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一 名词解释1. 地槽与地背斜; 地槽:地壳中长期强烈沉降的巨型狭长沉积盆地。 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槽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2. 优地槽与冒地槽; 正地槽:分布于克拉通(高克拉通大陆地区)边缘的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 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冒地槽:紧靠大陆一侧、通常没有或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 沉积建造:特定大地构造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相组合;3. 造山运动与造陆运动; 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作用(造山幕,褶皱幕)-地层强烈变形; 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常表现 为沉积间断; 构造运动: 以水平运动为主,表现为岩层的倾斜、褶皱、破裂的地壳运动,包括造山运动、 断裂运动、断块运动等,通常表现为地层的不整合接触。4. 地台与地洼;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为地槽,上层为水平或缓倾斜岩层)的地壳稳定区; 地盾:只有地槽基底构造层而无地台盖层的地壳稳定区。 5. 大陆克拉通:地槽阶段之后的长期稳定区的统称,包括地台和地盾。6. 地台的特点:1、地貌上通常为准平原或广阔的陆棚或浅海 2、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微弱 3、地壳运动以造陆运动为主,鲜见不整合 4、沉积厚度薄,分布范围宽,地层稳定7. 地壳基本构造单元; 地壳基本构造单元:用地壳演化不同阶段出现的主要构造地貌特征所表征的地壳演化阶 段及其相应的大地构造属性,比如地槽、地台、地洼。 8. 构造体系:同一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总和。 (地质力学的内容)9.构造区与构造层; 构造层: 构造单元的物质体现,是地壳演化的某一阶段建造和改造的总和。建造包括沉积、 岩浆和变质建造,改造指构造运动的频繁、方向和强度以及构造的形态、类型和 组合特征。 构造区: 构造单元的具体化,是指处于同一地壳演化阶段且大地构造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 特定区域,一个构造单元可进一步划分为许多构造区。(2) 思考题1. 试述槽、台、洼的沉积建造特征及其相应构造沉积环境(1) 地槽型沉积建造及构造沉积环境 1)陆源碎屑建造硬砂岩建造)特点时以粘土质页岩为主,往往含有包含有硬砂岩 内的各种砂岩或灰岩夹层;不稳定矿物多;代表了地槽下坳的初始阶段,绝大多数此 建造为陆相沉积; 2)碳酸盐建造海相灰岩,以含泥质且时有沥青质的暗色不纯灰岩为特征,代表地槽 进一步坳陷,出现广泛海侵; 3)细碧角斑岩建造由一套海底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组成,主要为细碧岩,角斑岩, 玄武岩,安山岩和凝灰岩等钠质火山杂岩;是地槽下降运动最剧烈时期的产物;沉降到 最大,基底断裂, 岩浆喷溢 4)复理石建造浅海相碎屑岩为主,厚度大,韵律清晰,冲刷面发育,代表了地槽造 山期初期,表明此时地槽发生节奏性的运动,地槽振荡回返,构造活动频繁。 5)磨拉石建造陆相(主要为山麓相、河流相等) ,以砂、砾岩为主,岩石分选差,磨 圆度差,层理不规则;常见交错和波痕,相变急剧;与下伏建造常为不整合接触,代表 造山运动后期。褶皱山脉的形成;(2) 地台型主要沉积建造类型及构造沉积环境 1)石英砂岩建造:以石英砂岩为主,颗粒分选好,磨圆度高,多为滨海相或河流相 2)粘土铁质建造:多由砂质粘土沉积和与之共生的铝土岩、铁质岩等沉积岩组成, 代表古准平原的风化壳 3)浅海碳酸盐建造:主要由较纯的灰岩或白云岩组成,浅海相 4)含煤建造:主要由砂页岩和灰岩组成,发育于地台的近海或湖沼地带 (3) 地洼型沉积建造特征及其相应构造沉积环境(华夏式建造) 1)厚度大,可达数千至上万米,反映了地洼区地壳差异升降幅度大; 2)建造内不整合面多,陆相火山建造常见,说明地壳运动强烈和频繁; 3)韵律清晰,为陆相类复理石型 4)碎屑岩以复矿砂岩、砾岩、长石砂岩为主,分选磨圆差,岩性岩相横向变化大2. 