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pdf_第1页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pdf_第2页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pdf_第3页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pdf_第4页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交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 赞宁 张松涛 山东潍坊教育学院 山东潍坊 261000 摘 要 宋代僧人赞宁 919 1001 编撰的 宋高僧传 记载了从南北朝至宋朝五百余年间38位译经高僧及其成果 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阐述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文论述了赞宁的翻译观和方法论 认为他在对我国译经史进行系统总 结后提出的 折中适时 的原则填补了我国古代翻译史上 缺失 的一环 值得当今翻译史和翻译理论工作者的重视和进一 步探讨 关键词 翻译史 翻译理论 折中适时 说 中图分类号 K828 9 441 H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3386 2002 02 0067 05 中国的佛经翻译 始于汉末 兴于两晋 盛于隋唐 衰于宋代 宋代译事仅维持到政和初年 即1111年 1 P80 前后历经千年 其间 无数西域和本土的僧俗学人 终身写译 劳不告 倦 译出佛教经卷数以万计 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丰富中国的思想 语言和文化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 不少译经人还留下了翻译心得 这些文字是研究中国翻译思想和理论发 展状况的宝贵资料 但是 综观这千年译经史 看到的多为 译余废墨 式的片言只语 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 却 鲜有形成体系者 到了宋初 出了一位赞宁和尚 于千年嬗替之际 完成了 大宋高僧传 并在 该书开篇 译经篇 中专辟一节 总结了前人的翻译活动和经验 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 可 谓中国翻译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理论专著 可惜 译界后人对其重视不够 目前中国惟一一 部翻译史专著 2 根本没有提到赞宁 其他学者或在著述中一笔带过 3 或只提赞宁的佛学著 作 忽略了他对译学的贡献 4 唯有陈福康专文介绍了赞宁的论述 5 但因篇幅所限 对其 许多重要思想未作深入探讨 本文拟对赞宁的生平和著述 特别是他对中国翻译理论做出的 突出贡献进一步加以评介 以供同人参考 生平 赞宁俗姓高 后梁贞明五年 919 生于吴兴德清县 今属浙江省 后唐天成年间在杭 州出家 精通南山律 时人称为 律虎 宋太平兴国三年 他随钱 入朝 受到宋太宗赵光义赏 识 授予紫衣 赐号 通慧大师 赞宁后跻身翰林 历任史馆编修 左街僧录 掌管京城宗教事 务 等职 咸平四年 1001 入寂 享年83岁 太平兴国七年 赞宁奉诏撰修 大宋高僧传 端拱元年完成 他因博学多才 文思敏捷而 驰名朝野 据 皇朝类苑 载 僧赞宁 有文学 洞古博物 著书数百卷 王元之 禹 徐骑省 收稿日期 2001 11 10 作者简介 张松涛 1946 男 山东人 山东潍坊教育学院英语系主任 副教授 76 铉 疑则就质焉 二公皆拜之 6 P154 著述 赞宁最重要的著作当属他在982至988年间完成的 宋高僧传 据知 中国历史上共有四部僧传 1 高僧传 即 梁高僧传 梁代释慧皎撰 记录了从 后汉明帝至梁武帝453年间后汉 魏 吴 晋 刘宋 齐 北魏 姚秦 梁等九朝高僧的事迹 2 续高僧传 即 唐高僧传 唐代释道宣撰 记录了从梁代初叶到唐贞观144年间的高僧事 迹 3 为赞宁的 宋高僧传 4 明高僧传 明代释如惺撰 记录了从南宋到明代万历约 400年间高僧的事迹 宋高僧传 共30卷十篇 记录了从南朝刘宋到宋初562年间十朝高僧 共663人 的事 迹 每篇末有 论 部分传末又附以 系 申明作者的宗旨或解释疑难 首篇为 译经篇 3卷 记录了38位译经高僧生平事迹和所译经文 并附以简要评述 主要译论 现有史料没有记载赞宁是否从事过译经 但从他当时在佛教界的地位以及对翻 译实践 译场分工的熟悉程度来推测 他或是参与 主持过译场的工作 或是从著述之目的出发 对前人的翻译活动和成果做过十分全面 深入的研究 否则是写不出这些精辟的译论来的 赞宁有关翻译的论述集中在 译经篇 后附的 系 和 论 里 这些文字较为系统地论述了 翻译的性质 简要回顾了此前的翻译史 总结了前人的方法和理论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论 述之全面 比喻之丰富 实千年译学所罕见 后继者则要过五 六百年才出现 赞宁的译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 翻译的性质与定义 赞宁在首卷篇一 义净传 后所附的 系 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译之 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7 P3 他注意到了外来术语与相关本土术语之间的异同 并生 动地比喻道 譬诸枳橘焉 易土而殖 橘化为枳 枳橘之呼难殊 而辛芳干叶无异 又如西域尼 