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_第1页
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_第2页
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_第3页
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_第4页
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1 普 通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目: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 学 院 经济学院 学生姓名 潘杰 学 号 0112061 专 业 国民经济管理 届 别 2015 届 指导教师 杨为燕 职 称 讲师 二 O 一五 年 五 月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2 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 学生姓名 潘杰 专 业 国民经济管理 学 号 0112061 指导老师 杨为燕 职 称 讲师 所在学院 经济学院 诚信承诺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 我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在本人的毕业论文中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 学生(签名): 潘杰 2015 年 5 月 8 日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3 摘 要 城市化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 、 科技 、 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社会经 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 一开始先介绍了一下我选择这个论文题目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对 国内外文献综述 的理解和分析, 介绍了城市化与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整理引导下面章节的分析。然后运用前面的原理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框架。从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出发,对我国发展现状、约束因素以及发展机遇进行分析。再者在对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新型城市化模式: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前提下,采取集约型发展道路。 最后,论文从人口布局、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等方面提出我国新型 城市化模式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中国国情 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模式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4 is to a on of is s of my of of of of to of to of a of of s in of to s in in of of s of 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5 目 录 1 导论 . 1 题的背景及意义 . 1 题的背景 . 1 题的意义 . 1 内外文献综述 . 2 内文献综述 . 2 外文献综述 . 3 究思路 . 3 究方法 . 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 5 市化 的内涵 . 5 市化发展模 式 . 5 市化发展模式内涵 . 5 市化发展模式类型 . 5 市化发展模式的规律性分析 . 7 3 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现状 . 8 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 8 域间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 8 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 8 国城市发展机遇 . 8 小城市综合发展空间巨大 . 8 市工业化成长空间巨大 . 8 业发展促进城市化成为重点 . 9 4 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构建 . 9 国城市化推动因素 . 9 业发展提供了城市化初始动力 . 9 二产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 政策对城市化进程影响明显 . 12 国城市化约束因素 . 12 市土地利用问题 . 12 资源问题 . 13 源问题 . 14 境污染问题 . 13 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构建和运行机制 . 13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16 论 . 16 于 “新型城市化 ”合理利用的政策建议 . 16 全 城乡统筹发展制度 . 16 善 集约型资源利用机制 . 17 进 产业协调发展 . 17 立区域间的互惠互补的协调发展关系 . 17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6 参考文献 . 17 致 谢 . 19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1 1 导论 题的背景及意义 题的背景 城市化也叫做城镇化,是指随着国家或者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国约有 14 亿人口,至少将会有 10 亿城镇人口,只有均衡布局更多的大都市区,建设更多的大都市区,才能使中国的人口相对均衡分布。 但是,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伴随着各种不利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社会方面,住房紧张 、 就业困难等一列问题都孕育而生。因此,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是大有必要且迫在眉睫的。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中等,速度快。 所以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因此 我选择了 “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 ”作为论文选题,研究如何从人口转化 、 产业调整 、 工业发展 、 科技进步以及文化交 流等方面来提高城市化水平,为相关的机构部门提供决策依 据 。 题的意义 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在现实和学术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 , 中共中央在 80 年代对大中小城市发展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在 80 年代末期又着重提出了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的发展方针,紧接着在 90 年代又给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目标: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大城市人口压力,发展大城市的引导能力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地发展中小城市。城市化的健康蓬勃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国家对于城市化建设抓的很紧也 很重视,但是制度方面的改革还是相对脱节,在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方面还是不够清晰。大部分城市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道路,而是简单地模仿复制其他城市的发展道路,这种粗犷的发展方式使得城市发展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现有的研究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2 大多数是专家学者 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研究 ,很少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化发展问题的探讨。因此本文在结合城市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全面透彻的分析框架,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城市化发展进行深入探索。 