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读)学案导学.doc_第1页
《孟子》(选读)学案导学.doc_第2页
《孟子》(选读)学案导学.doc_第3页
《孟子》(选读)学案导学.doc_第4页
《孟子》(选读)学案导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学习目标】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学习重点】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学法设计】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本章节概览】孟子多记论辩之辞,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多带驳论的性质。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王天下,严厉抨击暴虐统治与兼并战争,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本单元课文就着重阐述了这些思想。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齐人有一妻一妾被后人誉为已具短篇小说雏型,叙写了一个日日求乞在外,而回家又向自己妻妾百般炫耀体面的齐人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当时一些追求富贵利达之徒,在人前百般炫耀,自以为体面得很,而背地里营营苟苟,丑态百出。戴盈之是孟子借讲偷鸡者的故事讽刺了宋国大夫和国君知错不改的可笑。孟子见梁襄王是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感受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的是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孟子的言论,十足表现出一种刚强不阿的态度。也正因为他有着如此的思想、胸襟和自信,有着如此刚烈的性格,所以才“文如其人”,构成了孟子散文风格上的突出特点: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具体一点说,孟子散文以论辩见长,常常采取层层追问、步步进逼的方法,使对方无法躲避,理屈词穷;同时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充满爱憎的感情,从而富于强烈的文学色彩。【学习内容及过程】一、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结合P40的注释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1.关于孟子孟子是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他的经历和孔子很相类。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2.关于孟子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3.孟子的仁政思想请同学们自己搜集相关资料,作一些总结和整理。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自主学习】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数_罟_洿_庠_餍_瞷_墦_攘_(提示:c;g;w;xing;yn;jin;fn;rng)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1河内凶_2或百步而后止_3直不百步耳_4数罟不入洿池_5鱼鳖不可胜食也_6树之以桑_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9非我也,岁也_(提示:1闹饥荒;2有的人;3仅仅;4网眼细密的鱼网;5尽;6种植;7约束;8开仓赈济饥民;9年景)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_2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_3卒之东郭墦间_4又顾而之他_5与其妾讪其良人_(提示:1吃饱;2窥视;3最后;4回头看;5讥笑怨骂)1请轻之_2以待来年然后已_3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_4是非君子之道也_(提示:1减轻;2停止;3窃取;4不符合)1就之而不见所畏焉_2定于一_3孰能与之_4今夫天下之人牧_(提示:1接近;2统一;3亲附;4统治百姓的国君)三、指明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1是亦走也2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憾也3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5非我也,兵也6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提示:1、2、4、5、6都是判断句,3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四、注意下列词语的古义与今义的区别。河内:在古文中所说的河,是专指黄河。如“河南”“河北”,与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是不一样的。走:古文中的“走”是“跑”的意思。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_通_ ,意思是_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_ _通_ ,意思是_3蚤起 _ _通_ ,意思是_4施从良人之所之 _通_ ,意思是_5卒然问曰 _通_ ,意思是_6由水之就下 _ _通_ _ ,意思是_(提示:1“涂”通“途”,意思是“道路”;2“反”通“返”,意思是“返回”;3“蚤”通“早”,意思是“晨”;4“施”通“迤”,意思是“斜行”;5“卒”通“猝”,意思是“突然”;6“由”通“犹”,意思是“好像”)六、明确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读音。1鱼鳖不可胜食也 _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3然而不王者 _4语人曰 _(提示:shng、y、wng、y,在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它的读音也往往会发生变化。)七、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文意,理解以下重点语句。1原文: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翻译: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2原文:王好战,请以战喻。翻译: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3原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翻译: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4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翻译: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5原文: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翻译:从君子看来,人们用来追求升官发财的手段,能使他们妻妾不感到羞耻、不相对而泣的,恐怕是很少的。6原文: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翻译: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浩浩荡荡,谁又能阻挡得住呢?八、思考问题1概括第一则的内容。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2请同学们理清第一则内容的思路。这一则内容其实包含了三个问题: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3第2则内容讽刺了什么?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4第2则内容虽然简短,但是故事情节非常完整。请同学们自己找出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5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想说明什么?结合背景,可以知道,孟子不是在讽刺小偷,而是说明宋国大夫和国君知错不改的可笑。6第4则短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譬喻的运用。文中“禾苗雨露”一喻,生动形象,描写充分。而“水之就下”的比喻,简洁明了,又生动贴切。九、问题探索。1孟子文章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提示:孟子文章语言生动、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体会。2孟子所宣扬的“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提示:保民。3孟子实行“王道”的主张,为什么不被当时的国君所接受呢,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作一点分析。十、课外拓展1孟子文章是我们要学的重点课文。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除了要弄明白上述问题,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加诵读。2本文中出现了很多多义词或者一词多用的现象,如“之” “而” “以” “于”等,请同学们结合课后题,作一些总结。二、王何必曰利【学习目标】1学习选文三则,会翻译全文。2能按照文言文的五种现象对知识归类。3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讨论其现实意义。【学习重点】1探究本文孟子关于利的看法。2本文的论证方法 3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本章节概览】孟子见梁惠王一文分析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学生学习时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分析其论证效果。宋牼将之楚一文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能使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说理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生学习时可抓住这一特点深入剖析,体会孟子那种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鸡鸣而起则说明舜蹠之分在于善利之间:扬善成为圣贤之君,逐利则成为杀人魔王。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生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自主学习】一、为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1宋牼将之楚_2然而不王者_3孳孳为善者_4蹠之徒也_5利与善之间也(提示:kng、wng、z、zh、jin)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1上下交征利_2苟为后义而先利_3吾闻秦、楚构兵_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5愿闻其指_6然而不亡者_7孳孳为善者_8舜之徒也_9利与善之间也_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_(提示:1相互2如果3交战4停止5意向6这样而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9差别10背离)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特殊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_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提示:1、2均意动用法)四、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1先生将何之_2未之有也_(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五、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1原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翻译: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2原文: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翻译: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3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翻译: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4原文: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翻译:做臣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六、课文内容分析。