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盖管理区20052010年.doc_第1页
乌拉盖管理区20052010年.doc_第2页
乌拉盖管理区20052010年.doc_第3页
乌拉盖管理区20052010年.doc_第4页
乌拉盖管理区20052010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乌拉盖管理区20052010年畜牧业发展规划“十五”期间,在一系列支农政策的推动下,乌拉盖管理区畜牧业经济呈现出总量增加、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在总体趋好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地仍面临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畜群和畜种结构、加快产业化经营等不少挑战和困难。在客观评估近年来工作经验和当前发展条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确定畜牧业发展目标、方向、任务,对于推动管理区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保障牧区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一、畜牧业发展现状(一) 乌拉盖管理区基本情况乌拉盖管理区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地处兴安盟、通辽市与锡盟的交界处。气候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22mm(19612002年),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布不均,降水量70%集中在68月份,且由东北向西南递减。无霜期90110天。年平均蒸发量为1552.1mm,年平均气温-0.9,平均风速每秒4.1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659.8小时。海拔高度864米到1280米之间,平均980米。境内有乌拉盖河和其支流斯也勒基河两大河流,流域面积2559平方公里。另外有乌拉盖水库、贺斯格淖尔水库、布日都淖尔湖等多处湖泊和水库。乌拉盖管理区现辖哈拉盖图农牧场、乌拉盖牧场、贺斯格乌拉牧场等三个国有农牧场和一个镇,即巴音胡硕镇。哈场和乌场各辖4个分场,巴镇辖3个居委会和9个嘎查村。管理区总人口18326人,其中农牧业人口9800人,现有牧户2830户。牧业劳动力6664人。(二)草资源基本现状1、天然草原状况 乌拉盖管理区土地总面积为5013.67平方公里,天然草原总面积689.4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637.85万亩,大部分属于草甸草原类,是锡林郭勒盟质量最好的草原,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原生草原植被之一。据2004年进行的生产力监测,乌拉盖管理区天然草场最高月份平均亩产草量为86.9公斤(干),其中暖季可利用牧草平均亩产量为43.45公斤(干),可利用牧草总贮量11640.12万公斤;冷季可利用牧草平均亩产量为16.38公斤(干),可利用牧草总贮量10447.98万公斤,其中,乌拉盖牧场和贺斯格乌拉牧场冷季天然草场平均可利用牧草产量为20.62公斤(干)/每亩,哈拉盖图农牧场平均19.5公斤(干)/每亩,巴音胡硕镇各嘎查村15.09公斤(干)/每亩。天然打草场总面积87.5万亩,打贮草总量5031.3万公斤。2、草原建设成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草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此,乌拉盖管理区的草原建设速度也有了明显加快。截至2004年末,管理区草原建设保有总面积已达到270.2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39.2%,其中:(1) 草地围栏总面积253.3万亩,占管理区草原总面积的36.74%,当年建设30万亩。(2) 人工草地总面积16.13万亩,其中,人工多年生牧草保有面积8.63万亩,当年建设2.1万亩,产草总量1160万公斤,主要牧草种类有老芒麦、披碱草、苜蓿、猫尾草等;当年生牧草总面积7.5万亩,产草总量2100万公斤,主要牧草种类有青谷草、青莜麦等。生产人工牧草籽种3.75万公斤。(3) 2004年高产饲草料种植面积为1.2万亩,种植种类主要是青贮玉米。其中,保灌面积0.78万亩,当年新增灌溉面积0.44万亩。高产饲料总产量2089万公斤,青贮入窖1922万公斤。(4) 全管理区范围内推行了“三牧”制度,其中,2004年实行春季休牧面积627.7万亩;实行禁牧面积10.07万亩;实行划区轮牧面积10.8万亩。2005年,实行全年禁牧面积为21.27万亩,春季休牧面积为616.58万亩。管理区于2004年被列入国家禁牧舍舍饲项目区。国家禁牧舍饲项目区涉及常年禁牧区4.9万亩、季节性休牧区414.9万亩,享受禁牧休牧补贴。3、草原载畜量和储草量 乌拉盖草原是锡盟质量最好的草原,但由于多年来牲畜数量不断增长,加大了草原压力,草场载畜能力大幅降低。目前,草原超载过牧问题非常突出。根据草地生产力监测和载畜量核定,2004年,包括人工草料基地可增载畜量,全管理区冷季理论适宜理论载畜量为37.7万羊单位,冷季实际载畜量为51.2万羊单位,超载13.5万个羊单位。随着牧民的防灾抗灾意识的提高,冷季打贮草量逐年增加。2004年全管理区共打贮草9909.3万公斤(包括陈草、桔杆和农牧场、引进企业的商品草),畜均(羊单位)实际贮草量193.54公斤。冷季饲草储备总量,基本上能够满足牲畜需求量,但与储备标准(畜均200公斤)相比,仍有一些差距。(三)畜种资源、牲畜数量、畜产品产量及收入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施以来,乌拉盖管理区畜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2004年,乌拉盖管理区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为74.9万头(只),比2003年有所回落,但仍创下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年;日历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52.56万头(只),是历史上冷季牲畜存栏最多的一年。乌拉盖管理区牲畜种类主要为绵羊、山羊、牛和马等草食动物。绵羊、山羊、牛和马的数量占畜禽总数的99%以上。管理区牲畜良改化工作有一定的基础。尤其从全盟实施家品种优化工程以来,采取黄牛冷配、良种畜鉴定引进、乌珠穆沁羊和乌珠穆沁白山羊的提纯复壮等措施提高牲畜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牲畜良改比重为95.5%。由于牲畜数量的不断增长,乌拉盖管理区畜产品产量也有了显著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稳步上升。