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3.中医学与保健1.ppt_第1页
1.2011.3.中医学与保健1.ppt_第2页
1.2011.3.中医学与保健1.ppt_第3页
1.2011.3.中医学与保健1.ppt_第4页
1.2011.3.中医学与保健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与保健李玉和长江大学医学院 教师简介李玉和 教授 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时珍国医杂志编委专家门诊时间 周二上午 市一医周三 五上午 沙市校区医院门诊电话中医药与保健学习目的 1 初步掌握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巧学以致用2 初步了解常见病 多发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方法3 初步了解有关中医药知识丰富的文化内涵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完善的人格 达到健康 靓丽 长寿 学习内容 第一节中医药与保健的概念及范畴第二节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第三节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医药与保健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2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3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4 了解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药物的发现 神农尝百草 经络的起源 从穴的发现开始 点点成线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第一节中医药与保健的概念及范畴 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 多学科知识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 医学 研究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属自然科学 生命医学 的范畴 中医学 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 例 藏象学说 内脏器官与四肢 体表 官窍 精 气 神构成一个统一体 中国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 哲学例 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修德为先人体三宝 精气神等 中国文化特色治疗高热 常规治疗无效 釜底抽薪 法治疗顽固性水肿 提壶揭盖 法养生 天人合一 恬淡虚无 修德为先 讨论 1 历史 3千多年2 渊源 临床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 哲学3 特点 整体观 辨证观 自然疗法 4 地位 对慢性疾病 疑难病症 急性病的辅助治疗起重大作用 5 贡献 对中国人的体质 智力 人格起重大影响 6 中西结合 创新 结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2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 采制 性能 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中药学历来又称为本草 或本草学 中药与草药 中药 是以中医 药 理论为基础认识和使用的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草药 药性 使用 外观同中药 但 药典 上无记载 因毒性个体差异大 用量不易掌握 且治疗量常等于中毒量 补益药定义分类补气药人参 根 功效 补气救脱 补气健脾 生津止渴 宁神益智 清热凉血药牡丹皮 根皮 功效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花 花蕾 功效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3 医疗保健 3 1没有疾病或身体缺陷3 2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3 3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 4完美的道德状态 眼睑及眼球示意图 炎症的临床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局部炎症表现 红 肿 热 痛 功能障碍全身炎症表现 发热末梢血白细胞增多 心包粘连 胸腔积液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所谓整体 实际上即是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体 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人体本身 形 神统一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体内部器官的统一 1 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藏象学来说 即是以五脏为中心 一脏一腑的经络相 络 属 阴阳相配 联结成表里 五脏分别与脉 皮 肉 筋 骨的形体和舌 鼻 口 目 耳和二阴等官窍相结成整体 五脏又分别与喜 怒 忧 思 恐等情志活动相关 1 1 1结构上的整体性 以五脏为中心 通过经络系统的 内属于腑脏 外络肢节 的联结作用 将人体的内脏 形体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各种组织器官网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通过气 血 津液等进行于周身 1 1 2生理上的整体性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以五行生克制化来阐释各脏腑间的协同制约作用 防止各脏腑之间出现功能过亢或不及 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 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观念 1 1 3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例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1 2人与自然界统一的整体观 认为人身是一个小天地 小宇宙 与自然界 大宇宙 是不可分割的相互协调的整体 自然界为人的生存提供必需的环境或条件 但自然界的时令交替 节律性改变 气象变迁及地理环境改变等 均可使人体产生一定的反应或适应 这是因为各种生物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为适应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等物理环境变化 并受体内某一结构控制而产生 二 辨证论治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 原因 性质及邪正关系 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 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辩证就是将四诊收集的病史 症状和体征等资料 通过分析 综合 辨清疾病的病因 性质 部位 病机以及邪正盛衰等情况 从而辨别疾病属何种证 论治 又称施治 是在辨证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情况再因时 因人 因地的不同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病疾病全过程证 症状疾病单一或一组的临床现 如 症状 证 病 治疗发热恶风风热感冒感冒辛温解表咽痛表证咳嗽银翘散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临床表现 证候 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说明病因是外感风热 病机是邪正相争 病位在肌表 病性是热 病名是感冒 第三节阴阳 五行学说 1 阴阳学说1 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 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平阳秘 人体生理平衡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适应 一般来说阴阳属性范畴 凡是活动的 外在的 上升的 明亮的 温热的 功能的 兴奋的 机能亢进的 属阳 凡是静止的 内在的 下降的 晦暗的 寒冷的 物质的 抑制的 机能减退的 属阴 1 2事物的阴阳属性判断阴阳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用阴阳来概括事物属性 必须是同一范畴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 不同范畴互不关联的事物 如天与血 任何单一的事物或方面 均不能用阴阳归属 例 天 地男 女水 火天 水 1 3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1 阴阳对立制约2 阴阳互根互用3 阴阳消长平衡4 阴阳相互转化 1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从整体上说明人与自然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发病原理和病理变化正气 即人体的生理机能 主要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抗邪能力 以及康复能力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2 五行学说 2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 指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物质的运行 2 2事物属性和五行归类1 取象比类法2 推演络译法 2 3五行生克乘侮关系相生 正常关系相克 动态平衡相乘 异常相克相侮 异常反克 2 4五行的相生 相克和制化1 五行相生 生 即资生 助生 促进 五行相生 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资生 助生和促进的关系 2 5五行相克 克 即克制 抑制 制约 五行相克 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克制 抑制和制约的关系 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五行生克乘侮关系 2 6五行的相乘 相侮和母子相及2 6 1五行相乘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2 6 2五行相梅 五行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