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不能不盾经典讲座主讲:史林主持人: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感谢大家在周末的早上,起了一个大早,参加我们的论坛活动。我看到大家周末起大早比较辛苦,可能很多人现在眼神还在迷离中,在论坛开始之前,大家一起做个早操,给大家提个精神,请大家起立。大家进行热身运动后,已经可以看到大家脸上洋溢的笑脸了。各位来宾,各位南中国hr精英俱乐部的会员朋友们,大家早上好!精英世界沟通创造价值学习成就未来,欢迎您光临精英世界第35期南中国精英论坛活动。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个人的竞争是学习和发展力提升的竞争,以倡导学习成就未来为己任的国内知名论坛组织策划机构广州益策咨询公司联合南方都市报联合打造这块大家学习的平台。经过几年,南中国hr精英论坛和南中国精英实战论坛已经有很多中大型企业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已经成为南中国成为知名的学习平台。这是我们第一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第一讲,为什么我们会做这个系列呢,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管理无论是从理论到具体的工作、工具和操作,都是由西方管理总结和引进而来,但是中国的企业在运用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时,往往会发生消化不良和水土不服的现象。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我们企业在照搬重抄西方现代理论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首一下中国上下五千年先贤的思想,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之路呢,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策划依据。今天第一讲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曾国藩从政为官之道。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史深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历史人物,将对我们的企业管理和为人处世之道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的主讲博士,可以说是国内研究曾国藩的第一人,他是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的理事,是清史及曾国藩研究专家。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史林博士。史博士是昨天从北京风尘仆仆而来。现在大家从清史都非常感兴趣,拍了很多电视剧,您作为清史的研究专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史林: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许多剧都是追求经济价值的,大多数是戏说,所以首先不是事实。但是另外一方面,象乾隆王朝等剧,应该说都是符合历史的,尽管加上了戏说的成分。主持人:下面请史林博士,曾国藩的研究专家,跟我们讲曾国藩的从政为官之道。史林:我前几天读过一篇文章,他们说公司政治的底线是什么,中国企业家为什么比较关注曾国藩现象,提出了很多质疑。但是我认为,中国不论是政界还是企业家或者是学术界,都在关注曾国藩,也就是说曾国藩热持续的时间很长,从唐浩明开始,一直到现在,仍然在持续。为什么这样?政治家关注曾国藩不足为奇,但是企业家是不是不应该关注,因为这是属于不同的话题。我想,中国本土的管理资源非常匮乏,或者说本土的经济管理的土壤非常单薄,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被人们所倡导或者说尊崇。中国有三千年的古老文化,把商人排在最后一位,士农工商,是这样的顺序,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都是这样,汉朝对商人穿什么衣服都有规定,甚至在法律上进行限制。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人很难有自己的出头之日,在社会上被人歧视。中国本土管理资源匮乏,那么西方的管理经验怎样搬到中国来,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新兴了一些企业家,都是在中国的氛围下兴起的。有一个背景,政府主导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家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和政府打交道,而且不介入的话很难得到发展。所以任何经营家或者企业家,都必须关注曾国藩,也就是说他是社会综合资源大师,可以从他那里借鉴到借到政府资源的博弈经验。