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地铁》、《平均分》、《骆驼祥子》读后感五篇_第1页
读《朝花夕拾》、《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地铁》、《平均分》、《骆驼祥子》读后感五篇_第2页
读《朝花夕拾》、《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地铁》、《平均分》、《骆驼祥子》读后感五篇_第3页
读《朝花夕拾》、《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地铁》、《平均分》、《骆驼祥子》读后感五篇_第4页
读《朝花夕拾》、《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地铁》、《平均分》、《骆驼祥子》读后感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朝花夕拾、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地铁、平均分、骆驼祥子读后感五篇本文仅供参考再读朝花夕拾读后感我的书柜里摆放着三套鲁迅全集,有朋友送的,也有自己购买的。还有单行本的朝花夕拾等,那清新素雅的封面,我很喜欢。闲暇时翻看,很是满足。窃以为,鲁迅的文章应该是要终生阅读的。鲁迅先生以瘦弱之躯,以一支利笔给我们建构了一座永远的精神家园。处于内忧处患的中国,因为有了鲁迅这样的“硬骨头”,才撑起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其价值远非文字可以承载。认识鲁迅是从读不懂鲁迅开始的,那些艰涩的句子在中学语文老师的百般解释下还是懵懵懂懂。大学里开设了现代文学课,鲁迅占了很大的篇幅,任课老师文质彬彬的讲解把单纯的我们引向深刻。了解了鲁迅的身世,读了鲁迅更多的文字,仿佛看到了鲁迅忧郁的目光里写满了不安。随着自己阅历渐深,对人生的况味略知一二,才感受到先生的平民思想里扑腾着的一颗伟大慈爱的心。那是一种大爱大恨的侠骨柔肠。有一段时间消沉低迷,无所事事,我总是在夜深人静时捧读鲁迅全集。那古朴坚硬的书面上是先生的肖像照,他坚硬的头发,深邃的目光温暖了寒冬时节孤寂的心灵。在反复阅读中,我寻到灵感,写下了名曰大师风采的一组散文诗,“你的头发太硬了,硬得穿透了一个世纪,像根。”发表后获得全国征文一等奖,后又入选温州文学五十年等文集。这也是先生带给我的福音。2020年正月,全民战“疫”的特殊时期,宅在书房里,阅读成了日课。书房通阳台花园处,我新贴了一幅对联:“暖日窗前书卷发黄仍好读,浓荫树下田园尤绿可闲居”,这是温州日报文化版主编南航先生撰联,平阳书法家姜经碧先生书写的。正可代表着我当下的心境语境。怀旧是人的天性。作家笔下回忆性的文字,也最为常见。这本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鲁迅先生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尤其是那篇五猖会,我读了又读,感概良多。我并不认同此文“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父亲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这类的评析。相反,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父亲要求孩子读书的做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借鉴的。而且从鲁迅先生的文字里,看不出一丝的埋怨,只有悠长的回忆,深深的感恩。文学阅读,尤其是对像鲁迅先生这样的名家作品的贴标签解读,已经离文本越来越远。“去文学化”的倾向甚嚣尘上。甚至一些知名学者也始终挥舞着“战斗”“抨击”“主义”的大棒来引导青少年的阅读,舍本而逐末。我感觉还是周作人先生的评价来得真切,他认为,鲁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书,翻开来看时觉得惊喜,因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怅然,可惜这太少了。“觉得惊喜”“不禁怅然”,才是人文的阅读,也才是符合人性的,符合鲁迅先生“回忆的记事”初衷吧。诚如温儒敏先生所言,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每一个读书人都不可能绕过鲁迅先生,他是无法跨越的高山,他是我们永远无法释怀的爱。尽管鲁迅先生以及他的文字让我们沉重,甚至让我们脸红,让我们无地自容。可喜的是,现在还有许多文化人毅然扛起鲁迅的大旗,弘扬大道,呼唤真情,在他们的文章中看到鲁迅的影子。更可喜的是,还有更多的青少年读者崇拜鲁迅、热爱鲁迅。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今年寒假里我们全体教师统一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里边的许多章节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基础,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照抄照搬或者只是应付检查,那我们的课堂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青州云门书院的校训是“养正求真”,即养正气求真理,这是做教育的追求。我想,我们的教学设计何尝不需要“养正求真”呢?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从理论到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指导,为我们点亮了明灯。基于标准让教学“回家”本书第三章明确目标提到了“标准制定”和“解析标准”等问题。我想,我们的教学在“标准制定”这方面不需要太费脑筋,因为我们有课程标准,只要我们的课堂严格按照标准来设计就不会有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存在了。