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正式引用,须自行核实】.doc_第1页
【如正式引用,须自行核实】.doc_第2页
【如正式引用,须自行核实】.doc_第3页
【如正式引用,须自行核实】.doc_第4页
【如正式引用,须自行核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正式引用,须自行核实】陈素院长的口述校史学生记者 李冬冬 张祥全 欧韦妍 孙 斌一、采访时间2011年5月30日。二、采访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三、人物简介陈素,女,广东普宁人,1953年10月出生。研究员,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硕士生导师。成功地筹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成功地组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信息中心。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副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兼信息中心主任。现主要社会兼职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医药类)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研究会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兼理论学组组长、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专家、广东省高教信息网络协会副秘书长等。从事教学工作几十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担任不同层次班级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培养研究生6名,主持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精品课程。2006年带领的优秀团队争取到新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计算机课程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名额14个,教材达16部。近3年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教学论文5篇;主编教材5本;在研教学科研项目9项。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技术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四、采访记录记:院长,请问您是什么时候进入广中医工作的?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信息学院的发展历程吗?述:我想大概遵循这样一个思路,先从信息网络筹建开始,到成立信息技术学院和信息中心这个过程,再讲一下学生工作,管理,教学等方面的情况。我1986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计算机中心工作。当时学校配置了一台小型机,我就负责这台小型机的操作系统的管理和硬件的维护。1987年,学校给同学们上机用的都是APPLE II的微型台式机(不是你们现在说的Apple),地点就在现在的三元里校区办公楼的二楼。后来有了一台IBM的PC机,挺宝贝的,当时的微机主要用于打字和科学计算,不像现在PC机上运行很多应用程序。我们学校硬件的更新换代也可以说是计算机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当时的计算机中心是个教研室设置,学生若是选修计算机基础课,就由计算机中心老师来上,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也没有校园计算机网络。为了进入“211工程” 高校行列,学校在1996年11月15日成立了信息网络管理中心筹备办公室(简称网管中心)。网管中心发展大体经过以下阶段: 2白手起家网管中心成立了,仅仅是有了个机构,没有地方,没有人员,更谈不上其他工作条件。1996年12月,从学校计算机中心抽调我作为网管中心负责人。刚开始我不太同意,认为在大学里面当个老师是最好的,自己有家庭,有孩子,上班时候给学生上课,下班回去照顾孩子,对筹建网管中心这份工作没兴趣。但最后我还是服从组织安排。既然如此,就必须努力,一定要成功。这才有了后来可以在我的简介中写上“成功地筹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成功地组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信息中心。”当时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网管中心,所以虽然很累很忙,但是也很开心。校长办公室主任马定科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和帮助(马主任现在是关工委的常务副主任)。因为没有场地,只好与原校办档案科人员一起,三人挤在一间仅12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办公。捡了一张破旧学生桌,找了一部其他科室早已报废了的有故障的286电脑,经维修后作为办公设备。此后,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一个月后作出了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初步规划,接着再经过大量的调研,于1997年5月初制定出了“校园计算机网络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措施”,并根据有关专家和领导的意见,及时作修改和提供多个可选择方案。同时开始设计广州中医药大学主页。当时没有大学城校区,马主任说你自己找地方呀,你觉得哪个地方闲置、合适,你就想办法要。