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doc_第1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doc_第2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doc_第3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doc_第4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科与系部优化建设问题调研报告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6年5月7日目 录一、研究过程1二、对学校系部优化建设中几个主要问题的看法1三、组建学院的总体方案13四、建立学院制度的配套政策2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科和系部优化建设问题研究报告今年4月初,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政领导的委托,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承接了“关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科建设和系部优化问题”的研究课题,由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展规划处的有关人员组成课题组。一个多月来,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如下:一、研究过程研究课题首先通过文献查阅收集了反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科建设和系科结构现状的有关数据,收集了可供参照的国内外高校学院设置情况的有关资料,并先后访谈了学校党政领导、知名教授、各系各部门负责人近100人,邀请各系骨干教师和离退休人员共90 多人,举行了6次座谈会。通过系列访谈和座谈,广泛听取了学校各方面人员对系部优化问题的意见,了解了学校学科建设和系部优化整合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收集了各方对系部优化整合方案的提议,也对系部优化整合的可能方案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在访谈和座谈的同时,课题组还设计了调查问卷,就系部优化整合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对本校教师和部分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自愿参与调查的共400多人。在较充分的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课题组对系部优化整合的各种可能方案进行了比较和评估,并邀请有关专家一起讨论、分析各种可能方案的利弊,同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形成了系部优化整合可能方案的倾向性意见。二、对学校系部优化建设中几个主要问题的看法(一)学校进行系部优化整合和实行校、院、系三级体制的必要性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发展和学校隶属关系(自2002年由国家气象局转划为江苏省管理)的变化而带来的办学服务面的拓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由原来学科门类较为单一的学院发展为包括理、工、文、管、经、法、农七大学科门类、拥有16个系、42 个普通本科专业、15 个硕士点、5 个博士点、全日制在校生达20000人左右的多学科性大学。但由于学校规模的急剧增长,不少学科的发展方向不得不主要放在系科结构的外延扩张上,相应地带来了系科结构上的某些问题;同时,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原有的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新的形势;因而,如何通过校、院、系三级体制的推行促进系科的结构优化,已经成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校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对于进行系部整合、促进系部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学校各方面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如何实行校、院、系三级体制的问题上尚有不同看法,有的担心实行校、院、系三级体制,多了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因此建议成立虚体的学院;还有的建议学院可有虚有实;但较多的人还是认为,“学院要搞就搞实的”。我们的倾向性意见是后者。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由“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取代原来传统的“校、系、教研室”三级体制,是一种普遍性的趋势。大学管理的内部权力结构体制曾被分为“学院制”、“讲座制”、“系科制”等。早期的欧洲大学是几个专业学院的联合体,学院是大学权力重心所在,注重民主协商的管理方式,大学组织相对比较松散,这被称为“学院制”。以后,近代德国大学中建立了一种“讲座制”,即在教育和研究中确定必要的专业领域而设立必要的教员职位,并赋予讲座教授个人较大的行政、教学、研究方面的权力,在“讲座制”下,讲座教授是大学的权力重心之所在。而在美国大学中则出现了“系科制”,为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需要,学院之下设立了系作为大学学术组织的基本单位。相对于“学院制”、“讲座制”,它在制度设计上更注重管理中的分权,包括横向和纵向的分权,既保留了“学院制”中注重教师参与管理和民主协商的基本精神,也避免了“讲座制”中教授过于集权的弊端。因而逐步成为大学普遍采用的的管理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界,1949年后由于学习苏联模式,在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下,强调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化分工,高等学校在学科结构上“单科化”,相应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也普遍实行了“校、系和教研室”三级体制。这种体制与美国大学的“系科制”不同的不仅是学校和系之间的“学院”这一管理层次的废弃,更重要的是在集权式的管理中基层学术单位管理权力的弱化和教师参与管理及民主协商原则的遗失。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上,原来的“校、系和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逐步被打破,许多大学都实行了“校、院、系”的新三级管理体制,其推动力至少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高等学校学科结构“综合化”的趋势。为了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加之前些年来的高校合并的浪潮,使许多高等学校在发展中都突破了原来在“单科化”的学科结构的狭隘框架,多学科协调发展或综合化成为许多高校发展的基本取向。