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词学之特征.doc_第1页
浅谈中华词学之特征.doc_第2页
浅谈中华词学之特征.doc_第3页
浅谈中华词学之特征.doc_第4页
浅谈中华词学之特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华词学之特征 崔静 浅谈中华词学之特征 词学是中华古典文学宝库中一支珍贵的瑰宝。它起源于唐,流行于五代,盛行于两宋,故又名宋词。它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古典诗歌有异同之处。相同者,格调高雅,格律要求极严;不同者,诗歌句式相等,分绝句、律诗、长诗等三种。而宋词则句式长短不一,根据词牌需要,倚声填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根据词学之精华,可分为流派、艺术性和思想性三类。流派:词学流传到宋代,即形成两大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这两大流派,各以其自身的优越性和特点盛行于两宋,以至流传至今。豪放派:两宋时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人。他们的作品网网气象宏大,意境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有横扫六合,气吞万里之势,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亦有逸兴遄飞、情辞酣畅的作品,使人感到旷达而不哀伤;或者热情奔放,淋漓尽致地歌唱,动人心魄,不能自已。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作者营造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远的背景,古战场的景物描写雄浑至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其间古代英雄人物的活动又跃然于纸上:“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史上曾有人说此词只适合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演唱,比喻极为传神。豪放派另一代表人物为辛弃疾。他所作的词大声鞺鞳,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他任镇江知府,年已六十六岁。为了挽救国难、恢复大好河山,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下阕末曾以廉颇自拟,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慷慨激昂的悲壮之声!婉约派:代表作家有宋代的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人。他们的作品抒写感情,婉转缠绵,曲尽人意;语言清丽含蓄,细腻慰贴;情调轻松活泼,也有淡淡哀愁,或者伤离怨别,幽怨沉痛,刻画精细。这一题材表现狭窄,多表现为男女恋情或个人遭遇,间有描写山水,寓情于景。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一词。上片写景,“对”字领起,将描述对象置于之人公眼下,暮雨、清秋、霜风、关河、残照,一派凄清景象。视角宏阔,笔力辽远,“是处”总束一句,在有限同无限的对照下,蕴含着无形的人生喟叹。下片抒情,进而想佳人,一贯而下,步步递进,怀人笔墨,跃然纸上,抒发了此人天涯羁旅,思乡思人的情怀。这首词,情景兼到,是柳永词中的佳作。历史上有人评价柳永的词,需十七八岁的少女,执檀板,浅吟低唱。婉约派另一次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因当时深陷党争,屡遭贬谪,迁至郴州时,官职全撤,乃填踏莎行一词,以抒情怀。上片写孤馆独处的悲凉迷茫心情,桃源何处,前途茫茫。孤馆春寒,唯听杜鹃悲啼而已,写的无限凄迷愁苦。下片写无可告慰的重重愁恨难消。下二句象征意义时说自己背井离乡,穷愁寂寞的悲惨命运。全词用比兴手法抒发内心的凄苦,调子凄婉低迷,感情沉痛深挚。婉约派另一代表是李清照。李清照是南宋著名女词人。她填的醉花萌是写重九佳节词人独处,为怀念丈夫赵明诚而写的离情词。上片写白昼到深夜一整天独处深闺的离愁。窗外阴沉暗淡,室内香烟缭绕。“永”,“消”二字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次日为九九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之际,离愁转深,以故香帐凭枕,夜深难寐。下片纪重阳赏菊情事,自古即有重阳赏菊饮酒风俗。黄花拂袖,而离愁难解。遂引出煞拍三句。“消魂”与篇首“愁”字遥相呼应。由愁而至人瘦。见出离思深沉。帘外黄花与帘内家人相映生辉,形神酷似,同命相怜,物我交融,创意极美。据传,李清照将此词寄丈夫赵明诚,明诚谢绝宾客,三日三夜艰苦构思,得五十阙,将李清照词夹杂其中,出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味再三,谓“人比黄花”三句绝佳。足见此三句神来之笔,赢得千古骚坛赞赏。其他如周邦彦、吴文英等婉约派词人的著作,就不一一赘述。思想性: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孕育着思想性和文学性。而思想性是文学作品的精华。宋词也不例外:它的思想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思想与忧患意识。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满江红一词表现最为突出。词的上阕以愤怒填膺的肖像起笔,指顾河山,胸怀全局,表现出英雄本色。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兼称建树之微薄。下阕将壮怀具体化,雪耻消恨,长驱破敌,重整山河,登阙报捷。全词体现出作者一腔忠愤,气吞河山,对光复河山,充满信心。其英雄气概,千载之后,尚令人振奋不已。又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一词借古人寄怀。从京口景象联想在此建立一代功业的风流人物:孙权在此凭险立国,刘裕崛起草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何等英猛,何等壮烈,与南宋萎靡消极相比,反差极大。下阕以廉颇自拟,慷慨激烈,愿赴国难,其志其精,何其悲壮!思想性的另一种表现是伤离怨别,幽怨沉痛。如柳永的雨霖铃一词表现极为突出。全词由:“离别”发挥,依时序尽力铺叙。上片首以眼前别时之景入手:寒蝉、晚照、秋雨为别情铺垫。续写离筵匆促。“催”字使人无奈。再写惜别情景,泪眼相向,无语凝噎,何等酸楚;又念旅途遥远,前路苍茫,心情更为沉郁。下片点明上别题旨,然后从想象中之景象点染之:设想舟靠堤岸,风冷月残,秋光寥落,更何以堪。最后以痴情语晚节,谓别后时光漫长,恋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又有何意义,轻易和等身且执着!全篇情景交融,有点有染,有眼中景,有意中景,组合缜密,笔触传神,词格清和朗畅,意志绵密,尤以“杨柳岸晓风残月”脍炙人口。艺术性:艺术性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犹如一株树干的枝叶,没有它,作品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干涩枯萎。艺术性的第一种表现是借喻,即托物言志。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该词借咏梅寄寓了作者崇高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词中先写梅花际遇“生于荒郊、遭人白眼、孤独冷落、备受摧残。再写梅花品格,不争名利,不计恩怨,骨立形销,持节不变。凌风雨而开放,留芳香于人间。陆游一生遭遇不幸,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坚决的主战派,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在主和派占优势的南宋朝廷,他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就像断桥边那孤独的梅花,在风雨中苦苦挣扎。但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虽历经劫难而至死不渝,正像梅花虽然零落成泥,依然芳香如故,这就是词的象征意义。艺术性的另一表现手法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该词描写元宵的繁荣景象,而词人追慕的是一个幽独的美人。上片用比喻和夸张的书法,极力描写都城元夕的热闹和繁华。下片写观灯的女郎。在这罗绮如云的地方千寻万觅都不见的“那人”,偶一回头,却在灯火暗淡中发现了。这是作者怀抱的寄托,表现了自己宁受冷落也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词学从唐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词学大家也多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