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邻里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doc_第1页
重视邻里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doc_第2页
重视邻里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doc_第3页
重视邻里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doc_第4页
重视邻里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视邻里文化建设 扬中华传统美德弘居民朋友们:“千金买屋易,万金买邻难。”邻里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居住条件改善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却日渐生疏、隔膜。钢筋水泥加固了物理空间的安全感,反而降低了内心世界的温情度;互联网让世界近在咫尺,反而让彼此的心远在天涯。其实,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把搀扶点点滴滴,就能让邻里间充满友爱和温馨。为弘扬“以邻为亲、与邻为善”的传统美德,进一步推动全民修身行动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妇女联合会、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开展以 “邻里和睦一家亲”为主题,以邻里“助”、邻里“和”、邻里“乐”为主要形式的邻里文化活动。为此,我们向居民朋友们倡议:(一)常怀互爱之“心”:情深情浅,友善就好;(二)常开互敬之“口”:话多话少,问候就好;(三)常伸互助之“手”:力大力小,愿帮就好;(四)常迈互动之“脚”:有事没事,走动就好。让我们秉持以德为邻、以情睦邻、以理服邻、以诚助邻的理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个微笑开始,从一句问候开始,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增进心与心的沟通,共建共享幸福和美家园。一个是血缘亲情铸就的传统孝道,一个是地缘亲情基础上的邻里仁义,都是中国梦主题主线的现实体现。、乡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等年度热点,展示百姓生活。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千金买屋,万金择邻。邻里关系,是现代社区里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邻里和谐,文明祥和,才可能让人人心情舒畅,人人有归属感、安全感,生活才能丰富多彩,有了邻里和谐的音符,才能汇集出全社会和谐的交响。打造文明家园、温馨家园、人文家园、平安家园、优美家园九三学社成员、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涛反映,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现在整体社会面临社会公德缺失,诚信体系面临无处不在的挑战,因而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与危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更多的居民享受到高楼大厦提供的舒适居住环境,但其他问题却出现了,邻里之间缺少沟通甚至不相往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情感也随之冷漠。与之相对照的是以前的上海里弄,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的景象,人与人之间更加亲近,更为融洽,这种与身边人交流感情的邻里文化,应该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扬。尽管邻里关系在现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诸多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新特点,但是中国传统的处理邻里关系的历史经验和道德传统,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目前,本市大部分社区都缺乏自己的社区文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急需建设社区文明,包括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邻里文化的特定对象是“老人与孩子”,尤其是老年人。做好老人与孩子的事情是弘扬邻里文化的基本任务。邻里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市民公德的基本底线。为此,建议:1、依托社区,让邻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行列。建设高雅的邻里文化,培育健康的社区精神。小区居民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同一空间,彼此之间相互交往、沟通和影响,造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建议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开展邻里文化月,制订住宅小区居民邻里文明公约;广泛开展文明模范评选活动,“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有为老人”、“好儿媳、好婆婆、好伴侣”等评选活动,既可改善邻里关系,又可增进大家的理解和沟通;完善、充实娱乐场所和文体活动设施,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倡导邻里文化的输出与交流。2、加强阵地建设,创造优美的邻里文化环境。一个良好的邻里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邻里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邻里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建议完善社区活动室,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不断改造完善原有小区、住宅区的空闲场地,扩展公益性活动空间;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问题,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在不影响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3、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邻里文化的重要节日,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区内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将关上的门打开,以节假日为契机,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好重要节庆活动,特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日活动。