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始陶器工艺.ppt_第1页
第一章原始陶器工艺.ppt_第2页
第一章原始陶器工艺.ppt_第3页
第一章原始陶器工艺.ppt_第4页
第一章原始陶器工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前言史前时期的工艺美术 红色为笔记内容 一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一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北京人 五十万年前 使用石器与火丁村人 三十万年前 与河套人 二十万年前 山顶洞人 人工取火 二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二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工具的改进 牙骨工艺 制陶工艺 纺织工艺 编织工艺 木工工艺 一 仰韶文化 黄河流域 仰韶村半坡村 陶窑及彩陶 人面鱼纹装饰 二 河姆渡文化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饲养家畜 种植水稻 木结构房屋 制陶 纺织 雕塑与装饰艺术 三 石器工艺 一 木器时代与石器时代 二 旧石器与新石器的划分1 旧石器早期 蓝田人 北京人中期 丁村人晚期 河套人 山顶洞人2 新石器 丁村文化石器 三 石器的分类砍砸器 石球刮削器尖状器 石簇 裴李岗石镰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四 石器的制作打击磨制钻孔 管钻 两面对钻 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磨盘 打制石器和压制石器示意图 五 石材的选择注重石材的硬度 形状和纹理选择 六 玉器的产生由石器工艺发展而来多作为装饰品或佩饰原始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品形成 第一节陶器工艺 一 陶器的产生陶器是随着原始农业及手工业的出现以及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两个步骤 1 泥塑 物理变化 2 火烧 化学变化 视频播放 二 陶器的种类和分布 按使用用途分为 水器 饮食器 贮藏器 炊煮器等 按装饰类型分为 彩陶 黑陶 灰陶 几何印纹陶 原始社会陶器分布图 三 彩陶图案的几大类型彩陶的定义 指一种绘有黑色 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一 黄河中上游的彩陶艺术1 仰韶文化陶器 1 半坡类型 人面鱼纹彩陶盆 分布 在渭河流域 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 早期以红陶为主 晚期灰黑陶增多 造型 以大口的盆 钵为主 圆底盆 卷唇盆等是常见的器形 还有小口尖底瓶 瓶口成葫芦形 船形壶等 其中以卷唇圆底盆为典型器 装饰方法 彩绘 在赭红色的陶胎上施黑彩 捺印 划纹 堆饰等 船形彩陶壶 纹饰 以宽带纹为主 还有折线纹 三角纹 斜线纹 菱形纹 辫形纹等几何纹 鱼形纹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多装饰于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内壁 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 由写实化逐步演变为抽象化 样式化 形成横式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 人面纹最有特色 共发现七例 多装饰于翻唇浅腹盆的内壁 此外还有鸟纹 蛙纹等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一般使用直线 大多组成直边三角形 很少运用曲线 鱼纹的变化 人面鱼纹盆 三鱼纹彩陶盆 彩陶三角纹钵 半坡 彩陶兽面纹壶 半坡 网船形彩陶壶 2 庙底沟型分布 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 分布地区仍以陕西关中为中心 但向四周扩展得更广 造型 以大口的盆 钵为主 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典型器 图 常见的敛口小平底大瓮 圜底釜等是半坡彩陶没有的 小口尖底瓶制成双唇式样 口沿部分可能是单独制成后 再粘合上去的 装饰方法 彩陶已很少用白色陶衣 多是在赭红色陶胎上施黑彩 很少用红彩或红黑两彩 纹饰 多用带状纹 垂弧纹 平行条纹 圆点纹 回旋勾连纹 网格纹等几何纹 鸟纹的应用更多 此外 在武山西坪发现陶壶上描绘类似蜥蜴动物纹也很有特色 庙底沟型彩陶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 构成曲边三角形 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其特色 