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心得体会_第1页
佛教的心得体会_第2页
佛教的心得体会_第3页
佛教的心得体会_第4页
佛教的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2佛教的心得体会学习佛教的心得体会在没有选修佛教之前我对于佛教的了解可以说约等于零,因为那时虽然知道一点佛教的东西,却还不及现在所了解的十分之一,然而现在的我也只是知道点皮毛而已,所以我把之前对于佛教的那丁点了解约等于零。选修佛教课程纯属偶然,凭着我对佛教的那点浅显的了解,我一直认为那是一种迷信,也就一些老人家会去信奉,为之着迷。而我是个无神论者,不迷信,所以从没想过要去了解它,接近它,更别说学习它了。但是,在我为选什么课程而犹豫时,曾经选修过佛教的同学跟我说,上佛教选修课的是我们以前的历史老师贺老师,她讲的佛教课很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讲课也很生动有趣。于是,我就来到了佛教课。记得,刚上第一节课,老师课件的第一页就是一个菩萨打坐的图片,同时配佛教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具体是哪首我也不记得了,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当时感觉非常有佛教的氛围。老师是从水开始引出佛教的,这样的教学使我一下2 / 22子就忘记了佛教的枯燥乏味,津津有味的听了起来。从最初被老师生动的讲课,精美的课件,到后来真正的了解到佛法的精深,包罗万象,再到最后被它深深地折服,不得不感叹它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即使穷尽一生都无法恐怕都难以完全体会它。“色即是空,空就是色”以前我对于它的理解就是出家人要断绝七情六欲,所以他们有条戒律:色戒,而这句话就是用来告诫那些他们的。但是在这个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色”即使物质, “空”是运动,而这句话讲的就是我们物理所学的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通过这个例子老师进一步向我们证明了佛教的包罗万象,而且病不像我们想得那样缺乏科学依据,而只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曾体会到它的深刻意义而已。除此老师还给我们讲了缘分,轮回,涅槃,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事什么。 。 。 。 。 。每次都让我震惊不已,而且老师还会通过佛教联系现实给我们一些生活,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所以选修这门课程是我受益匪浅。学佛体验使我认识到佛法是最完美的教育,佛法可重新塑造一个人的品格,使失落者再度获得自信与从容;使失望者获得勇气与力量;使暴戾者获得平和与慈悲。佛法确确实实是重建一个人心地家园的最上妙法。3 / 22上次邮件收到回复的时间是:2016 年 11 月 15 日上午12:16 最后一句话是:祝一切都好。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我觉得佛教是一种文化,而不是迷信。也可以说它是一门高深的哲学,其中蕴含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哲理,今天在世界各地,都有许许多多的信众,有的法师学者更是将佛教在当今社会誉为佛陀教育。经常会有人问道,你信佛吗?每当有人这么问我,我都会反问一句,何为佛呢?不错,何为佛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深思的!既然我们学习佛,我想首先我们就要去了解所谓的“佛” 。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南无阿弥陀佛” ,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入手,来看一看“佛”到底是何意思呢。 “南无”翻译过来是皈依,敬投的意思, “阿弥陀”是无量无边无穷的意思,那么“佛”则译为觉悟者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我们要皈依敬投无量无边的觉悟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像觉悟者,拥有很多智慧4 / 22的觉悟者学习。那么“佛”究竟是不是由人变成的呢?所以经典上说。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若是一个人的内心清静,那么他也自然是慈悲的、平等的、无私的、自在的、 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佛” 。那么在让我们来看看释迦牟尼的一生,他是如何悟道成佛的呢?释迦牟尼本来是一个贵族王子。然而他却放弃了世间的权利,财富。种种去追求世间的真理!他苦行过,经历了种种磨难的修行,然而却依然没有体悟到世间的真理。最后他来到了一棵树下盘坐。用心反思,体会,感悟。 最后他悟道成佛。