在这样的发展取向下,为了促进有关学科的协调发展,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构建新的学科发展框架,相关系部组合学院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是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原来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被日益打破,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由集中型、指令式和完全行政化的管理转向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高等学校也因而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也相应地带来了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中提出“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自主办学与民主管理,两者是密切关联的。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后,相应地高等学校也必须在内部实施分权型、协调式和民主化的管理。同时,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越来越多地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办学中的各种决策,为了增强对外部变化适应的及时性和灵活性,这种决策权也不能全部集中在学校而需要适当下放。但高等学校内部如何向下分权?在“校、系、教研室”的管理体制下,如果还缺乏适当的民主管理机制,如果学系一级的规模还十分有限,分权的结果很可能带来的是系主任权力的过于集中或系一级管理事务的过于繁重。因此有必要通过相较学系而言,具有更强的民主管理机制和管理事务承载能力的、间于学校和学系之间的“学院”来实行高等学校内部的分权。三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由于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系科的增长,带来了高等学校管理幅度的增加,导致了学校管理横向协调上的困难,降低了管理的有效性,致使校领导会有“压力难传递、工作下不去”之感。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管理幅度,提高管理效率,就自然而然需要一个比学系具有更大学科覆盖面的“学院” 作为学校下面的直接管理层次。这种“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就形式而言,实际上便是美国大学的“系科制”。但不同的是,在制度变化上,美国大学当年实现“系科制”,是学院下面新分系;而我国“校院系”三级体制的建立,在制度变化上,则是学院制度的重建。从“校、院、系”三级体制实行的原因来看,我们认为,实行校院系三级体制,学院最好“要搞就搞实的”。学院只是虚体,出发点是为了不增加管理层次和管理成本;实施结果在协调有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上有可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在调整学校的管理权力结构、促进学校管理向分权型和民主化的方向转变以及减小管理幅度、提高管理效率上起不了多大作用。学院有虚有实,从指导思想上是为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从实践结果来看,它在学校管理上以牺牲统一性、弱化规范性而换取了某种灵活性,不排斥在某些时候管理中的灵活性或许比管理中的统一性、规范性更重要。但学院有虚有实,大多是大学由“校、系教研室”体制向“校、院、系”体制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状态;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大多数大学中虚体的学院或早或迟会向实体学院演变。虽然也有可能某些大学会以学院有虚有实作为学校管理体制上的某种特色,但这毕竟不是大学管理体制中占有主流地位的模式。而在试图以一种新的体制来取代原有体制的改革尚未启动时,强调灵活性而忽略规范性后面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在实践中导致的常常只是在目标面前的退却和对改革对象的迁就。(二)进行系部优化整合和建立“校、院、系”三级体制的基本原则在调查研究中,我们收集到各方面人员针对学校系部优化整合基本原则所提出的一些看法,如要充分考虑学校发展定位;要注意集中优势,又要兼顾全面;要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有利于为各个学科创造发展空间,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要注意在保持现有特色和优势中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创造新的特色和优势;要有通盘考虑和系统筹划;尽量不以现有专业或系科名称作为学院名称等等。还有的同志提出应当跳出一般高校系科整合的套路,寻求以创新的角度开辟系部优化整合的新路。这些原则,我们认为都有一定道理,都是在系科整合中应当充分考虑的。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发展性、均衡性和规范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这次整合是在发展中的调整,目的是促进各学科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学科整合时应该做的工作是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科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如何通过系科整合为各个学科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以使学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仅能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优势,而且可能创造出新的特色和优势。均衡性原则:一所大学的学院设置反映了学校学科结构的总体框架,如何从学院设置上反映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的学科结构,是学校系科整合中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学校学院的设置中必须考虑对学校特色传统的体现和与学校校名的匹配,必须考虑在学院设置下各个学科合理的布局结构,以及各学院名称下的任务负载与实际师资力量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系科整合的方案确定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任何方案都要充分考虑各系科教师的认同程度,充分考虑系科整合中学科之间某些利益关系的协调和均衡。