M 67 3 最终产品法 支出法 即从国民支出的角度 按市场价格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包括个人消费支出 私人投资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及净出口 见表2 2 项目 单位 10亿美元 金额1 个人消费支出 耐用品 非耐用品 服务 2342 32 私人国内总投资 固定投资580 4 存货变动56 8 637 33 政府购买的商品和劳务 联邦政府 地方政府 748 04 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 出口363 7 进口429 9 66 3得出国民生产总值3661 3减资本折旧 402 9得出国民净产值3258 4减间接税 307 2减统计误差 8 2得出国民收入2959 4以支出法计算的1984年美国GNP 资料来源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85年 68 几个概念 消费支出C 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 不包括建造住宅的支出投资I 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 包括厂房 住宅 机械设备及存货 的支出 用于投资的物品也是最终产品资本物品在生产别的产品过程中只是部分地被消耗 而中间物品在生产别的产品时全部被消耗掉 69 折旧 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物质磨损精神磨损总投资I 重置投资 净投资P427政府购买G 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净出口 X M 进出口的差额 X表示出口 M表示进口 70 支出法计算GDP GDP C I G X M 71 三 五个国民收入总量之间的关系上述三种方法计量的国民收入反映整个国民经济从生产 分配到使用的全过程 生产创造收入 收入形成支出 支出决定生产 三者相互联系 循环流动 这就是国民收入的 三面等值 原则 因此 只要计算出GNP总量 即可顺序得到其它四个总量 72 国民收入中各总量关系见表2 3 1 国民生产总值GNP3661 3减折旧 402 92 国民净产值NNP3258 4减间接税 307 2 减统计误差 8 23 国民收入NI2959 4减社会保险 305 9 减利润税和未分配利润 206 8加转移支付 566 54 个人收入PI3013 2减个人所得税 435 15 个人可支配收入DI2578 11984年美国的GNP NNP NI PI与DI 资料来源 同上表 73 国民收入核算资料的局限及其它相关经济总量 国民收入核算资料的局限性GNP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福利 GNP不能很好地反映收入结构 不能反映大量生产性非市场交易及非生产性市场交易 不能反映生产的社会成本 以致有学者提出批评 74 不能衡量全部经济活动的成果 如家务劳动 不能反映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或减少 不能反映地下经济 GDP表明社会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但不能说明它包含具体是什么商品 导弹 面包 防盗窗等 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