他成佛之后说的第一句话也就是上面提过的,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由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大家可想而知道,佛主也并不是真理的创造者,他也是通过了自然生活的磨练,最后反观内心,去体会,感悟而发现了大自然的真理。所以他说我们本来都是佛,就是因为心中的颠倒执着而障碍了我们的清净佛性。所以我们只要慢慢放下心中的迷惑 执着 心中清净了。我们就是佛!5 / 22有的人学佛很多年, 然而却迷信了。佛其实不是别人 你若是善良 慈悲 热爱帮助别人宽容 孝顺, 仁爱, 你即是佛. 有的人整天满口佛言名理.试问有几个真正懂得真正的含义佛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中感悟的.。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在生活中 磨难挫折中,只要用心体会 感悟,总有一天会觉悟的,什么是佛呢,说复杂很复杂 说简单很简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高深的境界, 也是从生活中慢慢修行而达到的。所以说只要一心向善 不管是谁 总有一天会快乐。不管怎么样,我们每天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没事经常笑一笑。正如不管你是考高级证书也好,考公务员也好,也许你努力了考上了,也许你努力了却没考上,但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把心放宽,什么事情用心尽力去争取了就不要太执着结果了。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去面对生活,遇到什么挫折烦恼不要去逃避,而是要坦然的去面对。活出你自己,随顺自然 万事随缘。我在这里做个比喻,我们大家都知道跑步比赛。首先会有终点.在就是每个人参赛的运动员。有的人跑的快,有的人跑的慢,不管快与慢,只要坚持,不放弃,不管终点在艰难 ,在远,也会到达终点吧。所以说只要我们一心向善,不放弃,坚持着我们心中的向往,我想不管多久,总有一天我们也6 / 22会达到我们理想中的高度和境界。我们要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慢慢来,放下烦恼, 放下执着。即使现在做不到,总有一天也会慢慢做到, 就好比我们从小上学,从小学,初中,高中,?工人叔叔们盖楼房,我们上楼走台阶,都是有一个过程的,要循序渐进的, 。要相信自己。我们要有信心。还有最重要的要快乐有的人会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啊,不错,不过我们在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去做,那么哪怕是目标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我们不去迈出那一步,而是选择逃避,放弃。我想我们永远也不能到达吧!所以我想对大家说,不用去管他多简单多复杂,不用去想那么多,踏实的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好好的生活。虽然我们一下子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慢慢的去做,去落实。这就是佛教中最为广布的思想,也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学习佛教文化的心得体会。 现在社会风气很不好,人人都追求名利。金钱。道德的字眼早已经在多大数人们心里遗忘了,而却都是利益。那么在这个社会中生存,要怎么样才能做好自己呢。我想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有些时候我们必须要灵活变通,圆融无滞。这样才能融入到社会当中,但融入社会,不等于被社会所染着,我们形式上变通但是7 / 22内心依然要保持自己的本心。一定要铭记理事无碍 事事无碍。这也可以说是佛教在当今社会的生活观的体现。我们学习佛教文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生活中运用我们所感悟到的东西,要学以致用,这样才不枉费学习中国佛教文化。最后学习佛教文化中一个最值得我们领悟的道理是放下才能得到,只是贯穿我们一生的哲理,学会了可以受益终生。正如生活中男女恋爱分手,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要忘记某某人?为什么要去忘记呢?我想不可能去忘了谁?因为你越是想要忘记,其实越是沉浸在其中。而应该是从心底慢慢的放下,不去执着这样才能轻松,快乐。正如六祖慧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我学习中国佛教文化的感悟与心得。佛教文化赏析班级:城建系 2016 级土木一班 姓名:肖 廷 聪学号:201603161298 / 22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正如列宁在论工人政策对宗教的态度中所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但是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佛教对中国的哲学.