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精选(往届期末真题)【必修一】.doc_第1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精选(往届期末真题)【必修一】.doc_第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精选(往届期末真题)【必修一】.doc_第3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精选(往届期末真题)【必修一】.doc_第4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精选(往届期末真题)【必修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精选(往届期末真题)【必修一】高 一 历 史 试 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请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第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共50分。)1. 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 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 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2.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说明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职务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5. 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6. 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 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 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7.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8. 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宜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9. “政治文化范式”是决定一种文化形态的根本面貌和属性的最核心的命题,一旦这一命题出现重大的变化,整个政治文化形态就会随之改观。有学者据此认为,“政治文化范式” 的确立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主导性原则。由此可知,该学者强调了 A意识形态变化对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制度变革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C“一国两制”必须以和平为前提 D经济发展是实现统一的物质基础10. 建国初,周恩来在参与某次国际活动时说:“如今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有几个兄弟国家参加,要配合,要有板有眼,都要合拍。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材料中的“正规戏、舞台戏”反映了新中国哪一外交成就?A访问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参加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建设性意见D参加亚非会议,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外交政策11.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应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是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C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D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12. 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C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D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13. “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认为A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B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C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D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14. 古代雅典就大会发言作出这样的规定:“任何人在五百人会议或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说时,必须针对当时讨论的议题,不可同时讨论两个独立的议题。同一场会议中也不得就相同的问题两次发言。不可谩骂或打断他人发言,且不可攻击主持会议的官员。”这一规定A在梭伦执政期间率先实行 B铲除了世袭贵族的特权C体现了直接民主过于泛滥 D保证了会议的高效有序15.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A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C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D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16.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 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17.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光荣革命”开创了议会制 B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经众议院同意C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议会负责 D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的立法权18.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英语国家史略中这样描述处死查理一世时的场景: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千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后来,当查理二世允诺尊重议会和先例后返回伦敦时,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国王对于英国来说是国家的象征 B国王对于英国来说是不可缺少的C守法国王受到英国人敬重 D任何一位英国国王都会受到国人尊敬19.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20.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到议会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21.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统治时期(17601820年)“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材料不能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君主重新成为国家权力重心 B责任内阁名存实亡C议会和君主进行权力的博弈 D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22. 中华民国1946年宪法规定:“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长及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此条款与下面宪法或文献的内容相近的是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德国1871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23.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番话:“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美元。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它值30美元,那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这说明富兰克林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A白人的利益 B黑人的利益 C穷人的利益 D议员的利益24.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25. 下列言论一语道破美国两党制实质的是 A. 杰弗逊说:“如果非同一个政党一起就不能进天堂,我宁愿永不进天堂”B.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党派精神是“政府的最危险的敌人”C. 一个政客说:“在一个共和党选区,我是民主党人;在一个民主党选区,我是共和党人;在一个不确定的选区,我是一个确定的人”D. 菲迪南德伦德伯格在富豪和超级富豪中指出:“两党制是同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26. 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共和制 B.联邦制 C.代议制 D.三权分立27. 列宁曾说,1871年“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还很不够还没有工人政党大多数工人甚至还不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方法”。列宁认为当时的法国A工人政党还不成熟 B没有出现工人运动C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D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28. 有学者把17世纪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英国查理世和明朝崇祯皇帝)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此说法的着眼点在于A社会形态转变 B政权发生更替C国力对比变化 D生产力对比变化29. 法国1791年宪法第二条规定:“一切权力只能来自国民,国民只得通过代表行使权力。法国的宪政是代议制;代表就是立法议会和国王。”依据这项条款,法国建立的政体应是A.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制政体 C.议会共和制政体 D.三权分立共和制政体30. 人民网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提出工人的贫困是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造成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只要这种关系依然存在,即使整个社会财富达到了顶点,对工人来说依然是持续不变的贫困。由此推理可知,马克思主义A.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B.蕴涵着深刻的民生思想C.指出工人运动的根本原因 D.指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31. 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一论断表明共产党宣言A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B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C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D实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大联合32. 