2004年牧业总产值达11486.0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7609万元的65.22;畜牧业增加值达到2526.92万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9%;牧民(农牧场职工)人均收入为3050元,其中来自农业的收入410.53元,占13.46%;来自牧业的收入元2578.49元,占84.54%;来自二、三产业及政策性补贴收入61元,占2%。主要生产指标如下表。2004年畜种结构和良改化比例情况统计表牲畜种类2004 年牲畜头数(万头只)占牲畜总数的比重(%)良改畜比重(%)主要品种牧业年度日历年度绵羊58.3240.9777.9595.8乌珠穆沁羊山羊1510.0319.0894.8乌珠穆沁白山羊牛1.551.52.8597西门塔尔改良牛1万头, 荷斯坦奶牛53头,其余为安格斯、海福特等马0.070.060.11乌珠穆沁马合计74.952.561002004年牲畜增长速度统计表牲畜种类繁殖成活率(%)总增头数(万头只)总增率(%)备注绵羊11721.954.8山羊64.15.3621.5牛86.50.8230.3马45.30.016.07合计28.135.62004年牲畜出栏及母畜比重统计表牲畜种类出栏头数(万头只)出栏率(%)日历年度母畜比重(%)备注绵羊29.1688.282山羊7.4788.280牛0.523665马0.0148.1816.7合计31.03-日历年度2004年主要畜产品产量及收入统计表单位:万公斤万张万元项目羊肉牛肉乳类羊毛羊绒皮张合计产量437.4977.74171.2108.96.0181.28总收入6912.3886.24277.34272.251444.3286.0211486.02(四)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1、截至2004年,全管理区围栏化草牧场总面积达到253.3万亩,已占管理区草原总面积的36.74%。2、截至2004年,全管理区标准化畜棚总面积达到7.7万平方米,畜均0.15平方米;普通畜棚总面积达到10.24万平方米,畜均0.20平方米;畜圈总面积达到69.82万平方米,畜均1.39平方米;青贮窖总数650座,总容量1.3万立方米;拥有药浴池210处。3、截至2004年,全管理区拥有可利用机电井280眼(包括电力提水、柴油机发电提水等)、筒井2440眼(包括水泥管井10眼、普通口井30、压水井2400眼)。4、截至2004年,全管理区拥有牧业机械总动力34275.8千瓦,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31320千瓦、汽油发动机动力2650千瓦、电动机动力305.8千瓦。主要机械包括,大型汽车4台、小型汽车109台、大型拖拉机161台、小型拖拉机1100台、小型柴油机280台;其它主要牧业机械品种有青贮切割机(粉碎机)245台、收获机19台、打草机1010台,楼草机1010台、捆草机18台。全管理区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五)畜产品及饲草料加工生产企业的发展现状截至2004年,管理区辖区内注册登记并运营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有3家,饲草料生产加工企业2家。其中肉类加工企业有草原兴发肉食品加工厂、蒙绿公司、义昌德公司等3家企业,年加工能力为15万羊单位,速冻能力14吨,冷藏总容量为1500吨。乳业和绒、毛加工企业尚空白。饲草料加工企业有鸿图草业和丰盈草业等2家企业,年加工加工生产能力为10000万吨。(六)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乌拉盖管理区现有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1家,即2003年成立的乌拉盖管理区畜牧业产业化协会。目前,该协会会员有170多个。由于牧民认识程度、自身组织管理水平等原因,目前,该协会运作非常困难,发挥效益不大。另外,农牧民经纪人约有50个。(七)畜牧业科技服务机构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情况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乌拉盖管理区畜牧业技术服务组织的门类逐步增多,服务面逐步扩大,就业容量也在进一步增加。目前,已拥有牲畜改良、草业、兽医、机械推广等多个门类。其组织和运作情况如下:1、牲畜改良服务业乌拉盖管理区牲畜改良工作有一定的基础。2005年,管委会决定在全管理区范围内实施黄牛冷,并全面开展乌珠穆沁羊和乌珠穆沁白山羊的提纯复壮工作。目前,包括管理区改良站和场镇业务人员、冷配站点技术人员在内的牲畜改良服务人员共有60余人,大部分技术人员具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其中,改良站工作人员2名。全管理区已建23个冷配站点,形成了以管理区农牧业局牲畜改良站为中心,以各场镇冷配站点和冷配人员为主要服务力量,辐射全管理区的三级牲畜改良服务网络。2、草原服务业管理区于2003年成立草原工作站,现有技术人员2名,场镇从事草原工作的技术人员共有8名。1997年以来,管理区累计引进推广14个种类、18个品种牧草和高产饲料作物;推广或实施了轮牧、休牧、禁牧、施肥、灌溉、浅耕翻、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等多种草地改良技术。3、兽医、防疫、检疫服务乌拉盖管理区兽医、防疫、检疫服务体系包括管理区兽医站、场镇动物防疫站、防疫人员和个体兽医门诊等。管理区兽医工作站隶属于农牧业局管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成立于1993年(此前由农牧场管理局管理)。场镇级动物防疫站共有4个,均成立于2003年。场镇动物防疫站人员编制尚未纳入事业编制。除兽医人员外,各场镇兽医站还聘用了一部分防疫人员,协助开展防疫注射。目前包括管理区兽医站、场镇动物防疫站在内的兽医人员共有26名,防疫人员人员共有24余名。近年来,管理区个体私营兽医门诊发展较快,已成为兽医服务系统中的重要力量。根据2004年年初统计,全管理区现有注册登记的个体私营兽医门诊5个,从业人员5名,年营业额约30万元。4、农牧机械推广服务体系管理区农牧业机械从业人数共有470多人。其中包括管理区农牧业机械化服务管理局、三场农机服务网点、私营机组和维修服务人员。管理区农牧业机械化服务管理局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技术人员4人。主要职责为负责管理区农牧业机械的安全管理、引进推广农牧机械等。管理区个体私营企业或引进企业集体使用的机组共有16个,年作业面积50万亩以上。近两年,管理区引进推广多台“804”型拖拉机、免耕机械、深松犁、牧草切碎机、收割机等多种机械设备,其中,2003年引进2台保护性耕作机械(免耕播种机),填补了管理区免耕机空白。二、畜牧业发展形势的分析(一)畜牧业发展形势的判断1、 畜牧业发展所具备的基础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加强,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1999年以来,特别是2001年的特大雪灾造成大量牲畜损失后,广大牧户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性明显增强,管理区管委会也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畜牧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动员广大牧户大力开展以牲畜棚圈为主的基础设施。