规范性原则:大学的学院设置反映了大学对自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学科覆盖面的规定,是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国家对大学的学院设置曾有严格的规定,如1928年国民政府所颁布的大学组织法中规定: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各学院,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始得称为大学,不合上项条件者为独立学院,得分两科;大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得分若干学系。这一规定一直执行至1949年。此后由于高等学校实行的“校、系、教研室”的管理体制,也因而缺失了这方面的国家规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大学开始实行“校、院、系三级体制”,但由于国家没有大学中学院设置方面的严格规定,只是在1986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中规定,大学必须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因而大学在学院设置上各执其是。其中突出的现象是,由于有些大学由原来的单科性院校发展而来,在所设学院学科覆盖面上相对于国外大学也较为狭隘,相应地,数目也往往更多一些。如国外大学的学院设置往往是在较大的学科门类上,而国内一些大学的学院许多只是设立在一级学科上,在一些工科领域甚至只是在二级学科上;美国著名私立大学所设本科生学院数目鲜有超过10的,而我国大学设立学院数很少有低于10的。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在学院设置中,一方面要考虑与大学学院设置的通则相吻合,如文科、理科等方面的学院应有较宽的学科口径,可规定设立学院至少有包含几个本科生专业。另一方面则要考虑高等学校之间的搏弈和竞争,如工科类学院的学科口径应与国内理工科大学所设有关学院的学科口径相近,以使两者之间有一定可比性而促进其竞争。(三)关于气象类学院设置的方案选择 大气学科是学校传统学科和优势学科,通过系部优化整合,使大气学科“特色更特,优势更优”也是全校的共识。但如何进行系科整合,却有较大意见分歧。有三种典型的意见:1“气象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要一直保持下去,但我们学校气象专业分布在好多系,如资城系、应气系、电子系,虽然说有助于学科的交叉,但不利于学科的融合,建议将所有气象专业都抽出来,建立学校的第一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或气象学院),下设大气科学系、应用气象学系、海洋学系,争取最近两年把学校的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气象系科的整合中可以考虑建立的学院:(1)气象学院,在大气科学系的基础上,组合天气动力学、流体力学、海洋科学、水文气象学、气候等学科的力量。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中搞气候的教师要划过来。(2)大气物理学院,组合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大气化学、雷电防护等学科的力量。(3)应用气象学院,组合农业资源与环境、气象服务等有关学科的力量。这几个学院各有各的学科基础,各有各的培养目标。成立三个学院,为了确保一个特色,这样可以使大气科学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这些学科相互支持,共同发展。”3把气象类的系科联合起来“成立一个虚体的学院”,学院主要负责对科研的协调。比较这三种方案,我们的倾向性意见是第一种方案,即成立一个气象学院或“南京信息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对第三种方案,关于虚体学院的利弊,除了前面所作分析以外,还应该看到的是:有些大学所以设立虚体学院,多发生在两种情况:一是所属各学系的关联性不强,很难结合成一个实体的学院;二是各学系的规模都已相当大,再组合成一个实体的学院,在管理规模上超出了合理边界。目前在气象类系科上并不存在这两种情况,有关系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学术联系;从规模来看,大气科学学科分散在四个系用两个专业四个方向招生,合计在校本科生1736人,专任教师大气科学系和应用气象学系分别为25人和19人,经统计全校专任教师中大气科学学科毕业的也只有64人,而目前全校仍然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只有50 多人。从学生数和教师数来说,都并非是一个实体性学院难以容纳的。对第二种方案,成立多个气象类的学院,工作的阻力会比较小,但存在下列几个问题:(1)气象类学科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虽然目前气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不错,但从稍长时间看,气象学科的主要发展空间是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上。在“做大做强”上关键是要做强。目前气象行业从业人数有人估计为6、7万人,每年补充人数只在1500人左右;估计今后这一行业从业人数会呈现稳中稍有下降的趋势,同时,由于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服务面的拓展,所需人才会呈现多学科化的趋势,即使估计其中三分之二需要气象类人才,而且其中一半要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输送,学校在气象类人才培养上的饱和数只是每年500人,即本科生的专业饱和数只是2000人。2005年全校气象类专业招生为661人,已超过估计饱和数。而且从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趋势来看,哪一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哪一个专业的竞争对手也增加更快。气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还会有新的高校参与进来。从这些情况看,学校在气象类本科生培养上的拓展空间十分有限;而研究生培养和研究工作的空间拓展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研究机构的渠道。所以从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来说,建立多个气象类学院没有太大必要。(2)从本科生专业数来看,目前大气科学类的专业主要是大气科学和应用气象学两个专业,根据有关建议,加上相关的海洋科学、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可以算6个本科生专业。后面的几个专业如不放在气象类学院中,显然单凭两个专业,无法成立多个学院;但后面几个专业究竟放在哪个学院中,对这些学科的发展更有利,却还值得斟酌。空信系罗哲贤教授曾提到,在参加科技部的973项目会评时,会评的6个领域中资源环境是一个领域,气象类的申请归入此类,一些气象类研究机构现在都归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主管,是一个“资源环境大、气象小”的局面。面对学科发展的这一趋势,如果还以气象去包容其他学科,很可能是限制了其他学科的发展空间。(3)从师资力量来看,全校气象学科教师总共50余人;分成3个学院,每个学院的学术力量过于单薄;虽然从教授数、学位点数上看,与校内其他学院或可相比,但气象学科的竞争对手应是全国重点大学中的气象系,如果一个学院力量远不及人家一个系,反而降低了自己的学术声誉。