而且曾国藩也有很多突出的东西,既有经营方面的,还有政治方面的,曾国藩本身也有耀眼的光环,为什么他能够成功,后人从毛泽东到蒋介石,一直对曾国藩很敬佩,确实有值得总结的东西,我认为曾国藩热可能还要持续下去,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在本土资源里我们可以挖掘出更好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大师或者是人才,从他们身上吸取更多有益的东西,但是现在还找不到。下面我会告诉大家曾国藩整个人生发展的脉络,方便于我们讲课往下的交流。曾国藩的发展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的准备阶段,从乡间农民的孩子最后成长为一个进士,他走向仕途或者奠定成功的基础,这个时间用了27年,也就是27岁时他定了进士,封建时代进士是做宰相做地方的封疆大史的过程。他用了27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生的准备。第二阶段是京官12年,他达到了正部级的待遇,比今天的正部级还要高,中了进士在翰林院继续深造,为将来做宰相储备了人才资源。这之后继续高升,十年时间从县令还要低一级的官位爬升到二品。第三个阶段,1853年开始,他开始办团练,这是他事业的巅峰,一直到1864年,也就是说将太平天国打败,许多总结都是在这期间得到的。这用了11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他大功告成,封侯封爵是在这个时间。第四个阶段,他在两江总督位置上去世,我称这时为曾国藩时代,为什么之前不叫曾国藩时代,也就是说他后期的影响更加发扬光大。我们从曾国藩这四个人生发展步骤,看看他在为官从政,特别是在用人方面,有那些值得我们总结的东西。下面我们就开始第一讲。把握时代发展变局,营造发展舞台。主要是讲曾国藩对旧体制的改造,在社会学上有一种源层的理论,这很适合于我们讲曾国藩。如果我们将原来的旧体制形容为这个圈,新体制是这样一个圈,现在它很弱小,但是这种新体制有可能取代旧体制,曾国藩是旧体制中不边缘的人物,但是也不是核心人物,离核心人物还有很大距离,创建新体制要进入核心位置,而且要以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所以他不但要将就体制完全磨平,而且要进入新体制。他从旧体制中走向新体制的核心人物,从我们改革开放之后,也是这样,最先受益的人往往不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国家吃皇粮的人,往往是旧体制中边缘的人,因为他们从旧体制里得到的资源非常有限,所以他们很快进入新体制,但是他们进入新体制核心的层面,确实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相反,在旧体制的核心层面,很难进入新体制的核心层面,身份不能进行完全的转轨,曾国藩从旧体制第二层面的人物,转变到新体制中核心人物,经过的过程很漫长,所以他的挫折应该说主要是由于新旧两种体制所造成的。任何时代的变局,都给每个人创造很大的发展舞台。面对变局,有的人脱颖而出,有的人销声匿迹,被淘汰掉了,曾国藩对应的策略是什么呢?他不做壁上观。他自己有一句名言,人在局外呐喊于事无益,必攻之入局才有成事之机。意思是说事情发生在那里呐喊对事情没有帮助,只有自己进入才有成功的可能。这是至理名言,也就是说他从旧体制向新体制冲击的一个根本性东西。曾国藩除了这些变局之外,他当时还面临很高的选择。主要是二点,第一,他当时不是作为朝廷正式派下去进行团练的,太平天国兴起之后财政的压力很大,不象以前国家正规军队有户部拨款,这时兵力完全可以支撑作战,到了曾国藩这个时代已经不行了,清朝的财政拿不出钱供养这些军队在前线作战,这时没有办法,就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时曾国藩通过体制创新展现了个人才华。他当时在家是服丧,在封建时代最讲究孝道,父母去世要在家里服丧三年,所有职务都要卸任,在家要讲孝,对国才能讲忠。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按照道理不应该出山,当时咸丰皇帝给他发了一道上谕,希望曾国藩跟地方官一起进行团练,曾国藩拒绝了。当时了湖南巡抚也写了一封信请曾国藩出山,曾国藩也拒绝了,因为一个人不讲孝,也可能不忠,会被世人不耻。曾国藩当时很犹豫,被扣上了不孝的罪名,今后很难有出头了。这时他的好朋友郭松涛,派了政府的公车,请曾国藩出山,当时郭松涛到曾国藩家里已经是晚上了,曾国藩也是坚决拒绝了,而且已经把写给朝廷的奏折给他看了。郭松波就做曾国藩老父亲的工作,说曾国藩有报天下的抱负,应该摈弃过去的礼法,不被过去的传统所束缚。这样一说,曾国藩的老父亲深表赞同,劝曾国藩,这样曾国藩出来成为他事业的转折点。后来他写信给朋友,怕别人不理解他,说他争名争利,写了很多信,当时他的内兄,也就是大舅子在京城,写信给他然后让他遍布给他在北京的亲朋好友,让他们谅解他不得不出山。这成为他后来舆论动员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其中谈到三点。第一,他平时人力资源的储备,没有跟富家人打交道,这是曾国藩的出身限制,也就是说在京城,他主要是跟文人打交道,跟朝廷的士大夫打交道,很少跟特别有钱的人打交道。现在他出山了要办团练,就要自筹资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己拉赞助,搞钱的事情当时叫筹饷。第二,他自己不是打仗出身,对打仗这种事我自己基本没有经验,他过去读的事也都是传统的教育,讲的是四书五经,所以兵书谋略很少读到,对南拳北脚几乎一概不知,将来领兵作战怎么可能。第三,他有一个孝的观念。基于这三条理由,也是三难,他就写信给别人,特别是郭松涛劝他出山,曾国藩有一个先决条件,你首先要加入到我这里,所以第一个加入他阵营的,也就是他生平三知己之一郭松涛,他的许多筹划对曾国藩有相当大的影响,也是曾国藩最高级的幕僚,被称之为天子门生的高智囊。