自治区、盟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了防灾基地建设项目、雪灾灾后世行贷款援助项目等建设工程,加快了管理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截至2004年,牲畜棚圈每羊单位达到0.35平方米,大部分牧户拥有了自己的标准畜棚,提高了抗灾防灾能力。二是人工草料基地面积增加。人工饲草料产量在整个草料供应中已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到2004年,管理区人工草地面积达到16.13万亩,高产饲料地面积1.2万亩,年产人工青干草3260万公斤,占打贮草总量的33%;青贮饲料1992万公斤,折996万公斤青干草,占打贮草总量的10%。三是牲畜良改化步伐加快,饲草料转化速度明显提高。乌拉盖管理区是乌珠穆沁羊和乌珠穆沁白山羊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管理区纯种乌珠穆沁羊的比例已占到绵羊总数的95.8%。乌拉盖管理区也是全盟牛改良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管理区坚持抓好牛的品种改良工作,使这一优势进一步得到巩固,2004年牛的良改化程度已达到了97%。四是畜牧业建设资金投入渠道有所拓宽。近年来,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方面激发了社会各界对畜牧业的投资热情,也调动了牧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使广大牧民进一步成为畜牧业投入的主体力量。另外,各级财政增加了用于畜牧业发展的投资,沙源治理、世行贷款援助、扶贫开发等项目也积极向畜牧业倾斜,有力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五是畜牧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草业、养殖业、加工及服务业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畜牧业产业化轮廓。2、 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一是目前全盟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地各部门抓转变、抓调整、抓开放的力度明显加大,使全盟经济运行的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并且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和项目上为畜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培育了一些重要的增长因素。这对乌拉盖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二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和营养知识的普及,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仍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城乡居民的畜产品消费量存在巨大差距,农民畜产品消费仍有较大潜力。农村居民的畜产品消费量必将出现稳定上升的趋势,占我国人口总量70% 的农村居民将成为未来畜产品消费增长的主体。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全国将有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入城镇,这将为未来畜产品的需求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政府支持力度增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相对其他产业而言,畜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产业链长等特点。在促进资源转化、增加牧民收入和增加劳力就业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和潜力。2004年以来的两次中央1号文件中,均突出了畜牧业在今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发展畜牧业已成为调整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稳定和发展牧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各级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支农政策,对乌拉盖管理区畜牧业发展将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随着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进入,大大增强畜牧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二,乌拉盖管理区经济将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将大幅度提高,进而对畜产品消费形成大的拉动作用。其三,立足于乌拉盖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使本地区草原生产力得到提高,将对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是我国加入WTO 后,参与国际竞争,将促使畜牧业发生质的飞跃。乌拉盖地区天然草原上自然放牧饲养牛羊肉食品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目前由于贸易壁垒和产品包装、宣传落后等原因,始终未能进入国际市场。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我地区畜产品出口机会增加,质量和特色优势有可能进一步表现出来。3、 畜牧业发展的优势一是草原特色牛羊肉知名度在国内越来越提高,具有大草原的特色优势。二是乌拉盖管理区草原资源丰富,而且草原生态保护措施的应用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资源优势。三是畜群、畜种结构调整及经营方式转变的效果开始体现,牲畜改良比重、接冬春羔的比例、出栏率等都在提高,畜牧业正在从数量性向质量性和效益性转变。四是随着煤电开发进程加快,工业经济将成为地方财政支柱的同时,增加工业反哺畜牧业发展的可能。五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管理区畜产品进入大市场提供了更便利条件。