(4)多个气象类学院,在与校友的联系中可能出现多头联系的情况。(5)气象学院在大学学院中本已少有,如果成立多个气象类学院,学院建立在二级学科上,与一般大学设立学院的通则相差太大,许多人会感到“难以理解”,学校领导者也常常会面临要作出解释的麻烦。(6)即使现在设立几个气象类学院,过不了多长时间,鉴于上面的因素,仍然会提出合成一个学院的要求。对第一种方案,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教师情感问题。学校本是气象类的学科一统天下,目前气象类学科在学校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合成一个学院,是学校多个学院之一,在学校中的权重比以前小了,话语权也似乎少了,有的教师难免会有某种失重感。(2)干部问题。几个系科合成一个学院,谁当院长?可能一时很难有人具备这种公认的权威性。另外,在干部安排上,几个系合成一个学院总是比一个系一个学院要困难些。(3)“强强合并”产生的磨擦内耗问题,大气科学类的学科力量都比较强,如果合并在一起,那么在内部资源的竞争上可能会更剧烈一些,甚至会出现“荷叶包钉,个个要出头”的内耗,引发人际关系上的更多矛盾。 比较三种方案的利弊,如果纯粹从“应该怎么做”考虑,撇开任何主观情感因素,根据院系设置的发展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应该以第一方案为首选方案。如果第一方案无法实施,宁可取第三种方案而不取第二种方案,因为实施第三种方案,有可能重回第一种方案;而一旦实施了第二方案,回到第一方案会十分困难。如实施第一种方案,即以大气科学系和应用气象系为主体组建气象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中的气候学教研室、大气科学(气候资源)本科生专业方向、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学位点应该归并其内;而应用气象学系的农业资源与环境教研室、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生专业可以考虑归并到环境类学院中。同时,应坚持“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体化,学院、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三者合一”的原则,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机构、实验室都应归并到学院中。(四)关于环境类和信息类学院设置的方案选择环境工程和信息工程是学校确定的学科发展重点。对于环境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学院组建,有两种意见:1“建议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以及空间信息科学系合并组建学校第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这一学院也将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学院,要做好做强。” 2“应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这也应成为一个强势学院。目前这一学科领域已有两个硕士点,有相当的竞争力,争取博士点很有希望。同时组建的还应有资源与环境学院或资源与遥感学院。”目前在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空间信息科学3系共设有环境科学、生态学、应用化学、环境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遥感科学与技术等9 个本科专业,这些学科总的来说是在地学的范围内,在校本科生(除去气候资源)共1160 人,其中一年级学生为325人,共有专任教师53 人,其中教授10人。从学科覆盖面来说,在环境科学领域成立两个学院是有可行性的,但从目前的师资力量来看,成立两个学院力量显得单薄得一些;组建一个学院可能更有利于其争取博士点,且本科生规模也还只1000多人。因此我们倾向于采取第一种意见,即在现有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和空间信息科学系的基础上组建资源与环境学院,待其发展一段时间后再视规模和发展状况分成环境、资源与遥感两个学院。信息技术是普遍认为要“大力发展”的学科,在有关学院的组建上,也有两种意见:1“可以把计算机相关专业组合成一个软件学院,工程类专业组合为工学院。”2建议组建信息与通信学院,下设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系统工程系;组建机械与电子学院,下设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与信息管理系合并组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管理系。要大力发展工科,一是成立通信与自动化学院或称通信工程学院;二是电子工程学院或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三是计算机科学学院或软件学院,软件学院可以通过与国内外合作办学的机制和民办机制建立。目前,学校的信息与通信、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系共设有11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与通信系共5 个专业,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各有3个本科专业,3系的在校本科生数分别是1216人,1401人和712 人,2005年录取学生数分别是361人、254人和219人;专任教师数分别是42人、39人和43人,教师中的教授数分别是5人、3人和1 人。在两种意见中我们倾向于后一种意见,即在现有的信息和通信系、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基础上组建3个以IT技术为主的学院。因为这三个系科目前都具备一定的人才培养规模和一定的专业覆盖面,今后一段时间都有着较大的人才市场需求,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规模上都有一定的扩展空间。3系中,计算机科学系目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一些,但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学科,作为信息工程大学,成立一个计算机学院,完全是必要的。同时,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方面组建一个学院,也会为软件学院的成立奠定基础。信息和通信与电子工程两系如合成一个学院,从本科生规模来看,现在就已达2600 多人,太大了一些。两系分设两个学院,有利于把信息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做得更大一些。同时,如果能够形成3个信息技术方面的学院,那么对“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名可以形成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当然,成立3个学院,存在一个有可能会受到质疑的问题,因为在教育部颁发的本科生专业目录中,目前我校这3个系所设的所有本科生专业都列在“电气信息类”的学科门类之下,这样做即在一个一级学科之下设了3 个学院。