这是曾国藩出山的过程。曾国藩在组建自己最初队伍时,也在考虑哪些人可以跟他在一起。还有生平三知己之一刘蓉,后来也是做了四川巡抚,达到很高的境界。刘蓉、郭松涛、曾国藩是湘乡三知己,所以曾国藩做团练还是首先从身边知己开始事业的创造。还有一点,曾国藩在面对变局时,对旧体制的利用也是有变化的。首先是他的特殊身份,既非官也非绅,当时他只是礼部的侍郎,但是又不在中央做官,手中没有权,相当于现在高级领导暂时挂职,是一个虚衔,只有名分没有实际掌握。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但是又没有实权,这个虚衔后来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又有益,因为他不是地方的封疆大吏,在和平时期没有问题,现在是战时状态,尤其是东南地区,特别是江南,太平天国的势力太大,百万大军摧枯拉朽,很多地方封疆大吏被处死,因为曾国藩不是封疆大吏,就没有守土之责,地方丢失清朝不能责怪他。但是也有不益的地方,他还是在己的士绅,因为他是双重身份,他在地方因为没有实质,所以作为绅士出现,这种身份既有益也有不益,但是曾国藩后来巧妙的利用了这种特殊的身份,做出后来很大的事业,跟这个也有关系。在旧体制的改造和新体制利用方面,最重要是脱胎换骨,他对旧体制非常的愤恨,他感觉到旧体制拯救不了清朝衰败的状态,所以他走出了别人没有走出来的道路。当时清朝的四大才子之一薛福成,薛福成跟随曾国藩八年之久,他对曾国藩的总结非常独特,而且他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说曾国藩为什么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以团练之名,行练兵之实、改图之术。也就是说他走的道理是另外一条,清朝规定这种练兵,跟现在的民兵差不多,是地方自救的一种办法,东汉时期有很多大地主有自己的庄园,有一种叫坞壁,往往要组织自己私人的武装,这跟家族的势力联合在一起,构成了乡团或者乡兵。清朝搞了八年的三藩之乱,对清朝的体制有很大的挑战,当时康熙大帝想要亲征,清朝的立国之本是八旗兵,这是清朝的正规军队,但是到这个时期已经腐败无能,根本不能打仗,所以为什么吴三桂能够纵横八年,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启用绿营兵,这是汉人的武装,八旗兵救不了清朝,灭亡了不了吴三桂。启用绿营兵,但是到了后来绿营兵也衰败了,也就是白莲教大起义时,后来是乡团发挥作用。团练当时的原则,皇帝定了三条原则。第一条就是自卫性质,不能出省作战。第二,附属于正规军队。第三,没有国家给予正规的拨款,但是给了他们一个政策,这个政策就是可以自筹经费。既有益也没有益,但是曾国藩对时事没有洞明,团练对小规模的军队可以,但是对太平天国这样的百万之师不行,他将太平天国称之为窃号之贼,窃号之贼是有明确的纲领,而且建立了一套武装体系,还有自己的根据地,所以对付这样的敌人,曾国藩认为用团练完全解决不了,所以要别开生面,走另外一条路。曾国藩认为绿营兵和八旗兵对付不了太平天国,兵和兵之间不相互熟悉,将和将之间不熟悉,清朝最初主要是考虑怕武人干战,害怕出现诸侯割据的情况。每当战事发生,象吴三桂从云南发起,这时怎么办,由国家派一个亲王作为大将军,这是最高的统帅,但是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也就是说几个将军之间他们不相互同属,权利是制衡的。那么兵也不是从一个集团军中抽,而是东抽一百西抽三百,也就是说每个省要调拨几百人,这样的话兵和兵之间不熟悉,避免对清朝出现威胁。这个制度本身很好,但是打硬仗问题就出现了。曾国藩就认为这样的军队最大弱点,这个军队打了败仗那边看笑话,甚至见死也不救,那边打了胜仗,这边往往是谩骂,害怕他们多得饷银,这样的军队多数是内耗。政治家考虑权利时,首先是考虑权利的制衡,从朝廷体制上考虑。但是在企业里切忌权利制衡,一定要责权分明。曾国藩提出要别开生面,造来新的军队,也就是说这对旧体制是一种冲击,因为皇帝有言在先,三条原则不能变,也就是说原则性的东西不能突破,这给曾国藩带来很大的麻烦,要想真正打败太平天国,只能新建军队,但是与国家正规军产生冲突。就象国企和民企一样,国企至少在国家来看是中流砥柱,为什么不信任民企,包括在政策对于方面,不能给予公平待遇呢,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为什么没有申请到欧盟,欧盟不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国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民间资本没有开放,对整个的社会资本采取压制的办法,对民营企业也是这样,不是平等的。八旗兵绿营兵尽管已经衰弱,但是朝廷还是信任他们,仍然要注入很多银两,耗费了很多资金,最后国库没有了,一年12个月只能发二个月的银饷,没有办法让下面筹饷,所有的开销都要自己筹,这时社会资本就可以介入了。曾国藩认识到皇帝的三条原则对自己非常不益,就想怎样突破,这时他的智囊团确实动了脑筋,包括起草几次奏折,自己要练军练兵,而不是搞团练,所以他将团和练分开了。他给皇帝上的奏折是这样说的,他说在城市中应该主要强调一个练字,在农村主要是强调一个团字。他说我主要强调一个练字,主要是练兵。当时兵这个词是非常忌讳的,可能是向正规军冲击,所有的这些文献记载都说是练勇,取代不了正规军,所以曾国藩煞费苦心打造湘军。经过皇帝批准,可以练兵和练勇,在湖南恒州,这是一个重要地方,吴三桂在那里盖了很多房子,后来曾国藩就利用这里来训练军队和基本的干部。