(二)畜产品市场预测目前,从全国范围看,主要畜产品共给量略高于市场需求量,这有利于畜牧业和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是人口大国,但肉、奶等主要畜产品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居民收入水平变化、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提高等因素的拉动,今后一段时间内,畜产品消费量仍然有大幅度增长趋势。 畜产品出口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乌拉盖管理区畜产品的出口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但由于畜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标准,以及生产规模等原因影响,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地畜产品主要以国内消费市场为主。今后,经过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卫生质量安全标准的逐步提高,我地区畜产品质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将为畜产品的出口创造有利条件。总体来说,我地畜产品将以国内消费市场为主,畜产品出口量也有望大幅增长,在畜产品生产销售总量中的比重也将有所上升。(三)发展畜牧业存在的问题1、草原生态有所改善,但退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止草地资源环境恶化,长期困扰着我地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乌拉盖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为因素,其中,政策影响造成了决定性的结果。首先是人口政策。60年代以来,在乌拉盖地区大量引进人口,尤其是1993年成立乌拉盖综合开发区,从锡盟南五旗县引进了670户农牧业户近2800人。随着人口的暴增,牲畜头数也快速增长。从1993年到2004年间,乌拉盖地区牲畜从9.8万头只增加到了50万头(只),出现了严重的超载过牧现象。其次是耕地开发政策的影响。在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政策的大背景下, 60年代以来,乌拉盖地区采取了开垦草原鼓励生产粮食的政策。自建国以来,乌拉盖地区曾最多有70多万亩优良草地被开垦。由于土层瘠薄,纬度偏北,无霜期短,经过漫长的历史才形成的植被被开垦,不仅效益很低,而且为草原沙化埋下了隐患。第三是数量型为主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政策。过去采取的,名目繁多的“鼓励头数”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政策,只关注牲畜的头数,认为,数量代表政绩,产值代表效益,而牧民的传统观念也认为头数就代表着财富。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再到牧民,都只把草原作为畜牧业的生产资料来看待,不关心草原本身的可持续利用和建设问题,对草原索取多于投入。追求产值,追求数量,牲畜头数连年翻升。实际上,草原畜牧业的产值和数量的获得,不仅消耗了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还消耗了草原环境资源。由此看出,过去施行的一些发展政策只重视了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对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然灾害频繁,也是草原生态恶化的原因之一。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草原旱灾、沙尘天气等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增加了难度。同时,草地鼠虫害有抬头趋势。近几年,尤其1999年以来,管理区草原鼠虫害呈上升趋势。由于未及时进行防治,鼠害灾情逐年扩大。到2004年,全管理区鼠害发生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严重发生面积约43万亩。主要害鼠种类有布氏田鼠、草原鼢鼠等。2003年,乌拉盖管理区草原蝗虫灾害也特别严重,受灾面积90万亩,其中贺场南部、哈场西北部、乌场东部、南部等大约47.19万亩草场灾情最严重,最高虫口密度达到353头/平方米。如此大规模的蝗虫灾害在管理区历史上非常罕见。草原鼠虫大量成灾,与牛羊争食草地上的植被,加大了草场压力,为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投入不足也是草原保护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多年来,由于传统草原畜牧业价值制度和宏观政策的非均衡战略影响,导致了草原生态建设政策性投入严重不足,这使得乌拉盖地区始终处于资源输出的地位。作为乌拉盖地区经济支柱的草原畜牧业,一直作为自治区重要畜牧业基地而作出贡献,但是为此付出代价的草原并没有因此而得到重视。60年代至90年代初,各级政府对乌拉盖地区草地建设的投入几乎为零。“九五”期间,草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尤其从锡盟“围封转移战略”实施以来,包括沙源治理工程、禁牧舍饲项目在内的草原建设投入每年达到1100万元,平均每亩达到了1.46元。但这些与草原保护建设实际需求和多年来付出的代价相比,显得微乎其微。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草地生产力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退化趋势不能根本抑制,仍然是局部改善,总体恶化。2、 草原畜牧业失去了传统优势,缺乏发展后劲传统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原资源为依托,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的,粗放高效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不高、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低、出栏率低是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主要特点。由于目前草原资源的利用已达到了极限,而且进入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传统草原畜牧业固有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反而暴露出了草原畜牧业的弱势及各种矛盾。需要彻底调整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方式、经营方式和饲养方式。