针对这一质疑,应该审视的是,教育部原来颁发的本科生专业目录是否滞后于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某些行业的人才需求可能不断萎缩,某些行业的人才需求可能会急剧增长以致也带来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化。信息技术行业是近年来人才需求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相应地,行业内的专业分工也日益增加。但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方面的规定一时还难以跟得上这种变化,以致某些已经拥有多个分支和大量从业人员的专业领域,在有关专业目录里仍还只是二级学科的位置。实际上,在通信、电子、计算机的学科口径上设立学院的已经有很多先例。如美国伊利诺斯(阿本那-香槟)大学和德克萨斯-奥斯汀大学都设有通信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则设有计算机科学学院,在我国高校中,也早有“电子科技大学”。因此,设立以通信、电子、计算机为学科口径的学院,应该说是与规范性并不矛盾的。在组建环境类和信息类的学院时,还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管理系的学院归属问题。在座谈中,信息管理系的教师谈到:“信息管理学是交叉性学科,支撑其学科是管理学,放在管理科学为宜,有一个平台就是管理信息化。”其本科生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专业目录中归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企事业中的信息管理的人才。鉴于这几点,信息管理系归于管理类学院更为适宜。(2)电子工程系的大气探测方向与雷电防护专业的归属问题。从加强气象学科出发,大气探测可归于气象类学院;但其学科属性主要在技术层面,“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探测技术三者被称为3S,即视为一个整体”,因此,也可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并在一起,即归于环境类学院。如从该学科本身的发展出发,后者可能更有利一些。雷电防护,其学科属性也在技术层面,可仍归于以电子工程系为主体构建的学院中。但因其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是气象部门,也可归于气象学院。如从该学科本身的发展出发,则前者更有利一些。(3)是否要新建机械专业的问题访谈中,有的教师提出可以考虑建立机械专业或机械与电子学院的建议,并提到已经有了一些师资,学校有些课程也与机械专业有一定相关性,而且可以利用外面的实习基地。对这一提议,我们认为需要慎重对待。从我国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发展机械专业有一定必要性,但这方面投入较大,学校本来又缺乏有关物质基础,而且不少高校都已在这方面经营多年,新加入这一领域的高校短期内很难取得较大优势。(4)学院名称问题。有人认为最好能避免沿用原来的系名作为学院名。一种处理方式是简化,分别称通信学院、电子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必要时加上“技术”或“工程”,但“工程”一词通常还涉及到生产组织或施工组织问题。建议组织有关专家对3个学院的名称和系科组合再作一些专门的论证。(五)关于组建气象与信息的交叉学院“遥感技术学院”的建议 在评析气象类、环境类和信息类学院组建方案时,一些交叉性的学科的学院归属让我们感到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由此也使我们产生了一个想法:是否应该组建一个气象与信息的交叉学院。初步分析下来,我们认为是有必要性的:(1)气象学院改为信息工程大学,从学科发展上寻求原因,是气象与信息学科交叉的趋势和结果,信息工程大学的建立,并不是这种趋势的终结,而应是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强化。如果有一个气象科学与信息技术两者交叉的学院,会有利于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而且这一学院在学校气象学科和信息学科的交叉支撑下也有可能得到较大发展。(2)在学校系科整合的公共选择过程中,无法不考虑利益因素、情感因素。建立一个气象类学院会有较大阻力,而组建一个气象与信息的交叉学院,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成立一个和多个气象学院两种方案之间的调和与折衷。同时,这一学院一只脚跨在信息领域,也加强了对信息工程大学校名的支撑。从可行性上考虑,大气探测和大气遥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交叉,因此可以取空间信息科学系和电子工程系的大气探测方向组建这一学院,命名为“遥感技术学院”,其中包含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与技术、大气探测等本科生专业或专业方向。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学位点,在校本科生为637人,其中一年级学生为192人,薄弱之处是教师人数还较少。这一想法尚不成熟,还需再加论证。(六)关于其他学院组建方案的选择1理学院的组建除了组建气象类、环境类和信息类学院外,很多人提出,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即数学系、物理系可以组建为理学院或数理学院。两系专任教师目前有89 人,本科生专业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材料物理、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等,在校本科生有698人,其中一年级学生196人。从学科口径、学生规模和师资力量来说,建立学院是具备条件的。也有人提出,“数理不能放到一起,物理有大量的实验,数学是逻辑抽象思维”,认为如果合成学院,“好象又回到基础部”,“不如就保持这种状态”。还有人建议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和“材料科学和物理学院”。我们认为,学校气象、环境和信息等学科的发展都需要数学、物理学科的支撑,因此成立一个理学院是必要的,我们倾向于名称上叫理学院比数理学院更具有通适性。目前,从两系的学术力量、人才培养和学科口径看都不宜单独建院。但合成一学院后,系可以适当划开一些,即有些专业可以改建为系,如统计学和材料物理等。2管理和社会科学类学院的组建管理方面的学院如何组建?有人提出:“可以成立管理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前者偏于自然科学,后者是社会科学;另外可以考虑成立商学院或经济学院。管理学科如发展得好,三五年内可以在省内挤进前五名,形成四足鼎立。”有的提出可以“公管、经贸学院各一个”。还有人提出:“建立管理学院或称文法学院”,即建立一个管理学院。学校目前管理、经济和法政方面的系科有信息管理学系、经济贸易系、法律系、公共管理系,专任教师分别是12人、43人、19 人和27人,共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10个本科生专业。在校本科生462、801、171和482人。从学科口径来说,组建一个学院太大了一些。组建两个学院可能比较适宜,即由信息管理系与经济贸易系组成经济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其专任教师55人,在校本科生1263人;由法律系与公共管理系组成公共管理学院或法政学院,其专任教师为46 人,在校本科生653人。