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婚姻变化相关_第1页
高中历史婚姻变化相关_第2页
高中历史婚姻变化相关_第3页
高中历史婚姻变化相关_第4页
高中历史婚姻变化相关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史变迁 毛泽东曾经称蔡元培先生为 人世楷模 他一生的言行 确有许多令人景仰的方面 然而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婚姻 这位革命的先行者 一生经历了 3 次婚姻 这 3 次婚姻正 好印证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变革 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蔡元培第一次婚姻 父母之命性格不合蔡元培第一次婚姻 父母之命性格不合 婚礼 之前从未见面 1889 年 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 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 可以说完全是奉父母 之命 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 此时的蔡元培在婚礼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和王昭见过面 王昭 有洁癖 而且花钱极节省 但蔡元培却生性豪放 不拘小节 他更有大男子主义 常常要 求王昭在所有事情上对他无条件服从 两人婚后经常发生口角 在最初的几年里 蔡元培似乎难以接受自己的妻子 就更别提爱她了 婚姻的契约只让他 义务性地呆在妻子身边 当一个所谓的丈夫 就这样一晃过了 7 个年头 直到王昭为他陆 续生下了两个儿子 他们才慢慢找到了夫妻生活的感觉 王昭是旧社会的妇女 在蔡元培面前 总要谦虚地称他为 老爷 为此 参与百日维新 的蔡元培还嗔怪她 你以后可不要再叫什么 老爷 也不要再称什么 奴家 了 听 了多别扭呀 而王昭总是温顺地说 唉 奴家都叫惯了 总是改不过来呢 1900 年 接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潮的蔡元培写了一份 夫妻公约 详细地说明男女关系分目交 体交与心交 特重心交 所谓心交 指夫妇同心 两情融合 并强调重新调整夫妻关系 让大家更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 修复感情的裂痕 蔡元培与王昭维持了一段幸福的婚姻 蔡元培还告诉好友 伉俪之爱 视新婚有加焉 可是好景不长 由于奔波劳碌 身体虚弱的王昭在这一年里因病去世 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 第二次婚姻 一幅画结缘作画人第二次婚姻 一幅画结缘作画人 婚礼 演说会代替闹洞房 王昭去世的时候蔡元培刚满 33 岁 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 来他家里提 亲的人踏破了门槛 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 磨浓墨 铺素笺 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 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 他提出了五个条件 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 第二是识字的 第三 是男子不得娶妾 不能娶姨太太 第四 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 第五 意见不 合可以离婚 消息传开来 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也许是姻缘天定 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 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 线条秀丽 题字极有功底 他一打听 作者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 又名仲玉 黄仲玉出身 书香门第 不但没有缠足 而且识字又精通书画 孝敬父母 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 于是他请朋友从中撮合 1902 年元旦 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 这次婚礼中西合璧 蔡元培用 红幛缀成 孔子 二字 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 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 1907 年 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 4 年海外留学的生活 在德 4 年 他编著了 中国伦理 学史 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义思想 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 他的第二 位夫人黄仲玉可谓对此作用不小 1920 年年底 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 