3、 牧民组织化程度低落实草原“双权一制”后,各场、镇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承包责任制。由于缺乏组织化运做机制,农牧户的经营能力及适应市场的能力普遍差,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及中介组织还不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千家万户不能发挥整体力量,抗风险、创市场的能力非常有限。4、 畜群结构、畜种结构不优目前,绵羊占管理区牲畜总头数的77.95%以上,其品种以乌珠穆沁羊为主。乌珠穆沁羊自古以来利用天然草地,靠放牧为主形成的品种,其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低,多为季节性繁殖,产品季节性上市。从产业发展的特点看,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必须形成一个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其条件是一方面必须有产品均衡供应市场,另一方面有稳定的消费群体。而目前这种季节性生产方式无法做到四季均衡出栏,向市场均衡提供新鲜的牛羊肉,所以形成产业化的难度大。另外,肉牛的改良抓了几十年,但是由于饲养管理没有跟上去,改良效果不明显、效益差,牛的饲养头数增长缓慢,2004年在整个畜群的比重只有2.85%。5、畜产品加工业滞后、市场开拓渠道不畅,地区特色不明显,品牌意识差乌拉盖地区畜产品加工比重较低,其中,肉类加工比重不到50%,且存在加工技术较落后、企业规模较小、加工深度不够、花色品种少和优质高档品种比重低等问题。绒、毛、皮等其它产品加工空白。在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宏观调控不力等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畜产品流通加工无序,不正当竞争和争夺原料的问题和隐患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破坏了产品在整个市场范围内的有序流动。我地畜产品地区特色不明显,名优产品数量少,市场覆盖面小。近几年,草原特色畜产品需求量虽然有所上升,但总量仍然不大。另外,市场信息传输渠道不畅,信息反馈严重滞后,畜产品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生产者手中,致使供需结构不平衡,阻碍了生产的正常发展。在市场变化、价格波动的情况下,畜牧业显得适应能力低,抵御市场风险的手段贫乏。6、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管理区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非常有限,缺乏市场开拓、组织生产、综合服务功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导致主导产业、产品未能真正形成特色、规模、品牌的优势。企业与农牧民之间未能建立起稳固的利益联接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农牧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7、 兽医及动物防疫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乌拉盖管理区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地处兴安盟、通辽市与锡盟的交界处,是华北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的主要通道。由于锡盟东大门这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加上草原特色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牲畜交易量逐年增加,主要畜产品销往北京、天津、辽宁、吉林、河北、山东等十几个省市。同时,在加快管理区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外地优良的畜种也不断的引入我区,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为各种疫病的流入和流出创造了条件。目前,管理区动物防疫及冷链建设滞后,很难达到覆盖全乌拉盖的疫病监测及动物防疫效果。基层兽医所需生物制品在运输、储存、分发、使用各个环节的药品药价损失较大,增加了动物防疫工作开展的难度。8、 投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仍缺乏综合性项目支撑、综合利用政策和资金力量不够,畜牧业发展规模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9、 政府的服务、引导和宏观调控能力亟待加强特别是在提供科技服务、调控金融支持、促进市场服务体系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够、投入不足、倾斜不够。三、发展畜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基本发展思路根据乌拉盖管理区经济发展需要,着眼加强畜牧业和增加牧民收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以专业化草业基地和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充分利用天然牧草资源和广阔的草料基地,生产草原特色产品,加强疫病防治和药残监控,注重畜产品质量,努力提高行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尽快使畜牧业发展成牧区经济中的现代化产业,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发展畜牧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 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畜牧业与管理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2、 坚持保护生态为前提,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中心。一切是否有利于一个前提和两个增,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发展畜牧业的根本准绳。3、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结构,提升畜产品品质、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连。4、 坚持科技兴牧,提高牧民素质,促进畜牧业发展。继续加快两个转变,即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向集约化生产经营转变5、 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一致、相互促进。