内外文献综述 城市化模式是地区城市化发展各个方面的框架组成,也是城市 化理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有的这些文献对城市化发展上得出的规律和经验以及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了归纳总结,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内文献综述 刘传江、简新华( 1998)在对国外的城市化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分析后,提出了四种城市化模式:同步型城市化、过度型城市化、滞后型城市化以及逆城市化,并且对这四种城市化模式的特点及缺点都进行了分析。胡月英、赫世绵( 2002)根据城市化的规模大小和发展形态,对不同的城市分类出聚集型城市化和扩散型城市化两类模式。仇保兴( 2005)则根据政府与市场在城市化 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大小讲城市化分为三种:市场主导型、自由放任式和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模式。 国内学者李继峰 ( 1999) 等人认为城市化发展模式与城市化发展战略两者具有本质关联。王成新 ( 2010) 等认为城市化发展模式仅仅是明确了城市化的根本内涵,但两者并不是同义词 ,并且着重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曹宗平 ( 2010)在他的中国城镇化之路中 认为城市化发展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城市化发展包括了城市化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以及发展政策;狭义的城市化发展仅仅指城市化发展的途径,相对显得不全 面 。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 的影响 进行了研究。其中部分学者通过分类比较和个案研究对国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李仙娥、刘惠敏 ( 2013) 以二战为时间界限将城市化发展模式分为先行国家模式和后发国家模式。仇保兴 ( 2006) 依据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对城市化的作用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将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分为三类,即市场主导型、自由放任式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仇保兴还在多本著作中提出了和谐与创新并存的城市化发展要求 。个案方面,高强、李冈 原、金元欢和王剑、李瑞林和李正升等通过研究英、美、日、韩等国的城市化发展,在概括了城市化发展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3 的特点之后,指出 了 其中的弊端 。 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外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对城市化的研究相对国内较早,早在城市刚刚出现的时候,西班牙的赛达 ( 1867) 就创造性地提出了 “城市化 ” 的概念。 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发展进入新的时代,也激发了各领域对于城市化发展的新研究,当然当时的研究也仅仅有限 地 触及城市化发展问题,但也出现了几项重要的著作,亚当 斯密形成了地 域分工理论而杜能 ( 1826) 形成了区位理论;经过二战的洗礼之后,之前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开始了自身的城市化建设,但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城市化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却再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诺瑟姆 ( 1979) 提出 “S”型曲线 ,主要研究体现社会经济变化对于城市化的联系 ,金斯利 戴维斯 ( 1962) 提出 线 则研究体现了人口的转移对于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对城市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这就 导致 了 城市化发展 的 问题:人口激增、城市化发展落后于工业化 和 经济发展不协调。 总的来说国外研 究相对较早且水平较高。国内的城市化研究缺乏创新性,对国外研究存在着盲目崇拜,偏重于研究现实遇见的问题,而忽视了整体的城市发展以及未来的城市发展。 究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城市化发展,本文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法,并结合现如今我国国情对其提出了建议。全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国内外以往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进行回顾,总结各自的有点和不足。 人通过对城市化内涵的透彻分析,分别介绍了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分类研究,对各类模式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对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 了较为详尽的归纳总结。 过对海门等地区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针对各地区差异,各历史阶段差异进行分析。 据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适合我们城市化发展的新型模式。 城市化建设是一个全方面的过程,城市化发展涉及社会、经济、制度等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4 多个方面,城市化发展模式主要研究各模式的组成部分和运行机制。根据城市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城市运行机制。城市化发展模式 研究 思路如图 图 市化发展模式 研究 思路 究方法 本文在借鉴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的情况下,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笼统的来说就是通过对资料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于所研究问题的新认识新看法。本文通过图书馆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对其他学者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概括总结,深入了解了城市化研究进程,对我国城市化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 ( 2)统计分析法 。 统计分析法就是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发展趋势,从而对事物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有把握的规划。 ( 3)案例研究法 。 案例研究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经典案例的研究分析,收集数据资料,更直观真实地的了解事物,从而进 行分析判断。 ( 4) 系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方法 。 系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方法与哲学中整体性和重点性的研究方法有类似之处,就是在通盘考虑问题的同时,分清楚重点,但又不能忽视细节。而细节恰恰是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忽视的。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5 2 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市化 的内涵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 经济发展 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直观地反 映 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因为城市作为 经济 、 政治 和 文化中心 ,能相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市化发展模式 市化发展模式内涵 城市化发展具有复杂性与多面性,因此城市化发展模式研 究必须多方面多角度 地进行设计。 国内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开始了对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但对于城市化发展模式并没有 规定 统一的内涵。通过对中外众多学者的综合研究 , 我国著名学者盛广耀提出了总结性的定义:简单地来说城市化发展模式就是国家或地区实现城市化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对国家地区实现城市化所采取的方法 、 措施 、 政策的总体概括。 市化发展模式类型 依据不同的标准,城市化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划分标准与类型如表 示 。 