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自从走进了大学,距离工作就不远了,学校为了拓展我们学生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我们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学习建筑学专业知识两年之后,组织我们进行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还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进一步地了解建筑与城市的处理方式,学习将传统营造方式融入现代城市建筑景观之中。为我们以后更好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学校也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为目标。一、 实习时间:2011/08/292011/09/9二、 实习内容:1 班级于2011年8月28日抵达南京住所,下午进行休息整顿。2 2011年8月29日,带队老师带领我们开始考察调研。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我们在南京奖金四天的时间里参观调研了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中华门,中山陵,明孝陵,南京图书馆,南京总统府,江苏省省美术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望江楼等一系列的著名建筑和景点,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时接近9.18,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更是极大地震动了我的内心。纪念馆位于南京市水西门大街,扩建用地呈狭长的船形。故设计方案赋予其弯刀的理念,用“军刀”象征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深埋在土中“折断的军刀”隐喻正义战胜邪恶,象征中华民族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战胜强敌,将侵略者送上历史审判席。 大屠杀纪念馆以纪念墙、主馆结合高大密植的树木来围合内向庭院,力图与外部环境隔离,以利营造气氛与酝酿情感,其空间布局及流线与中国环游式园林的空间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处,齐先生将园林由其布局造成的非直线式缓慢步行活动,以及中部庭院在视觉、情绪上对人的巨大感染力等特点巧妙借鉴到大屠杀馆中,为引起悼念者悲愤的感受创造环境,该布局能适宜表达悲愤美情感的深层原因是契合了心理学上悲愤的力的模式,与悲愤情绪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异质同构关系:从心理上的缓慢活动、思想上的软弱无力、行动上能力与决心的缺乏,转而到摆脱怯懦的情绪而渐渐有力,以至最终达到情绪的高潮而愤发。中部庭院铺满象征死亡的白色卵石而非水体,尤其是通过入口空间的视线约束和屋顶平台的开放形成对比,与累累白骨有某种形态上关联的大片卵石更令人为之一震,卵石间偶生寸草,对比之下更显死的悲惨、生的抗争。庭院中若干枯树、母亲雕塑、铭石等进而强化了悲怆的气氛。又因大屠杀馆处于当年屠杀后的掩埋实地,现场感受更能激起情绪的高潮。 在进入口之后,是一块广场集会区,集会区后面是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展馆,设计者的设计意图:1.在入口处设计如此宽阔的广场便于入口处人流的组织于疏散,在主干道的左边还有一条次干道,便于工作人员的流动。2.为进入主展馆的参观者提前作主题暗示,在进入主展馆之前,参观者的心态或许还停留在进入主题前烦杂的心情,这个广场以它的宽阔给进入纪念馆的人以心理的冲击,将那些烦杂清除干净,这样的参观者在每接触到馆内的主题建筑时,会有更深的感触,更容易激起他们心里的悲恸,于设计者产生共鸣。 在突出遗址主题、尊重原来建筑的基础上,通过石材肌理、火炬、烛光、墙体文字等造型语言塑造建筑的整体氛围,使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当年屠杀现场的场所精神。百国文字写上哭墙 参观者在入口处将会看到长明火把,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哭墙,哭墙上用100个国家的文字写下“300000遇难同胞纪念馆”,旨在让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都能看明白,给人震撼之感。 枯树卵石象征哭诉 参观者随后进入和平广场,场地内布满枯树、卵石,人踩在上面能听到沙沙之音,象征着无声的血泪控诉。万人坑旁要设碑林参观者进入万人坑,将切身感受到杀戮现场,到达参观的高潮。设计者着意在万人坑旁边增设碑林,以高矮不一的坟墓营造祭场的感觉,国殇的气氛。冥思厅铺“烛之路” 参观者随即进入冥思厅。该厅中间为行人道,左右以漂浮在水中的蜡烛铺设烛之路,两边是镜面玻璃,烛光在镜面的反射下使空间得到无限延伸。纪念碑形状如“犁” 们随后达到和平公园。公园内建有南京大屠杀纪念碑,纪念碑以黑色花岗岩为基座,透明水晶体顶端消失在空中,为亡灵铺就通天之路。纪念碑形状如“犁”,以铸剑为犁的设计理念寓意不再有战争。 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之后,我觉得这个纪念馆设计更接近于场地设计,在设计中,建筑展馆始终不是设计的主题,它们只是起到感情路线的承接作用,这些展馆可以作为感情路线的节点,为参观者提供参观路线的引导作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主题很明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感情主题,通过纪念馆的流线,内部的景观,建筑的色调,肌理,光线等方面全方位的体现,可以说在纪念馆的每处都能让参观者感受到设计者的心情,这样的设计是一个优秀的场地与建筑融合的设计。3.1号下午到达苏州,晚上参观了观前街部分。接下来的几天参观了拙政园,苏州博物馆,狮子林,留园,虎丘,枫桥,寒山寺等景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拙政园,苏州博物馆和留园。拙政园,是中国一座著名的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它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资料:1/3)。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它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元旦,是一座苏州地方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36件,二级文物1146件,三级文物13657件,珍贵文物数量占到文物收藏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收藏有古籍善本720种3121册,普本28501种91754册,为全国首批古籍保护工作试点单位之一。馆藏文物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是苏州地区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中心。