6、 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加强规划、统筹发展的基础上,牧民走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三)战略目标根据乌拉盖管理区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确定畜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为: 到2010年,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根本遏制,草地生产力明显恢复,草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牲畜头数与草地生产力协调增长,实现草畜平衡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主要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明显改善,加工品比重大幅度上升,品种更加丰富多样;畜牧业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畜牧业生产结构更趋合理,畜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的需要;畜牧业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明显增加,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建立比较完善的牲畜良改化服务体系、疫病控制体系和比较完整的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 (四)主要生产指标1、 畜牧业总产值及农牧民收入到2010年管理区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9720.63万元。畜牧业增加值达到4338.54万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85%;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5589.33元,其中,来自牧业的纯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例达到90.47%。畜牧业总产值增长计划表年 份畜牧业总产值(元)畜牧业增加值农牧民收入合计(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元)其中来自牧业的合计(元)占人均收入比重(%)200420052006200720102、 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标准化畜棚总面积达到24.93万平方米,畜均达到0.45平方米/羊单位;普通暖棚总面积从2004年的10.24万平方米,缩减到3.5万平方米,畜均达到0.062平方米/羊单位;畜圈总面积达到118.4万平方米,畜均达到2.11平方米/羊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目标单位:万、/羊单位年 份标准化畜棚总面畜均普通暖棚总面积畜均畜圈总面积畜均20047.70.1510.240.269.821.3620058.10.29.20.275.551.6420068.980.1898.40.18978.741.77200711.520.1326.10.13284.071.818201024.930.453.50.062118.42.113、 草原建设及草料生产(1)草原建设到2010年,累计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457.3万亩,年均递增9.17%,其中,草地围栏化面积达到433.3万亩,年均递增9.36%;当年生牧草种植面积保持在8万亩内;多年生牧草保有面积达到22万亩;高产饲料基地总面积达到3万亩,年均递增25.17%。人工饲草料基地总面积达到33万亩,占可利用草原总面积的5.48%。草原建设规划目标单位:万亩年 份草原建设总规模草地围栏化当年生牧草种植多年生牧草保有面积高产饲料基地总面积2004270.2253.37.58.620.782005302.2283.37.510.11.52006333.7313.38131.82007364.8343.38152.22010457.3433.38223(2)打贮草到2010年,全管理区年打贮草总量达到20.44万吨,其中,天然草场打草7.24万吨;人工牧草产草量13.2万吨。人工打贮草量中,当年生牧草3.2万吨、多年生牧草4万吨、年均递增、高产饲料12万吨。打贮草目标单位:万吨年 份打贮草总量其中,天然草场打草人工打贮草合计当年生牧草多年生牧草高产饲料20049.345.034.312.101.162.09200512.276.056.222.251.724.5200614.626.268.352.82.46.3200716.676.5310.443.0438.8201020.447.2413.23.24125、 草原载畜量通过采取休牧、轮牧、草地改良、舍饲圈养等技术措施提高天然草原产草量,扩大人工饲草料的种植面积,稳定提高产草量,使管理区草原载畜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暖季适宜载畜量达到78.53万羊单位,全管理区冷季适宜载畜量达到56.09万羊单位。6、 牲畜头数到2010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78.9万头(只),保持在草场适宜载畜量范围;日历年度总头数达到45.62万头(只),控制在草原适宜载畜量以内,年总增数27.5万头(只),总增率43.7%;冷季适宜载畜量达到56.09万羊单位,实际存栏56万羊单位。年出栏牲畜35.33万头(只)。牲畜头数发展目标单位:万头只、羊单位、%年 份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日历年度总头数总增数总增率(%)冷季实际存栏冷季存栏折羊单位年出栏200474.952.5628.135.652.5651.237.16200592.945.9640.353.845.9646.147200681.242.9535.237.942.9544.538.54200775.943.413340.643.4146.333.4201078.945.6227.543.745.625635.337、 畜产品生产量及其收入到2010年,全管理区肉牛总数牧业年度达到9.22万头,日历年度达到7.15万头,牛肉产量达到6755.8吨,农牧民来自饲养肉牛的总收入达到7795.13万元;荷斯坦奶牛总头数牧业年度达到153头,日历年度达到110头,贺斯坦奶牛的奶产量388.02吨,肉牛产奶量为12431.23吨,奶类产量达到12819吨,农牧民来自生产奶产品的总收入达到2076.72万元;肉羊总数牧业年度达到61.2万只,日历年度达到34.1万只,羊肉总产量达到4442吨,农牧民来自养肉羊的总收入达到7699.48万元;绒山羊总数牧业年度达到8万只,日历年度达到4.32万只,羊绒产量达到30吨,农牧民来自生产羊绒的总收入因饲养数量的缩小而减少到780万元;羊毛产量达到万1202吨,农牧民来自生产羊毛的总收入达到300.51万元;各类皮张总量达到1.33万张,农牧民来自生产皮张的总收入达到93.31万元。