他有一些原则很重要,我们知道最后曾国藩的成功,也就是开创了有兵有权,开创了中国进百年以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头。湘军特别不同,第一个不同,它首先是有精神的团队,这种有精神的团队也被许多国外的学者,或者港台的学者,称为中国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为什么他要打造一种精神上的部队呢?他认为要打造一支所有区别于旧体制的军队。曾国藩凝聚儒家的传统文化,讲究忠孝的精神。训和练分为两部分,训就是训传统的文化,对国家的忠和对君的爱戴,要做好人做好官。一到晚上的时候,他就讲孝子经,还有其他儒家的经典,交给士兵进行朗读,传出去声音使人都感觉这里是一个读书的地方,琅琅的读书声。他还编了很多爱民歌、得胜歌,三大注意八大纪律都是从这里学过来的。单说有精神也不行,还要奉饷要高,他召集了很多士兵,这些士兵都是从山里过来的农民。他就问这些人,就象搞调查一样,说你们在家里一年种地可以收获多少钱啊,折合银两是多少,这些士兵回答说一般是15两到20两之间。可以看到当年一个农民的收入是多少,用今天的比价来说是1:50,也就是750块钱。曾国藩说农民非常苦,如果当兵的话,到湘军来,肯定要比种地的收入高。所以他定了一个中等数字,超过种地收入的四倍到六倍之间。他经过了深入的调查,而不是凭空想象定多少工资,而是经过反复的调查。湘军几乎所有的士兵,都是属于农民,当时叫文人领山农,湖南这个地方是多山的地区,自然环境也是比较恶劣的,很多人没有出路,这时曾国藩想到用这个办法,使许多农民加入到湘军中,军队主干力量也就是农民,定的银饷每个月不少于四两五,相当于国家正规军队的二倍多一点。国家正规军队分为绿营兵和八旗,八旗是打天下的力量,自始至终都是有优待的,所以八旗兵的一般一个月银饷是三两,绿营兵要少,是二两,八旗兵也好或者是绿营兵也好,除了每个月发的这些银饷,还有一个补贴,打仗、行军的时候才有,绿营兵补贴是四两,但是不打仗得不到这笔钱,而且清朝当时处于衰弱时期,国家财政拿不出这么多钱,这时绿营兵、八旗兵实际上只能领到银饷的三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所以八旗兵和绿营兵经常开小差,搞其他的一些活动,没有士气了。曾国藩就变换出一种方法,将八旗兵和绿营兵所有战时状态的俸禄加在一起,取其中得了4.5两,这是一般的士兵可以得到的钱。过去我们说无湘不成军还有一句话无军不成饷,所以后来湘军都发了大财。湘军中,曾国藩是大帅,最高层的,下一层是统领,象彭玉林。还有下面的营官,相当于现在的团级。再下面就是班了,湘军称之为“邵”。最初是260人作为一个团作战,后来扩展到500人,这样的一个集团,每个月可以抽260两银,也就是说一个营官每个人可以拿到260两银,团领可以拿到三千两银,所以这些官每个月拿的钱非常高。而且招募也非常不同,曾国藩动了脑筋,得有优厚的待遇才能吸引他们这些人过来。曾国藩在管理方面确实做的很好,这些钱不全发给士兵,不是足额发放,而是发半饷,剩下一半不是不兑现,给你记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减少当时财政的负担,湘军最高的时候是12万人,每年的数额是相当大的,不象后期曾国藩做两江总督了,有自己很大一块地盘可以征收税了,但是这时没有,他扣下一半银饷,但是不是说不兑现,但是有两种情况不兑现,第一种私逃,私人一半钱就拿不到了,还有一种是犯了错误被开除。这就起到了一种制约的作用,所以士兵很少开小差或者离开湘军。如果士兵做满三年要回到家乡种地了,这时曾国藩就开出一张银票,到当地政府兑现,经过户部盖一个印,由户部统一做,后来湘军后来拿着这个东西到当地兑现。这是湘军组织程序上优于绿营和八旗兵很重要的一点。还有一点,曾国藩说恩出自于上,出了很多带私人性质的军装。为什么将曾国藩作为近代军阀来说呢,因为他是层层选拔挑选的制度,曾国藩只选统领这一级的,比如说彭玉林等,他们是最早的海军。统领下一级是统领选的。营官挑选的是邵官,最基层的官挑选的是士兵,这种组织系统是垂直的,但是每一层对上面都负责。曾国藩是湘军最大的一个头,他是总统帅,所以在记载中他被称职为大帅。这个组织系统,使每个被选中的人感觉是上头对自己的提携,会感恩戴德。杨载府一开始在海军,后来调到陆军,就调动不了。而且钱不是财政部门户部拨来的,而是营官和大帅自己筹集的,不是发国家的俸禄。还有湘军区别于旧体制的方面,象作战的规则也不同。湘军为什么后来能够成功,有很多原因,按照道理作为守军或者客军,中国的军队一直讲主客军之分,当时太平天国是主,是被打击的一个对象,而客是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湘军当时非常弱小,按照兵法来说客军应该速战速决,应该打游击战,一点一点吃掉主军。但是曾国藩这个人,我们后来也会讲,做什么事情要立定脚跟,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根基,打仗也是这样。他说我绝不打第一枪,即使可以收复这个地方,后来不能守住,这样的地方我们就不收复。贯彻在军事思路上,他们就是要打持久战、阵地战。湘军打安庆、南京是最艰难的一场战役,每次都是打阵地战,按照湘军的后勤补给系统是做不到的,但是曾国藩开创了中国近代军队的模型,过去的军队兵和役部分,亦兵亦农,但是曾国藩的军队不一样,是将兵和役分清楚的,五百人的湘军作为一个团,其中有120人是作为后勤部队,不参加打仗,主要是做两个事情,一个是粮饷供应,另外是挖配合战争的工事,象战壕等。这也是曾国藩很重要的一点。这样做就保证了后勤供给,就象后面有一个财政部一样,源源不断的。湘军专门建有粮台,等于就象是现在最重要的理财部门,源源不断供给给湘军粮饷。粮台最重要的人,是李鸿章的哥哥李汉章,他自始至终跟随曾国藩做筹饷的工作,象李汉章出身官宦家庭,这个人后来也做到府广总督,而且他管理粮饷确实有一套办法,符合现在用人的标准,只做不说,什么事情都不讲,但是给曾国藩确实免除了很多后顾之忧。