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开头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中间孟子分析了利字当头的坏处,接着又说一通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主旨更加鲜明。在结尾处,又提“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3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4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5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孟子用鲜明的对比和照应,把自己想要表达的道理说得明快有力。三、民为贵【学习重点】 1深入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2讨论孟子“民本”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3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学习难点】1. 讨论孟子“民本”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2. 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3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辐射法【本章节概览】本章包括五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每章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自主学习】一、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掌握如下基础知识。1为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稷_粢_桀_圹_谆_朝觐_(提示:j、chng、di、kung、zhn、jn)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为丛驱爵者,鸇也。 _通_(提示:“鸇”通“雀”)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1)民为贵,社稷次之 _(2)于传有之 _(3)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_(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_(5)所欲与之聚之 _(6)所恶勿施,尔也 _(7)其何能淑 _(8)谆谆然命之乎 _(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_(10)使之主事而事治 _(提示:(1)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传记;(3)残害;(4)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5)为、替;(6)如此、这样;(7)善;(8)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9)显;(10)治理得好)4注意古今异义词(1)牺牲今义是_古义是_(2)中国今义是_古义是_(提示:(1)今义是“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古义是“祭祀所用的生畜”。(2)今义是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是指“中原”)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则诸侯皆为之驱矣。(提示:被动句,标志词是“为”字)二、疏通文意,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翻译。1原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翻译: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2原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翻译: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3原文: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翻译: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4原文: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翻译: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三、内容分析。1孟子是如何看民、社稷、君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这种思想有什么进步意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关于其进步意义,同学们可以搜集有关资料,多角度思考。2从第二则内容中,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启发?一个人贵为天子,并不意味着他的统治、为所欲为就是合理的。天子贼害仁义,那他只不过是独夫而已,这样的人理应被诛灭。国君危害国家,臣民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在这一则内容中,强调了只有得民心者,才具备统治天下的合理性。3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舜得天下的原因。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4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如何才能够赢得民心。民之所欲为之聚之,民之所恶不要施之。5老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最不想要的是什么?民之所欲莫过于仁,所恶莫过于不仁。6结合文章的内容,体会一下孟子行文的特点。语言犀利,论述深刻,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善用比喻说理。四、问题探索。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是具有其重大进步意义的,它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里能否实现,为什么?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学习重点】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学习难点】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3. 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的思及其现代意义。【本章节概览】庄暴见孟子中,孟子表达了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孟子见梁惠王中,孟子指出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齐宣王见孟子中,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自主学习】一、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一、二两则文字。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王语暴(y) 庶几(sh j)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l) 直好世俗之乐(zh))举首蹙頞(c ) 羽旄之美(mo)三、归纳文言现象: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时日害丧(“害”通“曷”,何。)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王变乎色曰(色:脸色。)今王鼓乐于此 (今:假如,如果。)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庶民攻之(攻:制造。)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被动句: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四、简要概括一、二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2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合作探究】一、翻译下列语句。(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二、梳理课文内容: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的两次谈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 ; 。三、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四、探究问题: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2体会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自主学习】一、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第三则文字。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1)放于琅琊(fng y) (2)秋省敛而助不给 (xng j) (3) 睊睊( jun) (4)慝(t)(5)徵招(zh sho )三、归纳文言现象: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遵海而南(遵:沿着。)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民乃作慝 (慝:邪恶。)师行而粮食(师:众人。)人不得,则非其上(非:责怪,非难。)2归纳词类活用现象。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3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吾欲观于转附、朝儛四、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主要意思)。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合作探究】一、翻译下列语句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3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4吾王不豫,吾何以助?5于是始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