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峰细胞形态异常_第1页
晓峰细胞形态异常_第2页
晓峰细胞形态异常_第3页
晓峰细胞形态异常_第4页
晓峰细胞形态异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晓峰血液,血涂片的细胞形态学检查,忽略了血细胞的人工分类,有不少白细胞形态异常的疾病被漏诊。因此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应引起重视。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颗粒异常 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 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病理改变,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在血涂片中检查出异常白细胞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1核象变化。(1)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2)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3)分叶过少: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2其他核异常。环形或面包圈型核: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3中性粒细胞胞质变化和异常(1)颗粒异常: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染,但轻微的中毒颗粒也可见于正常孕妇。(2)空泡变性: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患者,也可能与粒细胞部分退化有关或遗传性疾病等。(3)内涵物的存在:Dohle小体,主要见于细菌性感染,炎症和烧伤,也可偶见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4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或出现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5卫星核淋巴细胞;见于长期化疗,放疗,常作为致畸、致突变的指标之一。6异形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风疹等。,白细胞中嗜中性粒细胞占50%70%常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最常见于急性感染,可能患有局部感染如痈疽、疖肿等淋巴细胞占20%40%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放射病单核细胞占3%8% 增加 见于骨髓单核细胞综合征、单核细胞增多症。减少 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全骨髓功能不全。嗜酸性粒细胞占1%5%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嗜碱性粒细胞不超过1% 型超敏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应激反应,如心梗、严重感染、出血等。,1、原粒细胞:2、副原粒细胞:3、晚期原粒细胞:4、双核型原粒细胞:5、小原粒细胞:6、大原粒细胞:7、早幼粒细胞:9、柴捆细胞:10、浆质体:11、中幼粒细胞:12、晚幼粒细胞:13、杆状核粒细胞:又称带状核粒细胞,14、巨大中性粒细胞:15、分叶核粒细胞:又称成熟型粒细胞16、巨多分叶核粒细胞:又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17、匹杰-赫托畸型:又称中性粒细胞分叶不能,18、乔第克畸型:又称膜结构缺陷性白细胞异常。19、阿德畸型:又称阿德小体, 20、杜勒小体:又称蓝斑或球形包涵体,21、奥尔氏小体:又称棒状小体或杆状小体22、中毒颗粒:23、空泡:24、鼓槌状小体:又称锤状赘生物,25、核棘突:又称柄状小芽或芽状突出26、红斑狼疮细胞:又称LE细胞,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病理改变,核左移核右移核棘突、鼓锤状核 Pelger-Huet核异常,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标志着它的发育阶段,能反映粒细胞新生及衰老的状况,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两种。,核左移,周围血涂片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可出项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及原始粒细胞称之为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特别是化脓性感染。如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核左移的程度与感染轻重及机体抗感染能力密切相关。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增高,但无核“左”移或仅有(6)核左移时,表示感染较轻,也表明病人抗感染力在增强。如两者同时增多,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甚至中度核左移,表示感染严重;如杆状核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早幼粒、原粒)时,称重度核左移。,核左移,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3%)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为核右移。此时如伴有白细胞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如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贫血等),核右移,核右移,核棘突、鼓锤状核,核棘突:中性粒细胞的核有各种形状的芽状突出称核棘突。核棘突大量出现时有严重中毒或感染存在(如癌转移、晚期结核、放射线损伤等)鼓锤状核:中性核细胞核上出现一种细丝相连的卵圆形或圆形突出的染色质(直径1.21.6),其数量与x染色体有关,多见于女性。,Pelger-Huet核异常,Pelger-Huet 核异常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主要形态学特点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大部的核不分叶或仅分两叶(似花生、眼镜、哑铃等形态),核染质较粗糙,浓染。此种细胞功能正常临床上无异常表现。,Pelger-Huet核异常,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异常,中毒颗粒 Chediak-Higashi综合症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又称契-东综合征Alder-Reilly粒细胞颗粒异常阿尔德蕾莉May-Hegglin粒细胞颗粒异常,遗传性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 杜尔小体白细胞异常综合征,中毒颗粒,中毒颗粒(颗粒左移)指在成熟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变得粗大深染。正常时颗粒大小不一,有圆形,卵圆形和杆状等,颗粒直径0.10.5,大部分是中性S粒,小部分是嗜碱性A颗粒。A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酶和溶菌酶等,是一种初级溶酶体,它相当于嗜天青颗粒,正常时10% 纯合子患者:血中分5叶或5叶以上的粒细胞14骨髓检查: 查见早期粒细胞,核有切迹形成倾向。女性患者粒细胞核上的鼓锤状核平均数超过正常。其意义与其它原因引起的核分叶过多(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有所不同。遗传学: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胞体肿胀 核溶解 空泡 分叶过多粒细胞杜勒(Dohle)氏体 裸核,胞体肿胀: 胞体肿胀,染色变浅。胞浆变得混浊模糊,颗粒色浅,分布散乱,有时甚至胞浆欲破,胞核也发生肿胀,核染质疏松着色变淡。此种细胞的出现多半是因细胞衰老所致。核溶解: 中性粒细胞的核发生肿胀,核染色质不清,着色变浅,有时仅可见肿胀的影子。此类细胞多见于严重感染。,空泡: 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出现数量不等的空泡。多见于严重感染的患者,亦称:中毒性空泡分叶过多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胞体大,核分叶可在5-10叶,有时可达12-15个。核叶之间有细丝相连,分叶的大小相差甚大,核染质致密。分叶过多粒细胞的出现与细胞的成熟和输出障碍有关,表示粒细胞过度成熟和退化。它可以出现在巨幼红细胞贫血和恶性贫血的血涂片中,也可以见于严重感染的血涂片中。,杜勒(Dohle)氏体: 中性粒细胞浆中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的天蓝或灰蓝色,直径1-2,是细胞发育失衡的表现。是疾病严重的标志(如肺炎、猩红热、败血症、妊娠中毒等),有时与中毒颗粒同时出现。裸核: 细胞退化破坏多先从胞浆开始,浆先行破坏,以至于全消失,只剩下细胞核,成为裸核。是细胞衰老退化的标志。再进一步裸核的染色质疏松、肿胀,以至于部分破坏,称退化细胞、涂抹细胞、蓝细胞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涂抹细胞增多)。裸核在正常涂片中偶尔可看到。在细胞大量增生或破坏增多,如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一些急性炎症时。,空泡变性,核分叶过多粒细胞,杜勒小体(蓝斑),LE的三种形态,必须找到典型的吞噬体才能报告阳性结果,游离均匀体 (前期),花形细胞簇 (花簇期),吞噬体 (吞噬期),LE细胞,LE细胞,LE细胞,自身抗体:多种多样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免疫学检查法,临床表现,1、发热2、皮疹3、咽峡炎4、淋巴结肿大5、肝脾肿大6、严重的上呼吸道梗阻7、其他,EBV,咽部,淋巴组织,血液,各个系统,EBV,病毒血症,B cell,异常淋巴细胞,IM血象:I型异淋细胞,IM血象:异淋II型淋巴细胞,IM血象:Downey III型异型淋巴细胞,IM骨髓象,血清试验,(1)嗜异性凝集试验heterophil agglutination test(2)鉴别吸收试验differential absorption test(3)单斑试验monospot test(4)EBV抗体测定antibody to EBV,抗原antigen 抗体antibody核心抗原(EBNA) 在疾病早期出现,并长期存在膜抗原(MA) 抗膜抗体是病毒的中和抗体, 其高峰出现虽然较晚,但以后可 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