主要畜产品产量单位:吨、万张年 份牛肉产量奶类产量羊肉总产量羊绒产量羊毛产量皮张总量2004777.417124374.960.1810891.282005806.82669.7564660.21431.61.59200612602625.55028.847.51259.81.3820072671.14862.94198.242.71163.51.5920106755.812819.344423012021.33四、主要任务、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根据乌拉盖管理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实现20052010年畜牧业的战略目标与主要产品指标,今后5 年应重点抓好以下领域的工作: (一)主要任务: 1、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加快和规范饲草料地建设应充分总结近几年在草原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经验,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问题,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创新思路和措施,既不能再重复过去的发展道路,也不能在乌拉盖地区草原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损害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草原保护建设长效机制,使草原保护工作,得以持续有效开展。具体措施:一是加快农牧业人口转移,从根本上减轻草场压力。2006年到2010年,向城镇转移的人口1400人。二是进一步做好退耕还草工作。为了更好的保护乌拉盖草原生态环境,对现有的34.2万亩耕地进一步退耕。主要措施是,按照统一制定的标准,对现有耕地进行划等定级、打点上图,其中对一类耕地设立明确标志,允许保留,实行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逐步推广免耕播种技术,降低沙化隐患,提高耕地肥力。对水源条件较好的一类耕地,采取蓄、引、提等多种形式增加保灌面积。对达不到一类地标准的耕地全部退耕种草或自然恢复。20052007年,乌拉盖地区共退耕15万亩耕地,每年退耕5万亩。三是加快和规范建设人工草料基地。有关部门和各场镇,加强引导和服务工作,在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统筹规划、全面保护、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防止对草原生态造成破坏。进一步规范草料基地建设审批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新建人工饲草料基地,必须依法取得审批手续,严禁违法开垦行为。农牧林水科技局、草原监督管理局和各场镇分别建立人工草料基地档案。2005年开始,利用退耕地建设人工草料基地的,有灌溉条件的可种植当年生牧草,没有灌溉条件的必须种植多年生牧草或自然恢复。牧户在自己承包草场上种植小面积饲料作物或牧草的,必须事先通过所在场镇和管理区农牧林水科技局审核报管理区管委会审批,面积不得超过10亩,并且要具备土壤腐质层厚度30厘米以上;坡度低于7度;有灌溉用水源井和配套设备;2年内建设防护林等条件。牧户可以采用配套草库伦形式建设草料基地。配套草库伦建设参考模式由农牧林水科技局提供。草库伦中配套种植饲料作物的,必须按照上款规定的要求审批;种植当年生牧草或多年生牧草的,必须采用免耕或撒播方式种植,减少草原破坏的隐患。四是以旅游开发的方式保护重点区域草原。乌拉盖水库保护区和贺斯格淖尔水库周围的牧民进行整体搬迁,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开发旅游项目,以旅游开发的方式保护建设草原。五是继续抓好草原法制工作,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加强草原监理,加快落实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加大草原管理和保护力度。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结合全国生态建设规划及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的实施,大力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力发展人工种草、飞播种草、改良草地、围栏草地,改善草原生态环境。2、提高畜牧业基础设施质量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从重视数量规模转为提高标准的阶段,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一是按照集约化畜牧业饲养管理要求,对现有棚圈进行更新改造,提高棚圈建设质量和标准。二是畜牧业产前和产后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牲畜良改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扩建和技术设备更新改造。三是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优先建设西门塔尔肉牛生产基地和乌珠穆沁羊出口基地。四是大力开展饲草料基地建设工作。利用整合大面积退耕地,建设规模化的饲草料基地,同时帮助牧户建设小规模饲草饲料基地,为畜牧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3、继续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畜牧业经济运行质量。具体说,抓好三个方面调整,既调整种养结构、畜种结构和畜群结构。种养结构调整方面,将农牧业发展的战略中心从农转向牧,在种植业(粮、经、草)内部,把草业放在首位。畜种结构调整方面继续实行“增牛、壮绵羊、限马、压缩山羊”的路子。在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技术服务和市场调节,大力发展西门塔尔为主的肉牛和乌珠穆沁羊为主的肉羊,2007年前将这两种牲畜的比例提高到整个牲畜的 %和 %。畜群结构调整方面,采用冬羔、早春羔的方式提高出栏率,增加母畜比重,加快牲畜周转。加快品种改良,提高优质产品比重,提高集约化饲养水平。4、 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加快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突出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地位,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提高加工深度,增加加工品在市场上的比重,尽快改变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支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企业提高质量,争创名牌。