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拿来主义一、新课导入爱国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代代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与忧虑国家的命运相关。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儿女之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起倾听她的吟唱。(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 (多媒体展示)1、学习诗歌的鉴赏技巧之一:朗读;2、体会诗人忧国爱国的深情;3、分析并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三、检查预习(字音字形、学生展示搜集的材料)1、给加点字注音:疲惫( ) 熏( )黑 隧( )洞 蜗( )行 干瘪( ) 淤( )滩 驳( )船 勒( )进 簇( )新 胚( )芽 挣( )脱 笑涡( ) 绯( )红 迷惘( )2、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我们走近作者,走入作者的那个时代。请你展示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及本诗写作背景,简述你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参考预习案)。四、诵读品味(一)导读品味:让我们再次走进作者的那个年代,仔细品味诗歌的感情。1、指名学生朗诵第一节,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应用怎样的语调诵读?)其他学生点评,教师鼓励。2、教师范读第一节,问: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吗?谈谈你的看法。(指导:结合背景,从诗歌所选取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上来考虑)教师引导:本节诗中,诗人排列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祖国怎样的历史面貌?参考答案:诗人排列了下列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这些事物前面的修饰语,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同时又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些意象,形象地展示了祖国饱经沧桑的苦难历史。这些意象,一方面要从其本身包含的内容来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象的修饰语。这样,我们不难发现“矿灯”“路基”等,应该象征着祖国的工业,而“熏黑”“失修”等修饰语形容了祖国工业的衰败。同样,“水车”“稻穗”,应该象征祖国的农业,而“破旧的”“老”“干瘪”等修饰语又表现出了祖国农业的落后贫穷。这一组意象加在一起,既指工农大众生活的艰难,又凸现了祖国经济的贫弱面貌。“淤滩上的驳船”与“历史的隧道里蜗行”相对,进一步象征了中华民族已经远离历史前进的轨道,裹足不前。此情此景,诗人感到犹如把纤绳勒进祖国母亲肩膊那样疼痛难忍,禁不住发出“祖国啊!”的深沉呼唤。多么沉重,多么痛苦!语调应缓慢低沉。读“祖国啊!”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3再让先前读的学生朗读第一节,点评。(二)自主研读 请模仿老师的分析方法分组研读二、三、四节,找出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情感,小组内先朗读,评价。然后选一名同学全班交流,各个小组互相补充。(交流时采取读一节交流一节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仔细体会。)教师引导:第二节1“飞天袖间的花朵”指的是什么? 2“痛苦的希望”具体含义是什么?3尽管是“痛苦的希望”,但人们是否放弃了这个希望?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1“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象征了美好、吉祥、希望。希望如同“飞天”袖间的花,虽然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此意象来比喻人民心中的渺茫的希望。 2祖国人民数百年来都有美好的希望,但现实并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许多理想都破灭了),所以是“痛苦的希望”。3没有。“祖祖辈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我国的历史,许多农民起义,许多社会变革都失败了,这些都是“痛苦的希望”这种希望并未因屡次破灭和祖国的贫困而丧失。 总结:本节仍表达忧国的感情,虽然痛苦,但有希望,所以节奏感比第一节要强,语调稍高,但仍要舒缓。“祖国呀”这声呼唤,要蕴含着痛苦希望的感情。第三节1 本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2 相对前两节,诗人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1诗人选取了“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一系列的意象。这些意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觉醒的祖国,一个崭新的祖国,一个充满希望和奋进精神的祖国。2由悲哀愁苦变得欣喜、激动。 第四节1“伤痕累累的乳房”中的修饰语“伤痕累累”能否删除,为什么?2“我”和“你”是什么关系?明确1不能。“伤痕累累”表现出祖国母亲所受的苦难。2诗人借“乳房”一个意象,把祖国比拟为母亲,诗人自己则成了母亲翼下的一个渐趋成长的孩子。诗人与祖国唇齿相依的关系被揭示出来(“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我”将把“我”的一切奉献给祖国母亲(“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前文叙写的痛苦将会在孩子的拼搏奋争中消失,那“飞天袖间”的“花朵”定会飘落大地,希望定会成为现实。五、合作探讨 本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振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想法。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舒婷以儿女的身份向祖国母亲倾诉情怀,抒发对祖国的拳拳深情。 让我们再一次倾听这爱国者的心声吧!(播放专家朗诵)再请一位同学来展示。(播放背景音乐)(四)当堂检测 请以“祖国的发展和变化、繁荣与强大”为主题给本文仿写一节诗。(选用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