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论文10035.doc_第1页
杜甫论文10035.doc_第2页
杜甫论文10035.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关键词 杜甫诗歌 现实主义精神 诗圣 诗史 摘要在盛唐时期,有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杜甫。这一位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有着儒家传统思想,他的一生坎坷,经历了许多苦难,他以他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融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己命运的自叹自怜、对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他用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多灾多难的社会时代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民的博大情怀,成就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容并蓄、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这使他流芳千古。而他的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杜甫诗歌的现实精神体现在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这一创作方法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不少、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我们主要从三方面讲起:(一)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以艺术手法来加工,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如石壕吏中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吏中新安被征的男子;新婚别中暮婚晨别的新娘。以入在其他他作品中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昏庸无能的大臣组成一条人物形象画廊。栩栩如生,刻画得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使之自然而又感人。如杜甫诗歌丽人行中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新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这首诗歌讽刺了杨氏兄妹的骄奢荒淫,曲折地反映了君主的昏庸和时政的混乱,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清代有这么一位名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说:“无一字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声感叹,点逗处声声感叹。”这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另外,如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着名诗篇,也都出色地运用了这种手法,让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从事物本身自然流露。(三)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都精彩传神。比如新婚别一诗,诗人是完全用新娘的口吻写出:“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时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将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仓皇。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儒裳。罗儒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而这首诗很好地体现出杜甫爱国与爱民的思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这首诗歌将新娘送别丈夫的无奈、愤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一一展示,从而塑造出了一位情感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因为在当时只有先平定战乱,才能得到最起码的休养生息的环境。显然是新妇的呼声,但这也体现了杜甫的思想。还有无家别、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通俗易懂,简单朴素,语言还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特征,这都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特色。因为人物的语言传神,使我们在阅读杜甫诗歌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着真实生动、亲切的感觉。杜甫还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例如兵车行中所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郎妻子各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腰哭,哭声直上千云萧。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吾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尤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是杜甫写的一首新乐府,作者以“道旁过者”的身份亲自目睹了抓丁的惨状,并通过“行人”之口,哭诉了租税的繁苛以及士兵的不幸。在此基础上又指出正是这双重苛政和连年战争,造成土地荒芜,民生凋敝,生灵涂炭,给经济生产带来的巨大破坏,深刻揭露了频繁征兵、繁重租税带给人民的无穷灾难,批判了玄宗的穷兵黩武政策,也明确批评了当时“开边意未己”的错误政策,表现了杜甫同情人民,敢于批判时政的大无畏精神。还有如石壕吏这首诗就是写于安史之乱中的,当时诗人杜甫的心情是复杂的,既同情百姓,又希望早日平定战乱。诗中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致,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尤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首叙事诗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痛苦遭遇的同情,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按当时的唐朝制度规定,“户有三丁点一丁”,而今三男都上了战场,且“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 这首叙事诗巧妙地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诗人的感情全部融于客观叙述之中,一听汹汹敲门声,便知“有吏夜捉人”,于是老翁逾墙而走,老妇去应付,因为老翁不走,必被征去,老妇应付,尚有一丝幸免的希望,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老百姓已有一套应对的方法。因为孙儿太小无法应征,孙母虽未去,却因“出入无完裙”,亦无法应征。所以老妇说,非要应征只有我一人。但没想到,就连这样的情形都难逃一劫。我们可以从老妇的独白中体会到老妇始而心存幻想、继而尚存侥幸、最后终于大失所望的心理变化。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来看,老翁在暂避之后又回到家中,而老妇已被抓走,“如闻泣幽咽”,说明儿媳为此哭了一夜,只因“出入无完裙”,诗人既不能去安慰,她也不能出来相送。这些描述既真实,又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将老百姓生活的悲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在丽人行中诗人用“犀箸厌饫久未下”这一细节来刻画那些贵妇人的骄奢。前人说杜甫“每借没要之事,形容独至”。在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以上手法体现了杜诗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其实感受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追溯其源来,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生前所在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杜甫一生,恪守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始终不忘爱国爱民,正视现实和人生。他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又发展了儒家思想中比较积极的因素,具有高度的进步性和人民性。杜甫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打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以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