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用).doc_第1页
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用).doc_第2页
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用).doc_第3页
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用).doc_第4页
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知识导学】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2.孟子简介: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3. 背景资料: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基础演练】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好(ho)战弃甲曳(y)兵而走 衣( y)帛数罟(cg)不入洿w)池庠(xing)序 养生丧(sng)死无憾鸡豚(tn)狗彘(zh)之畜(x)然而不王(wng)者涂有饿莩(pio)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容孤单的人。 河内凶 古义,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请以战喻 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弃甲曳兵而走 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4.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ng)以请以战喻(用,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食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之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五亩之宅(“的”,助词。)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5.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树之以桑 (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合作探究】1.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哪些话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3. 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4. 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明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巩固提升】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C ) A.数罟(g, 网) 饿殍(pio,饿死的人) B.颁白(bn, 通“斑”) 曳兵(zhui, 摇着)C.庠序(xing, 学校) 衣帛(y, 穿)D.孝悌(t, 尊重父母) 鸡豚狗彘(zh, 猪)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数罟不入洿池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李商隐无题)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斯天下之民至焉 鸡豚狗彘之畜 树之以桑 未之有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A/ B/ C/ D/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D )例: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8翻译下列语句“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观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器刚接触,(士卒们)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百姓,头发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9.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种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请用“ ”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0.第一段文字共五句,可分几层?概括每层的大意。 分三层:一层(13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二层(4句)小结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三层(5句)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11. 第三段文字孟子尖锐斥责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他揭露说:a统治者_ _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限9字)b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限8字)c_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_。(不超过16字)12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D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13.“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1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D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C.弃甲曳兵而走 D.吾谁与归15用自己的话回答:孟子向梁惠王指出的美好前景“天下之民至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广施仁政,若百姓生活不好,要归咎自己而不归罪年成。16.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 C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知识导学】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基础演练】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1.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数目)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读c,密 )2.发 百发百中(发射)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3.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仅)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4.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 穷兵黩武(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兵士)5.胜 高处不胜寒( 能承受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百战百胜 (胜利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合作探究】1.孟子是用什么方法分析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比喻说理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孟子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时用了什么方法?请具体分析。 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油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4. 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 “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之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达到王道的成功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上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两方面? “不违农时”“五亩之宅” 养民(物质):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 教民(精神):实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6.梁惠王是否会接受孟子的观点?为什么?当代中国,是否用到了孟子的智慧? 不会,社会背景决定的,施仁政必须是在国家统一的情况下。 关注民生,关注三农,义务教育免费,可持续发展战略等。7.试总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其一,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二,善用比喻。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 其三,气势充沛。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巩固提升】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 供养活着的人)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2.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C (A或,有的人 B请,请允许我 D通“斑”)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之义(兄弟友爱)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3.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C按ABD用、拿)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4.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C )寡人之于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王道之始也 填然鼓之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未之有也 察邻国之政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 B C D5.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D 对 到 比 在 和)寡人之于国也则移其民于河东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相同 B. 相同 C. 相同 D. 各不相同6.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C (为介词结构后置)是亦走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王道之始也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未之有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B C D7.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8.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B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B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开端】9.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B 战国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D.多用比喻、对比、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10.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画线句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B)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