在这一点上,应该以邻里文化为主心骨,老人退休以后的党组织,靠组织来团拢,形成团聚点,传统节日成为邻里共渡的节日。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及时总结推广各社区运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扩大传统节日的社会影响。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 打造“邻里文化节”品牌2014-11-08武汉文明网字号:大中小转发武昌区立足南湖街邻里文化品牌,以“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为主题,积极培育“以人为本、以邻为亲、以和为贵、以文为魂、以助为乐、以诚为根”的邻里文化精神,广泛开展“爱心助老、邻里相伴,串门认亲、邻里互助,文化周末、邻里相悦,爱心传递、邻里相帮”活动,积极打造全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品牌。主要做法是:一、以邻为亲,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是培育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武昌区邻里文化的培育和活动的开展,破解了新型社区互相提防、彼此冷漠及人们又需要更多精神慰藉和互助互爱的矛盾难题,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大家走到一起,相知、相近、相亲、相爱,形成和谐、友善、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素不相识的居民开始“打开门、走下楼、聚起来、先认识、到结交”,营造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温馨家园氛围。邻里关系因和谐而温馨。二是搭建群众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阵地。积极引导广大文化爱好者及团队结合时代精神及日常生活创编居民乐于接受的文艺作品,如歌曲南湖花园我的家、三字经创先争优之歌、快板示儿警示录、表演唱老儿郎等作品朗朗上口,居民广为传唱。还通过承办、联办、自办等方式,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组织开展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的群众编演活动,广泛传唱左邻右舍、好人就在身边、中国梦等歌曲,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引导居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环境。二、以人为本,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一是政府引导。依托吴天祥小组志愿者联合会,发现、发展、吸收社会特色志愿服务队,扩大志愿服务规模,形成“政府搭台,志愿者唱戏”的良好局面,促进志愿服务从行政化管理逐步向社会化管理过度转变。如,区卫生局爱卫办主任王辉2008年独自发起成立的红十字“生命阳光”公益救护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到2000多人,他们每周末走进社区、高校、企业、机关,对市民进行免费应急救护知识培训6万余人次,志愿服务时数累计1844小时,受训学员在全国应急救护大赛中多次获奖,共减免培训费10余万元。二是项目运作。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扶持的志愿公益服务体系,健全政府服务购买机制,引导、组织、发动企业对接资助,通过“购买”、“合同外包”、“委托”等不同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打造专业公益团队和志愿者结合的服务队伍,依托社会工作站和社会服务组织,探索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如在全省首创“武昌区一键通养老服务平台”,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公司、社区志愿者队伍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为辖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和服务。全区共发展家政服务企业26家,大型服务企业31家签约加盟服务,目前签约加盟服务商达257家。2012年运行以来,平均每天受理求助咨询电话近170人次,累计服务人次416万人次,受到省委书记李鸿忠高度肯定及政府网络媒体专题宣传推广。三是公益创投。积极探索“公益创投”理念,经过项目征集、入围评审、投票选举,确定公益类项目,进行现场签约。通过“公益创投大赛”方式,以详细的项目方案展示说服政府作为投资者购买。每个公益项目申报成功后,由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并在一定时期内运作。三、以文为魂,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一是年年唱响主旋律。以“邻里文化节”作为邻里文化活动主线,制定“一十百千万”(即:一台大型文艺晚会、十佳人物评选、百户家庭才艺展示、千人迎春长跑比赛、万人读书节)、“五个一”(即:打造一台精品文艺节目、举办一场社区运动会、进行一次居民文化才艺大比拼、评选一批“文体示范家庭”、开展一次自创节目)、“四大板块”(即:群众大家乐、精品大舞台、社区大讲堂、影视大放送)、“四个固定栏目”(即:唱响幸福、舞动生活、书香武昌、快乐家庭)的活动菜单,贯穿全年,围绕活动主线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目前,全区每个社区都建有邻里文化活动中心、邻里文化学校,发展文艺团队33支,文艺骨干400余人。二是人人争上大舞台。“时尚七太”模特队是南湖街的一支特色文艺团队,成员中有下岗职工、仓库保管、全职太太,原本在马路上走秀,被笑称为“马路天使”。2011年“时尚七太”进入中国达人秀八强,“老儿郎组合”进全国决赛,享誉全国。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天津卫视、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长江网等媒体作了报道,将武昌居民的幸福生活从社区晒向了全国。四、以和为贵,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一是党员带头示范。率先实行党员承诺制,在社区建立党(团)员责任区,及时了解责任区内群众的现实需求,承诺实行切实有效的对口帮扶。