试举例说明将今论古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将今论古历史(纵向)比较法 以河流作用为例 河流形成条件: (a 有水的存在;(b)有允许水体流动的地形条件 河水流动的原因:重力对水质点的作用 将今论古方法的应用:现代河流沉积(已知)现代河流水环境(已知) 古代河流沉积(已知)古代河流水环境(未知) ;前提:重力对水质点的作用古今不变其适用范围为比较的对象的物理化学条件相同或相似3. 试述单旋回说、多旋回说和地洼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P14、P18、P30(1)单旋回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 1)地壳中存在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即地槽和地台;前者为活动区,后者为稳定区 2)地壳的纵向演化是地槽到地台地台一旦形成,地壳即趋向稳定 3)地槽横向演化是地台面积的不断扩大(2) 多旋回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 1)地槽带的发展从海洋开始到完全封闭,一般经历多个构造旋回及与其相应的沉积旋 回、岩浆旋回和变质旋回。 2)地台形成后,可以转化为地槽,即地台和地槽可以互相转化,活动带与稳定区可以 互相转化。(3) 地洼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 1)地壳演化在时间上不平衡,动“定”交替; 2)地壳演化在空间上不平衡,即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处于不同的地壳演化阶段; 3)演化方式是递进而不是重复动“定”转化递进律4. 试述沉积大地构造理论对固体地球科学的主要贡献(1) 建立了沉积岩的成因模型,及阐明了沉积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地槽盆地沉积物来自隆起区岩石的风化剥蚀; 沉积物深埋后,经压实成岩作用形成新的沉积岩, 新的沉积岩经造山作用形成山脉, 再次遭受风化剥蚀,成为沉积物的新源区,如此循环。(2)阐明了地球内、外营力的关系;即内营力造成地球表面的起伏,外营力有将地面夷平的趋向;地球表面形态及物质运动,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3)建立了“将今论古”的研究方法;5、 华夏式建造的主要类型(亚建造) (提纲外)从下至上: 1 萍乡式建造含煤建造:形成于地洼的初期(初动期),表明地壳开始活动,构造地 貌反差增大,海水逐步退出,形成海陆交互相; 2 建德式建造火山建造:含陆相火山岩的红色建造或陆相火山建造,形成于地洼发展 中期激烈期地壳活动加剧,出现大量断裂,岩浆沿断裂喷出) 3 南雄式建造红岩建造:形成于地洼发展中期(激烈期),断裂大量发育,形成断陷 盆地,地温高。 4 丹霞式建造红岩:形成于地洼发展中晚期余动期,表明地壳活动逐渐减弱,沉积 物逐渐变细。 5 泥炭膏盐建造:形成于地洼活动晚期余动期表明地貌逐渐夷平,湖相沉积发育。(1) 名词解释 1. 俯冲带与缝合线; 俯冲带:与裂谷相反的,较低的大洋板块俯冲到较高的大陆板块形成的区域带,是大洋 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汇聚边界。 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相向运动,且拼贴在一起后,分划为原来两大陆块的界线,通常 以规模巨大的断裂出现; 2. 板块与地体; 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周边为裂谷、俯冲带(缝合线)和转换断层围限着的岩石圈 块体。 地体:“由于板块运动而拼贴在一起的古板块上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陆块。” 两者的区别:板块可由洋壳和大陆碎块组成,或单纯为洋壳,而地体一般为大陆碎块;板块一般前缘为汇聚边界, 后缘为扩张边界,而地体的前缘和后缘均须为汇聚边界缝合线;地体一旦形成,即与板块脱离关系,并成为古俯冲代之上的被动陆块的一部分,而未脱离原驮载板块的陆块仍为原板块的一部分,不能称为地体。 3. 转换断层与裂谷; 转换断层: 指横切洋中脊且由于海底扩张而使两盘的水平位移发生了性质转换的平移 断层。 