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沟通_委托代理与激励概述_第1页
激励与沟通_委托代理与激励概述_第2页
激励与沟通_委托代理与激励概述_第3页
激励与沟通_委托代理与激励概述_第4页
激励与沟通_委托代理与激励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委托代理与激励 委托代理 假设 结构 均衡合同 信任 激励机制目标框架典型应用 投标法第一投标法第二投标法 最优税维克里最优税制莫里斯最优税制 委托 代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 在7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 目前已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并不断受到经济学界和社会的重视 第一节委托 代理理论 一 委托 代理关系假设1 概念经济学上的委托 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中市场参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代理人 掌握信息多 具有信息优势的市场参加者 委托人 掌握信息少 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 课堂练习 判断委托人和代理人 保险公司和投保人股东和经理债权人和债务人选民和议员 人民代表 病人和医生原告 或被告 和律师雇主和雇员买方和卖方 2 构成委托 代理关系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 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 且双方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 双方通过合同的方式确立彼此的关系和利益 第二 代理人与委托人都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且他们二者之间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 首先 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代理人的具体操作行为 其次 代理人不能完全控制选择行为后的最终结果 隐含条件 非对称信息会对委托人带来不利影响 第一 单个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模型 第二 单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 复合代理人 的模型 第三 多个委托人 复合委托人 与单个代理人的模型 第四 多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的模型 第五 单个或多个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彼此互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模型 3 委托 代理关系的五种基本模式 二 委托 代理的均衡合同 1 概念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达成的合同称为均衡合同 假定市场上某个资本家A希望聘请一个企业管理者B为其管理企业 A与B之间构成委托 代理关系 A为委托人 B为代理人 A在建立和维持委托 代理关系过程中的困难 第一 在选择代理人方面存在困难 第二 在合同设计上存在困难 第三 在确定代理人的收益上存在困难 第四 在监督代理人的行动上存在困难 A如何才能克服困难 达成委托 代理的均衡合同呢 2 达成委托 代理均衡合同的条件 激励相容 代理人根据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来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 在代理人获得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同时 也使委托人的预期收益实现最大化 参与约束 代理人履行合同责任后所获得的收益不能低于某个预定的收益额 或者说 代理人接受委托人合同的预期收益不能低于他在等成本约束条件下从其他委托人处获得的收益水平 三 委托 代理的信任 肯尼斯 阿罗认为 委托代理的信任 构成市场经济的灵魂 缺乏这种信任是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 一个成功的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 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十分信任 以至于即使进行欺骗是 理性的经济行为 代理人也不会欺骗委托人 教师上课孩子上学警察巡逻医生治病 缺乏委托 代理信任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讨论 为什么民营企业最初多数都是家族制企业 在市场经济中 委托 代理信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对委托代理合同的承诺 或对市场规则的承认和遵守 例如 遵守交通规则 敬业精神 例如 两个留学生勤工俭学 信任程度高交易成本低经济效率高信任程度低交易成本高经济效率低 课堂讨论 如何提高整个社会的委托 代理信任水平 第二节激励机制设计 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 你可以雇一个人到固定的工作岗位 你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 但你买不到热情 买不到创造性 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 你不得不设法去争取这些 弗朗西斯 C Francis 如何使驴 自觉地 或 有干劲 地不停地拉磨 激励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信息蒙蔽 激励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信息引诱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性 代理人可以利用两种方式获得对委托人的博弈优势地位 一 激励机制的目标 一是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信息而获得信息优势 使委托人处于不利的战略选择地位 例如 包公巧断案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性 