而作为理工科大学,在学院名称上突出管理,我们倾向于取名工商管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可能更适当一些。从有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出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心可并入公共管理学院。3文学院的组建不少文科教师提到:“文科不能只是作为点缀,不能仅仅把文科看作是对学生补充人文素质教育的机构,要作为学科发展。文科的发展还是有一定前景的。”对于文科中的人文学科,许多人都建议组为一个文学院:“将中文系与外语系合并组建文学院,因为在文学方面,虽然两系语言载体不同,但在思想、表达形式上有很多共同之处,组建文学院有利于我校文学学科的发展与融合。”还有人建议,在外语系和大学外语部的基础上成立一外语学院。“大外与外语系可以融合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对外宣传,设备和图书资料也可以共享。” 但也有人认为“大学外语部还是独立较好,大学外语教学有其独立的规律。”在这几种看法中,我们认为,成立外语学院不是很好的选择,一是其学术力量还较为薄弱,二是立刻会面临大外部与外语系是合在一起还是分开的难题,三是中文系落单后既无法单独建院又难以归并到哪一个院。因此我们倾向于由中文系、外文系组建文学院的方案,但建议大学外语部也并入其内。三者合起来,有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三个本科生专业,在校本科生有798人,其中一年级学生155人,专任教师110 人。15三、组建学院的总体方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院设置总体方案一学 院系 部专 业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起始招生年份学生数教师数备注分专业合计正高副高其他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大气科学天气学原理和方法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气象科学研究所19609041851141835大气科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本专业设四个本科招生方向气象学预测理论和方法气象台200570人工影响天气2002177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200538气象资料中心2002232气候学全球变化研究所应用气象学系应用气象学应用气象学应用气象1960315农业气象试验站农业气象研究所海洋学系海洋科学海洋科学流体力学2003115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应用化学应用化学20048312144934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为硕士授权点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研究所1999246生态学生态学生态学2001147环境工程环境工程20048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资源分析与规划1999170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与环境200454空间信息系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信息系统2001215测绘工程测绘工程200526遥感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南京中美合作遥感中心2003190学 院系 部专 业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起始招生年份学生数教师数备注分专业合计正高副高其他通信学院信息与通信系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仪器仪表实验室2004113106651125系统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自动化自动化实验室2003164通信工程通信原理实验室2003203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网络与通信实验室2004162信息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实验室系统科学与工程1997574电子学院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200249214012524信号与信息处理为硕士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1995817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雷电防护实验室防雷工程技术中心200592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基础实验19875437521535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授予权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微机实验实习中心信息技术认证考试教育培训中心2004119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网络信息中心200550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实验中心信息安全研究所学 院系 部专 业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起始招生年份学生数教师数备注分专业合计正高副高其他理学院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实验室应用数学研究所2002136110881461应用数学为硕士授权基础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中心1978410统计学数理统计2001146物理学系应用物理学应用物理物理实验教学中心2002141物理学物理学近代物理实验室1978220材料物理物理实验200455材料物理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室新材料研究所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分析与监控教学实验室2000462137511143经济贸易系市场营销市场营销2003119会计学会计会计模拟实验室1997406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实验室200478物流管理物流管理200543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2003102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2003165公共管理学院法律系法学法学理论模拟法庭实验室200317155141131马原/思政为硕士授权经济法公共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实验室2003104行政管理行政管理1998276两课中心学 院系 部专 业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起始招生年份学生数教师数备注分专业合计正高副高其他文学院外语系英语基础英语197835179851393专业英语日语日语2002247大学英语部教研一室教研二室研究生英语中文系汉语言文学语言学语言教学实验中心2000200文学普通话水平测试站体育部专项体育课733体质测试中心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基础体育课备注:、表中所列教师数为全校各系教师所学专业一级学科统计,不能完全体现教师现从事的学科,特别是其它人员类,高级职称人员相对客观。