裂谷:两侧板块作背离运动的板块边界, 两侧以高角度正断层为边界的窄长线状凹地, 也称离散边界 4. 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大洋盆地的边上,发育的一种有海沟,岛弧和边缘海盆地的大陆边缘, 也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分两个亚型,一是安第斯型,有海沟而无岛 弧和弧后盆地。大陆以深海沟直接与洋盆接触。二为岛弧型,特点是沟 弧盆发育齐全。 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沟弧盆地体系的,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5.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地史时期大陆块大陆地壳由于在其下的大洋地壳的相对软弱而在地球 表面进行漂移的过程 6. 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地幔物质沿洋中脊或裂谷系上升充填裂谷产生新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 脊或裂谷两侧扩张的过程 7. 地幔对流; 地幔对流:深部地幔物质由于热量增加、密度减少而形成热流上升达到岩石圈之下 再转为横向流动随着温度下降又转向地球内部的运动过程。 8.岩石圈与软流圈; 岩石圈: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 100 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 部组成,其下面是软流圈。 软流圈:是上地幔中的一部分一般深度在 60400 千米之间,其地震波速在此处显 著降低,故亦被称为低速层。 9. 岛弧与弧后盆地; 岛弧:又称岛链、弧形列岛,是海洋中呈线形分布的列岛。大多位于大陆与大洋的 边界地带呈弧形排列弧一般凸向大洋但也有例外。 弧后盆地:又称边缘海盆地,是板块消减俯冲带的火山弧后方陆侧与大陆之间的 深海盆地一般是由弧后扩张形成的。(2) 思考题 1.试述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的关P63 板块说系统包括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和地体说,板块说是本系统的核心,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和海底扩张说是板块说的阶段性理论;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看,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和海底扩张说则是板块说的部分性理论。 2. 试述喷发大地构造的核心模型及其所引起的主要环境学动力学效应 核心模型:大洋玄武岩的成因及地幔物质循环; 主要环境学动力学效应: 大洋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海陆格局的形成;板块运动;全球四大地震带 3. 试述 Wilson 旋回及其与地槽演化的关系 Wilson 将大洋盆地的发展分为了六个阶段,代表了板块说对大洋盆地发展历史和山脉形成的基本认识 1幼年期:东非裂谷为代表;地幔上隆、地壳变薄并产生张裂形成大陆裂谷以陆相碎屑 沉积为主相当于地槽说的陆源碎屑建造 2青年期:红海-亚丁湾为代表;陆间裂谷,海水涌入,产生新洋壳,碳酸盐和燧石沉 积(碳酸盐建造) 3成熟期:大西洋为代表;大洋裂谷,被动大陆边缘,洋壳有增生无消亡(细碧角斑 岩建造) 4衰退期:太平洋;洋壳在大陆边缘折断,形成俯冲带,洋壳有增生也有消亡大陆边 缘为复理石建造 5衰亡期:地中海;大洋中脊停止活动,洋壳不断消亡,古洋盆逐渐闭合成为陆间海 6残留疤痕期(缝合线) :喜马拉雅山;古洋盆闭合,两侧大陆碰撞,前缘隆起形成褶 皱山脉(磨拉石建造阶段) 4、板块说的基本论点(提纲外) 1) 地球表面是由为数不多的岩石圈板块组成。 2)板块的边界有离散型、汇聚型和转换型三种;离散边界处形成海洋或大陆裂谷,汇聚 边界处形成山脉或岛链。 3)地幔物质从洋中脊涌出,向两侧扩散,在俯冲带回到地幔。 4)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5)洋壳不断更新,洋壳全部更新时间为 2-3 亿年 5、 板块的边界有哪几种?