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说课稿.doc_第1页
海陆变迁说课稿.doc_第2页
海陆变迁说课稿.doc_第3页
海陆变迁说课稿.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陆变迁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共两个课时。下面我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流程。一、说教材内容(一)我们知道:“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的载体,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信息源泉。”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讲,本节课选自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另外本节课的学习又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地理成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不仅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还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针对新课标的课程标准我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新课标侧重于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所以我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动;能够说出“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了解世界火山与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于是我把对“大陆漂移学说”相关证据的寻找的探究作为本节课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主要通过对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过程中,今天我们见到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球漫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镜头而已,培养学生一切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3)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处于十一二岁的年纪,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教学难点为:板块运动的两种方式;地表宏观地形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 、学情分析 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备课的质量,更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的程度,教师若想与学生互动成功,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和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形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空间概念不强等原因,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3、 教法与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和问题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探究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讲解法等。新课标的学习理念要求学生转变地理学习方式,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为:自主探究法与合作学习法。4、 教学流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板块:导入新课、学习新课、课堂知识点小结和智能训练。(1) 新课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艺术的开始,它虽不是教学主体,但好的导语是课堂艺术成功的一部分,对于教学流程的开始,我采用的是情景导入的方式,播放视频冰河世纪之大陆漂移,待学生看完视频之后又紧接着提问问题:那些松果为什么会消失?由于这部电影前几部很受欢迎,很多学生都看过,很快将学生注意引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又点明本课主题:沧海桑田即海陆变迁。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讲解的环节。(2) 新课讲解关于新课的讲解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知识点,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对于这三个知识板块我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方法。(1)(板书)在讲解沧海桑田时、我先让同学们观看几组关于沧海桑田的图片。第一个是: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第二个是海底原陆地景观图、第三个是荷兰荷兰人民围海造陆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根据前面的三幅图片找出哪些力量造成了沧桑变化?学生带着我提出的问题,认真阅读教材,经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逐一解决,这样安排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典型案例将沧海桑田的实例举证和原因分析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体会,重在帮助学生找出沧海桑田的原因,树立海陆变迁的观点。最后,我一小节的形式对该知识点进行巩固:分别说明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曾经是陆地,这是海平面升降的结果;.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由于填海造陆不断在扩大 这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海陆的变迁。 (2)通过沧海桑田的实例,反映了地球表面局部的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和四大洋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学生将预先准备好的纸片撕成六块,然后将他们拼合起来,大家想想看,从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这说明一样东西被分割成几块,不管怎样,他们都可以从新拼合在一起,从而恢复它原来的样子,这就好比一张原来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他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行列都相当吻合。然后向同学们展示大西洋两岸的地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非洲与南美洲大陆轮廓可以吻合这一奥秘。于是,我告诉学生关于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相似,古生物的化石相同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的时候,科学家就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但机会总是垂青于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然后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引出大陆漂移的观点。正确的论断需要科学的依据来支持,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是魏格纳,有了南美洲与非洲连在一起这样的思维碰撞,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大陆漂移的证据。通过组织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方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让学生真正的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在紧张快乐中学习。之后我对同学们的收集的证据进行归纳总结,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相邻大陆两岸海陆轮廓几乎一致;第二,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第三,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最后为了使学生对大陆漂移有着更直观的认识,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大陆漂移的动漫。另外关于课堂知识点小结,我是这样安排的:在新课开始时我让大家观看了一段视频,那么大家现在应该知道那些消失的松果是怎么回事了吧!对,这就是大陆漂移的结果。有些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力量推动大陆漂移的呢? 这样设计不仅解决了新课开始时留下的悬念,而且为讲解下一个知识点板块运动打下了基础。(3)先让同学们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指出他们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并引导同学们板块之间的两种运动:板块的挤压与张裂。在讲解板块的挤压与张裂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简单的小实验,1)第一个实验是“课本挤压实验”,我让同学们手拿自己的课本,对课本进行挤压,发现有一部分会隆起,这相当于板块的挤压运动,并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为例,说明板块的碰撞易形成高大的山脉。(二)第二个实验是“手撕报纸实验”,我首先在报纸上撒上小纸片,当用手把报纸撕开时有一些纸片会掉落,这相当于在板块的张裂区易形成裂谷还海洋,我以东非大裂谷为例进行说明。(三)第三个实验是“鼓掌疼痛位置实验”,我让同学们举起双手,用力击掌,然后说出是手心疼痛还是手背疼痛?这说明在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与地震。这三个实验原理简单、通俗易懂,使板块运动这一难点轻而易举的得到解决。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第一时间得到证明,效果远远好于教师的讲解。当然,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从第三个小实验又引出世界著名的火山与地震带,并指出世界上主要有两大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并让同学们在图中找出红海、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和大西洋的具体位置,验证一下这些地形是否在火山地震带上。最后我以板块构造歌谣作为我的课堂小结结束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牢记歌谣有利于对知识点的长期记忆。最后就是我课堂智能训练的设计,智能训练我设计了具有阶梯性的三道习题(1)巩固练习,填注六大板块的名称,复习强化课堂知识;(2)学以致用,用本节所学新课解释日本和英国同为岛国,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红海面积在不断扩大,有可能成为新的大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南极大陆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三个地理现象,这也正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具体体现。(3)基于以上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那些地区是处于板块的断裂带上,地震的多发地区。于是,我设计的第三题为:收集资料:地震来临时有哪些前兆?地震发生时我们有哪些以及措施?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形象、更加生活化。最后就是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