管理财政大权的人,曾国藩是慎之有慎的,经过多少考虑才选择李汉章。我们知道打仗不但要耗费银两,还要耗费物资,湘军拖的战线非常长,太平天国沦陷了14个省,湘军都要进行作战,补给线是非常长的,这个时候必须要保持供给线的畅通。太平天国为什么最后失败了,他实际上是有希望将朝廷打败的,但是就是粮饷出了问题。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特别是到隋唐之后,到宋代之后,整个江南地区占财政相当一部分,到清代时,两江总督为什么很重要,这是清代第一官缺,两江总督清朝时都不任汉人,都是清人最信任的人,财政所有的收入,70都出自于江南,两江总督管江西、江苏、安徽,特别是江苏当时是最富足的地方。太平天国有很多失误,首先就是在这个地方放弃了经济,最后苏州、上海这样富足的地方都没有占住,湘军将后勤的补给线占住了,源源不断的运送,这也是湘军取得胜利的一条根本性保证。湘军确实跟以往的旧体制有相当大的不同,在旧体制中要走出来,要创造一种新的东西,新的体制也就是朝廷不承认他,所以要折磨他。我认为曾国藩所有的磨难,都是因为他造的这艘船太大了,完全可以取清朝而代之,所以清朝刁难他,迟迟不给他大权。他通过对旧体制的改造,要创造全新的体制,要利用政策进行统筹,曾国藩确实在这些方面确实有独到的地方。曾国藩主要是借助于幕僚成功,一个人的思路毕竟是有限的。曾国藩在新旧体制中如何转轨,将自己放在怎样的位置上,自己要做什么,也就是说目标管理非常明确,我们就是要打天下,就是要将太平天国打下去,旧的体制不行我们就要创造新的体制,中央当时没有给他政策,他就要创造条件,我们说曾国藩是资源整合大师,主要是在这些方面。第二个方面我们要讲曾国藩和清朝政府的博弈,二者之间既斗志还是斗勇,怎样突破政策的限制,怎样争让有度,可以看出曾国藩最后成功不是偶然,很多东西的分寸掌握的非常好。后来蒋介石说过这样一段话,说曾国藩所有总结的东西,都是阅历中体验出来的,并不是他先天有更高的天分,所以如果曾国藩给自己打分,他说自己是属于笨拙的这一类,笨拙的人怎么成功了,他说很重要一点就是诚,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不欺骗朝廷,这是立人之本。我们来具体看一下曾国藩怎样和朝廷博弈,这种博弈既有政策也有策略方面。曾国藩不到最后,不轻易露出自己的底牌,卧薪尝胆。我们知道实际上一个集团也好,两个敌对的势力最后斗争也好,取得胜利的一方终归靠实力,过程中有一些具体的运用,这些都是具象的,不是抽象的。楚汉战争为什么刘邦胜了项羽为什么败了,输的不仅仅是小的方面,最后肯定是大的方面输了。曾国藩在权衡自己力量对比时,是属于知己知彼的一个人。他对出开始练兵时说有四百人就可以跟太平天国一战了,这是属于书生的话,没有经过实际的对比。后来一练兵到杭州时,他就知道了不行,打到一万人部队时,才能说和太平天国小试牛刀,他将计划透露给爱将江综源,这个人是清朝最信任的人,他没有太多的心计,就将这个透露给当时的清朝政府。清朝政府一听说湘军政府已经练成了一万人队伍,太平天国已经攻到武汉了,你快来救火吧。咸丰皇帝在1853年12月到1854年,连续下了四次诏书,让曾国藩出兵援助武汉、黄州、安徽庐州,每一个地方出现危急的时候就让曾国藩出兵。但是曾国藩确实有自己一套,咬定牙根坚决不放松,四次抗圣旨,这在非战时罪名太大了,大家都知道岳飞,17道金牌,这些金牌就是催死的命符,清朝时已经是地方势力逐渐兴起,所以曾国藩也是分寸拿捏的也好,但是话也是说的非常有理由。有一次清朝咸丰皇帝第三次下诏书请求他援助黄州时,他给清朝写了一份奏折,讲自己为什么迟迟不出兵,因为自己现在担着很多骂名,我自己还戴着孝,我给朝廷尽忠了,但是如果我答应你出兵了,在太平天国强大的攻势下以卵击石,别人会笑话我。咸丰皇帝对他四次抗圣旨非常不满意,后来下了一道严旨,要让吏部惩治他,相当于我们现在双轨之前的轨道,曾国藩就解释了,当时咸丰皇帝大体这么说的,你每次都以忠诚、纯朴来讲话,你自己的这种军队到现在还不出山,每次都说四省联合作战,你现在是何等人物,为什么要四省联合作战,你真有能耐,现在就出兵给我看看?实际上这就是激将法,但是曾国藩就是不动,不管你是圣旨还是激将法。曾国藩的一代恩师吴文容,当时是湖广总督,武汉当时的战争是拉锯战,清朝和太平天国在武汉这个地方是收而得得而失,吴文容是湖广总督,对武汉有守土之责,第三次太平天国攻打武汉时,他写给曾国藩一封个人书信,希望曾国藩这时可以救他一命,率湘军在外围打一场仗。但是曾国藩连续给吴文容连续写了四封信,解释自己为什么不能出战,吴文容最后被他说服,最后写信给曾国藩,你不要出兵,死了我就是一个人,但是你要保存下来,朝廷最后就靠你了。最后他还给朝廷写了一封信,解释曾国藩为什么不出兵。吴文容是写文章的高手,他早年曾经说我如果不走为将一途,我可能就成为文人大师了。他实际上写的最好东西就是奏折,在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奏稿有12折之多,给清朝的奏报有几万件,文章的高手就体现在这里,最后说服清朝了。吴文容最后战死武汉,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恩师这样,见死不救,他也知道这时出兵确实救不了。还有他当时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爱将江东源,看人看的特别准,实际上是一种经验和心理测试的办法,通过语言等等,江东源是曾国藩最信任的爱将,最初提出练水军的人就是江东源,要和太平天国决一雌雄,在水不在陆,提出这一点的就是江东源,有强大的海军方可一战。曾国藩听取了江东源的建议,江东源后来在庐州一战,写信报急书给曾国藩,请求派军过来救援,但是曾国藩也是没有出兵,江东源战死庐州。太平天国失败之后,曾国藩给朝廷上了一道秘奏,说自己有三个人对不起,没有保护好,其中一个就是江东源。