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和中国语言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化的佛教已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佛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已不仅局限于古老的东方和中国,而且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也日益深刻。有人将佛教逐渐向西方文明渗透的现象称为佛法西渡。可以说,佛法西渡是佛教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佛教在当今世界的影响逐渐广泛,佛教的人文价值也逐渐引起了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的重视。那么,进一步研究和发掘佛教文化中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价值内涵,在建构当今与未来人类文明的体系上,应当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9 / 22有一种趋同、融合的趋势,对此,佛教文化的宽容性与开放性,不仅应当体现在尊重其它文化的合理成分上,也应当体现在容纳其它文化的合理成分,比如科技文化和其它宗教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上。佛教确实应当发展成为一种“非宗教非哲学”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人类文明今后的发展中,起到一种引领潮流的作用。因为,正如众多有识之士所提出的,人类文明如果向穷究物质、征服自然的外向途径发展,则肯定是没有出路的,这也是当今西方文明面临诸多危机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应当是由外求转向内求,以改善人类身心素质、挖掘人类生命自身的潜能为方向,由修心、修身而实现自身生命的变革,使人类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进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环境,并最终将现实人间变成佛国净土。当然,话说回来,我们推崇佛教,并不是说应当迅速将佛教作为人类共同的普遍的信仰去推广开来。佛教的法缘是一个大因缘,佛教是否普及、普及到什么程度,乃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而且,实际上,不管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想要以某一种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来统御人类的思想行为,是很不现实的,有时侯也是有害无益的。10 / 22我们需要提倡的,是重视并发掘人类一切文化遗产中的优秀成分。特别是那些对改善今日世界之普遍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有所裨益的文化遗产,我们更不能否定和丢失。无论如何,对于人来说,精神上、道德上的信仰,永远是人生的归宿与支柱,只是,这种信仰不应当是盲目迷信或者强迫灌输。佛教对于我来说接触算多的,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是信佛教的,而我也是其中之一,佛学以及佛教文化对我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对人生的理解以及看法,以下就是我对佛教文化的个人理解以及看法。人人都有一颗心。而佛学就就是教人眀心识性,轻物质,重精神。抛却一些历史的因素,我觉得佛学确是真科学。像人的意念从心中生,善恶由心中发。人之美丑,并不重要,追求的该是心灵的真,善、美。真象征知识与理性,而善代表道德,因此真与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真未必善,而善也未必真。我个人认为,善更重要些,康德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11 / 22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 而美呢,我想那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概念,美的标准因人而异。但我想,美应该是更高的层次,一个人只有拥有真与善,他才肯能被称作美。真善美,是人的理想追求。人类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味,追求觉悟,就是追求快乐的人生。有道是,结缘结上缘,向上求知最根本;人往高处走,无私奉爱人最美!佛曰: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 ,离不开炙燃火宅般的三界。在出离生死之前,生命的洪流仍将延续,心所作的种种业力,仍将永远跟随并影响我们,在无穷的未来。笔动心想,随时随处,都是心境的反映,一种心境写一种文章,笔动心想,对禅的感觉自然就在纸上浮现。