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日》《月》.doc_第1页
《短文两篇》《日》《月》.doc_第2页
《短文两篇》《日》《月》.doc_第3页
《短文两篇》《日》《月》.doc_第4页
《短文两篇》《日》《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 文 两 篇日月巴金西安市第九十中学 李妮香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 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2) 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3) 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4)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5) 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2、 过程与方法(1) 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 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教学重点1、 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 、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教学难点1、 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找出文章的情感脉络。学情分析 初中学学生对事物有一定自己的感性认识,而日、月、飞蛾等意象都是寻常景物,但作者赋予这些寻常景物以象征意义,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其象征的意义,这点学生比较难把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播放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巴金铜铸手印图片)老师提问:这是谁的手印,为什么在这里呀?请同学们读下段文字。他就是巴金的手,这只手被印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每一扇玻璃门把上。这是一只承前启后的手,引人步入文学殿堂的手。文学大师的这只手,写出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随想录等几十卷著作,译出了几十本外文书。这是妇孺皆知、闻名天下的手,引来参观者的兴奋和感慨,每个参观者进门时,都要触摸巴金的手,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此刻,从接触这特殊的手的一刹那,人们开始就激动了,我们也跟随着这只手走进巴金的短文两篇。二、 写作背景、文体特点课文所选这两篇文章都写于抗日战争期间的1942年,前后只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日月,就是为此事而发。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本质上属于诗歌,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它不分行,不押韵,不讲究节奏,写法像散文。它篇幅短小,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和诗的意境。三、 朗读散文诗,感知文意1、 老师范读。(播放朗读)2、 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音韵美。3、 说说文中你所知道的故事及他们的寓意。(学生交流)明确: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夸父逐日自不量力 嫦娥奔月自私无耐过渡:自古以来,日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备受人们赞颂,月常常触发诗人们对亲人、朋友故乡思念。而作者并非囿于传统,而是宕开一笔,描绘了“飞蛾、夸父、姮娥”三个形象,文章有一种旧中出新的意境。我们先学习日。四、学习日1、 概括课文内容(学生概括文章)这是一篇借飞蛾赴火,夸父追日写出对光明、希望日的不懈追求,那怕是舍弃自己的生命。2、 品读意象教师引述:诗的意象就是诗人寄托情感的形象。诗人常把那些精心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连接起来,形成一幅有深刻含意的图画,就是意境,诗的意境是诗的生命。提问:作者在日中描写了哪些意象?作者怎样描写这些意象的?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内涵?(学生探讨思考交流)作者在文中刻画了“飞蛾、夸父”这些意象,飞蛾扑火、夸父追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感人的画面,为了得到一瞬间的光和热,飞蛾把身子扑向油灯。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学生朗读描写飞蛾扑火、夸父追日的文段,品味作者如何刻画意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感受意象,提高对事物的直观感受力。“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扑向”足见飞蛾为了得到光和热是义无反顾的。“死”“浸”可见其死的壮烈。可见它敢于牺牲,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为追求光和热,敢于牺牲,勇于牺牲的英雄形象。“夸父是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日影”之高之远,相比之下,夸父如此渺小,却“追赶日影”可见有如此气魄和巨大力量,充满雄心壮志。“渴死在旸谷”形容其死得悲壮。学生探讨意象的象征意义老师总结: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的神话中虚无缥缈的人物,巴金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它们都是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象征,都是一种美好人格的象征。3、 理解作者的理想人格教师引述:作者刻画飞蛾的壮烈,夸父的勇敢悲壮,是要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请学生大声朗读出来。“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4、作者如何评价这种牺牲行为“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吗?”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温暖,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抗日救亡的胜利,正需要那些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勇于献身的英雄。因此作品中写到:“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象征作者也将为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化作一阵烟,一撮灰”是舍弃自己生命的象征。是“不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精神象征。过渡:巴金先生在日中谈到:“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作者隔了一天又写了月,作者又有怎样的人生思考,请阅读月。