表 2 城市化发展模式类型 序号 标准 城市化发展模式类型 1 城市化与工业化、经济发展关系 同步型模式、超前型模式、滞后型模式 2 城市化主导力量 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 3 城市化发动主体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4 城市化动力机制 拉力型、推力型、内生型、外生型 5 城市历史及发展条件 先行国家模式、后发国家模式 6 城市化空间表现形式 集中型模式、分散型模式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6 7 城市化规模结构 小城镇模式、大城市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大中小城市相结合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盛广耀城市化模式及其转变研究整理。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具体内涵: ( 1) 同 步型 、超前形和滞后形 城市化发展模式 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之间有重要的关系。作为城市化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工业化促进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靠拢,非农产业的转移也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因此同步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三者的同步协调发展。 同理,如果城市化超前或者滞后于工业化于经济的发展速度,那么就是超前 型 发展模式和滞后 型 发展模式(见表 表 三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一览表 模式 城市化与工业化、经 济发展的关系 特征 代表地区 同步型城市化 发展模式 速度同步,质量一致 符合 城市化自然演进规律;人口增长、转移与经济发展一致;社会协调发展 发达国家 超前型城市化 发展模式 速度超前,质量落后 不符合城市化自然演进规律;人口增长、转移超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失调 拉美地区 滞后型城市化 发展模式 速度滞后,质量不齐 不符合城市化自然演进规律;人口增长、转移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不平衡 中国 资料来源:根据以下资料整理:付春 J2009(24):168.;盛广耀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15 16. ( 2) 政府主导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和市场主导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进行资源配置的主体是谁(见表 。 表 场主导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模式 资源配置 主体 特征 代表地区 市场主导型 市场 生产要素能自由流转,但会因市场 “失灵 ”产 西欧、日本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7 城市化发展模式 生配置失衡和低效 、拉美 政府主导型 城市化发展模式 政府 生产要素流动受政府控制,易造成城市化发展偏差 改革开放前及初 期的中国 ( 3) 自上而下城 市化发展模式和自下而上城市化发展模式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城市化发展模式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城市化的发动主体是谁。自上而下城市化发展模式是由政府作为主体,政府在城市化发展中扮演主角,这在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常见,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具备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 在自下而上城市化发展模式中,城市内部力量推动城市化发展,民间力量再次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潮流中,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城市化发展相对的更倚重民间力量。市场经济规律下的民间力量在生产要素分配中扮演着主角(见表 表 自上 而下城市化发展模式、自下而上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不同 模式 宪法秩序 供给主体 动力机制 政府角色 人口转移 投资主体 自上而下城市 化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 政府 外力拉动 强制性的完全政府 计划内永久转移 政府 自下而上城市 化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民间力量 内力推动 基于民间制度创新的供给性政府 以收益预期为标准的自发转移 民间力量 市化发展模式的规律性分析 本文从两个方面介绍城市发展模式规律 : 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内在制约规律 。 ( 1) 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1) 历史告诉我们,城市化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具有自身发展速度的上限,而经济发展水平则没有。经济发展了,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高了,城市化水平也相应 的 得到提高。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发展,而城市化发展则反 映 了经济发展水平。这样紧密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8 联系的两者如果不能协调发展,那么必将造成社会发展的失衡。 2)城市化发展具有阶段性。上面刚刚提到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因此由于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同理城市发展肯定也具有阶段性。相对于经济发展规律,城市发展也必定会经历由开始到加速到巅峰到衰落 的过程。美国地理学家纳瑟姆由此将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开始阶段 、 加速阶段 和 停滞阶段。 3)城市化的聚集规律。城市,通俗 地 讲就是人口的聚集 、 生产要素的聚集 和 生产方式的聚集。有经济学家指出:城市的发展使得人口 、 产业开始聚集,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的繁荣自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 2) 城市化的内在制约规律 我国著名学者姚世谋提出,有六个因素在城市化建设中存在重要影响:地形地貌条件 、 城镇空间结构模式 、 水资源 、 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 生态环境和 自然环境。这六个因素基本上都是从城市所处的发展环境进行的分 析,当然这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这六个因素之外,人口素质 、 经济政策等也或多或少影响着城市化发展。 3 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现状 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域间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得力于国家政策,东部沿海地区较早的对外开放使其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同时,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技术水平较高,单位能源消耗相对于中西部要低很多。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这种不平衡的区域发展。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了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实行 “ 先富带动后富 ”“ 允 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的政策,现阶段我国发展政策相对的侧重于东部沿海,因此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 水平 明显 高于 中西部 ,见表 是从大部分年份来看,中西部的城市化增长速度要快于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这是因为东部地区发展较早,城市化的基础较好,目前已经趋于成熟,见表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9 图 东、中、西部代表省份的城市化率变化趋势 图 东、中、西部代表省份的城市化增长率 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在快速发展的政策要求压力下,又局限于人口匮乏和 技术缺乏,许多城市都盲目地选择粗犷型发展方式。