我似乎能明白为什么随缘给分确是很恰当的一种方式,一段文字,几个用词,无处不透出境界所在。然而真正到一定的境界,用什么样的言词却都是境界的反映了。动笔之前读了一点禅的文字,觉得字里行间有一种流动的感觉,是什么从心头流过,带着微微的湿润,却又不着痕迹?悟12 / 22道是否是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我想是的。但没有拍案而起,也没有行色喜乐,是一种空灵的悟,无的悟,但却是悟了。只是忽然想到,萌发的想法,就写在正文前面。可能有一点刻意地求那种心境,这又是执著了,但既然写了就这样放着吧。我就从这里开始。从上面那句话开始。生死轮回,流转不息。 我想让自己用一种更客观的态度,用佛教的心和方法,却不执著于信奉佛教的观点来看佛教的生死观。这样的解释是一种智慧。生而为人,对于为人的我们,是一场一次性的博弈游戏,这样的游戏中人们总是带着不计后果的心,在这样的世上肆意,肆意得痛快,却又肆意得痛苦,或许不该用这样激烈的言词,但我觉得十分恰当,这种不能刻意捕捉的感觉对我们的影响要比真正形于色的感觉大得多,潜移默化之中就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我们总归是害怕,总归是心被世界带到这里那里,不得宁静。然而佛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只一次性的纸杯,用完就丢,可以任意的使用,佛说,这只纸杯我们要一直用下去,纵使杯子空了,并不代表我们要将它扔掉,只是会换上一种不同的饮料而已。佛把这一次的博弈变成了无穷次的博弈。一次性的博弈常常会有我们所称得囚徒困境的不13 / 22够满意地结果,而无穷次博弈中,人们却在种种的约束下达到一种最合意的结果。通过生命轮回,因果报应的生死观,佛给我们的心或者说道德观上加上了一个最宽广的界限,这样界限宽广,是因为某种程度上,这种约束是我们自己施加的,不仅仅是生死轮回对于现实道德的教化作用,佛教种种其他的方面都是对心的塑造,是一种规范的无形约束,这种约束对于在人世中沉浮不知上下地我们来说,就像是给一匹不知所从的野马套上了缰绳,这样的缰绳对这样的野马,是蓝天下无垠的充满自由与危险的草原抑或是安定的方向感和亲昵的对主人的依赖感更有魅力?我不知道,我说不清,但是我知道,人不是野马。人的祖先住在固定的树林里,但人的天性却是放弃了以天为盖地为庐的生活,为自己搭建了房屋,住进去。人希望为自己的心也找一所房子,能够遮风挡雨,能够安宁的生活。佛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一种所在。佛教是为人心所展开的一个世界。也是人心为自己的心所展开的一个世界。心是什么?心是最虚无,却又最实在的东西,我们真正能够感知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心而已。能够感知它,并不等于能够控制它,甚至有时候我们不能正确的感知它;不能控制它,却不等于不可控制它,14 / 22心得体会有时候,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又该往哪里去。茫茫人世,似乎东南西北,前后左右都是自己的路,自己充满了无限的选择的余地,可是当你真正要做个选择时,所有的路都成了死路,我们追求幸福,却不断地承受痛苦,我们渴望知音,却不停地忍受孤独,大千世界,像是一片望不到边的苦海,似乎哪里都会有彼岸,但哪里都无法到达。人生的苦到底来自于什么?人生的苦来自于人本身,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的渴望促使我们进步的同时更多的转化成了一种执念,或者说它们本来就是执念本身,苦来自于内心,却需要借助外物来表现,于是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孜孜予求于物质的丰富来削弱内心对苦的感知,用执念的满足来克服执念的痛苦,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它带来的结果是无休止的旧痛苦的消失与新痛苦的产生。佛教的经典有很多,所有的经典都在意在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人世之苦的真相,而修行的目的在于破苦,破己之苦,破他人之苦,破众生之苦,佛法修行有四万八千法门,没有优劣。金刚般若,是一种智慧,15 / 22万物明洞,谈笑风生,隐于经文但又不局限于经文,众生皆佛,悟道者成圣,执迷者沉沦。武则天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经浩瀚若海,皓首者不能穷,求佛者不下千万,得道者屈指几人,佛法之精义不在读,而在悟;修行之要诀不在修,而在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愚智之间,犹如河之两岸,而佛法则是水上之舟,但划船的仍是你自己。佛法不是目的,一如登船不是终点,佛讲度人,度人先度己,断人之执念先断己之执念,修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消除妄念的过程,苦皆因欲起,灭苦先去欲。初识佛学智慧,始于一部心经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众多执念中最严重的是情执,所以要用智慧观察,才能破情执。情是迷。只有佛菩萨把情执让它还原,它本来是什么?本来是智慧,智慧迷了变成情执。