党员双岗制,实行“一方隶属、双重管理”,构建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新机制,在职党(团)员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到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或参加全区性大型集中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时长制,要求每位党(团员)每年从事志愿服务时长不少于8小时,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如,在全区启动“周末微公益邻里守望情”党(团)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就是结合全区党员进社区和“老吾老”行动,利用周末时间进社区开展微公益行动,从倡导文明礼仪、维护公共秩序、改善城区环境等细微服务项目着手,开展志愿服务。二是群众积极参与。全区大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爱心助老、邻里相伴“五个一”活动,为老人尽一片孝心、办一件实事、献一份真情、送一份健康、写一句祝福。组织开展串门认亲“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制作一张邻里联系卡,拍摄一张楼道合家欢照片;制定一份楼道公约,倡导邻里和谐礼仪。组织开展文化周末“邻里相悦”志愿服务,开展群众大家乐、精品大舞台、社区大讲堂、影视大放送等寓教于乐的活动,组织居民参与、观看、投入文体活动中去。组织开展爱心传递“邻里相帮”志愿服务,让空巢老人身边有儿女般的关怀,让农民工身边有朋友般的关照,让留守儿童身边有父母般的关心,让残疾人身边有亲人般的体贴。五、以助为乐,形成特色志愿服务一是实行“五统一”。在全市首开先河,将“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全区志愿服务活动统一管理中,做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活动、统一旗帜、统一服装、统一标识,形成统一性、整体性、标志性和专有性,凸显了品牌效应。二是特色鲜明。将社区经常聚在一起的居民组成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开展四大类“邻里守望”特色志愿服务,即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组织医疗、法律、水务、计生、科普、心理咨询、维权服务等各类专业志愿服务队,开展技能帮扶志愿服务;组织文体、环保、读书等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精品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文明游园宣传、“爱我百湖”宣传实践、清洗城市家具等环境维护志愿服务队,开展文明劝导志愿服务。六、以诚为根,培育志愿服务精神一是培育志愿服务文化。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广大居民在活动中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光荣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多的人以热诚、真诚、信诚为根本,关心社区、热爱社区、支持社区、奉献社区,抒写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如“岔巴子协会”是对南湖中央花园社区的调侃,它的原称是“邻里调解协会”。这个社区建立了15个协会,除了文化活动外,还有被戏称为“啄木鸟”的爱绿护绿协会、“管得宽”的环境卫生协会、“吹鼓手”的计划生育协会。邻里之间的小矛盾、小纠纷,居民都习惯找“岔巴子”来调解;哪家的小孩无人接送,打个电话给“岔巴子”就行了。协会30多个成员戴红袖章在社区巡逻,把发现的问题记在小本上,定期向社区反映。二是培训志愿服务队伍。以志愿者学校为平台,加强邻里文化志愿服务者的培训,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建立宠物协会、车友协会,吸引更多的年青人参与。南湖中央花园社区书记用“三多三少”描述邻里关系的变化:冷漠少了,关爱多了;计较少了,包容多了;纠纷少了,互助多了。“邻里一家亲,温馨伴文明。楼上楼下成朋友,左邻右舍结知音。邻居是家与家的守望,有事有帮助彼此献爱心。难得今世缘,成为邻居修三生”南湖街居民自创的歌曲,生动诠释了邻里文化的内涵和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的意义。武昌区的邻里文化以大众性、自娱性、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推崇健康、文明、环保、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广大居民朋友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素质,提升了文化品味,满足了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成为新形势下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具吸引力、渗透力和凝聚力的有效载体。管窥邻里文化 倡导新型邻里关系每天同乘一部电梯,每天同进一个小区,每天穿梭于同一个市场,每天的擦肩而过,让我们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需要一座沟通之桥,一座交流之桥,一座以“敬老、爱妻、亲子、惜己”为主旨之桥。同一座城市,不同邻里情反思:是丢失的邻里我们需要找回吗中国式邻里与时俱进新新的邻里关系,如何叩开邻居的心门呢?从一个微笑开始。后记:和谐邻里关系虽然只是和谐社会构造一个细微的构件,然而,从邻里放大到社区,再从社区放大到社会,和谐社会正是由这一个个小部件打造而成。我们无法再去体味四合院中让人心醉的温馨;丧失了打开家门容纳邻里的勇气;没有了关心隔壁生活的精力但我们可以做到在大力倡导新型邻里和谐的时候送去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次“举手之劳” 、一次“雪中送炭”。每一个“我们”可以构建出和谐的社区,每一个“我们的社区”可以构建出和谐的社会,这是的我的责任、家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家的义务、社会的义务邻里文化节守望邻里情25日至26日,荔湾区“社区邻里文化节”在昌华街开幕。整个活动立足于昌华社区的自有资源整合,除了现有的粤剧私伙局、木偶制作表演,还有太极队、歌唱队、毽子队等文化娱乐团队参加。主办方希望以文艺展演、体育表演竞赛、游园会、义诊健康咨询等形式,进一步弘扬西关文化,展现西关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也为团队搭建起一个相互交流、汇演、比赛的平台,促进团队间的沟通与学习,增进居民间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五步之内有知音如何处理好邻里关系一、 适应环境 在社会城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已不能随意的选择邻居。当你购房时,你可以选择地理上的环境,却无法去选择人文上的环境。在邻里关系处理上与其干着急、乱抱怨,不如换个思维:既然不能让环境来适应你,你何不去主动适应环境呢?这可不是说别人在楼道里生煤炉,我也跟着生;别人在车库里打深井,我也跟着打。我们应该争做个好市民,营造出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邻里氛围。二、 多想他人 邻里关系处理得好的关键,就是凡事要先想到他人。