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享誉世界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对公众免费开放后,苏州博物馆年接待海内外观众达百万人次,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建筑空间环境组成苏州博物馆卫星图苏州博物馆主入口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建筑室内空间建筑室外环境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博物馆空间功能分析A东北街大门B主入口庭院 C中央大厅D莲花池E塔放瑞光F晨光熹微G争伯春秋H锦绣江南I都会流韵J宝藏虎丘K书斋长物L陶冶之珍M攻玉巧技N文芳雅事O锦绣浮生P草堂墨戏Q庭院竹子R主庭院S现代艺术厅T紫藤茶室U二层走廊V吴门书画W吴门书画X临展厅苏苏州博物馆平面图该建筑群坐北朝南,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地下室设有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等。体验建筑空间组合方式与基本形体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新馆正门对面的 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 苏州博物馆侧视桃花灿灿。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 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简洁的几何体、现代的建筑工艺,却有着古朴的建筑外形,未入大门,抬头所见的建筑体,粉墙黛瓦,灰色线条与白色墙面,以及用菱形几何体组成的屋顶,用钢结构为支撑的大门,感觉有些新意,但是总觉得有点另类。用混凝土浇注的屋顶,直接浇注出瓦片形状,省去了中式的瓦片,远看像黛瓦结构,近看确是几何体的组成,在功能上确保了博物馆的安防问题,也减少了渗雨漏水现象对展品的破坏。几何体的简洁形成的现代感,让每一个准备来参观历史的人,在尚未踏入大门就感到了我们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是带着现代的心,去回顾历史。建筑屋顶设计,加入了江南民居及江南园林的元素,很好的传承了当地的文脉。屋顶在走廊边上设一个六边形的框子,采用框景的手法,把远处的小亭子及绿化树木包含在内,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在远处的小亭子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得更加美好。恰似一幅镶嵌于镜框中的图画,增加了景色的深度,产生了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就像杜 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框景的真实写照。 走廊窗子建筑的结构、设备、材料当进入苏州博物馆的时候,顿时觉得凉爽宜人。习惯性的向上张望希望看到空调出风口。可是,我转了一圈也没有看见一个空调出风口。而屋顶的百叶窗却让屋内异常透亮。而为外面35度高温飘洒热度的太阳,却没有随着光线进入屋内,毫不令人拍案叫绝。 百叶窗我们都知道人们的身高一般在1.9米之内。也就是说地上2米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而屋顶的部分我们是不用考虑降温的。虽然冷空气重量较大。会下沉到地面。但是在上面冷却的温度却浪费了能源。于是,让本身就有空气动力的冷空气直接在人类活动范围循环,会降低能耗。简单的道理,却常被忽略,而这里却没有。 出风口 把外围空间与内部空间之间安装一个空调出风口,空调的自然风,在这里形成了一道空气墙,通过这个隐形墙割断了外界空间和内部空间的温度关系,确保留了人们的视觉需要。 阻热墙众所周知,我们古代的建筑多为木结构,因此,椽隼结构会让屋顶的观赏性下降,规则而繁琐的屋顶结构,表明了我国古人的智慧,美观略差。而大师用线 条形成了大块的结构,让简练变得繁, 让他们共同形成了新的现代艺术的简约美。材料就地取用,钢材和玻璃的加入,以及传统的灰白色调,无一不体现出 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3.4号下午到达上海,晚上夜游陆家嘴,之后参观调研了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外滩,南京路步行街,上海城隍庙老城区,豫园,上海1933老场坊,同济大学,八号桥,田子坊等建筑和景点。其中,著名的8号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号桥,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卢湾区建国中路8-10号,占地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园区由20世纪70年代所建造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成。改造中,原先那些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班驳的地面被保留下来,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在设计中,没有一味追求建筑面积,而是更多地在其中设置了大量室内、半室内和外部公共空间。将号桥真正建成一个国内外创意行业交流、推广、传播的平台,成为一个多功能的时尚创作中心,改建工程在功能上做了极大的调整,同时内部公共空间的预留以及对于租户的严格筛选,使得这里建筑风格内外一致又各具特色,在力求创造出艺术化空间的同时,也落实了实用性。改造中,原先那些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斑驳的地面被保留下来,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整个园区由7栋建筑构成,在房屋构成方面没有做大动作,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布局。在设计中,没有一味追求建筑面积,而是更多地在其中设置了大量室内、半室内和外部公共空间。因为进入到园区的业主都是室内设计、雕塑等艺术设计类客户,因此尽可能地提供交流的平台和丰富的公共空间,让人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交流变得非常重要。在房子的二层,设计师以桥作为连接,连通了每一栋房子,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了一个最好的平台。整个园区一共有四座桥,每座桥的造型均不同,极富工业感的铁桥是在厂房原来的设施上扩展的。有着绿色“门”字造型的天桥,是一个放大版的号桥的logo,非常现代。极富特色的外墙最能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租房合同期内,房东是否可以单方面提高租金-
- 2025年终止合同协议书
- 《硒与免疫功能》课件
- 公文写作与处理(第二版)
- 健身行业联盟协议书
- 个人兼职代理协议书
- 图文广告合伙协议书
- 校服采购协议书模板
- 飞机引进协议书范文
- 电器买卖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国土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自动瓷砖切割机的结构设计》12000字(论文)
- 2025年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高效课堂精研】小说的叙述艺术
- 2024年05月湖南湖南湘江新区农商行社会招考1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键盘钢琴谱(100首最好听的歌曲)
- 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
- 水务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洞察分析
- 【MOOC】石油工业概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3年4月1日江苏事业单位统考《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管理岗主观题)【原卷+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