就在这期间 陪伴了蔡元培近 18 年的 黄仲玉病逝了 蔡元培非常悲痛 写了一篇 悼亡妻黄仲玉 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无限追 思 悼亡妻黄仲玉 字字血泪 情真意切 后来被收入了中学课本 成为抒情散文的典 范 蔡元培与周峻 1924 年在法国考察 第三次婚姻 相差第三次婚姻 相差 2424 岁的师生恋岁的师生恋 婚礼 苏州留园拍婚纱照 在蔡元培 54 岁时 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决定续娶 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 一 具备相 当的文化素质 二 年龄略大 三 熟谙英文 能成为研究助手 这时一个名叫周峻的女孩子 走进了他的生活 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来在上海成立的爱国 女校的一名学生 这名学生对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种敬佩与热爱的情感 她一直到 33 岁 还没有结婚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当时蔡元培和周峻两人年龄相差有 24 岁 1923 年 7 月 10 日 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这是蔡元培的第三次婚 礼 这次的婚礼完全是现代文明式的 当时蔡元培到周峻下榻的宾馆迎接周峻 之后两人 一起到苏州留园拍摄了结婚照片 当时的蔡元培西装革履 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 婚后第十天 蔡元培和周峻携子女威廉 柏龄赴欧洲学习 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 美术课程 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 蔡元培半身像 中 而蔡元培则在上 面题诗一首 唯卿第一能知我 留取心痕永不磨 1940 年 3 月 5 日 也就是离周峻 50 岁生日还差两天的时候 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身体力行树新风 蔡元培从小接受的是旧式文人的教育 光绪年间 他先中了举人 后点了翰林 中举 的这一年 他迎娶了王昭女士为妻 1900 年夏 他的原配夫人王昭病逝 那时蔡元培才 33 岁 后来的两次婚姻及两次征婚启事 正是蔡元培从 我 做起 以 我 为例 改革社会风 气 冲破封建陋俗 提倡男女平权 打破中国传统在婚姻问题上对妇女的束缚 但要使整 个社会为之焕然一新 蔡元培认为当从教育入手 以启民智 因此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 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1907 年以后 他曾赴欧留学 欧洲留学的经历对他的教育思想影响 深远 站在另一个文明的高度反观中国旧传统 自然受益颇多 总之 从可感可知的角度来看 建国六十年以食用菌 来 中国人的婚姻观念确实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 而且变化很多 远远不止上述三点 但这些变化可能是渐进的以至于有些变 化难以被觉察 同时也会由于人们对已变化的观念太习以为常以至于忽略无识 毫无疑问 就婚姻观念的变化而言 它反映了我国婚姻制度连带的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对 婚姻主体的个人而言 相对建国初 普通的社会成员无疑是生活在一个相对更加开放 更 加宽容和更加理性的时代 毕竟作为婚姻主体的个体社会成员对自己的婚姻有了更多的掌 握 婚姻越来越成为个人作决定的私人事务 从婚姻习俗看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化 摘 要 本文阐述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化 从中分析中国近代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 分 析这种变化形成的社会原因 以及这种婚姻观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 婚姻习俗 婚姻观念 中国近代 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 传统闭关自守的状态逐渐被打破 随着国门的打 开 西方文化涌入中国 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传统的婚姻习俗不可避免 地受到了西方近代文明婚俗的冲击 人们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变化 人们的婚姻观念不断地 发生变化 一 婚姻习俗的变化 1 仿西方文明结婚的兴起 中国传统的婚俗遵守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婚姻当事人则毫无选择权利 父母 从自己的婚姻标准出发为子女择婚 他们更多考虑到家族利益 门当户对 往往甚至 牺牲儿女的利益 造成很多家庭婚姻的不幸 这样很多婚姻固然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其 进步意义 对稳固封建统治秩序 