特征? 离散边界:两侧板块作背离运动的边界以裂谷地貌为特征, 汇聚边界:两侧板块作相向运动包括俯冲带和缝合线 转换断层:两个板块沿其相对滑动的界线;横穿洋中脊,由于海底扩张而改变性质的平 移断层(1) 名词解释 1. 花岗岩层: 由壳内重熔岩浆层固结而成的花岗岩,在地壳横断面中的展布也必呈层 状或似层状 2. 花岗岩体:壳内岩浆层上界面(重熔界面)的凸起部位 3.重熔界面:是壳内岩浆层的上界面,或者说是壳内固、熔二相界面,其上为固体,其 下为熔体;是壳内两种热流模式的分界面,界面之上为热传导,界面之下 为热对流;是壳内温度的突变界面; 4. 复式岩体; 5.花岗岩层序:多次重熔产生多层花岗岩,花岗岩层的层序上老下新(二)思考题 1. 试述原地重熔壳内对流理论有关花岗岩成因的主要论点。 1)重力分异 随着岩石熔融程度升高,熔渣被熔断,成为熔体中不连续的独立单元;由于密度 差,铁镁质熔渣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移,下部硅碱质熔体则向上汇聚;这种重力分 异导致岩浆层雏形逐渐形成。 2)壳内对流模型 A)重力分异导致熔区内部热对流,从而改变了地壳内部能量流运动方式,对流层内的 温度趋向均一化; B)物质的对流造成熔体的组分逐渐趋向均匀化,从而形成大规模花岗岩浆; C)热对流导致等温面抬升,盖层底部温度急剧升高,盖层熔融加快 2. 为什么大规模花岗岩浆的生成热主要与板块汇聚有关? 1)对于陆壳熔融热源有地壳增厚和放射性产热、壳内剪切产热、岩石圈伸展(裂谷 或重力塌陷)、地幔拆沉或俯冲片折断、地幔岩浆贯入;而上述作用均有可能引起陆 壳岩石的部分熔融,但不可能造成大规模花岗岩浆活动 2)没有热对流,不可能产生大批量的花岗岩浆,而壳内对流岩浆层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持续的热供给。 3)花岗岩带与板块汇聚带的时空关系:全球不同时期的花岗岩带,均与相应时期的 板块汇聚边界密切相关;壳内低速层(由于花岗岩的存在):多分布于中、新生代的 板块会聚带;地热流测量:时代越新的汇聚造山带,热流值越高;故花岗岩带与陆缘 造山带的时空一致性显示造成大陆边缘地壳大规模熔融的热,与大陆边缘大规模压缩 变形(造山作用)力,均与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 4)板块俯冲作用不仅仅造成大陆地壳的机械变形,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导致陆壳内 能升高,从而引起壳内对流岩浆层的形成。因此,花岗岩带的生成热主要与板块的汇 聚边界密切相关; 3. 为什么花岗岩活动与地壳造山运动往往同步发生? 由于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壳内温度升高,岩石开始熔融,随着过程进行,重 熔范围扩大,重熔界面升高,固体地壳变薄,一旦地壳减薄至无法抵抗俯冲板块施 加的侧向压力时,大规模的压缩变形构造运动 随之发生,造成地面起伏(造山), 从而又激活或加速地表过程;故花岗岩活动与地壳造山运动往往同步发生。 4. 为什么花岗岩带的展布平行于大陆边缘? 等温面走向平行于大陆边缘,而壳内熔区受等温面控制,熔区内对流岩浆层控 制花岗岩带的形成。故花岗岩带的展布平行于大陆边缘。 5. 上陆壳底部一定存在地球中最古老的硅铝质岩石吗? 不是,上陆壳最老的岩石在与花岗岩与沉积变质岩接触界面(重熔界面)附近。 6. 花岗岩带从大陆向外变新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是大陆扩张,由于大陆扩张使多次重熔及重熔界面向大陆内部倾斜,使地表花岗岩带俯冲带迁移,造成靠大陆的花岗岩首先形成,而远离大陆的后形成,故花岗岩带从大陆向外变新。(1) 名词解释 1. 结构面与构造线; 结构面:岩块形态的面状构造,分原生构造面(非构造成因)和次生构造面(构造成因)。 构造线:构造面与地面的交线。 构造面与构造线统称构造要素, 2. 构造型式与构造体系; 构造型式:从同一类构造体系中所抽象出来的共性而建立的构造体系的标准型, 包括纬 向构造型式、经向构造型式、扭动构造型式 构造体系:有成生联系的各种构造要素及其间岩块或地块组成的总体。 构造形迹:自然条件下岩石中所产生的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要素的总称。 3. 断块运动与块断运动; 断块运动:断块形成之后的运动 块断运动:形成断块的的运动 断块断裂所围限的地块。根据断裂的切割深度,可分为岩石圈断块,地壳断块;基底断块和盖层断块等。岩石圈是由不同级别的各种断块拼合而成。 