诸如:当你白天准备放开音量收看电视或听音乐时,应先想想邻居有无上夜班的在家休息;当你在高楼阳台为花浇水时,应先看看楼下是否有人,有没有晒着衣被;当你的孩子与邻居小孩吵架时,就应先看看别人的的孩子有否受伤,并主动带孩子去邻居家问个究竟、道个歉;当你要在宅基上砌房造屋时,应主动请左邻右舍共同找出宅基界这不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了吗?三、 串门走走 平时还是常到邻居家串门走走,这样,不仅能融洽关系、增进感情,而且双方有什么事,彼此还能够相互照应,既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邻里关系的稳定。但凡事都要有个适度,若频繁的串门,可能令邻里感到不快,也就是说要适可而止呢!四、 和睦相处 大家都知道,做一个好邻居,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尤为重要。人是感情动物,你敬人家一尺,人家会敬你一丈,一个好邻居胜似一门好亲戚。相处朝不见晚见,低头不见抬头见,互相有个关照,比什么都好呀!五、 邻里缘分 人的一生能够在茫茫人海中毗邻而居,不论时间长短,也可说是一种缘分。真想缘分能够继续,双方就应该互相关心、帮助和尊重。平常的生活无论是楼道里的一声问候,还是见面的会意一笑,都是呵护邻里缘分的一次良机。其实,邻里缘分还真如一把锁,打开不难,锁上也容易,但钥匙就在你自己手中,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去打开它。六、 宽容谦让 邻里相处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有宽容心,古人都能做到“让一让,三尺巷”,如今的我们就要珍惜以和为贵,切不可“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更要知道:你对别人的过错能够宽容谅解是一种美德!因为邻居家庭环境、性格脾气、社会阅历、文化素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对其显露的缺点或不当之处应加以宽容和谦让,这样才能保持邻居相处长久和睦!评选“五好家庭”评选标准变迁“五好家庭”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全国妇联倡导并发起了“争创五好家庭”活动。随着社会发展,此前,有不少专家指出“五好”标准不能与时俱进。有专家认为,“夫妻和睦”指标剥夺了丧偶、离婚和单亲家庭的参评权利。根据时代发展要求,1996年,“五好家庭”更名为“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指标也在与时俱进。10余年后,“首都五好文明家庭”在全国率先更名为“首都和谐家庭”。1982年的标准政治思想好、生产工作好;家庭和睦、尊敬老人好;教育子女、计划生育好;移风易俗、勤俭持家好;邻里团结、文明礼貌好。1996年的标准“五好家庭”更名为“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标准为: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好;学习进取,爱岗敬业好;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好;移风易俗,少生优育好;勤俭持家,保护环境好。2009年的标准“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条件则改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夫妻和睦,孝老爱亲;学习进取,科学教子;邻里融洽,友爱互助;低碳生活,热心公益。12012年的标准已陪伴全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五好家庭”,在京更名为“和谐家庭”。 “北京市和谐家庭指标体系”已制定完成,会上网、藏书量300册以上、常旅游聚餐等成为了新的评选指标,对于这些新标准,网友认为与家庭是否和谐无关。2012五好家庭部分指标三叹“邻里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11月3日凌晨,江西省南昌市筷子巷35号发生大火,一名12岁的初二女生,在发现大火时没有选择独自逃生,而是逐一拍开邻居的门,至少15名居民因此幸免于难。(详见今日本报A15中国新闻)然而现在,很多人感觉当今社会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450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一叹邻居何以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斯涵涵孟子滕文公(上)说:“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描绘了一幅邻里相亲的美好图景。曾几何时,邻居之间互相串门,聊天甚至在一起吃饭、嘘寒问暖都是常见的事情,而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楼越建越多,邻居之间物理距离越来越近,然而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当防盗门和猫眼隔离了邻居的隐私,相应地也阻断了咫尺之间的问候,邻居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当然我们也该看到,日渐疏离的邻里关系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居住方式的变迁以及社会结构的日益多元化诸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社会群体的邻里社会具有不同的特征。以前人们多来自同一个家乡或同一个单位,彼此熟悉,邻居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多,居民与居委会等传统邻里组织的关系联系也较为密切。住房结构的改变导致我们从“熟人社会”步入“匿名社会”,人们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分工的细化与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科技的发达使人们相互依赖感降低,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迫使大家放弃交流的时间和渴望。但是也有一个可喜的现象,便是在一些年轻人比较多的社区,人们通过社区网站、论坛交流时间超过了面对面交流。QQ群、MSN群、社区论坛等平台的出现,互联网在建立邻里联系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让年轻人较少受时空限制,很方便地满足交往需求。调查中33.4%的人觉得这种新型邻里关系会成为主流。上小区网络的人群无论从人数还是行业种类都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邻里关系。于是,“新邻里关系”应运而生。春秋左传隐公六年中就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把善邻看做是国家之宝。