代理人可以利用两种方式获得对委托人的博弈优势地位 二是代理人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行动而获得信息优势地位 这种信息优势地位的获得通常是代理人在签定委托 代理合同后采取的有利于自身收益 但损害委托人利益 的私人行动 一 激励机制的目标 一是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信息而获得信息优势 使委托人处于不利的战略选择地位 亨利 福特消除怠工现象的妙招 当汽车行业流行日均工资为2至3美元时 福特汽车公司给出日均5美元的高工资政策 这一工资政策带来了生产率的极大提高 不仅抵消了工资增加额 而且还带来超过工资增长额的利润 激励机制的目标 如何让代理人 自觉地 显示私人信息 如何让代理人不采取道德风险行动 隐蔽信息 不利选择 隐蔽行动 道德风险 激励机制的目标 信息经济学 让人说真话 和 让人不偷懒 的假设前提 如果 说假话 的成本大于 说真话 的成本 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说真话 如果 偷懒 的成本大于 不偷懒 的成本 作为一种集体理性选择的结果 就是 不偷懒 讨论 如果 说真话 与 说假话 的成本相等 多数人会如何选择 二 激励机制的框架 激励机制的核心 我怎样使某人愿意为我做某事 假设雇主有一份工作需要雇员完成 雇主有两种付酬方式 一是无论雇员劳动结果如何都将一次性支付报酬给雇员 这样操作简单 但问题是雇员没有动力好好工作 二是使雇员的报酬与其劳动结果相关 但问题是这种相关性如何确定 三 激励机制的简单模型 单个雇主与雇员 令雇员接受工作的劳动量为x 产量为y f x y不唯一由x决定 但二者之间高度正相关 为简单化 假设产品的价格为1 这样 y就确定了产品的价值 单个雇主与雇员的简单模型 假设s为雇主在生产价值y元产品后支付给雇员的报酬 为了鼓励雇员的劳动积极性 s应与y相关 即s s y 同时 雇主为了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希望选择能使y s y 最大化的函数s y 从雇员角度分析 其付出劳动x的成本为c x 如要花费时间 体力 脑力等 于是 雇员选择x的效用为 s y c x s f x c x 假设雇员有获得效用为U1的多种选择 这样 激励机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使雇员从事这项工作获得的效用至少等于他在其他可选方案中获得的效用 以满足参与约束条件 即s f x c x U1 1 最苛刻的雇主希望雇员选择的x恰好满足参与约束条件 即s f x c x U1 雇主的利润最大化maxy s y 即可转化为maxf x c x U1求解该问题 只要最优解x 满足下列条件 使边际产值MP等于边际成本MC 即再增加努力所带来的产值增加与劳动成本的增加相等 MP x MC x 2 最优劳动量 由于不能满足边际产值等于边际成本条件的任何选择都不能使利润最大化 就存在如何确定刺激雇员选择x 的函数s y 的问题 激励机制的常见方法 通过s y 使雇员在选择x 时获得的效用大于他选择其他可供选择x获得的效用 实现激励相容 即对于所有的x来说 有s f x c x s f x c x 假设某小型轻工产品制造商需要雇佣机器维修人员 厂商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 维修人员的目的是收益最大化 四 例证 假设维修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厂商利润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其中 a 0表示维修人员不努力工作 a 1表示维修人员努力工作 且努力程度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为 C 10000a 厂商有三种可选择的付酬方式 厂商支付固定工资给维修人员 令该w 0 厂商采取分红制 当p 10000或 20000时 报酬为0 当p 40000时 可获得分红 24000 厂商以利润分享形式支付报酬 利润高于 18000时 高出部分作为维修人员的报酬 若利润低于 18000 则维修人员报酬为零 厂商支付固定工资给维修人员 W 0由于工资高低与维修人员的工作努力程度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维修人员将选择不努力工作 在维修人员不努力工作的情况下 即a 0 厂商的预期利润为 0 5 10000 0 5 20000 15000 厂商采取分红制厂商规定 当p 10000或 20000时 报酬为0 当p 40000时 可获得分红 24000 维修人员将选择努力工作还是不努力工作呢 如果维修人员不努力工作 利润等于 10000或 20000 其报酬为0 如果努力工作 则预期收益为0 5 0 0 5 24000 12000努力工作的成本 10000 10000 1 净收益为 2000维修人员一定会努力工作 当维修人员努力工作时 即a 1 厂商的预期利润为0 5 20000 0 5 40000 30000维修人员的预期分红为0 5 0 0 5 24000 12000扣除维修人员的分红后 厂商的预期净利润为 30000 12000 18000 厂商以利润分享形式支付报酬厂商规定 利润高于 18000时 高出部分作为维修人员的报酬 若利润低于 18000 则维修人员报酬为零 维修人员将选择努力工作还是不努力工作呢 如果维修人员不努力工作 其预期收益为0 5 0 0 5 20000 18000 1000如果维修人员努力工作 其预期收益为0 5 20000 18000 0 5 40000 18000 12000努力工作的成本为 10000 净收益为 2000维修人员一定会努力工作 厂商总能获得 18000的净利润 总结 结论 厂商完全可以通过设计某种激励机制 比如分红制或利润分享形式 激励维修人员努力工作 使维修人员在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同时 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 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 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为什么会逐步退化为一种 大锅饭 的平均主义做法 课堂讨论 五 应用 劳动市场的激励机制 效率工资制度 针对劳动市场的非对称信息分布 信息经济学提出效率工资理论来解释如何激励工人避免隐蔽行动的出现 由于信息非对称 偷懒雇员的行为不容易被发现和监督 因而雇员在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因为偷懒而被解雇 因此 如果厂商给予雇员行业平均工资W 雇员就有偷懒的动机 因为他到其他企业也能获得同样的工资W 如果厂商提供较高的工资 在这个工资水平上 如果雇员偷懒 就有可能被解雇 解雇后在被另外一个厂商以W 聘用前有一段失业期 同时 即使被雇佣 其收入也会下降 