改变加工企业重加工、轻原料生产和市场营销的状况,扶植建立一批包括冷藏和深加工在内的龙头加工企业,引导其联合牧户,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和开展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发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肉食品及分割肉、冷鲜肉、小包装及快餐食品。把地方传统风味肉制品的生产工艺与现代畜产品生产机械紧密结合,实现肉食品加工现代化;鼓励个人和企业组建剪毛服务队和捣绒队等形式,开展剪毛或捣绒服务,全面推广机械剪毛。对毛绒进行分级整理、客观检验等规范化的加工管理模式,确保质量达到绒毛加工工业的要求。5、 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和进步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最具决定性的关键措施,是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要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落实在畜牧业工作中,以推进畜牧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重点,促进畜牧业经济走依靠内涵发展之路,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要效益。以农业部实施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带动,突出优势畜产品,重点推广一批增效作用显著的良种良法相配套的重大畜牧业技术,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牧民培训,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切实提高畜牧业重大技术的应用水平。充分发挥畜牧业机械化在生产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业机械化管理和服务机制,继续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力度,稳步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力争在2010年前使乌拉盖的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6、 推行草原特色畜牧业利用草原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业。近几年,乌拉盖的畜牧业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天然草原资源。目前,这个潜力已经挖尽,但是天然草原的优势还在。利用乌拉盖自然资源优势,推行旅游和放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发展特色畜牧业,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努力打造草原特色畜产品品牌和名牌产品。按照特色畜产品生产需要,继续抓好乌拉盖有机肉食品加工生产基地的筹备工作。重点地区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抓好乌拉盖水库保护区和贺斯格淖尔水库周围的草原保护区建设,通过进行整体搬迁和招商引资的方式开发旅游项目,除了少量用于旅游服务的牲畜外,严格控制在保护区内饲养牲畜,以旅游开发的方式保护建设草原。8、 加强动物疫病防治,确保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以动物疫情监测、快速应急反应、疫病预防控制、科技创新、防疫骨干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建设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在完善和健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基层动物防疫站的办公设施改造、重大疫病诊断、防治所需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装备工作。强化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设稳定增长的动物疫病防治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动物防疫长效机制。以防控和扑灭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全面提升动物疫病免疫、疫情处置、检疫和防治水平,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切实推进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加强对以兽药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为重点的农牧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坚持不懈地开展以兽药市场为重点的农资市场秩序整顿和净化工作。(二)总体规划布局根据地形、土壤、草地条件、生态功能和畜牧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现状,将乌拉盖畜牧业生产区分为肉牛养殖区、肉羊生产区、绒山羊养殖区、生态保护区、奶牛养殖区和草料基地等区域,分别重点扶持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地方特色的畜产品生产区,加速畜牧业区域化进程,促进畜牧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尽量避免畜牧业产业结构趋同,走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1、 肉牛养殖区:乌拉盖河和斯也勒基河沿岸,贺场场部、哈场场部、哈场巴音额日和图分场居民区为中心,辐射周遍地区,以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方式,建设肉牛养殖区。这些地区的草场主要以滩地为主,地形和草地条件适合肉牛养殖。因此重点扶持发展肉牛饲养业,到2010年,肉牛养殖专业户达到500户,占该地区总户数的41.6%;饲养牛总头数达到3.7万头,占全管理区牛总数的51.75 %,初步形成肉牛养殖区。2、 肉羊生产区:各场肉牛养殖区外的地区及巴镇乌兰哈达嘎查、斯仍音召嘎查、乌兰查布嘎查、舍伯尔图村、温都尔敖包村为基地,建设肉羊养殖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