稳定社会细胞起过一定的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 这 样的婚姻 对于当事人缺乏最基本的感情交流基础 新婚花烛才知对方 男女往往成 为婚姻的牺牲品 也正是由于传统的婚姻方式存在种种弊端 因此在最早能接触到西 方文明的地方最早出现了新式仿西婚姻 在最早接触西方的一些沿海大城市中西式的 婚俗逐渐流行起来 最早的新式婚礼 村催模仿西方婚礼方式 通常婚礼在教堂举行 由西方牧师主持 仿照西方婚礼的习惯 但是毕竟在中 国信奉基督教的人是少数 看起来 这种西式婚礼也不过是赶时髦 对于大多数中国 人还是选择传统的婚礼模式 因此 这种婚姻方式并不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纳 到 20 世纪初 随着西方文化逐渐渗透 人们开始熟悉了新式婚礼的优势 更多的人由排斥 转向羡慕 或者追随 新式婚礼更多地为先进的中国人采纳 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 国特色的新式的婚礼形式 徐珂编撰的 清稗类钞 记载了当时 文明结婚 情况 迎亲之礼 晚近不用者多 光 宣之交 盛行文明结婚 倡于都会商埠 内地亦渐行之 礼堂所备证书 有新郎 新妇 征婚人 介绍人 主婚人姓名 由证婚人宣读 介绍人 即媒妁 证婚人 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 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 来宾唱文明结婚歌 者 西式婚俗无须父母之命 媒灼之言 较之传统的婚姻习俗 男女青年有了一定的 婚姻自由 他们经过自己或他人介绍认识 彼此交往 最终确定婚姻 有了一定的感 情基础 比较尊重了男女双方的意愿 体现了男女青年的自主意识 利于发挥人们的 独立人格 增强人们的民主观念 结婚礼仪也大大简化了 人们渐渐地体会到了新生 事物的优越 因而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仿西方文明结婚的越来越多 2 新式结婚仪式的变化逐步趋向规范 新式婚姻不仅是旧习俗的意识变化 同时在形式上也越来越规范 男女双方到婚丧用 品服务社买两张印好的结婚证书 填上双方姓名 年龄 籍贯 等到举行婚礼时 由证婚人 介绍人和男 女双方主婚人用印 就算成了 证婚人是男 女双方共同邀请的 一般是有一定社会地位 在群众中有威望的长者 主 婚人则是新郎 新妇双方的家长 结婚典礼可以在家里举行 也可以在饭店里举行 迎娶过 程及典礼也有相应规范的程序 如 一 司仪人入席 面北西首立 二 赞唱 三 奏乐 四 男宾入席 面北东首立 等 礼仪十分周全 有既定的程序 婚礼严格地按程序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 新的结婚程序逐渐形成 清末民初的新式结婚与社会上传统的旧式婚礼交杂在一起 后者还占上风 因而 从婚 礼形式到婚礼内容都不免新旧混杂 不伦不类 不甚规范 甚至新旧参半 经过将近三十 年的实践 到 30 年代初 文明结婚 的礼仪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新旧杂陈 不伦不类的 仪式而终于定型 3 新式婚礼在全国各地的流行 新诗婚礼被人们接纳有一个过程 后来逐渐地区与流行 首先表现在地域范围的扩大 20 年代以后 新式婚礼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流行起来 由沿海向内地延伸 大中城市向小城 市甚至村镇镇延伸 其次参加新视婚姻的人员也从少数到多数 结构明显发生了变化已开 始开明的知识分子 城市上等居民 后来发展到城市市民 一般民众等 从婚礼仪式的程 度上看 民国初年那种不成熟的礼仪不多见了 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文明结婚程序 从婚姻 观念上看 人们由一开始的抵触怀疑逐渐过渡到对新式婚礼抱赞赏和同意的态度 对那些举 行新式婚礼者抱羡慕态度 转而接纳并加入新视婚姻的行列 当然 对于新式婚姻习俗变化 不可能一一道尽 比如后来还发展到集体结婚典礼等 不再一一叙述 二 近代婚姻观念的变化 从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化 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婚姻观念的变化 1 传统的包办婚姻 局部过渡到婚姻自由 而且许多人不断提出了 废除婚制 婚姻革命 的主张 2 是 婚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夫多妻制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 纳妾制受到猛烈批判 一夫一 妻制逐渐成为主要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 3 随着结婚自由度的提高 草率婚姻也不断出 现 人们的观念越来越民主 离婚也趋向自由 离婚案件增多 4 婚礼仪式趋向简化 新 式婚礼日益流行 繁琐的旧礼节逐渐被人们认识 简约化成为一种时尚 礼节越来越简化乃 至更新式的更简化的婚礼形式 集体结婚 逐渐兴起 传统婚礼习俗向新型的婚礼习俗的变化 不仅仅是一种习俗变化 体现的更重要的是 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 久的婚姻观念不断受到挑战 新的婚姻观念在重重阻挠中不断形成 和流行 新旧婚姻观念交杂交替的过程更是人们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的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