花瓣纹彩陶钵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鸟纹彩陶盆 鸟纹的变化 彩陶双鱼纹壶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彩陶叶纹钵仰韶文化 彩陶钵山西垣曲出土蜥蜴纹彩陶瓶甘肃武山出土鹳衔魚纹彩陶缸河南邓汝出土 2 马家窑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类型 它位于黄河上游 主要分布在甘肃 青海一带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四川北部地区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具有很高的水平 并且彩陶数最多 种类和装饰纹样也很丰富 这一文化的彩陶包括四个类型 1 石岭下型 2 马家窑型 3 半山型 4 马厂型 1 马家窑类型器物造型 新颖 优美装饰纹样 柔和流畅 常见有条纹 宽带纹 圆点纹 弧线纹 方格纹 垂帐纹 平行线纹 旋纹 旋涡纹 波浪纹及鱼纹 人面纹 蛙纹等 彩绘特点 仍为黑色 内彩比其他类型发达代表作品 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上的一件彩陶盆内 还绘有集体人物的舞蹈纹样 生动地反映广光民们在劳动之暇 下拉手欢乐歌舞的情景 是一件很难得的艺术珍品 在舞蹈史上也重要地位 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 器高14 1cm 口径29cm 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 是当时彩陶中罕见的描绘人物形态的作品 内彩人面纹盆 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 彩陶钵 马家窑类型 高10 4厘米 口径29厘米 1975年甘肃省临夏水地陈家出土 宁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彩陶葫芦形壶马家窑文化 漩涡纹尖底瓶旋纹双耳彩瓶甘肃永靖出束腰彩陶罐甘肃永登出土 2 半山类型彩陶器物造型 比较饱满装饰纹样 有螺旋纹 菱形效 圆圈纹葫芦形 同心纹 折线三角纹 平行弧线纹 编织纹 棋盘纹 连弧纹以及网纹等 常以黑色锯齿纹作解边 成为半山类型的突出特点 纹样构成都较复杂彩绘特点 以黑色为主 兼用红色 代表作品 小口高领脸腹双耳壶 双颈小口壶 人头形器盖等 斜方格纹彩陶罐 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斜方格纹彩陶罐 半山文化彩陶 葫芦纹彩陶双耳壶 半山 棋盘纹彩陶双耳罐 半山 彩陶双耳壶 圆圈纹彩陶双耳壶 半山 涡状纹米字纹罐 涡状纹罐 涡状纹罐 彩陶人头形盖 涡旋纹彩陶罐 锯齿纹彩陶罐 3 马厂类型彩陶器物造型 制作一般较粗糙 造型与半山相类似 如罐形器 壶形器 但局部处理有所区别 双耳接近口部 半山型则多在腹部 造型比例也比半山型偏高 装饰纹样 常见折线纹 回纹 而以人形纹 或称蛙纹 最具特色 由半山型演化的四大圆圈纹这时突出的是在圆圈纹中加以装饰 填饰达二百多种 网纹最具特色 往往画几十根或上百根交织的方格性网纹 彩绘特点 以黑色为主 兼用红色 代表作品 波折纹彩陶罐 单耳环形器 人形纹彩陶罐青海乐都出土 带盖菱形纹陶壶青海乐都出土 人形纹也分为早 中 晚三期 早期有头 身 双手 双足 手 足有五指 双手伸举 屈腿直立 中期头部消失 只留躯干 肢节增多 晚期仅留爪指或变成三角折线纹 扩胸状神人纹罐 符号纹彩陶罐 万字纹彩陶双耳壶 马厂 对称方折纹双肩耳罐 马厂类型 菱格网纹壶 回形纹彩陶罐 彩陶艺术特点比较表 红陶 使用还原焰烧制陶器 由于陶器中的铁元素是在充分供给空气的环境下氧化烧成 而使陶器变红 彩陶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 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 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 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 黑 白 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 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 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灰陶 灰陶的烧成 是陶器在窑中将要烧成时 将陶窑封闭 使窑内形成高温和缺氧 迫使陶土中的铁元素还原 因而出现灰陶 黑陶 伴随灰陶的烧制 还出现了一种灰胎黑衣陶 其制法是在窑中陶器即将烧成时 不但封窑 还塞入浸水的湿柴 使之在窑内闷烧冒烟 让黑烟渗入陶器的器表 这类黑陶 由于器表微小的孔隙为黑烟所渗填 因此具有不渗水的特点 二 黄河下游的陶器艺术1 大汶口文化陶器 器物造型 陶器种类除平底器和三足器外 有相当多的圈足器 