这种仅仅局限于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 方式 实质是一种单纯追求数量扩张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粗放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发展单纯的追求规模与数量的扩张,这样的发展几乎完全忽视了对于质量的要求。城市建设方面,由于追求所谓的政绩,部分城市也开始疯狂圈地,这就是 “ 圈地浪潮 ” ,大肆建设开发区,建设用地急剧增长且造成了土地大量荒废。这种发 展 模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使得进一步的城市建设受到阻碍。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10 国城市发展机遇 中小城市综合发展 空间巨大 根据历年的城市竞争力报告分析,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中,上海、北京等特大型城市处在最顶端,而像苏州、杭州等城市却是最具竞争力的,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已成为中国城市的主体力量。但是中小城市缺乏竞争力,特别是小城市,竞争力实在薄弱。在我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中明确提出要协调发展各类型城市,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补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小城市将会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点。 城市工业化成长空间巨大 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很大一部分城市 还只是 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这部分城市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这 些城市也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动力。而对于拥有丰富资源的城市,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其发展前景将格外乐观。 农业发展促进城市化成为重点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仍旧是一个农业国。对于一个拥有 14 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来讲,农业发展对于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为城市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农业发展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城市生产建设中的人口给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共中央不止一次的强 调 “三农 ”问题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体现了农业发展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4 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构建 国城市化推动因素 农业发展提供了城市化初始动力 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海门市由于自身所占面积很小,农业的发展对海门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从 2005 年到 2014 年,海门的城镇化率从 长到了 见图 城镇化率的增长说明了农村人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11 口向城市迁移。这些 “农村人 ”进入城市生活,为海门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图 海门 市城镇化率变化趋势 第二产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第二产业笼统地来说就是工业,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工业建设进入全新时代,第二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加,第二产业对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体现。在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主导产业、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空间都有着不同的表现,见表 表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空间结构转变 工业发展阶段 主导产业 城市化进程 经济空间 前工业化 农业为主 主要为小城镇,规模小,职能单一 小范围的经济活动封闭循环 工业化初期 劳动密集型轻工业 为主 初步形成城镇等级体系,优势区位发展为增长极 向中心城市聚集为主 工业化中期 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为主 工业化后期 技术密集型精加工业为主 形成比较合理的城镇体系,出现城乡边缘区 中心城市向边缘扩展为主 后工业化 高新技术密集型为主 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出现,城市联系网络较完善 结构均衡,相互作用持续、稳定、均匀 资料来源:杨波 对上海市的实证考察 D华东师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12 范大学 ,2005:10. 我们就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分析,江苏大部分城市的发达程度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领先 水平,其中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及吴江市这五个市的综合实力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通过对这五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见表 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 的占比微乎其微,第二产业占比都差不多有 60%。 表 2014 年江苏五市的三次产业比重 城市 全国综合实力 百强县市排名 三次产业占 重(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昆山市 1 阴市 2 家港市 4 熟市 7 江市 9 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2015 年) 政策对城市化进程影响明显 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严格实行由政府调控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政策对于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比较明显。我国政府多次对城市建设进行统筹指导,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根据前面对于城市化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城市化发展具有规律性,顺应了这种规律的政策有助于城市化发展,但是背弃了这些规律的政策则会对城市化发展造成阻碍。 国城市化约束因素 同城 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一样,资源环境也成了城市化发展的约束因素。下面就让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了我们的城市化发展。 市土地利用问题 土地需求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13 城市化发展所导致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侵占农业用地。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建设面积不得已需要扩张,直接导致农业用地被侵占。根据国土资源局的公告:我国 2010 年的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加起来总共占了我国建设用地的 60%以上,十多年来这一比重还在不断增加。这项数据直观地 反映 了城市化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 土地利用的供需矛盾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人 口也是相当的巨大,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两者也产生了难以调谐的矛盾,土地的利用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是现在,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未来我国的土地资源将进一步表现出 “缺货 ”的窘境。这就要求不管是政府、开发商还是普通百姓都应该学会如何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土地资源很紧张,但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仍存在不少问题。