下表为1950年11月美国某调查公司关于“苏联是在建立世界霸权,还是在保护自己免受另一场战争威胁”的调查。关于调查结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总体结论受教育程度大学中学小学建立世界霸权70737267保护自己18211817不知道1261016A.朝鲜战争的爆发左右着美国人对苏联的判断B.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影响着美国人的判断C.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公民对国际形势判断非常准确D.大部分美国人认为1950年苏联力图建立世界霸权33. 主持制订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像灭绝空气一样荒唐”。他主要想说明A两党制是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力保证 B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C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D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34. 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一书中写道:“在华盛顿这个全国政治中心,政府官员们的女性亲属和朋友形成了新的政治角色。很多贵族女性长期在英国与欧洲法庭上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所以美国的精英女性比如玛格丽特贝亚德史密斯创造了一种美式的客厅政治。1790年代,当国家统治集团初步成型的时候,客厅政治在费城发轫,1800年后成为华盛顿政治景观不可忽视的一幕。”对“客厅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客厅政治”起源于英国与欧洲的法庭上B18世纪末开始美国妇女拥有参政议政权利C美国上层社会的妇女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D19世纪以来“客厅政治”盛行于美国社会35.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36.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美国人民之所以服从法律,不仅因为法律是他们自己制定的,而且因为当法律偶尔损害他们时他们也可以修订。”这体现出其法律思想是A法律至上 B以人为本 C人人平等 D天赋人权37. 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符合这一进步趋势的是A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C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D德意志帝国议会主权的确立38. “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 “消极的和平”,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消除;“积极的和平”,则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这里的“消极的和平”是指A美苏核军备竞赛 B越南战争C冷战 D不结盟运动39. 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的多,它必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入史册。“它”是指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杜鲁门主义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马歇尔计划40. 2011年12月,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朝鲜半岛局势扑朔迷离,而源自2000年的朝韩离散家属互访活动,有利于半岛局势的缓和,令世人瞩目。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朝鲜分裂根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B亲人的离散是两极世界下的悲剧C家属的重逢是由于美苏冲突的结束D两极格局解体推动朝鲜半岛局势缓和41.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再没有其他社会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美国的矛盾心态体现A美国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B美国的价值观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C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D美国外交思想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42. 早在战争结束之前,美国军事策划人员已经预见到“反对当前敌人的战争一旦结束,世界在国家军事力量对比方面将出现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从罗马帝国衰落后的1502年中发生的事情看,只有罗马帝国衰落一事可与之比拟打败日本后,美国和苏联将是仅有的头等军事大国”。这些预见变为现实的证据有欧洲衰落德国分裂 美苏争霸日本崛起A. B. C. D.43. 1961年不结盟运动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这一运动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转化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44. 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田中直毅在他的超越反日的亚洲一书中提出,日本要想领导亚洲,必须掌握“亚洲的召集能力”,即树立“地区感召力”。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的“感召力”仅仅依赖其“绝对优势的技术、资金以及军事等硬实力”,很难树立“国家的政治威信”,更谈不上确立“正义的政治威信”。缺乏正义的历史认识、充分的地区责任,而片面固守“重商主义”的利益原则,自然不会形成“地区召集能力”。这表明A.日本已经具备了领导亚洲的经济、技术与军事实力B.缺乏良好形象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障碍C.田中直毅反对日本凭借经济实力谋求亚洲的领导权D.固守“重商主义”是影响日本国际形象的主要原因45.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46. 2009年3月11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法国将重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降下了“戴高乐主义”外交理念最张扬的一面旗帜。“戴高乐主义”外交理念最张扬的一面旗帜主要指 A谋求政治上独立和欧洲联合 B拒绝马歇尔计划的援助C赞同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 D谋求在西方联盟中霸权47.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六国的欧洲无疑是不完整的。西部还有重要的空白,向东则遇到“铁幕”这一障碍,它(指铁幕)东面实际上正在形成另一个共同市场。“另一个共同市场”建立的目的是A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对抗 B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对抗苏联C促进欧洲各国的合作和发展 D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贸易区48.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49. 美国学者扎卡利亚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秩序。第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始于15世纪;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发生于19世纪末;第三次权力转移是当下正在经历着的“他者的崛起”。关于第三次权力转移对国际秩序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冲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促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直接导致人口爆炸、恐怖主义等严重社会问题50.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出“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应以“扩展战略”,取代“遏制战略”;布什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出建立“一个政治和经济自由、人权和民主制度健康发展的稳定而安全的世界”,为此“美国的领导是必不可少的”。这说明A美国企图建立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B布什否定了克林顿的对外战略C美国完全放弃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思维 D美国积极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第卷(非选择题 共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卷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2.请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作答。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期中第51题24分,第52题26分,共50分。)51. 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君上大权如: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臣民权利义务有如下几条: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三、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材料二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1)有人认为近代中国法制文明的真正起点是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请根据材料一说明这种观点的理由。(2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的抉择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4分)材料三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2)椐据材料三,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6分)材料四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3)依据材料四,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10分)52.1500年前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镑与美元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1)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是什么?(4分)美元为什么能够取代英镑占据主导地位?(4分)材料二美元与人民币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撰文指出:“美国推出新一轮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想当然地开动印钞机,放水6 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