在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过程中,居委会等有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社区要为居民开展更多更好的文体活动,创造邻里交流的平台,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尽力把网络虚拟化的理解沟通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的和谐邻里关系,建立一种“互信互助不互扰”的新型邻里关系既发展熟人基础上的睦邻关系,更倡导陌生人之间的“邻里自觉”,让“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古老的格言焕发出勃勃生机。二叹如何找回渐行渐远的邻里关系张西流实际上,邻里关系看上去是件小事,但折射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远近的变化。只有当每一个社区里的居民都和睦相处,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可以说,社区在融合邻里关系中扮演着“粘合剂”的重要角色,应通过提供各种便利的交流条件和平台,增进邻里之间的了解与互动。比如,近年在厦门、珠海等城市广为开展的社区“邻里节”活动,就是融合邻里关系的一个好办法、新形式。邻里之间敲一扇门,栽一片绿,聊一会天,解一份忧,既增进了情感,倡导了文明,也使整个社区、城市处于祥和、融洽之中。“邻里节”以社区为单元,每年都有新的主题与活动内容,让数以千计的人们走出家门,改变城市生活中邻里之间不相识、冷漠、旁观的状况,创造了一个友爱、互助、温馨、和谐的家园,正像邻里歌中唱的:“头顶同一片天,脚踏同一方地。你住在我楼上,我住你隔壁。门对着门天天见,楼挨着楼是邻里。远亲不如近邻啊,快乐长伴我和你。”邻里关系与时代同频共振,跟百姓生活休戚与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单元,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邻里节”的宗旨正是在社区这一最基层的社会单元,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和谐关系。弘扬互助友爱、相互体谅精神,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提醒。当意识到“我是别人的邻居”时,就等于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使人从内心深处更守礼仪、更守规矩,更接近“文明市民”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治愈邻里冷漠的“城市病”任务艰巨,需要各方施以援手。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重建和谐邻里,政府主导,社区、企业积极参与,媒体舆论引导,市民支持,志愿者、义工补充社会方方面面“一个也不能少”。只有全社会动员起来,邻里和谐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邻里再造的“接力棒”,我们每个市民都没有推脱的理由。三叹重视邻里只是相互信任的开始木须虫“远亲不如近邻”,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人际相互依存度高的产物,邻里的互助更多地是基于生存的共同诉求,建立起人际之间高度信任。和谐的邻里关系,一直都是传统文化价值中,最具温暖、最具人性化味道的一抹亮色。诚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的社会属性越来越浓厚,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小,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平房走向高楼的过程之中,就应该把传统的思维与观念一路丢弃,变得一地狼藉。事实上,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不在于物质的极尽丰富,也不是在于人的空前解放,而在于全体社会成员心灵的幸福安放。当前,社会的喧嚣与浮躁之下,相当部分的社会成员精神的枯寂与物质的富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人际信任造成的精神焦虑,充斥着官场、职场、商场,人与人之间到处缺少信任的氛围,不信任久而久之便成了思维的惯性,让相信一个人变得格外的奢侈。附着在冷漠邻里关系的表皮之下,便藏着“不信任”的影子,越来越多的人把家当成了远离“江湖”的“避难所”,抱着“不信任”充当城市的“隐者”,不愿意被邻里打扰,也不愿意打扰邻里,即便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打招呼,也属礼节性质,推己及人之下而拒人以千里之外。所以,冷漠的邻里关系表面上看是人际依存诉求的弱化,更深层次是农村文明走向城市文明进程中,精神信任的丢失。其实,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之中,或许没有哪一种关系比邻里关系,更少一层利益关系,更少却许多功利因素,仅仅只是同居一处的居民而已。因而,重视邻里关系更该是建立人际信任的开始,只有融洽的居住环境,才有安定的幸福家园。重视邻里关系所需要做的,只是放开信任的胸怀,遵守“互信互助不互扰”准则,走到邻里中去,多接触、多沟通。“远亲不如近邻”是古人对邻里关系最高的评价,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也一直这样亲身示范,并留下了“六尺巷”、“罗威饲犊”等传为美谈的故事。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住房开始商品化、人们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休闲方式逐步增多之后,邻里关系也逐渐淡漠,邻里社会资本流失非常严重。现代邻里关系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近日,笔者就此在兴国县进行了采访。现状躲进小楼成一统 邻里关系在“退化”果邻里互助需求的减弱是造成邻里关系淡漠的一个原因。“当年我们左邻右舍经常串门,谁家要有个柴米油盐什么需求,敲个门就可以解决。”赵女士很怀念当年的日子。如今的物资供应与二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买什么东西都非常方便,有时一个电话还会送货上门,但由此也说明现在邻里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以互相帮助为乐了。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在家中遇到困难时,更愿意打电话向亲戚朋友或以其他途径寻求帮助,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向邻居求助的。工作压力的加重,生活节奏的加快是造成邻里关系淡漠的又一个原因。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日子都被紧张的工作或学习所占据。这样的生活,挤掉了人们之间许多交流沟通的时间,人们的交流欲望也减少了,邻里之间的情感淡化成了必然。对此,在永丰乡某单位上班的洪先生深有感触:“上班都累了,一到家里就想休息,连出门都不愿意,哪里还有精力去和邻居联络感情,即便有一点时间也被同学和朋友占去了。”休闲方式和休闲场所的增多也从客观上影响了邻里关系。原来,假期里及茶余饭后找邻居拉拉家常、聊聊工作和心情是居民重要的休闲和放松方式,现在,电话、电视已基本普及,电脑也进入了很多百姓家,人们即便是不出门也能与外界进行沟通了。