如果没有偷懒行动 W 将为DL与劳动供给曲线SL的交点 并有充分就业水平L 存在偷懒行为时 所有厂商都愿意提供高于该水平的工资率以激励雇员不偷懒 高出的工资率由无偷懒约束曲线决定 它表明相对于失业水平工人不偷懒而需要获得的最低工资 效率工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现象 外资企业的职员收入普遍高于国有企业 高薪养廉 制度 拍卖商最关心的问题是何种拍卖制度能产生最高的拍卖价格 传统观点认为 如果市场处于非对称信息状态 其产生的均衡结果将是无效率的 维克里 1961 认为 市场是否有效取决于市场游戏规则是否符合激励相容条件 即是否能有效地诱导市场参加者 经济人 自觉地透露他们的私人信息 第三节第二投标法与最优税 一 维克里第二投标法 维克里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主要成就在于 对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经济理论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1960年他在 经济学季刊 1961年在 金融杂志 上发表了有关拍卖与投标的文章 提出了著名的 第二投标法 基本思想 运用激励相容的原则让人愿意显示真实信息 拥有私人信息的人必须应享有一定的信息租金 即给予一定的奖励 否则 局中人就没有动力显示其真实信息 运用激励机制增大说假话的成本 拍卖和招标是两种比较流行的组织和完成交易的方式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甚至更早 拍卖和招标可以看成是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博弈 1 前提条件 一 拍卖 1 每个潜在买主对拍卖品的价值估计是私人信息 2 所有潜在买主对拍卖品的评价不存在相关性 英国式拍卖 升价拍卖竞争的买主从最低起价开始 不断抬高价格 直到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为止 荷兰式拍卖 降价拍卖拍卖主持人首先提出一个高于所有买主愿出的价格 然后逐渐降低 直到有人愿意以报出的价格买下拍卖品为止 密封第一价格拍卖竞争的买主向拍卖人递交密封的出价 价高者得 支付自己出的价格 密封第二价格拍卖竞争的买主向拍卖人递交密封的出价 价高者得 但支付第二高的出价价格 2 拍卖方式 假定在一场拍卖中 某参与人A对一件拍卖品的评价是1000元 也就是说这个拍卖品对他而言值1000元 那么 该参与人在拍卖中应该怎样出价呢 注意 评价和出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某人对一样东西的评价 是指这样东西对于他的真实价值 而出价则是指他给出的价钱 如果A参与的是密封第一价格拍卖 A应该怎样出价呢 每个局中人都要在赢得交易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从而找到最优的出价 局中人之间的对策是 非占优战略的纳什均衡 即每个局中人的出价是否最优 要取决于其他局中人的出价情况 因此 每个人都设法猜测其他局中人的出价 来确定自己的出价 以获得信息非对称下的个人收益最大化 密封第一价格拍卖法 特点 激励不相容 每个局中人的出价不仅影响自己是否得到拍卖物 还影响支付的价格 密封第二价格拍卖法 如果A参与的是密封第二价格拍卖 A应该怎样出价呢 出价低于评价结果 可能无法赢得拍卖品 出价高于评价结果 可能以高于评价的价格赢得拍卖品 出价等于评价结果 可能以低于评价的价格赢得拍卖品 占优战略 这是建立在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 基础上的激励机制 使得局中人以显示个人的真实需求 说真话 为其占优策略 结果 标的物被拍卖给出最高价的局中人 中标者只需要以第二标的代价支付其价格 可以获得消费者剩余 相当于是对其说真话和高评价的奖励 因而这种拍卖制度是有效率的 密封第二价格拍卖法 特点 激励相容 每个局中人的出价仅影响自己是否得到拍卖物 不影响支付的价格 荷兰式拍卖第一投标 拍卖 法英国式拍卖第二投标 拍卖 法 统一价格投标法 允许标的物的数量超过1件 中标局中人超过1个 但成交价格由没有获得标的物的局中人中的最高价决定 第一标 第二标 第三标 第四标 第五标 第六标 第七标 二 实例 美国国库券拍卖设计 应用 美国通讯频道经营许可证拍卖 外资银行经营业务许可权拍卖 商品房拍卖 思考 不是所有的拍卖品都适合使用第二价格拍卖法拍卖 现场公开喊价的英国式拍卖容易引起非理性行为 维克里第二价格拍卖法是符合理性的拍卖方法 激励问题 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来达到激励相容的效果 成本问题 以最小的成本将不易观察的私人信息揭示出来 只要有合理的机制安排 市场经济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良好地自主运行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主要应放在政策和机制的设计与监管上 设计合理的机制 并辅以有效的监管和控制 以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 小结 莫里斯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主要成就在于 对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经济理论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1971年在 经济研究评论 上发表了 最优所得税探讨 的文章 提出了著名的 最优税制设计理论 二 莫里斯最优税原理 政府如何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设计出一种激励相容的最优税制体制 最优所得税制会受到收入再分配改变国民收入总量的影响 其边际条件是收入平等化的收益 即再分配带来的社会效用 与低效率带来的损失 即税制削弱努力动机带来的社会损失 相抵 通过证明 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 最高收入的边际税率应为0 即对最高能力的人的边际收入应不征税 后来的研究认为 拥有私人信息的人必须应享有一定的信息租金 如果不能享有信息租金 他就会逆向选择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福利下降 基本思想 税率中产阶层低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补贴线免税线低能力高能力 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 无法绝对地兼顾公平与效率 因此 政府需要设计出一种相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