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博物馆与拙政园的比较和分析摘要:介绍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概况,对苏州博物馆与拙政园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苏州园林的趣味性,指出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是一次较为成功的中式传统建筑再创作。关键词:博物馆,拙政园,空间,趣味性, 在这三天的实习中,尤其是苏州拙政园和苏州博物馆这一老一新的两个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给我的印象最深!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了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的意境。因地制宜,以水见长;园林景观,花木为胜;庭院错落,曲折变化;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是它的主要特点。而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为建筑最大特点。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偌大一个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极品拙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其风韵,其神采,其姿色浑然一体。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也是一种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的彰显。由于地处苏州传统老城区平江城内,与拙政园仅仅一墙之隔,甚至拙政园中的树荫可以作为苏州博物馆基地的借景,苏州博物馆在建筑立意上力求融入苏州传统建筑之中,但是又尽量避免简单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外在形式的移植。贝聿铭的处理手法是用现代建材,新式的建筑形式描绘出传统意境。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在于苏州博物馆为现代博物馆,功能的巨大差异决定了空间组织方式与苏州传统园林空间秩序相差甚远。一、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矛盾现代博览建筑为公共建筑,面对全体公众开放,决定了博物馆需要有良好的开放性。而与之相适应的博物馆建筑,也应该是能够服务于博物馆的目的、性质、功能和作用的专门建筑。作为现代化的大型博物馆,其完备的公共空间分配应该由服务、陈列、收藏、行政等区域构成。这些公共和半公共空间共同组成了博物馆的主要部分,承担了博物馆收藏、展示和交流的功能。苏州传统园林多为私人园林,私人园林大多包围于院墙之内,景不外露,一墙之隔,两重天地。这决定了园林很高的私密程度,在这一点上与博览建筑的开放性矛盾很大。二、园林意境的表达1.内聚性苏州传统园林依然强调内聚性,着墨于院落,概括起来可以为六个字:内敛、内秀、内涵。内敛就是不张扬,强调私密性,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1) 意识多数隐藏在小巷深处,打开一扇小门,会发现里面是一个大院;2) 用高围墙使内外有间隔,在很小的天地间赏鱼、种花、养鸟,营造一种很自然的状态;3) 体现在萧墙和照壁之上,院外的人很难对院内一览无余,院内的人也很难对室内的情况一目了然。内秀就是“天地容于方寸之间”,山水花木倾慕协调搭配,一步一景、移步换景,非常耐人寻味。内涵就是一草一木,一景一点都有讲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主人的思想、文化、情操。比如砖雕门楼、纱帽厅、雕刻都藏着故事与文化,客厅、照壁、内帷、厢房的布局,不仅考虑风水,还要顾及礼仪;甚至连栽树也是有讲究的“, 金玉满堂”,就是指左边种桂花树,右边是玉兰树;而在后院打一眼井,其寓意是财源不断。苏博新馆最显著的一点,也是最精彩的一点就是将内聚院落这一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苏博新馆的平面以水池为中心,北以拙政园院墙为界,东西南方向为博物馆建筑主题,所有展厅流线均围绕水池布置。再近一个层级,则可以看到另一个层次的向心性组织手法。比如,入口的院落,组织好了大门、售票处以及入口大厅,从而形成一个次公共空间(相对街道界别的公共空间) ,帮助参观者形成一种场所感。西部的展厅则分别由两个中心高阁联系起来,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围绕着它的是一些临展厅和服务用房。双层级的院落营造和层级嵌套,是对内聚性的双重注解和强调,让人在参观过程中不停地接受这种提醒和暗示,从而唤起人们心底对于“中”的印象。身处于方形空间的中心,四方的稳定性和完整感能让人停下脚步,展开思索,这种由感受生成的行为是和博物馆建筑功能相符的,甚至是一个优秀博物馆在藏品之外所期待的。2.有趣性在苏州传统园林中,通常使用对景、借景、漏景、障景等方式来使空间丰富化。对景是指在参观流线的一些节点位置不远处可见范围内的景色,以构成对景。借景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范围之内,借以扩展有限场地内的空间感。漏景是指故意在墙上开窗以漏出墙后之景致,使其时隐时现,造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意境。障景的构思意识来源于“欲扬先抑,欲露先藏”,起着抑制视线而又引导转折的作用。贝聿铭对这些手法是深谙其道。苏博新馆入口大厅层高极高,一通到顶,气势磅礴,正对月门外即是一汪碧水全馆的中心水池,水池对岸是拙政园的白墙和墙对岸的婆娑树荫,白墙之下是贝聿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石片假山,黛瓦粉墙衬出一幅工笔峰嶂,意境高妙,衬映着波光粼粼,倒影中白墙黑瓦,煞是绝美。对景和借景手法在这里被开门见山的运用了。大厅往东西两翼的近端,分别是露天紫藤茶座和莲池,沿着笔直的大道走过去,墙壁上六边形窗洞不时显露出窗外变换着的粉黛青竹,可见而不可速达,按照设计中的参观流线,既可观赏精美绝伦的藏品,亦可观赏不同角度的建筑景观。仿佛围绕着这个水池绕了无数个圈,终究没有绕出个尺度感,只觉得庭院深深而不知深几许。虚实照应也营造出另一种有趣的感觉。门洞后的几株翠竹让人不知后面是墙还是小径;石块假山旁边搭造起紫藤架,紫藤花叶摇曳,洒落碎影和石头相映成趣。