拘律陀树 即东夏之杨柳 名虽不一 树体是一 7 P3 他认为 若要真正了解异域语言文化 的实质 最好的办法是去异域 留学 东僧西往 学尽梵书 解尽佛意 始可称善传译者 宋齐 已还 不无去彼回者 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 奘师 净师为得其实 7 P4 这就是说 译者除 了应精通对方语言之外 还应 入其境 了解对方的风俗 文化等背景知识 才能称得上 善传 译者 在他看来 在这方面堪称楷模者当属玄奘 义净二人 因为 此二师者两全通达 可 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7 P4 2 译经史回顾 在 译经篇 的最后 赞宁写了一篇3000余字的 论 专门论述佛经翻译 他先从佛教思想的角度提出了佛经的传入是因为有 缘 有了此 缘 翻译便可行 他回顾 道 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 狄 主七戎 寄司九夷 译知八狄 今四方之官 唯译官显著 何也 疑汉已来多事北方 故译名烂熟矣 懿乎东汉 始译 四十二章经 复加之为翻也 翻也者 如翻锦绮 背面俱花 但其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译二名行焉 7 P4 在此 赞宁对 翻译 一词的来历提出了有趣的推断 并明确指出了翻译之目的 大约不过 察异俗 达远情者矣 7 P4 其妙喻 如翻锦绮 时常被后人转引 如法云在 翻译名义集自 序 中就引用过 8 P51 钱钟书说 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 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 来看花毯 据钱先生考订 这个比方是一位西班牙译者在1591年说的 比赞宁晚了600年 不过他又认为 赞宁指的是理论著作的翻译 而塞万提斯则用来指文艺翻译 带有贬义 3 接着 赞宁夹议夹述 简明扼要地回顾了中国佛经翻译及其理论的发展过程 初则梵客华僧 听言揣意 方圆共凿 金石难和 配世间 摆名三昧 咫尺千里 觌而难通 86 次则彼晓汉谈 我知梵说 十得八九 时有差违 至若怒目看世尊 彼岸度无极矣 后则猛 智 猛 东晋僧人 显 法显 亲往 奘 空 不空 两通 器请师自膏 鹅得水中之乳 内竖对文王之 问 扬雄得绝代之文 印印皆同 声声不别 斯谓之大备矣 逖观道安也 论五失三不易 彦琮 也籍其八备 明则也撰翻经仪式 玄奘也立五种不翻 此皆类 左氏 之诸凡 同史家之变例 7 P53 此节提到的道安之 五失本三不易 彦琮之 八备 和玄奘之 五不翻 均为中国翻译史上 重要理论著述 并得以流传下来 8 P24 46 50 只有明则 隋代僧人 生卒年代不详 所撰 翻经仪式 已佚传 赞宁也没对其内容略作介绍 实属可惜 3 翻译方法论 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 赞宁就佛经翻译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 六 例 今立新意 成六例焉 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 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 一例 华言雅俗为一例 直语密语为一例也 7 P53 这六例是赞宁有关翻译的重要观点 占全 论 篇幅的1 3 详细论述了佛经翻译应当注意 的重大问题 提出了前人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种种失误 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首先 他讨论了如何处理译意和译音之间的关系 并举例说明 一译字不译音 即陀 罗尼是 二译音不译字 如佛胸前 字是 三音字俱译 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 四音字俱不 译 7 P53 这四条至今仍是我们引进外来语的基本方法 第二 他指出了梵语与胡语之间的区别 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 纯梵语 二雪山 之北是胡 三亦胡亦梵 进而又指出了不辨胡梵而造成的译经 三失 现象 一改胡 为梵 不析胡开 胡还成梵 失也 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为梵 失也 三不知有重译 失也 当初尽呼为胡 亦尤隋朝已来总呼为梵 所谓过犹不及也 他认为 如据宗本而谈 以梵为主 若从枝末而说 称胡可存 何耶 自五天至岭北 累累而译也 7 P53 54 在道安所在的时 代 人们似乎对佛经语言不加区分 统称为胡 译胡为秦 可见这种语言混乱现象由来已久 由于第二例中指出的原因 佛经中存在着胡本与梵本混杂的现象 即第三例中的 重译 和 直译 一直译 如五印夹牒 直来东夏者是 二重译 如经传岭北楼兰 焉耆 不解天竺 言 且译为胡语 三亦直亦重 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 路由胡国 或带胡言 7 P54 译家 若能加以区别 便可正本溯源 清理译作中芜杂混乱的现象 这对于当今译事仍有指导意义 笔者不禁想到 出版部门若能清理一下过去从第二语言译本转译来的作品 或据原作修订之 或直接从原作重新译出更加可靠的译本来 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第四 所谓 粗言细语 是指佛经中有两种不同的言辞 尔平语言辞 和 典正言辞 陈福康 5 P50 认为这是指佛经原作文辞有雅俗之分 但赞宁在此例中同时提出 区别原作言 辞风格的雅俗之分还要看发音是否纯正 赞宁接着在第五例 华言雅俗 中指出 且此方言语 