在大街上,日益增多的歌舞厅、KTV、咖啡厅、茶座等为人们提供多样的现代休闲方式,邻居在相互调节心情这一块的作用大为减弱。日常生活琐事的不注意也会影响邻里之间的关系。前段时间,有两位居民来背街居委会反映说,邻居的空调对着自家的窗子,晚上经常吵得睡不好觉。红军路北段的一栋单元房住着8家居民,前段时间二楼总往一楼漏水,久久没有改变后,一楼住户于是把设在自家的用水总阀关闭,造成全栋8家住户无法用水,本来和睦的邻里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热议居民社区齐努力 共建和谐邻里情“邻里亲,赛黄金”。采访中,超过70%的被访居民认为邻里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着加深邻里关系的渴望。不过,就笔者看来,想要破除社区居民邻里之间自我封闭、互不关心的“坚冰”,需要居民、社区的共同努力。居民是邻里关系的主角,在构建良好的邻里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兴国县潋江中学上班的黄老师家住永得利花园小区,她认为,只要邻里之间能各自主动,邻里关系是能相处好的。她告诉笔者:“当年刚搬入小区时,我们就挨个到区内20多位住户家里拜访,认识邻居,现在每逢节日大家都会相互走访,邻里感情很融洽。”对居民来说,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邻里关系并非在日常生活中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融洽、亲密的邻里关系有助于良好心情的形成,可以让生活更加轻松,距离恰当的邻里关系也不会伤害隐私。只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尽量不要做妨碍、伤害邻居的事。社区是居民组成的大家庭,而社区的管理者则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这个“家长”对于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作用巨大。兴国县城平川居委会主任吕定英介绍说:“我们通过动员辖内老年人组成晨练队、晚练队、老年协会等,让大家在一起活动,对形成融洽的邻里关系有较好效果。”现在,该辖区内居民相互帮助蔚然成风,遇到公共事件都主动上前,今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居民就自发组织了募捐队伍,帮助红十字会沿街募捐。金福花园物业管理处工作人员刘先生也介绍说,他们通过做好小区保洁、保绿、维修、保安等基础工作,消除了邻居间产生摩擦和不快的因素。在该县,营造良好邻里关系已经成为各社区和小区管理者的共识。举办“邻居节”、开办社区“网上家园”、发放“睦邻卡”等睦邻活动逐渐应运而生,为邻居间提供了面对面交流情感、化解矛盾的平台,让社区大家庭里的居民真正和谐相处。守望相助”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出 处 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句话反映了孟子的一种社会理想:老百姓无论埋葬或搬家都用不着背井离乡,在家乡同耕一块田地,大家都和睦、友好地相处,防守盗贼也互相帮助,一家有病人,大家共照顾。从这以后,“守望相助”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人们彼此关心、相互帮助。冰心在寄小读者一文中就说:“他们知道自己的弱小,常常是守望相助。”还例如在地震发生时,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的豪情壮举,也可以说是守望相助。2010年1月17日,针对香港接连发生的高空投掷腐蚀性液体事件,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表示,警方日前已侦破铜锣湾的投掷怀疑腐蚀性液体案件,他渴望早日把镪水弹凶徒绳之于法,更希望在社区提倡邻里守望相助精神。曾德成十七日在网上撰文,指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渊源久远,而且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当中。以香港来说,直至七八十年代经济起飞之前,守望相助、同舟共济风气在社会中很普遍,特别是在草根阶层和社区当中。曾德成指出,镪水弹事件都发生在旧楼房较多的地方,相关楼宇很多属于所谓“三无”大厦。但这样的社区也正是邻里关系较好的,无论做生意的还是居民住客,都较熟悉本区,一旦遇到重大事情,最能发挥守望相助精神。曾德成认为,守望相助应当不限于捉拿镪水弹凶徒,而应更广泛地在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提倡、推广。对长者、特别是独居长者之照顾,对幼童之暂托,对新来港人士之适应新生活等等,都非常有赖良好的社区互助。政府在这些方面都投放了不少资源,但如果社区守望相助成风,行动一定事半功倍。邻里中心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以加深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方便大众生活,满足各方需求为宗旨,以居民生活的实际社区为基础,将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进行相对应划分,建设发展各地邻里。和谐邻里如何让小区居民打破钢筋混凝土的阻隔?如今这个问题正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得到逐步改变。不少小区的邻居们运用便捷、高效的网络,通过建立业主QQ群、论坛等形式,完成了从网络交流到现实交往的转变。可以说在网络之上,QQ群等新型媒介促使了邻里间陌生坚冰的消融,伴随生成的正是E线牵的新型邻里关系。人的居住是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回顾我们的居住历程可以发现,我们要么是从鸡犬相闻的乡村走出,在城市安家落户,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要么是从单位集体居住到自购房分散居住,完成从单位走向社会的转变。然而,无论我们是以何种形式走进一个新的居住环境,都曾经面临着邻里间近如咫尺,却有如相隔千里的尴尬。而一些年轻人则不约而同的选择运用网络去结识自己的邻居,打破尴尬,从而给自己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家园。网友小叶是高新区某公寓业主QQ群的群主,谈起当初建立这个群时,她告诉记者,最初邻居们都是在一个房产网站论坛上相互认识的,买房后她成立这个QQ群,并邀请邻居们加入,一开始大家谈论的话题仅限于房子装修等问题,后来慢慢的发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现实间的接触逐渐增多,邻居的关系自然也就越来越融洽。“可以说,是对家的美好愿望让我们从网络熟人变为真正的邻居。”小叶说。业主QQ群的出现,不仅为小区居民提供了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某些团体组织者的功能。李先生热衷于足球运动,刚搬进新家时因为没有玩伴很少出去踢球锻炼,加入业主QQ群后,很快便找到了几位相同爱好者。现在每逢周末他们都会在群里谈论好时间地点、需要带的物品、有车的捎上没车的等等,空闲时间多了还会在踢球后一起聚餐。像这样自发形成的兴趣团体也感染着其他邻居的交往,为邻里关系的和谐融洽树立了榜样。