七情六欲,只有靠修行佛法才能消弭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执念。16 / 22情跟智是一体,一体的两面,觉悟了叫它做智,迷的时候叫它做情,是一而二,二而一。古德有句话叫“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我们最难放下的是情,然而我们最该放下的也是情,情深者迷是凡夫,情深者悟是大贤。人生烦恼太多,我愿求佛法以自度,愿求佛法以度他,愿向法师求般若智慧,看破一切苦厄,得菩提之心。未入佛道,浅谈认知,言语间多妄语,只能自己知道多少就讲多少,有不对之处望法师开示,愿明佛法真义,度人世苦厄,断一切执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顶礼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佛教选修心得体会间过得总是很快,不知不觉八周就要结束。这门课让我对佛教有所认识,对人生也有些许的感悟,老师用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视频教会我许多人生哲理。17 / 22我不知道那些寺庙里的与带发修行的人是抱着一个怎样的态度选择出家的,是真的看破了红尘亦或是纯粹是对教的一种信仰?还是如一些人所说的“归家”或者其他?佛教这个带着一些神话色彩的宗教,有着让人看不透的一面也有让你身心接受洗礼的一面。随想一:圣贤大师说:真正的爱情是奉献。爱一个人是付出,不是想着我对他/她付出多少那么对方就要用同样或更多的回馈给我。我们都知道勉强得来的爱情是不幸福的,因此也就有:宁愿与爱我的人结婚也不要和我爱的却不爱我的人结婚、不爱了就请放手、一个人痛苦总比两个人一起痛苦好等这些说法。如果在爱情里你想着我付出了就要有回报,那么这样的爱情根本不能称之为爱情,是一种对爱情的误解。新闻里经常可以看到类似情侣吵架闹分手之后一方找另一方寻仇,在婚礼上捣乱、称一方不注意将其杀害等等事件。因爱生恨,这是这些犯错的人普遍的说辞,在我看来,这样的爱不是爱,爱情是一种很纯洁的东西、情感,或许会有怨,但远远未到恨的程度。犯错的人在犯错前如果能够18 / 22认真对爱情进行一次思考,或许他或她也就不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爱情是一种包含宽容、体谅、理解等在其中的,爱情不是索取,是奉献,真正奉献的爱才是爱情。随想二:对身边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忘记尊重他/她.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莫过于生你养你的父母。他们一生勤勤恳恳,教育你、默默在背后支持你,无论你犯过什么样的错误,对他们即使很不尊重,他们也不会责怪你反而还在自我检讨:是不是我做的不够好?是不是我的思想跟不上他们的思想了?是不是我又做错了说错话了?.父母为我们付出的我们一辈子都无法还清。我们对他们得要求很多,总是希望他们给我们最好的,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是他们应尽的责任。所以当他们老了,我们忽略掉他们也需要人陪,忽略掉他们也需要人倾诉,心情不好时还会对他们大声呵斥,有牢骚时把牢骚发到他们身上等等,在一些人中这些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我们能够自食其力、能够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经济收入时,我想父母对我们的责任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他们不是为我们而活着,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当他们老了他们又回归到一种类似小孩的状态,他们需要聆听他们唠叨的人,孤19 / 22单时他们想要有人陪伴,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尊重。人生轨迹无法重来,不要等到失去了父母时才记起他们的好,才想起你没有做好一个子女的身份。尊重身边亲近的人,越是亲近的人越是一个爱你的人,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命中每一个爱你的人。(广东工业大学邹冬梅)随想三:一块钱建立起来的大家庭慈善不一定富人才能做。李连杰壹基金会的成立帮助很多人实现了这个可能。它是普通人的爱心传承,1 人+1 元+每一个月=1 个大家庭;它是普通人奉献的表现。它集每个人小小的力量,让小捐款变成大善款,传递到需要帮助的家庭中。壹基金本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秉承“全球一家人”的理念,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搭建公益平台,推动公益产业的发展;同时,向在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中遭受创伤的人士提供尽可能的人道援助。立足于中国,壹基金正逐步成长为一个国际性的公益品牌。一块钱并不多,你少吃一次零食,少买一件衣服,省下的就不止 1 块钱。也许就是这小小的善款集合起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