4. 断裂类型与断块类型 断裂类型:包括穿层断裂和顺层断裂 断块类型:根据断裂的切割深度,可分为岩石圈断块,地壳断块;基底断块和盖层断 块等(2) 问题思考1. 试述地质力学的核心模型和研究方案 构造型式是地质力学的核心模型,其包括经向构造型式、纬向构造型式和扭向构造型式(具体见于 P41) ; 材料在特定方向和大小的外力作用下,产生特定性质和特定形态的破裂、变形组合;因此,可以根据地质构造的力学组合特征,推断构造运动的方向与来源: 根据结构面力学性质鉴定 构造序次和期次划分 构造配套 构造模拟 构造型式 构造体系2. 试述压、张、扭三类破裂构造形迹的主要特征(P38) 压性破裂构造形迹主要特征:断面形态常呈舒缓波状,其上常有擦痕、阶步和磨光面;破 碎带主要由压碎岩、糜棱岩、挤压片岩、构造透镜体等组成;断裂两侧常有埽状或牵 引构造等派生构造 张性破裂构造形迹主要特征:断面形态:断口粗糙、断面常为锯齿状;构造岩:角砾岩, 角砾大小不等,棱角清晰扭性破裂构造形迹主要特征:断面平直,倾角常陡立,破碎带规模小,其上往往只发育薄薄 的断层泥、动力被膜或糜棱岩,常具水平或近水平的擦痕。1. 加里东运动、海西(华力西)运动与、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 分别发 生于什么地质时代? 加里东发生在早古生代,海西为晚古生代,印支运动为中生代的三叠纪;燕山为中生 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喜山运动发生在第三纪、第四纪; 2.中生代之前中国存在哪三大构造域,其演化特点如何? 古亚洲构造域,古太平洋构造域,古地中海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其演化特点见于 P21 3.古亚洲海和古秦岭海是何时封闭的? 海西运动之后封闭 4. 印支运动导致中国的大地构造格局发生何种变化? 东部,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造成低洼地区;新华夏型构造体系开始形成,印支运动 是北东向构造运动的开端; 西部,印支低槽封闭; 5. 燕山运动主要发生于中国的那个区域? 燕山运动主要发生在中国的东部; 特征: 1)多次构造运动和造山幕;Y1Y2Y3以及五个构造幕; 2)形成北东向的破裂构造带;活动强烈; 3)早期(侏罗纪)以侧向挤压为主,挤压带向外形成断裂破碎带; 4)晚期白垩纪以短线盆地发育为特征; 6.华南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哪些主要特点? 1)多次构造运动和多次造山幕,印支,燕山,喜山,以及燕山乌幕 2)演讲活动自东南部太平洋俯冲带向西侧活动强度逐渐减弱; 3)靠近大洋俯冲带一侧主要发育断裂,远离一侧发育褶皱带;依次呈现角度不整合- 平行整合; 7. 亚洲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真题2024
- 2024年小自考精准营销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铲车租赁合同样本
- 品牌管理在考试中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城市居民装修合同模板示例
- 汽车金融AI应用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自媒体在线平台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艺术教育创业指导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艺术仓储与物流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运动装备共享经济模式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养殖场租赁合同(合同版本)
- 2025年山西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小学六年级数学计算题100道(含答案)
- 三年级上册数学计算能力竞赛
- 国资委风险预警-47页PPT课件
- 冻干讲义(东富龙)
- 中药辐照灭菌技术指导原则Word版
- AAOS膝关节骨关节炎循证医学指南(第二版)
- 高血压危象抢救流程
- B类表(施工单位报审、报验用表)
- 阀门检验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