、表中总人数不包括机关双肩挑人员。全部教师人数为562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104人。、学生数为教务处统计各专业实际在校生人数。2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院设置总体方案二学 院系 部专 业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起始招生年学生数教师数备注分专业合计正高副高其他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大气科学天气学原理和方法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气象科学研究所19609041619131729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本科另在三个方向招生气象学预测理论和方法气象台200570人工影响天气2002177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200538气象资料中心气候学全球变化研究所应用气象学系应用气象学应用气象学应用气象1960315海洋学系海洋科学海洋科学流体力学2003115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应用化学应用化学2004837831924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具有硕士授予权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研究所1999246生态学生态学生态学2001147环境工程环境工程20048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资源分析与规划1999170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与环境200454学 院系 部专 业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起始招生年份学生数教师数备注分专业合计正高副高其他遥感技术学院空间信息系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信息系统20012156634116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硕士授予权大气探测与大气遥感是大气科学博士授予权方向测绘工程测绘工程200526遥感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南京中美合作遥感中心2003190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2002232通信学院信息与通信系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仪器仪表实验室2004113106651125具有系统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自动化自动化实验室2003164通信工程通信原理实验室2003203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网络与通信实验室2004162信息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实验室系统科学与工程1997574电子学院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200249214012524具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授予权电子信息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1995817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雷电防护实验室防雷工程技术中心200592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基础实验19875437521535具有计算机应用硕士授予权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微机实验实习中心信息技术认证考试教育培训中心2004119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网络信息中心200550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实验中心信息安全研究所学 院系 部专 业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起始招生年份学生数教师数备注分专业合计正高副高其他理学院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实验室应用数学研究所2002136110881461具有应用数学硕士授予权基础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中心1978410统计学数理统计2001146物理学系应用物理学应用物理物理实验教学中心2002141物理学物理学近代物理实验室1978220材料物理物理实验200455材料物理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室新材料研究所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分析与监控教学实验室2000462137511143经济贸易系市场营销市场营销2003119会计学会计会计模拟实验室1997406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实验室200478物流管理物流管理200543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2003102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2003165公共管理学院法律系法学法学理论模拟法庭实验室200317155141131具有马原、思政硕士授予权经济法公共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实验室2003104行政管理行政管理1998276两课中心学 院系 部专 业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起始招生年份学生数教师数备注分专业合计正高副高其他文学院外语系英语基础英语 197835179851393专业英语日语日语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