五、 学习月(学生自主学习)1、概括文章内容(学生朗读理解)作者一个人在月下徘徊,在孤独中清醒,如果能像姮娥一样飞向月亮,我也要改变它的清冷。2、品析意象(学生讨论),探讨象征义文章意象是“月”,作者如何描绘月,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感?明确:“长空的一轮皓月”,“一轮”,写出了月亮如车轮之圆满,极为形象。“高悬在蓝空” 的“悬”字,写出了月亮高挂空中的情形,十分生动。“只觉冷光扑面”中的“扑”,写出冷气之猛。“觉得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中的“积”极言寒气之浓。这些词信手拈来,均有朴字生色,平字见奇的效果,意境优美。“寒夜对镜”“冷光扑面”“ 凉月”“ 月光冷得很”“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等词句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冷的气氛,这种气氛让人联想到“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优美诗句,极具阴柔之美。学生思考:这冰冷的星球象征什么?嫦娥奔月有象征什么?3、理解作者情感引述: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由此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并不是悠闲,自在的,而是忧愁沉重的,可是即使在这样忧愁情绪之下,作者并未就此沉溺,而是写道,“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呢?它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与日有相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写月与古代诗人赞月的不同吧!4、 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追求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学生思考:这冰冷的星球象征什么?嫦娥奔月有象征什么?老师点拨: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黑暗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语气。“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一般人认为月是一个凄凉的世界,无光明的世界,嫦娥为了这死寂的星球再生,仍在寒冷中营造温暖,在黑暗中开垦光明,在绝望中种植希望,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在姮娥身上,作者寄托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尽管为抗日救亡只有少数人甘愿牺牲,尽管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尽管斗争如此艰难,作者甘愿像嫦娥一样,为民族兴亡,艰难地活着,为民族、国家做贡献。六、 对比阅读作者通过描绘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意境,在这样的境界里生成了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在两篇文章中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探究)1、 相同点引述:这两篇文章看似毫无关联,是截然不同的两篇,但其实上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者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点拨:两段文字内容完全不同,实则作者对“日”“月”这两个永恒不变的星球进行对比,一个象征光明、火热,而另一个象征寒冷、寂寞与黑暗,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也存在微妙的联系。只有当一切是寒冷和黑暗的时候,人们才会感到光明和火热存在的重要性。文中多次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突出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如“寒冷的,月的光是死的光”,他觉得寒冷而没有热力就是毫无生机,这样的情景会让人对未来失去希望,而不会让人增添信心。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提到这两件东西,表明作者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与冰冷,远离黑暗与死亡,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3、 不同点抒情方式的不同:老师提问:作者通过描绘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意境,在这样的境界里生成了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在两篇文章中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又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探讨交流:在日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采用直接抒情的方法,袒露了自己的心灵,体现了巴金散文中坦诚,激情洋溢的一面,飞蛾为追求光和热,终于死在灯下,作者直接抒情“飞蛾是值得赞美的”,表达作者对飞蛾扑火行为的赞美。“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作者抒发了对夸父的赞扬,认为夸父是值得怀念的。结尾又写自己,愿做人间的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更是直接袒露自己的情怀,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为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在月主要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集中体现的是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与千百年来吟月的诗句不同,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暂时没有了前文中对热的礼赞,而是对冷有别样感受。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这是孤寂凄清的,但同时可以清楚地整理自己的思绪,“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体,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景象的描写,表面上看起来渲染月夜的冷,其实隐喻着当时现实的黑暗,冷的是身,更冷、更凉的是我们的心,也正如此,才急切期盼光明,期盼热的温暖,通过冷反衬对热的祈求。姮娥奔月的形象,作者抒发的是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光和热的情感。老师小结: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七、 读文、知人、启迪教师引述: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道:“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说“人固有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我们学习了巴金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