同时,邻居们也通过QQ群对小区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善意的批评,共同维护好居住环境。小叶居住的公寓,曾经有邻居在电梯内抽烟,经过群里的讨论后,他们在电梯内贴上了提醒纸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别人接受不了的习惯,有的时候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影响了别人,在群里大家的讨论即起到了提醒的作用,也不会伤了邻里间的和气。”QQ群主小叶说。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阻碍了邻里之间的沟通。而QQ群等虚拟邻居的兴起,正好弥补了邻里之间沟通不足的遗憾。它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可以增进了解,彼此关心帮助的平台,把网络空间的讨论与现实生活的交流交织在一起,引导人们走出虚拟空间,用真情敲开邻里间的隔阂,让冷漠的邻里关系变得融洽起来。同时,通过对共同关心话题的讨论,针砭时弊,辨明是非,有助于化解矛盾,促进健康的公民社会的形成。我们也应清醒的意识到,目前网络邻居的出现还局限于民间自发形成的松散组织,它在重塑和谐邻里关系中起到的作用受到了诸多限制。因此,我们应该借力网络,把数字化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引导基层社会管理力量进入网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搭建多方参与,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宽和畅通市民网上交流的渠道,积极听取市民意见,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增进彼此了解,大力弘扬互助互爱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建和谐的邻里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孝文化概论银发中国我国现在已步入“老龄化国家”之列,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困难老人数量多,“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十分普遍。“何处安放我们的暮年”是我们每个人无法回避的挑战。对于建构养老保障这样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固然要大力发展经济,但与此同时,也必须弘扬孝道,文化养老,发挥孝文化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作用。从理论层面上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只养亲而不敬,那只是小孝。养老,绝不只是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一个精神慰藉的问题。中国未来的养老制度体系建设应充分重视孝文化的导向作用,建立一种以孝文化为依托,符合中国国民心理需求,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照顾护理、精神慰藉多方面需求的全面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从实践层面上说,父母与子女间的代际伦理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的伦理关系,养老、敬老仍是基本的家庭美德,家庭尤其农村家庭承担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且在较短的时间里,指望“未富先老”的国家完全代行养老之责并不现实。因此,在政府不断强化社会保障功能的同时,弘扬发展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文化,仍然是基本和现实的选择。回溯历史,在孝风濡染下,代代老人生活在大家庭中,几世同堂,子孝孙贤,共享天伦,成为一种为东西各方广泛称颂的“东方文明”;瞻望未来,孝道与家庭养老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孔子提倡的“敬老、尊老”的孝文化理念被看作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当然选择,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特别把“提倡子女赡养父母”纳入向各国政府的建议之中。由此说明,应对“银发浪潮”,实现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价值,孝道应成为重要的道德保障。少年中国“少年中国”需要孝文化。一个孝字,是一个子承老的结构,故二者缺一不可。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在历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皇家的敕命、官方的条律、书院的诠释和坊间的劝喻一起将孝成功地塑造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信条,黎民百姓以礼法约束和仁义自觉为表里,形成了自身几千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但当下,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尤其是孝道遭受激烈的冲突与损毁,部分青少年的孝观念处于断裂与冲突之中:“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和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使一些家庭的代际关系失衡和重心下移,家庭的培养教育功能弱化;信息化及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父母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纷繁复杂信息的左右,代沟的形成与加深,使少数青少年对父母缺乏孝敬感,对他人缺乏道德感;多样经济成分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使得部分青少年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从而使传统孝文化中尊长敬老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几千年来,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多是从孝为切入点,发蒙开篇便是“第一当知孝,原为百善先”。这种建立在儒家孝道教育思想之上的中国传统教育,是建构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对于孝,我们应汲取其合理成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对于“少年之中国”,无疑是有积极而重要意义的:一是要以孝文化“事亲、尊亲”,培养青少年尊亲敬老的意识。天地为人之始,父母为人之本。