雅即经籍之文 俗乃街巷之说 略同 西域 他认为 译作语言风格同样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雅非俗 如经中用书籍言是 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 三亦雅亦俗 非学士润文 信僧执笔 其间浑金璞玉交杂 相投者是 7 P55 他虽然没有论述如何处理原作和译文风格雅俗问题的方法 但分别举例 说明了不同的现象 其意不言自明 译者应从语义和发音上区别不同风格 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第六例是关于佛经中 直语 和 密语 的翻译方法 赞宁认为 二种作句 涉俗为直 涉真 为密 7 P55 陈福康对此的解释是 直 是指用较通俗的话直译 密 是指用较隐秘的 96 话意译 5 P50 笔者认为 赞宁的意思似乎并非如此 因为他随即指出 遇到 是直非密 的 情况 有时要作适当的删改 如 人人不亲近 的 恶口 而 是密非直 的地方 也因其含义 隐 秘 而 不为众生所亲近 但其义涉及 性理 不应意译 以避 讹僻 此似玄奘 五不翻 中的 秘密故 以笔者之见 赞宁是倾向直译的 但又认为直译有其不足 他以婆留 生卒年代及 事迹均不详 望识者教之 的译作为例 指出在直译时应适当变通 他最后总结道 凡诸类例括彼经诠 解者不见全牛 行人但随其老马矣 7 P55 这是在 提醒众人 他提出的六例并不全面 佛经译者应自行总结和实践 4 对译经事业的总结 赞宁还着重探讨了译作文体风格问题 或曰 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 通曰 言不兴典 非子史之言 用 其翻对 岂可以委巷之谈而糅于中耶 故道安云 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 传所合百王下之末 俗 斯为不易矣 7 P55 最初 许多译经者喜欢用中国本土儒 道二家之言辞翻译佛经 即采用 归化 的方法 但 这往往会引起思想和认识上的混乱 使读者把外来思想同本土概念相混 赞宁举例说 西晋史 学家陈寿在撰写 古国志 时 因见到佛经中有老子 道德经 中的词语 便误认为这是 老子西 出关 过西域之天竺 教胡为浮屠 的结果 赞宁认为这是不知 穷其始末所致 原因则是在译 经时 用外书 即套用本土的概念 而非佛经原意 因而 须招此谤 宜当此诮 7 P56 在译文风格方面 赞宁极力推崇鸠摩罗什 童寿 如童寿译 法华 可谓折中 有天然西 域之语趣矣 7 P56 在他看来 佛经译文的语言风格应居雅俗之间 不应走极端 折中适 时 才是最恰当的 苟参鄙俚之辞 曷异屠沽之谱 然则糅书勿如无书 与其典也 宁俗 倘深溺俗 厥过不 轻 折中适时 自存法语 斯谓得译经之旨矣 7 P56 以笔者之见 所谓 折中 即译作文字要贴切 得当 所谓 适时 即译文语言要合乎当时 通行的风格 这样才能达到传达佛旨的目的 陈福康认为这是 对长期 文 质 之争的又一次 总结 5 P51 从现有史料看 自从1 800余年前支谦在 法句经序 中首先提到了译经界 文 质之争 8 P22 后 关于 直译 与 意译 以及译文语言雅俗问题的争论延续至今 其实 赞 宁早在千年之前就提出了 折中适时 的正确观点 以笔者之见 这个观点至今仍然可行 将来 也不会过时 在历来翻译争论中各执一端的人 若能 有缘 接触到赞宁的观点 似可省去不少 精力和口舌 赞宁在 论 的最后 介绍了当时官方翻译组织 译场的分工 并评述了历代译经大师的 翻译方法和译文风格 他总结道 其犹人也 人皆人也 奈何姿制形仪 各从所肖 肖其父焉 若如此 大则同而小有异耳 良田译经是佛法之本 本立则道生 8 P57 58 至此 这位译学前贤完成了对中国翻译史第一阶段即佛经翻译阶段的总结 为后人勾勒出 一幅相当完整 生动的译经史卷 他提出的观点 尤其是 折中适时 的翻译标准 值得我们认 真领会 借鉴和发展 笔者以为 以史为鉴 就有可能把以往的经验同今天的开拓工作 更加 节约 地连接在一 起 以便使我们在一条更加便捷的时空通道中去接近更加合乎理性的未来 9 P26 笔者期望 在进入第三个千禧年之际 中国译界人士若能效仿前贤 认真回顾和总结过去 两千年翻译活动和理论发展史 包括世界各国译史 这对于促进中国下一世纪乃至下一千年 07 的译事繁荣 善莫大焉 参考文献 1 吕 澄 中国佛教协会编 中国佛教 一 知识出版社 1980 2 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 五四以前部分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及1998修订版 3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 商务印书馆 1981 4 任继愈 宗教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 5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6 郭 朋 宋元佛教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 7 赞 宁 宋高僧传 范祥雍点校 中华书局 1987 8 罗新璋 翻译论集 商务印书馆 1984 9 张 岩 古代文明的当代话题 读书 1997 10 责任编辑 红社 Rev Zan Ning the Reverent Monk cum Scholar and His Biographical History of Monk Translator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for 1000 Years ZHANG Song tao The Weifang Education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