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就要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问题。拿我们的语文课来说,我们有阶段性的目标每个年段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达成什么样的标准,在课标上写得很清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贯彻和执行力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好好研读标准,严格执行标准。有的人可能认为“解析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的确,对标准的解读非常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拔高了要求,要么降低了要求。达不到目标的要求显然是不行的。同样,我们一定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拔高要求,把目标制定的过高,的确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往往是以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代价的。还是拿语文来讲,要想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准确,在“解析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看明白单元导语,融会贯通课后题要求和梳理好交流平台中的知识点,把握好这些,对于我们“解析标准”是大有帮助的,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教学“回家”。“好的教学设计是改出来的”本书第十一章设计过程中谈到“修订已有设计”和“调整”等内容。我们语文习作教学有句俗话叫做“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其实,好的教学设计也是改出来的。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标准的设计,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还要充分考虑那就是学情。只有充分研究学生,把握好学情,进行了行为研究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能被“理解”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修正和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反思”和“复备”等环节。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册的核心教学内容,还要兼顾以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到位,把能力练到家,循序渐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尽量不产生严重错位或缺位。比如,三年级的学生还不会默读,还只会出声读,这就没有达到相应要求,需要进行补课。如书中“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困境”提到的问题和现象一样,我们的教学设计只有基于真实的教学环境才真正被“理解”,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实际的学情对教学设计的调整、修改。眼中要有“森林”本书第十二章的内容是宏观设计,有 “围绕表现性任务制定课程框架”“从任务到量规”等内容。这一章节从宏观的角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让教学设计能够被理解。建一所房子需要先设计一个框架,做一件事需要一个先后计划。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有个整体架构。我们平时在做教学设计时容易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这个错误青年教师更突出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往往是“这个资源很好,我可以拿来做导语”“这样表达很新颖,我可以用作环节过渡”这就是“点”上的关注,而非“面”上的关照。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有“架构”意识。有了这个大的框架才能一点点儿的添砖加瓦,让教学设计的大厦既牢固又美观。如,我们的古诗教学,第一步从题目和作者入手,第二步把古诗读正确,读出停顿,第三步理解意思,体会情感,第四步补充资料,拓展延伸,我们的脑海中有了这样的整体架构,才能让教学设计条理有层次,不至于犯“丢了西瓜保芝麻”的错误。本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的地方,如“逆向设计”、“设计学习”等,这些都给我们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设计启示。本书最后一章写道 “行动胜于空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设计也要“养正求真”,那就行动起来吧。地铁读后感读完地铁,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文字后面忽隐忽现的闪。地铁是霍艳在14岁的时候写的,写她在地铁上所“遇到”的一个个(四个)小故事。