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是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评价: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 (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前:走上前且:尚且更:再从:跟从) 3、补充并做评价 (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四、赏析课文 (一)内容浅析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捉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8、有人读完*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老妇人真的自愿去服役吗?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10、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确:这是*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11、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 (二)质疑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学生提问) (1)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2)“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4)差役为什么没有抓他呢? (5)作者在故事里充当了什么角色的?面对差役的蛮横他为什么没有劝阻? (6)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心理是什么? (三)深挖主题 1.认识作品的主题 2.认识杜甫 引入望岳春望和*归纳 3生谈文中的捉人与现在的征兵区别来看社会的变迁 4学习*的写法。 五、主旨总结 (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六、尝试背诵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字左右,想象合理。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二 一、 导入 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 2、为什么画像中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 二、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 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并交流 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三、 深入理解课文 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四、 总结与课堂练习 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完成课堂练习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杜甫生平 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2、出示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 壕 逾 邺 戍 惟 妪 衰 应 泣 咽 【逾】 越过【一何】 多么【戍】 防守【附书至 】 捎信回来【新 】 最近 【偷生】 苟且活着【已 】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 】 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妪】老妇【犹得】 还能够【泣幽咽 】(有人)低声地哭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而且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们说可以用句号代替吗?(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妇的无比痛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何理解? 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 3、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 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1、 问:谁在哭?(儿媳) 2、 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 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3)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六、总结 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 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作协议委托合同样本
- 2025至2031年中国有机玻璃化妆品座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数据采集与清洗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代码安全机制与实现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城市规划原理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人力资源经理工作成果展示》课件
- 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
- 2025智能家居安防系统安装合同书
- 2025至2030年中国车载式LED电子显示屏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美式沾塑钢丝钳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WS/T 224-2002真空采血管及其添加剂
- GB/T 4423-2007铜及铜合金拉制棒
- GB/T 18959-2003木材保管规程
-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教材介绍课件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课件
- 诚信期末考试构建诚信考场宣传PPT模板
- 全国电网情况介绍课件
- 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课件
- DBJ50-T-398-2021 城轨快线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工程进度检查评分表
- 《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结构》说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