因为当时确实力量对比太小,等于以卵击石,曾国藩要保存自己的家底,也就是曾国藩一生事业的基础,我们说有很多虚的东西,但是湘军是他事业的基础,没有湘军就没有他的一切。甲午战争时李鸿章也不轻易出战,有一个对敌我力量的对比判断,如果一战而败就会声明扫地,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也是被放了大假。曾国藩刚柔互用、争让适度,这得益于父母的基因,也得益于湖南这个地方的文化。湘人的智慧,确实是有高人之筹之处,近代以来都是这样,出了很多几代英明人物,现在搞体制创新,做媒体的人可能知道,湖南的电广传媒是最创新的,而且也是最重要现在搞体制改革,是属于国内唯一一家搞股份制改造的,让主持人有自己的股份,仿造凤凰卫视的做法。曾国藩身上确实吸纳了湖南人的特征,兼顾南北、融合古今。怎么兼顾南北,我们知道北方人都有骁悍的气质,中原之地是甘洒热血,东北人论事不论理,这是北方人。南方人不是这样,很细腻,但是又很谨慎。曾国藩恰恰吸取了这两个特点,既有柔的一面,也有刚的一面。刚不是刚愎自用,而是关键的时候能够挺得住,大丈夫才能立的住。曾国藩的祖父教育我们,最重要大丈夫切记懦弱无刚。用曾国藩的话来说,打落牙和血吞。柔的方面,他说特别柔的人不是靡,见风倒,柔是能进能退。曾国藩将刚柔之道确实体会的非常好。我们看几个具体的事例。一个事例,在咸丰十年发生了最重要的事变,也就是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之后继而占领了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朝的皇帝被赶出了自己的皇宫,这也是第一次,是属于清朝入关以来第二次最重大的危机,不是来自于内而是来自于外。咸丰皇帝出逃,没出逃之前下令天下的部队勤王,来救皇帝,这涉及到大义,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讲价钱的余地,太难办了。这时曾国藩手下四大爱将之一宝超,带三千军队北上火速救王,八旗将领圣宝这个人,用胡灵义来说,每次打仗肯定败。当时怎么办?当时太平天国和湘军在安庆这个地方交手,安庆马上要拿下来了,皇帝下了这道命令,而且没有商量的余地必须要救,这是曾国藩平生遇到最难的问题。他设了一个箱子,让每个人必须交出一份自己的答案,也就是计策,很多人都交了,有的人应该去,有的人说应该不去。曾国藩门生李鸿章出了一个主意,他说我们现在去等于说没有用,可能在半途中城下之盟就签了,徒劳无益,但是不去又涉及到对朝廷的态度,你是为自己打天下还是为别人。所以曾国藩这时想到一个办法,刚柔适度,用了一个缓字诀。他说我们现在正在太平天国在安庆胶着打仗,不如从我和胡林义中选择一个人去,因为清朝政府肯定不能派曾国藩和胡林义去,后来事情的发展真的是这样,山东、山西的很多大将带着部队去了,还在路上时就已经签了城下之盟,这时曾国藩既保持了自己臣下的本分,又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宝超认为这时是扬名天下的机会,他不理解,老跟曾国藩发脾气,后来胡林义做他的工作,说这是爱护你,说圣宝这个人是嫉妒心非常强的人,特别磨折大将为能事。还有一个人不理解,曾国藩的九弟曾国权,他说这样的事情就是朝廷用人不当,发牢骚。曾国藩第一次对自己的九弟严厉批评,说武臣不能干政,你现在对朝廷的事情清楚吗?后来事情也是平息了,从他争让适度来说,确实是做的非常好。曾国藩后来概括大将应该有几个忌讳。一个忌讳是不能张权,古来做为臣子,为属下的人都可以犯言直谏,但是武臣不行,这类似于买自己的拳头跟朝廷一时高低。还有敬情直行,他说文人不能这样做,就象三国时期孙权的爱将跟孙权弄矛盾一样,弄得孙权非常怕他。象我们做企业做管理,如果功高振主,纯粹是出于公心,一则可二则不可三则威胁。这是曾国藩说的,将帅握实权的人,应该有三个忌讳,这三个忌讳要避免,不然就凶于国家害于自己。这段话也是非常重要的。曾国藩的舞台与作为,无权断不能有为。舞台和作为真的很重要,一个人没有舞台,就算是有太大的本领,也没有施展的机会。当时也是薛福成第一次论才和财的关系,他说所有的才能要通过财,封疆大吏、做地方高官的人,建树的基业,他认为是一省的地方,是不是财力非常大。他举了曾国藩的例子,他说曾国藩当时没有地方大权,还没有做两江总督时,呼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后来做了两江总督做事情非常广阔,两江每年的收项,正常是一千五百万两,是中国的财富之区。到了咸丰十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之后,连续升职,这就是因为掌握了两江总督之职。薛福成认为任何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财力做支撑,才能就不能表现出来。反之只有财力没有才能,这种财力就得不到弘扬。曾国藩作为在地的侍郎,没有特别好的身份,没有地方的实权,所以处处受挫,最明显是在江西发一种护照,这在当时是互补做的文书,要征饷,户部做的牌照必须要地方官盖印,有时候地方官就不盖印,处处为难,认为我什么东西都是假的,在地方上办事不灵。咸丰七年时他父亲去世了,也是他一生中最苦闷的时候,也是磨折最多的时候,没有经过朝廷的允许,他就奔丧回家了,他说自己也想一死了之。这时清朝皇帝开始时说你还不应该这样回去,还是应该按照国情来处理,还是象原来你母亲死的时候一样,继续领兵打仗。曾国藩说可以,但是我有一个条件,要给我地方实权,这就是要官,这是曾国藩一生当中唯一一次公开的要官,向清朝政府讨价还价,他说我看现在这个形势没有督府之权不能筹饷,没有筹饷不能治军,没有治军不能平天下。言外之意,必须给我督府之权,但是当时太平天国发生了变化,实力急速下降,江南大营重新建立,曾国藩第二次请求清朝政府给予督府大权,也就是地方官大印时,错误的估计了形势,这是曾国藩平生最大的耻辱,清朝政府拒绝了他。