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1页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2页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3页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4页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学之创新精神培养刍议青山高级职业中学 张龙胜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于不疑处有疑”,在发散中扩展思维能力,在观察中培养联想能力,在鉴赏中培养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关键词:创新精神 ;发散思维;观察;联想;创造。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新课标明确要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这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是施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创新,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和单纯的心理过程,而是以萌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情感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它涉及知 、情、意、行诸方面的一种协同活动。“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用形象的描绘来比喻诗文创作,要发前人所未发,不重蹈前人。而创新精神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发前人所未发,不重蹈前人的思维品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素质教育,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敢于创新,产生出新颖、独特、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读写见解。一、“于无疑处有疑”,鼓励学生求异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首先是让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每一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教师要有意识的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挖掘教材,产生种种疑点,并准许其有疑即问,不懂就问。哪怕所提问题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或讥讽。 其次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在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教师就应当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生知识迁移,学会独立质疑做好铺垫。教师引导学生从争议点、好奇点、发散点质疑。肴殳之战一文中的“秦则无礼,何施之为?”一句,如何翻译呢?课本中的注解是:“秦军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翻译是:“秦国首先这样不守礼节,还算得对咱们有什么恩惠!”这解释对不对?学生结合语境,运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不难得出:课本注解,正误兼有;肯定了“何施”是宾语前置,之为助词,但不知从哪里冒出一个“为什么”;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翻译不恰切。正确的翻译是:秦国这样无礼,还要报答什么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较含糊或有不同看法的地方进行质疑。通过不断地质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中处处有问题可提。 最后是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 。当学生明确了质疑的方向,通过正确迁移,已具备了一定的质疑能力,但有时学生的质疑涉及面广,甚至有的问题根本不着边际,听起来就显得“多而杂”。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哪些问题不着边际。通过对提问的筛选,让学生明确质疑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使问题变得“少而精”。同时对一些关键问题,如果学生没提出来,教师也可自我设问挑疑,不断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养成自觉质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教学的相关环节上。当然,我们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不是为怀疑而怀疑,更不是要怀疑一切,而是要克服唯书本至上的盲从心理,以培养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当然,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师生长期共同努力。学生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在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让创新从质疑开始。二、在发散中扩展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有外形相似的发散,内质相似的发散,外形相似内质不同的发散,外形不同内质相似的发散;纵的方面的发散,横的方面的发散,逆的方面的发散等。语文教学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发散思维中扩大思维活动的空间范围,有利于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在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扩大学生思维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毛泽东同志反动党八股一文说:“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琴呢?”这里运用的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据此,可以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对一些成语进行迁移训练。如有的学生对成语“异想天开”词义的翻新是: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合实际。在当今时代,这个成语应该赋予新的内涵。试想,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多少成就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异想天开,经过努力、发现、创新而获得。古代伊朗人幻想有一种会飞的地毯,坐在上面,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而今这个幻想变成现实,飞机上天,卫星凌空。异想天开,并不是件坏事。相反,如果因循守旧,人类将无所进步,社会就停滞不前。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朱自清背影表达了一种父爱之情。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背影”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写出内容不一、主题不同的“背影”来。有个学生背影习作是这样写的:“那是1994年美国足球世界杯决赛,意大利和巴西的点球大战。点球线上,站着一名运动员,他是谁?后脑勺扎着一根马尾辫子,宽松的运动服赫然印着号码“10”字。他就是老将罗伯特巴乔。只见他移动脚步,一个小跑。背影晃动着,马尾巴辫子在脑后随着跑动不停地摆动,像是撩拨观众焦灼的心。巴乔抬起脚,往前一个劲射,打了个高射炮。他低下了头,双手捂住脸,楞在那里。”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发散思维,探寻到具有创新意识的妙法,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之目的。三、在观察中培养联想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可以说合乎情理的联想,本身就是创新。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怎样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精于思考。要经常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并认真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其内部规律,抓住其本质特征。这是联想的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握事与理的联系点。事与理的联系点,是思维的凭借,联想的桥梁。 以下是一篇材料作文题,请学生展开联想: 茉莉、米兰,香气袭人,但不够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却少了些馨香;玫瑰虽是色香俱佳,可又浑身是刺人们对这种现象常有不同的联想,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想。请你结合自己或周边生活的实际,或述说由此而引发的联想。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事物的特征是:美是存在的,而不完美也是客观的,人们所谓美的事物,并不都是完美的。 接着,这个学生展开联想:“让我们翻开史册,看看历史是如何对待不完美的。张飞是一个主将,刘备不因他莽撞而舍其勇猛;李白是诗仙,世人不以其纵酒而恶其豪爽;罗斯福是美国一代伟人,美利坚人不会由于他的残疾而不投他的总统的票。任何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美与不完美并存。关键是看其主流,看其本质。分清主流和支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正确地看待一个人。评价一个人, 合理任用一个人, 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智慧。 这就是人尽其材,物尽其用。” 这篇习作的作者,具有一定的观察力,析得材料的本质意义,进而联想到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使分析到的哲理和联想到的形象统一起来,避免了不合事理的想入非非,使联想成为析理的有力手段,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四、在鉴赏中培养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感受、体验和认识。鉴赏是创作的继续,是艺术的再创造。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任何艺术都是以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学形象以语言文字作为雕塑材料。文学鉴赏,要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作品的形象加以联想和想像,不断地再现它,充实它,发展它。学习王之涣登颧鹊楼一诗,如拘泥于文字的意义,那只不过是白日下山,黄河入海而已。但如果运用自己登高远望、观看落日的经验,进行再创造,就能构成一幅旷达雄浑的画面。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形象,得到真正的审美感受。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是我们在良莠不齐的文学世界中阅读时的航标灯。如果阅读文学作品没有正确的目的,往往忽略其思想性和艺术特色,而去追求离奇的情节,寻找感官的“刺激”,这种阅读不但没有任何价值,还会损坏学生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的形象,通过个别概括一般,蕴含隽深的社会生活的哲理。况且,文学是语言艺术,作品通过种种描写方法,去刻划形象。鲁迅药里的花圈,不是孤立的、平平常常的花圈,作者赋予深刻的社会意义;莫泊桑项链中的项链,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还是一条重要的线索。这些都要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观,才能认真阅读,仔细品味,获得美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而正确的审美观又在品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了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才能准确地评论形象,评判人生,才能执着地热爱生活,勇敢地创造生活。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一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在鉴赏中进行形象的再创造;二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在鉴赏中获取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