从感恩、亲情、孝顺依次生发,形成德性和教养。这是“物之根本,事之初始,人伦之核心”。二是要以孝道“全身”,引导青少年珍惜生命,健康向上。孝文化将保全身体视为践行孝道的基础,认为爱惜生命、珍惜名誉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这对教育当下青少年摈弃狭隘、自私、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履行对父母、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是很有必要的。三是要以孝文化的“承志”,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孝文化所要求的对父母的孝心,实际上就是对父母要有责任感,感恩图报,即为责任。四是要以孝文化的“立身”,培养青少年自强不息的品质,儒家孝文化的所谓“承志、立身”,实际上就是要求子女要继承先祖遗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我们当代中国青少年,应该也必须在善事父母、继志述事的基础上,竭尽全力,入世“公忠”,建功立业,践行责任。这也与不久前习近平同志对青年学生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坚定志向、自强不息”的要求,完全一致。邻里中国“邻里中国”需要孝文化。所谓的“邻里中国”,这里指家庭关系之外的各种社会关系。这在孝文化中同样可以找寻答案。孝,博爱之始。孝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亲亲而博爱。从孝文化“事亲尊亲”推衍开来,能培养人们博爱的人性。孔子讲:“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孟子进而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更有精辟记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更明确提出了人们不但要敬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而且要用同样的感情去对待他人和社会。孝延伸为孝悌,继而又从亲戚血缘关系扩展到邻里乃至社会。具体说到邻里关系,和谐邻里是和谐社会的基石。现在城市越来越拥挤,但人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邻里冷漠已成为当下的社会病,对此我们需要以孝文化的和谐理念为指导,更多地在生活中交流互动,在工作中互帮互助,给社会生活增加亲切感,为人际关系增加温度,营造和谐信任、守望相助的“邻里中国”。行进中的中国“行进中的中国”需要孝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依靠本民族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来支撑。行进的中国,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兼容并蓄,继承创新。对于孝文化,首先要客观公正,予以尊重。如孝文化主张亲亲、尊祖、敬宗、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这实际讲的是对亲人的眷恋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在传统孝文化中,爱祖也是爱国,缘孝亲而爱国。爱国心与孝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孝心是爱国报国心的根源,爱国主义是孝意识的逻辑产物。其次要批判继承,大胆创新。孝文化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对于传统孝道所主张的“愚孝”、“愚忠”封建迷信,我们当然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加以祛除,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再次要弘扬、培育,与时俱进。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道具有根源性、原发性、综合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首要文化精神。对于这样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须坚持辩证法与唯物论,融入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赋予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将孝文化这一传统优秀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作出新贡献。培育和谐邻里文化 共建共享品质湖滨邻里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邻里文化是和谐社区的灵魂。作为杭州市邻居节发源地,今年以来,湖滨街道围绕“邻里价值观”主题,积极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加强和谐邻里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邻里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值观提炼、邻里典范挖掘、邻里互助平台打造、邻里活动载体创新等,全面提炼、宣传、践行“邻通过邻里价里价值观”,切实培育和谐邻里文化,共建共享“品质湖滨”,取得一定成效。主要做法是:一、广泛宣传,传播理念,形成共识1.征集邻里价值观核心词,提炼社区邻里价值观。针对社区成员思想观念多变、居民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社区成员认同感有待提高等实际情况,街道积极开展“邻里价值观”大讨论活动,通过发挥专家学者的引领力、新闻媒体的推动力、社区工作者核心力、辖区群众参与力,共同提炼、传播社区邻里价值观,形成“睦邻、崇德、互爱、互助”等具有老城区社区特点的社区邻里价值观,并在社区中广泛进行宣传。社区邻里价值观的提炼,让居民在处理邻里关系中有了坐标和参照,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开展寻找“最美湖滨人”活动,让“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围绕社区价值观核心词,街道以挖掘“文明好邻里”为重点,开展“寻找最美湖滨人”活动,挖掘出一批邻里互助、热心帮扶、甘于奉献、爱管“闲事”的好邻居,包括为居民建立“健康驿站”的社区老党员马慧芳、免费为老党员上门理发的程伟华、“邻里互助会”发起人王秀华、向邻里传播低碳知识的“低碳达人”孙新宝、义务为居民修理煤气灶的“时间富翁”秦吉尧、爱心帮扶独居老人的“功勋志愿者”王宝玉、邻居有事就找他的“万事通”王志林等,形成居民身边的公益、道德、爱心、劳动、低碳、睦邻榜样,并通过“道德讲坛”开展广泛学习和宣传活动,把他们的优秀品质和互助精神传递到广大居民群众中,得到了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杭州日报、杭州电视台等媒体的广泛报道。比如:如东平巷社区“道德讲坛”分批次表彰道德模范,并通过唱歌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