城市建设对于土地的巨大需求导致一些城市进行盲目的建设扩张,并且扩张速度惊人。另外,由于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了城市,大量的 农业用地处于闲置状态,又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导致土地荒废。在未来的城市化建设中,必须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化,在控制城市用地的同时,充分利用农村土地,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水资源问题 城市化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我国淡水总量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资料显示,我国用水量主要集中在农业用水,也是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工业用水 量的 不足,可想而知城市用水相对 而言更 短缺。 水资源利用的供需矛盾 俗话说 “人是水做的 ”,而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如 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设使得水资源压力越来越大,水资源匮乏也就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总量客观,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6%的淡水资源总量需要供养近 20%的世界人口,水资源所带来的约束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非常明显。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14 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存在着漏洞,最主要体现在利用率低下,水污染问题以及过度开采地下水。有限的水资源慢慢地已经不能承载城市发展的压力,因此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 要 注重城市的 “绿色发展 ”。 能源问题 城 市化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能源是工业发展的血液,也是城市化建设的必需品。城市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充足的能源资源支持。 从政府统计的有效数据来看,早在 09 年我国工业发展所消耗的能源就已经占了能源消耗总量的 70%多,可以看出,工业是能源消耗大户。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工业消费与建设消费对于能源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能源的供需矛盾 中国有 1145 亿吨的煤炭储量,但是储采比只有 33。 2011 年中国的原煤炭产量达到了 吨,占了全世界的将近 50%。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煤炭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不可持续性令人堪 忧。由于技术、生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煤炭供应量已经远远跟不上需求量,我们这种滥用资源的发展方式已经无法保持稳定。这种需求矛盾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间接地制约了我国城市化发展。 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处在能源严重短缺的处境中,但是更为严重的是在能源利用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工业方面,粗犷的生产方式直接导致了 “大投入,低产出 ”;在建筑方面,建筑能耗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此外,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对于煤炭的低效率使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量浪费,还有,大量使用煤炭的恶 劣结果就是环境污染。 在未来,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倡导循环经济,走低碳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15 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建设以及居民生活质量。 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构建 和运行机制 在资源日益短缺 、 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集约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是 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 所说的城市化模式发展道路,新型城市化模式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同的 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加上每一个城市发展的道路上都会遇到不一样的复杂问题 , 所以新型城市化机制应包含以下四方面:动力模式、组织模式、协调模式及创新模式。 动力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对于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的模式研究;组织模式就是对整个城市发展的组织结构的模式研究,主要研究如何简化同时又能使城市高效运行;协调模式就是要协调城乡发展,工农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发展的模式研究;最后,创新模式就是在分析以往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适合实际发展的意见建议。 我觉得现阶段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调整优化经济发展结构需要一个 新的城市化模式作 为载体。 从生产的角度看,现在要调整转变需要 更多地 依赖第二产业,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低。其次中国经济过多 地 依赖出口,而不是依靠需求与消费。要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也得靠城市化。 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框架如图 示。 图 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框架 根据上述对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框架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组织模式和创新模式主要是强调组织主体和创新主体的作用,主要是在决策、管理方面进行建设制度、管理执行、调节改善。政府及科研机构构建创新的支撑和平台系统, 在政策方面鼓励其他主体进行创新与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和谐的组织关系,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基层组织参与性。另一方面动力组织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16 和协调组织通过对主体行为产生完善制度和良好的管理形成合理科学的动力状态和协调状态,强调了两者的支撑作用。各城市、地区通过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另一方面,在产业发展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高端工业、大力扶持兴新产业三者结合促进产业结构协调。 这四个 模式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程度的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而这四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 、 相互作用的,只有把这四者有效地联 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健康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前面章节的分析,由于城市化的复杂性和全面性,城市化发展模式应该结合城市发展实情。通过前面我们所说的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遇见的诸多问题,再联系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组成及运行机制,本文认为应该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着手,有效率地推动城市化发展模式改革。 论 城市化道路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无论是哪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 情况,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