为什么在“遇到”这个词上加了引号呢?是因为在后面的创作谈中,她说:“那时,地铁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现代符号,也就是说,对于地铁的描述,我是充满想象的。”所以,所谓“遇到”,其实都是作者凭空虚构的,有的真实,有的离奇,有的,甚至还带着一丝“残忍”。文章中,作者说地铁是寂静,是疏离,是神秘的象征。而我乘过地铁,绝对不是这么回事。地铁和公交车一样嘈杂拥挤,一样有买菜大妈在“高谈阔论”,口水喷溅到地上、身上,让人避之不及。虽然未知存在错位,但幻想通常都是美好的,尤其对我们这些刚刚“萌芽”的小孩子来讲,有太多的新鲜事物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就像此次因新冠疫情而到来的网课,开课以前我期待得要命,各种想象的舒适、方便、有趣、美好、新奇等等等。结果一天课下来,就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卡顿、掉线、没有图像没有声音没有代入感等等等(当然以上并非都同时出现),分分钟让我崩溃到流泪。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早点复课,早点回归课堂。被网课虐过后,才知道能在教室接受老师口水的“浇灌”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毕竟我们是祖国的花朵,需要在“雨露”的滋养下才能更加茁壮地成长!回归正题。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幻想自己孤僻而又与人格格不入。(或许真的孤僻的人反而会比较渴望与人交流。)所以对于我这种阳光开朗,善于交友的人来说,孤僻(孤独)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好,幻想开始,首先要找到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地方。霍艳想到的是在神秘、寂静的地铁上,与一个又一个的陌生人发生碰撞与交流的故事。而我知道地铁恰恰相反,它的拥挤与喧闹远不是作者所想象的“孤独”。于是乎,我快速构想出这样一幅画面放学回家,独自经过一条古旧逼仄的小巷,小巷里空无一人。昏黄的路灯一闪一闪。不知从何处传来滴水的声音,“滴,答,滴,答”。地上的青石板砖长出了绿莹莹的苔,走起来微微有点滑。两侧的墙上,用白漆刷上去的广告已经斑驳,字迹辨识不清怎么样,有感觉了吧?我还可以详细地描述出这条巷子的更多细节,不过如果再继续下去,那就可以写小说了,而且是惊悚的悬疑小说。我之所以这样布景,是因为我没有真正经历过独自穿过狭长而幽深的小巷的经历。所以在我心中,这样的巷子代表着美丽、神秘,换种说法,是艺术。但是对于那些真正每天上下学都需要经过这种巷子的孩子来说,那可能就是他童年永远忘不掉的噩梦了。这就是我写小说的开端:幻想。天马行空,不是实际生活中经历过的,完全凭空想象,会保留自己所期冀的美好。有个很好的例子,相对于电影,我更喜欢看书。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是抽象的,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可以在里面添加自己的想法。而电影虽然更加生动形象,但是好像就把人框在了里面。所以,当有些我喜欢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我通常都不太敢去看,因为一则,害怕电影本身会让我失望;二则,原先对喜欢的角色的也会随之破灭,因为幻想变成了真实,幻想是一种寄托,而真实,多少有让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样,心中的美好便又少一分,想想也觉得心疼。写小说也是,有些地方必须详细,这是让作品显得丰满,但有些地方,则要留白,让读者有想象的空间,这样的作品,会让读者读完后也意犹未尽,感觉甚是美好。当然,地铁也不是所有的情节都深得我心。尤其是C部分爷爷和孙女的故事。在现在这个以独生子女居多的时代,第三代通常是第一代的掌心肉,真所谓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所以爷爷辈对孙子辈宝贝在所难免,但是作者小小年纪(写本文时14岁),竟然虚构了爷爷因为对孙女的溺爱,就在出地铁站的时候被车生生撞死的血腥一幕,我真的真的真的,12岁的小心灵万万不能接受这样的剧情啊,惊吓and哭泣ing。基于这一点,我的写作风格并不喜欢太写实的文章,一怕生活阅历不够,文章局限性大,二怕现实太过残酷,不敢直面生活的悲欢。所以,我最喜欢的还是写幻想文学。在幻想的世界里,多么凝重的事情,我也觉得可以轻描淡写,因为,毕竟,那是假的,是虚构的。嗯,当然,更多的原因,“童话”本身,意为美好。所以,愿大家的生活都如童话般美好,我的笔尖,也触碰美好,这样多好呢!文章的D部分写的是她和十年后的自己遇见,这的确是每个人都会想过的事。谁不好奇自己的未来呢?我以前也用过直接对话的方式与未来的自己聊天。现在不这样了。现在我会用写信的方式,因为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曾经看到过一个app叫“寄信给未来”,设定一个时间,填好邮箱,然后等时间到了,这封信就会准时发送到那个邮箱里。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因为,每一个努力的未来,都值得期待,每一个努力的过去也值得赞许。我相信,努力的人生,都不会过得太坏,所以,这就是我告诉自己,要不断努力的动力。对于写小说,我通常喜欢抓住两个时间段。一个是洗头的时候,还有一个就是躺在床上但还没有入睡的时候。对于我来说,这两个时间段的想象力最活跃,什么都能想得到。当然如果你能完美记住自己梦境的话也可以,因为很多时候,梦境要么荒诞,要么甜蜜,只要及时付诸笔端,梦境就永远都不会忘记啦。再写一点就结束!地铁最后的结局可以算是圆满吧,因为作者在遇见十年后的自己后,在与她的交流与对话中,无意识中得到了成长,于是她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她去修正现实生活中因任性而犯下的一个个错误。