在苏博新馆中,玻璃和混凝土成为绝对的主角,而这二者正好也是虚实的绝佳营造者。混凝土的大量使用营造出博物馆需要的大面积黑空间,而玻璃配合各种形式的木格栅的使用,则让光影变得生动。配合植物和水体动物的使用,动静结合。水波微澜,游鱼红鲤穿行于睡莲间,鲜脆声响,修竹翠绿摇曳在清风中。灰白建筑稳稳得矗立于水面之上,心平气和,稳如泰山,让人顿感心境之安稳。苏州传统园林中所体现出来的超然世外,境由心生。三、建筑和景观设计1.整体布局和色调。作为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拙政园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它采用的是传统的院落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是封建社会森严等级制度的产物,优美的园林风光被院墙圈起来只供少数有身分有地位有钱的特权阶层享受。而作为现代公共空间的博物馆新馆面向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当然要有着不同于私家园林的开放,亲和的姿态。这一点可以体现在博物馆的大门设计上,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向内微凹,似乎在鼓励着人们走进。为了使博物馆融入周围的古建筑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种设计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城市肌理上的嵌合。拙政园的整体色调是江南传统的灰白色调,园中除了花红柳绿和碧波荡漾以外屋瓦的灰色和墙的白色就是它最重要的颜色。作为苏州市的地标性建筑博物馆同样沿用了这种承载着深厚历史积蕴的灰白调(见上图)。2植物水景的应用。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同时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与拙政园不同的是苏州博物馆是以展览为主要功能的建筑,植物和水景的运用必须是在满足博物馆展览功能的前提下稍作点缀。在公共空间中恰到好处的加入水和植物,既是对传统园林文化的继承又是对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公共空间的现代设计思想的具体诠释。拙政园以水景和植物为主,而苏州博物馆以水和植物为辅,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3漏窗的运用。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就像精雕细作的剪纸图案,镶嵌在长长的画轴上面。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见右图)。这种移步换景的手法在苏州博物馆的廊窗设计中也有体现,博物馆采用的是更加简练的正六边形,同时出于保温的需要加装了玻璃,但移步换景的作用却丝毫未减弱。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见左图)。4假山照壁的应用。在拙政园,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而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者贝聿铭先生搬来了江南传统民居中的照壁又加上了他根据米芾水墨画得来灵感而独创的石片假山景观。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形容水一点一点漫过石砾,石片从水中浮出的景象“可以是一条线,也可以是任何形态,可以像草原,也可以像沙滩”,而从水面下晕染上来的白色,“好像雾一样”,实在是妙不可言!从这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和景观设计上与以拙政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园林具有相似之处,且联系紧密。但贝聿铭的设计绝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剔糟粕存精华,推陈出新的作品。在我看来拥有地域色彩,人文情怀,传承姑苏文脉气息是拙政园和苏州博物馆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就在于贝聿铭先生在建筑材料、结构细部、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独特创意。苏州博物馆新馆尽可能的采用现代钢结构。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中国传统建筑的老虎天窗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改他,大面积使用了玻璃天棚,观众透过玻璃的折角看到天空,大量采用自然光,节能环保。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这些建筑语言正是对“中而新,苏而新”设计思路的诠释。在处理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贝聿铭并不是简单的堆砌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是将其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民事诉讼委托代理合同
- 2024工程维修合同样本
- 2024种猪销售合同范文
- 2024广告互换合同范文
- 2024个人汽车的租赁合同范本
- 权威借款合同范文汇编
- 2024的进出口贸易合同范文
- 品牌代理合作协议
- 2024小产权房买卖合同模板2
- 2024临时工合同协议书关于临时工的协议书
- 国开(甘肃)2024年春《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4终考答案
- 档案整理及数字化服务方案(技术标 )
- 桥梁形象进度图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 C站使用说明JRC
-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推荐ppt课件
- 角的度量 华应龙(课堂PPT)
- 公路铣刨机整机的设计含全套CAD图纸
- 机器人学课程教学大纲
- 浙江世贸君澜酒店集团介绍
- GHTF—质量管理体系--过程验证指南中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