后来曾国藩就不一样了,再出来时整个人就象换了,通过在家里一年零四个月的反省,过去为什么到处碰壁,为什么大家都不买他的帐,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看他的玩笑。这一点我们下面的时间再继续交流,大家先休息一下。史林:薛福成这句话我们确实有必要重复一下。“夫天下之事,运之以才,而成之于财力。若财力不裕,最才力虽宏无所用之”。在前面我所讲的内容里,可以体会到曾国藩成功的要素。下面是曾国藩具体用人方略,也可以称为艺术,或者是用人之道,在现实中可能有一点借鉴之处。曾国藩是经验型的领导者,不是属于有先见之明的人,史书上记载了很多曾国藩鉴人有术,也就是说他是属于慧眼识英雄的人。鉴人有术也就是说他能够很快的捕捉到英才,这是他很重要的本领,也可以说曾国藩最后成功,在他身边聚集起能够和太平天国相对抗的人力资源,人力的优势在他身边凝聚起来了。我们知道,他不是清朝正式的部门,比如象吏部,可以调用国家资源,而曾国藩没有国家的资源,没有吏部的大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凝聚起自己身边的一大批人才,薛福成就讲曾国藩有很多人才,特别有名的人有460个,包括总督巡抚三品以上的官僚,是达到了70多个人。封疆大吏出现了23个人。为什么他的事业能够传承下去,清朝最后想要收拾曾国藩,但是没有办法,确实曾国藩用人之道很成功,象曾国藩对李鸿章的使用就是很典型的案例。为什么说曾国藩是经验型的领导呢,他一般跟人谈话不讲,一般是让被谈者自己来讲,自己来陈述,他往往是一言不发,也不进行评价,但是最后在他的日记里他会记上,今天我见了这样一个人,这个人怎么样,会给予一个评语,后来有记载说他从来没有看错过眼,这个人能够发达到怎样程度,死是怎么死的,当然这里面也有神话的一部分。清朝正史记载说曾国藩为人庄重,别人不可冒犯,三角眼睛,胡须很长,跟人谈话往往目不转睛,为人不诚实的人往往被他看出来,而且谈话非常有条例。左宗棠跟曾国藩之间有隔阂,后来闹的很厉害,左宗棠的曾孙左锦衣写了一本左宗棠传,说曾左之间隔阂可能是一个计谋,否则清朝会将他们两个人杀掉。曾国藩死掉之后,左宗棠送了一条挽联,知人知明,用人方面非常明白,为国家谋忠,自己和他是一种什么样的争呢,是友争,是同道者之争,没有个人怨恨。后来蒋介石学曾国藩主要是用人方面,确实是贯彻了这么一块,曾国藩在提拔和用人方面确实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曾国藩的用人标准,确实是我们值得借鉴的。他用人标准是什么呢?实际上很简单,但是又很明了,就是两句话,概括出曾国藩整个用人的标准。曾国藩将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有官气的人,一种是属于有乡气的人,有乡气的人出身比较贫寒,从下层社会走上来的,还有一种人是出身比较富贵,一开始就是富家子弟。这二种人怎么使用?曾国藩说各有利弊。第一种象官气重的人,在我这里是被摒弃的对象,官气重的人特点是学样子、讲官话、不实际,是心窍比较重的,而且圆滑取巧,最重要的是官气重的人关键的时候靠不住,不能深刻体会到下情,所有的文件都等住秘书写,不能做到五到,口到眼到,尤其不能做到身到,不能亲身体会下面的情况是怎样的。象乡气重的人也有毛病,顾头不顾尾,喜欢张扬,没有把握的事情就去尝试。世上的人才大体上都可以这样划分,曾国藩用人的标准,一种是有操守而无官气,操守就是廉洁、正直,在中国古代它是包含了两个概念,廉洁、清廉,还有一种是正直、主持正义。还有一种是没有官气能够一步步做具体的事情。第三条,多条例而少大笼,这个人办事情有条例头脑不乱,办事情有轻重缓急。后来在曾国藩用人过程中,最讲究的也是有条例,一个人脑袋是不是乱,是不是有一定之规,就看他行事也没有条例,多条例也就是说他头脑里有很多的谋略,但是又非常有条例,能够抓住纲和目。第四条就是少大言,也就是少说空话,少说那些实现不了的事情,少发议论,这成为他一生中坚持用人的四大标准。非常通俗又非常朴实,拿过来对我们也非常有用。曾国藩还具体说到文人,作为封疆大吏、官员,或者拿今天的话来说管理人员,将才和文才不一样,文才是前面四条标准。对于武才,在前面冲锋陷阵的人,有另外四条标准。第一条,要才堪治民,才能要能够治理人民。第二条,不怕死,因为武臣是要打仗的,不顾及自己的身家姓名,不顾及自己的得失。文人文屈心窍重,而武臣不一样,武臣打仗时一往无前才能号令自己的手下,手下畏惧他的将才,就象畏惧法令一样,让士兵冲锋就冲锋陷阵就陷阵。第三条,要不积极于名利,一积极于名利往往就和自己的政绩、打仗的优劣挂钩起来,会和别人相互攀比,如果为名利而出,如果举荐他、提拔他稍微迟一些,就会心生怨恨。遇到不如意也会怨恨。还有跟别人争毫厘的人也不行。第四条,要耐受辛苦,受得冷嘲热讽,身体不好的人不能用,身体不好的人精神头越用越散。曾国藩对武臣在这四个方面有选择。曾国藩还说,无论是做文臣还是武臣,有一个基本标准,“忠义血性”。所有的人才都应该具备这点,血性是说他有自己的志向、志气,有自己的情怀有自己的激情。忠义就是可靠,这人靠得住,不会背叛,忠是对国家义是对朋友。曾国藩在鉴人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些标准取人的。对下面的将领挑选人才,曾国藩也要求绝对不能使用油滑之人,关键的时候会背叛。我最近整理出一个稿件,是赵烈文的日记,跟随曾国藩时间最早的七大幕僚之一。他在晚年的时候跟赵烈文谈话时,曾国藩就说第一流的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第二流、第三流的人才比较好找到。对第一流的人才,我们是不是只能坐等呢?不是,要造就第二流、第三流的人才成为第一流的人才。