1997年7月的时候,在校办马主任的正确指3导下,争取到原三元里校区办公楼二楼约75平方米的网络机房及办公场地,增加了2名工作人员。同年10月,办公室和机房正式启用,接着在校长办公室范围内建成一个Windows NT局域网。1998年6月3日,校园网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了广东省教育科研网专家组和校内专家的论证。下半年,启动校园网一期工程。工程包括办公大楼综合布线,总共铺设225个网络端口;购置校级领导及党办、校办领导的电脑及配套设备;购置网络中心的互联设备、服务器、软件系统、通信线路、开发应用软件等等。1999年初,启动广州中医药大学“九五”期间“211工程”必要的基础条件建设项目计算机网络中心,我为该项目负责人。1999年3月24日,校园网一期工程建成。校园网通过64KDDN数据专线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华南地区接点(华南理工大学)联通,与国内各大网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互连。实现了办公大楼用户局域网上网,同时开通12对校内分机电话线路和4对市话线路供其它大楼及家庭用户拨号上网。校园网提供有WWW、DNS、E-mail、FTP、账单查询等服务;同时进行中医百科全书、网络办公与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工作。5月28日,学校举行校园网开通仪式,同时宣布正式成立信息网络管理中心。该中心作为学校的二级机构,聘任我为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副主任。同年12月28日,校园网第一期工程通过了广东省高教厅和 4省教科网专家组的验收。到1999年底,联网计算机数100多台,局域网与拨号用户数共200多户。在艰苦的日子里,没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没有一定的毅力是不能够走到今天的。为了鼓励自己,我提出“服务奉献,开拓创新”的服务宗旨。快速发展1999年7月至2000年1月,通过大量调研及多次修改,制定了校园网二期工程建设方案。工程建设包括教学区国际楼、实验楼、中药楼、图书馆、针灸楼、编辑楼的光纤、室内结构布线敷设、教室楼的光纤敷设及网络系统集成工程建设。2000年3月,正式启动校园网二期工程建设。光纤和布线工程先期施工,至7月中旬,共敷设光纤4000米,局域网网络端口856个。9月底网络设备到位,开始对服务器、各大楼交换机、拨号线路扩容进行安装调试及系统集成,国庆节后二期工程全面开通,拨号线路扩容至32路。2000年4月,校园网出口DDN专线从64K 提速到128K。校园网二期工程完成后,主干网采用快速千兆以太网交换技术,网络中心与各大楼用光纤星形连接,各端口100兆交换到桌面,联网计算机台数每年迅速递增,全校95%教学及管理单位能通过校园网与Internet连接。为学校的教学、医疗、科研构建了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2001年初,推出校园网第三版主页,新增“在线视频点播”、5“音乐在线”等栏目,同时开通“广州中医牡丹园BBS”站点以及“走进校园”栏目,为广大师生构建了学习、生活、文娱平台,提供师生自由交流空间。此外,以图片新闻为主,及时报道校内外新闻动态,如李岚清副总理视察省中医院、校庆各项庆祝活动、GLP实验室工程验收会议、省中医院门诊大楼奠基仪式及拜师仪式等等的数码拍照、摄像及光盘制作。2001年5月,将校园网出口由原来的128K提速到2M。同年9月又重新开辟一条网络通路,校园网通过10M出口与电信宽带网相连,大大加快用户上网速度。2001年6月1日,校园网二期工程通过广东省教科网专家组的验收。随着二期工程局域网的开通,入网用户数猛增。至2001年底,联网机数800多台,局域网与拨号用户数共500多户。2001年12月,制定校园网第三期工程建设方案及预算。三期工程包括设备楼、动物楼、护理楼及教工食堂(工会所在地)等业务用房7栋,学生宿舍12栋,教工宿舍23栋和培训中心大楼的光纤敷设、室内结构化布线及网络系统工程。2002年1月17日,我校校园网第三期工程建设方案通过校内专家论证。2002年11月,完成教室楼网络光纤及布线工程,所有多媒体教室能通过局域网开展网络教学。至2002年12月,联网机数近1000台,局域网与拨号用户数共600多户。增加了网络办公与信息系统、中医百科全书、网上电视直播、公共任选课系统、图书 6馆数字化系统、网络教学应用系统(教学资源库)、建设了中医内科学网络课程及计算机系列网络课程等应用服务。2003年4月,计算机网络中心作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学科“九五”期间建设的子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的验收。专家们对我校的计算机网络建设成效以及教育技术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验收结论为“优秀”。2003年4月,学校决定以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为基础组建信息技术学院。同年7月,任命我为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同时负责广州中医药大学“十五”期间“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作。2003年10月,由中国教科研网赛尔网络有限公司投资承建的校园网三期工程(即宿舍区宽带网络工程)顺利完工。工程敷设光纤1万米,将校内教工宿舍区(约1000个信息点)、附属医院宿舍区(约1000个信息点)、学生宿舍区(约9000个信息点)用带宽接入校园网。截止至2003年12月,校园网注册用户数已超过5000个,办公楼及教学区局域网联网计算机数已达1000台左右。在校园网上运行的主干和桌面交换机有38台,服务器有12台。实现跨越2003年1月,我校成为进入广州大学城的10所高校之一。当年10月18日,我校大学城校区开工。12月,学校成立了大学城校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小组,主管副校长陈英华担任组7长,我为副组长,负责整个大学城校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小组完成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和信息化管理运作模式的研究,为实现校园网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提供了有利的依据。