另外 还有许多器物带嘴 同时耳 鼻 把手和器盖的应用很普遍 器物造型多具有自己的特点 如鼎 盂 高柄杯 触形杯 三足高柄杯 高领罐 植物纹罐 花卉纹盆 背水壶等 别具风格 背水壶为大汉口文化所特有的器型 高柄杯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高度发达 装饰纹样 彩绘纹样形式较多 有圆点纹 圆圈纹 窄条纹 三角纹 水波纹 菱形纹 旋涡纹 弧线纹 连弧纹 花瓣纹 八角星纹 平行折线纹 回旋勾连纹 带状网格纹等十几种代表作品 三角旋纹三系彩陶壶 花瓣纹背水壶 花卉纹彩陶壶 圆点勾叶纹彩陶 花卉纹彩陶罐 几何纹折腹圆底陶盆 镂孔陶器大汶口文化 陶鼎足鬲 圆点勾叶纹彩陶体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彩陶小口壶高19 5cm口径7cm 八角形彩陶豆高29 5cm口径26cm足径14 5cm 八角星纹彩陶盆高18 5cm口径33 8cm 变体人形纹杯 彩陶背壶 兽形提梁壶 兽形陶鬶 2 龙山文化陶器 龙山文化 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济南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 它的分布范围包括山东 河南 江苏北部和辽东半岛地区 经过发掘的遗址有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 日照两城镇 潍坊姚官庄 胶县三里河等处 造型特征 规整秀丽 十分高雅装饰纹样 弦纹应用较多 黑陶不重繁缛装饰 只有少量局部纹样 外表上的弦纹 多是在轮制过程中有意在适当部位旋制而成 典型器物 弦纹黑陶高柄杯 单把弦纹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高柄杯高19 5cm口径9cm足径4 7cm 双层镂孔蛋壳黑陶杯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 白陶鬶 三 长江下游的陶器艺术1 河姆渡文化陶器 器物造型 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 红灰陶 偶见白地深褐色纹的彩陶 以平底器和圜底器为大宗 装饰纹样 陶器的宽边口沿上常刻划平行条纹 波浪 圆圈 叶形 谷穗状等几何图样 除磨平素面外 绳纹较多 刻划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动植物图案突出 代表作品 垂囊形陶盉 垂囊形陶盉 陶刻划猪纹钵浙江省博物馆藏高11 6厘米长21 2厘米宽17 2厘米 陶敛口圆底釜 陶刻花双耳盆 2 菘泽文化陶器崧泽文化是上承马家浜文化 下接良渚文化的一种江南地区文化 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 江浙一带 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距今约60005100年之间 因首次发现于上海青浦崧泽而命名 崧泽文化时期的制陶 在我国新石器诸文化中 可谓是进入了一个划时代成就的时期 首先开创了轮制陶器 其前期 已采用泥条盘迭再加慢轮整修的制陶方法 陶器的器壁比较匀称 可见到不很挺直的轮旋纹 从中期开始 已运用陶轮快速旋轮 捏泥坯成型的制造技术 使器型规整 器壁匀薄 往往在内壁和内底遗留坯的旋痕 器物造型 在造型上 充分运用弧线 折线的适当处理 器型繁多 各不相同 成为崧泽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之一 如器型有圆球形 扁圆形或葫芦形 塔式型和动物型等等 装饰纹样 器表装饰盛行堆纹 压划纹 彩绘和镂孔等技法 代表作品 人首陶瓶 黑陶刻纹盖罐 刻纹黑皮陶罐 鸟型三足盉 塔形壶 松泽文化灰陶人首瓶 泥质灰陶 胎骨细腻 表面光滑 呈青灰色 瓶首小头人面 两眼内凹 鼻梁隆起 双耳耸立 张口若语 脑后束短辫 长颈粗脖 溜肩 弧胸 圆背 鼓腹 逐下扩 体态肥硕 胸前开一椭圆形大口 口内中空与瓶体贯通 瓶底小圈足 略外撇 足壁饰锯齿状缺口若干 头顶 后脑 耳 鼻际及胸部均穿有小孔 据考椭圆形大口 既可作为盛放谷物或水的出入口 又可视作女性性器官的夸张装饰 全器省略了四肢的具体塑造 着重以圆润丰满的弧线嚣天髓轮廓 意在突出 孕育气 丰收气 繁衍 这个主题 此人首陶瓶可能作为当时原始崇拜的 地母 丰收女神 和 生殖女神 芝类的偶像 灰陶彩绘豆泥质灰陶 敛口卷唇 弧腹 多节形圈足 3 良渚文化陶器分布于钱塘江下游和太湖地区 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首次发现而得名 出土陶器多泥质轮制的黑陶 薄胎黑陶 是它最有特点的陶器 器壁厚2毫米左右 颇似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 器物造型 典型器皿有柱足盉 高圈足镂孔豆 高颈贯耳壶等 陶胎细软 大多轮制 表面打磨 烧后呈黑色光泽 造型规整 装饰纹样 纹饰线条纤细工整 以几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