先天的人才少而有少,后天要用陶熔慢慢将二流、三流的人才成为一流的人才。我们具体来说一下。比如说沈宝珍,我们知道沈宝珍是林则徐的女婿,林则徐在当时的名声非常大,看重了沈宝珍,但是林则徐去世之后沈宝珍一度被朝廷冷落。曾国藩举荐沈宝珍可以说冒了很大风险,曾国藩一生举荐了很多人,但是只有两个人是破格举荐的,一个是沈宝珍,一个是李鸿章。清朝后期,由道员一级的官僚,直接提为省级正部级的人。沈宝珍当时在江西做官还是一个道员,后来到福建做官,曾国藩说沈宝珍才堪大用,他给朝廷上奏折,说沈宝珍的气识、才略实堪大用,也就是说他的目标、胸襟、远见可以大用,我的眼睛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人,请求朝廷破格使用。后来沈宝珍也是第二年就被破格使用,成为江西巡抚。还有一个人是李鸿章,当时也是道员,要成为巡抚,中间有三层,等于说要连跨四级。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里对李鸿章的评语是劲气内敛,劲气是指李鸿章的力量,内敛是指很有气量很有内涵。而且说李鸿章这个人才大心细。跟臣之前举荐的沈宝珍,这二个人都可以任封疆大吏,清朝政府应该破格使用。后来清朝政府也是破格使用李鸿章做了江苏巡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职位。象曾国藩对左宗棠的评价,左宗棠这个人偏激,这个人才略太大,所以曾国藩给清朝上的举荐书就不一样,先是讲一讲左宗棠有一些毛病,但是这些缺点要轻描淡写,将特点和能力写足。曾国藩举荐左宗棠是这样说的,他说这个人求才太急,所言或有偏颇,爱走极端,措词,所以令人难堪。但是左宗棠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所考虑的事情非常精钻。左宗棠一直是幕僚,但是起点非常高,左宗棠懂得兵略,从小看武学之书,他看不上曾国藩,认为他是憨老,自己非常自负,是一个唯才外露的人,所以一生也遇到很大的坎坷。所以曾国藩举荐他时也是不同的。曾国藩用人也是“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曾国藩在前期的时候办事非常谨慎,谨慎到什么程度呢?不乱花钱,举荐人非常谨慎,胡林义是一块地方,曾国藩是一块地方,胡林义后来是在湖北做巡抚的,介于正规军和乡团之间,跟曾国藩之间争夺非常厉害。胡林义在打了一次胜仗之后保举的人写清单是四千多人,而曾国藩也打下了一个武汉,保举了二百人,参加的军队是一万多人,所以人心不归附,都跑到胡林义那里去了,他就问胡林义怎么这些人都跑到你那里去了,后来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都跟他说,在创业艰难之期应该做到慎花钱、慎用人,说是自孤之道。因为在打江山、创业之初,不提拔人不花钱,人心怎么会归附于你呢。平心而论,在你这里的人,是你亏待了他们还是他们亏待了你们呢,所以你要改弦更张,所以后来曾国藩出来之后,也是敢保举敢花钱,他认识到过去的做法有很大局限性,所以他后来保举的人很多,他在晚年的时候就说很担心保举的人有靠不住的。赵烈文还对他提出要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这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应该记取的,只有抱有天下之志的人,才是为一种理想来到你这里,真的是要做一番轰轰烈烈、惊天地动鬼神的事业,名利在所不计。这种人是少而又少几乎没有。而其他的人是为名利而来,如果不给他们名利,怎么能够让他们归附于你,这种名利是一种私心,是自己利益的要求,但是如果你满足了他,就可以成就你一个人大的事业。所以曾国藩对这一点,后来感触非常深,他就讲了一条,文人要给他名,武人要给他们钱。曾国藩在事业开创初期,跟随他的人也是非常少,也遇到过一些挫折,关键的时候很多人跑掉,在祁门被太平天国围困时,他几乎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讲义2.1设置形式(高考真题+作文)
- 生态绿化工程项目合同
- 国企员工培训学习
- 呼叫中心沟通技巧培训
- 技术转让合同意向书范本
- 机械根管预备的护理配合
- 重庆市大学城高中英语 Unit 5 Art and Culture Further Reading教学设计 重庆大学版必修3
- 家装顾问培训
- 零售营运培训
- 禽类屠宰加工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考核试卷
- 防洪防汛安全教育知识培训
- 2025年高考物理专项复习:电磁感应综合题
-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课件(共26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2020-2025年中国辽宁省风力发电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安全车辆测试题及答案
- (二模)咸阳市2025年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高校教资《高等教育法规》核心备考题库(含典型题、重点题)
- sl582-2012水工金属结构制造安装质量检验通则
-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知识培训
-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圆翳内障
- 路基路面压实度评定自动计算表-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