2004年6月29日,紧跟广州大学城建设的步伐,建设我校大学城校区网络基础平台,正式启动我校大学城校区校园网第一期工程建设。工程覆盖办公楼及生活区共15栋大楼,共建信息点11701个,其中1405个将作为日后无线网络终端接入点。大学城校区与三元里校区通过两对裸光纤2G高速直连。8月14日大学城演练时食堂一卡通网络线路顺利开通,9月初(开学前)一期工程顺利完成,使我校成为广州大学城首批通网的高校和首间贯通一卡通网络平台的学校。12月15日,我校大学城校区第一期建设网络平台通过验收。2005年7月14日,为更好地开展全校性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方便与校内外其他单位业务联系与交流,学校决定成立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中心。信息中心与信息技术学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06年1月16日,大学城校区第二期网络系统工程建设于开始施工,3月10日建成。覆盖教学区和生活区共21栋大楼,建设信息点达2.4万个。二期工程于2006年6月28日通过验收。记:是因为有这个信息中心才开设了这个学院的吗?述:哦,不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觉得必须有这个学 8院来招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才开设的。当初是有个这样计算机专业,是大专,放在基础医学院的,课程由计算中心在负责的。也就是说,1999年,计算中心是在基础医学院的教研室,网管中心是一个独立的处级单位。后来就为了资源共享,才组建学院的。信息技术学院,是个教学单位,开办计算机专业课,又管全校计算机基础课,还负责了全校的物理课。同时又要作为学校信息化管理的一个机构,包括网络,电教,一卡通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资源共享而考虑的。我对教职工和学生提出 “厚德博学、追求探索”的要求(或者是定位)。我们的行业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行业,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要有兴趣做事业,有一个追求的目标,不断地研究探索,跟踪前沿的技术。记:我们知道您做过很多关于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请问您理想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那现在的教学模式您认为还有什么改进的地方? 述:可能我的教育理念比较独特。后来发现,现在的教育改革思路我20年前就有了。20几年前我就是觉得小孩应该这样去教育。每次你们入学的时候,我就会跟你们说,到了大学,你们就应该抛弃过去一些学习方法,方式,观念,应该是主动地,创新地,研究性地去学习。到今天为止,网络在提倡资源共享,也就是在提倡: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协同性学习。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9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先要培养兴趣,然后让学生去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像在中小学,一直在高考指挥棒下的学习模式。要学会自觉,不要等老师来讲,然后再来记,再来学习。要有一种协同学习的理念,其实协同学习也就是一种团队精神的培养,这在西方国家早已经有了,团队精神是西方国家最注重的,这就是教育思路或理念的问题了。其实,进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学习思维,学习能力,学习将来如何面对人生每一阶段的挑战。记:这几年学院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那么其就业前景如何,学生的就业渠道怎样?您对此有何看法?述:有很多的就业渠道。大部分从事IT行业。因为这个行业在目前三五年之内应该还是个比较好的行业,求方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对这方面的人才要求还是比较多的,当然是指那些有能力的人才。有的学生就算是去到其他行业,他做的管理还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为他在编程、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肯定会比别人强些。即使在就业形势不大好的情况下,我们的就业率还是会达到百分之九十多,其中有两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而且考研的录取数不少,质量也很好。这个专业目前来说,至少在我卸下重任之前的这个时间段,就业形势还是很好的。实习的形势也很好,很多单位都会过来要学生,甚至供不应求。刚开始我是要去发动大家包括个人的资源和工作上的资源来接收我们的实习生和毕业生,也号召全院的老师们一起来做 10这个事情,一起去努力,现在基本上自己能找到,因为整个市场的需求很大。比如我们第一届的一个研究生,他的就业门路很多,他最后选了深圳那个疾病与防控中心,待遇很好,他不一定干的都是纯粹的技术活,而且干一些管理,说的不好听就是打杂的也有,技术管理也有,他做得很开心。今年有一个男生也有很多单位要,和我商量了很久,我就说让他再做一下调研,后来他就去了汇丰银行。有些不想做技术的女生,有的考公务员,有的做管理,专业的基础还是给她们提供了较好的优势,因为毕竟现在无论做管理还是做什么都要用到电脑的嘛。但总的来说我们这个专业目前就业还是挺有优势的。记:我们学院在2008年成立了一个学生创新基地,这是不是您的一个想法或者理念?答:是的,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就是强化实践能力。你别看我管这么多事情,可是,学生的学习,实习,就业,我都必须亲力亲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