我觉得这本身很不错,因为每一种经历,说白了,都是一种成长。而我呢,因为写腻了“皆大欢喜”的结局,于是就突然想试试那种小丧的风格。结果,自己给自己挖的坑,纵使深渊也要闭着眼睛跳进去。哭。我觉的吧,如果自己内心不是真的丧,尽量不要尝试去写,否则在写之前,你必须花一点时间让自己变得悲伤。因为情绪藏匿在文字中间,快快乐乐地去写丧丧的文章,效果非常奇妙。就好像一个演员,明明休息的间隙,大家相聊甚欢,但是导演一个“开机”口令,演员们就必须三秒入戏,该哭的哭,该疯的疯,想想真是有趣。而我写这样的小说,也正是有类似演员的体验,出戏和入戏,要能随时切换。好吧,在这样一个因新冠肺炎而到来的超长寒假,我就狠狠体验一把“演员”的经历吧。文章后面的创作谈很真实,仿佛就是在写我自己。的确,在我们这样的年龄(十二三岁)写小说,免不了都要堆砌一些好像很厉害的词汇,句子,然后再装装深沉,就感觉自己很牛批。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这个习惯,但我也改不过来,没办法,就是觉得自己很腻害,哈哈。有没有发现这洋洋洒洒两千多字下来,我其实一直在幻想?哈哈哈,那是当然,我还幻想自己是很厉害的小说界大师,在传授我的知识啊!嗯,期待有一天梦想成真。就这么多吧。平均分读后感这本书可以说是康辉的自传吧,看下来并没发现康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所以没有太多的惊喜,但读出的和更确定的,是他的态度,工作的态度,做人的态度。康辉的学生时代,活得十足是个“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毕业后工作也一直顺风顺水,一切的一切,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他的态度。在开篇的自序里,他这样说自己:人生若以百年计,忽忽然,我已走过近半生。回首向来萧瑟处,端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努力的,不过是别把平凡的人生活成平庸的人生。虽然抛头露脸数十载,如今也可谓是功成名就,但他却一直认为自己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从不觉得自己的成就有多么卓越,自己取得的也只不过是对等的努力与付出换来的,平凡+努力,就是他对自己的定义。这种态度,让他一直努力做好自己,做好每一件事,这也注定了他所谓的不平庸、我认为的不平凡。我很欣赏他,不光是因为他在新闻联播中所展现出来的高水平,更是因为他的人生态度。他的人生轨迹或许是不可模仿的,但他的态度却能启迪和激励每一个平凡却又努力不平凡的人。我很喜欢他的一个比喻:我们大多是女娲抟土造人疲惫时随手甩出的泥点子吧?但落地为人,只要更多地投入自己的生命里,那些被精心创造出来的和那些被随手甩出的,都一样,都同样拥有给自己做主的权利。这就是他最感动我的地方。他的这半生,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天道酬勤,这个世界从没有不劳而获。在他的工作圣经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律。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从不拖沓,反而是可以提前完成。“该你做的功课提前做也是做,拖到最后做也是做;该你做的事,随手做也是做,集中到最后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气急败坏地做也是做。”所以说,首先要明确是否是自己该做的事,该,那就做,不要抗拒,不要拖,心理上要懂得接受,然后就执行。第二点,是他对工作的态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我可以说,他敬畏他的职业,而这恰恰是每一个工作者都不可缺失的。拿新闻联播主播的职位来说,台上三十分钟,台下几十年功。如果认为他们只是专业念稿子的,那就真的大错特错。干这一行,要付出的远比屏幕前的观众想象的多得多,所要经受的历练也要难得多。而他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基于对职业的尊重,对观众的负责。“安全播出大于天,这就是我们平凡而神圣的职责。”“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坦诚谦和地面对合作者,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设身处地地服务于观众,让他们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也就是这样吧。”他对职业的尊重,已经达到了一种信仰的高度。所有的外在制约,任何所谓的不可抗力,都不过是懦弱的人选择逃避的借口,而他能够做到做好的原动力,只有一句话:“我在岗位上。”他对职业很敬畏。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他说过,每次联播音乐响起,都会有一份紧张感。从开始,一直到现在。“最初的紧张是因为陌生,如今的紧张是因为熟悉,越来越了解它,也就越来越想呵护它。”难能可贵的是初心,而初心源自敬畏。他一直保持着这份敬畏,一直守护着这份初心。“无限趋近完美的工作,只能靠每一次的认真仔细、小心翼翼一点点积累。我们是人,难免出错,但我们又不可以以此为借口而降低工作的标准。完美或许不存在,但追求完美的人应该存在。”而且更可贵的是,他不断地从工作中汲取教训和智慧,不断分析和反思。对于中美贸易战,他说:我们的报道不应该只是宣泄一些情绪,更重要的是怎样推进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对于天津港爆炸事件,他说:一个问题出现,指望它立竿见影地消失,这不现实。只要还在往前推进,就不能放弃。对于社会出现的问题,他说:光动嘴批评,光动手做键盘侠,这太容易了。最怕的就是说话的人多,做事的人少,在今天的中国,实打实干事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