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规划规划编制单位项目名称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规划委托单位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政府编制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余 颖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总工程师彭瑶玲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所 长颜 毅 (高级工程师)项目总工郭大忠(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规划专业职责姓名职称项目负责人刘 方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规划专业彭淞工程师张婷婷工程师徐娜工程师高小钦助理工程师市政专业交通专业杨源工程师管网专业姜 伟高级工程师建筑专业项目负责姜秀岩高级工程师建筑专业杨 衡工程师赵 岩助理工程师规划审查规划专业郭大忠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交通专业蒋航高级工程师管网专业陈治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规划试点工作协调小组职责单位职务姓名组长重庆市南川区政府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郝满炉副组长重庆市南川区政府区委办副主任、机要局局长王彬副组长重庆市南川区政府区政府办副主任、法制办主任刘达文副组长重庆市南川区规划局区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学民成 员重庆市南川区规划局李玉梅、赵品银、陈虹佑区财政局、区城乡建委、区农委、区国土房管局、区环保局、区交通局、区水务局、区生态农业园区、惠农公司主要负责人南川区大观镇政府书记梁正忠镇长张华镇长李金红人大主席卓中伦主任李卫兵主任钱溢副主任代先军金龙村主任游绍伦技术指导重庆市规划局倪明、谢力、何杨协编单位专业单位姓名职称地域建筑重庆大学覃 琳教授、硕士生导师产业规划大观镇农委张 华南川区生态农业园区苏仕民副主任西南大学张 平教授工作开展情况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规划村庄建设的精神,提高村庄规划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2月4日,下发了建村函201335号文,开展村庄规划试点工作。2013年3月,重庆市规划局经过多次实地踏勘和比选,选定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作为本次试点村庄。受重庆市规划局、南川区规划局以及大观镇政府委托,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本次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规划编制工作。工作开展情况阶段时间地点参与部门主要内容总结遴选2013.3.7南川区规划局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川区规划局、大观镇政府确定组织协调机构、人员;现场踏勘、集中居民点选址2013.3.10观溪村、铁桥村、木凉乡、龙川村、金龙村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观镇政府现场踏勘多方案比选确定试点村庄调查准备2013.3.12金龙村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观镇政府、金龙村村委会向各部门下发基础资料调查清单,并委托大观镇政府搜集初步调查2013.3.28大观镇南川区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观镇政府、金龙村村委现场踏勘,确定先期启动的集中居民点的规划范围和规划内容2013.4.15金龙村南川区规划局、大观镇政府、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金龙村村民代表对金龙村进行调研;就村民居住意愿、对现状建设的评价和要求等等进行了座谈;2013.4.16金龙村南川区规划局、大观镇政府、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金龙村村民代表入户调查,填写调研问卷初方案及深入调查2013.6.7南川区政府南川区政府、南川区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观镇政府就金龙村集中居民点进行了汇报,会后于规划局对方案进行了意见交流2013.6.14金龙村重庆市规划局、南川区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观镇政府对现场进行再次踏勘,深入了解农业企业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2013.7.1南川区规划局重庆市规划局、南川区政府、南川区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观镇政府、金龙村代表对金龙村团田堡集中居民点规划设计进行行政评审和专家评审2013.7.4大观镇南川区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观镇政府就金龙村集中居民点完善方案进行了汇报,进一步对接建设需求;现场踏勘进一步核实;调研周边村落做法。正式方案及补充调查2013.8.16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规划局、南川区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村域部分规划进行审查2013.8.20金龙村南川区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观镇政府、金龙村代表对部分产业、用地问题进一步核实调查,初步成果公示2013.8.30住建部住建部村镇司、重庆市规划局代表、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代表、其他省直辖市试点项目组代表村庄规划试点中期汇报成果公示与完善2013.9.13南川区规划局重庆市规划局、南川区政府、南川区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观镇政府、金龙村代表对村域规划进行行政评审和专家评审2013.9.16大观镇南川区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观镇政府,村民代表,农委就产业规划征求了村民代表和大观镇农委及相关专业人员的意见,对规划成果进行公示2013.9.18金龙村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观镇政府,金龙村村委会,村民代表结合村民修改意见完善成果,规划成果报区政府审批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章 总则- 2 -一、规划背景- 2 -二、规划范围及期限-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五、法律效力- 2 -第二章 村域规划- 3 -一、规划人口- 3 -二、目标定位- 3 -三、土地利用规划- 3 -四、空间管制规划- 3 -五、集中居民点规划- 4 -六、道路交通规划- 4 -七、基础设施规划- 6 -八、产业布局规划- 9 -九、防灾减灾规划- 10 -十、田园风光和特色风貌保护规划- 11 -十一、乡村旅游策划- 11 -第三章 整治建设- 12 -一、村庄公共设施- 12 -二、乡村风貌整治与建设- 16 -三、安全防灾设施- 17 -四、环境卫生设施- 18 -五、主要整治与建设项目表- 19 -第四章 专项引导- 19 -一、产业发展- 19 -二、农房建设- 22 -第五章 规划实施建议- 24 -第一章总则一、 规划背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增强小城镇功能,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现南川区域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的新农村,有效指导大观镇金龙村规划建设,实现“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目标,特编制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规划。二、 规划范围及期限本次规划范围为金龙村行政村域,幅员面积约4.53平方公里,包括10个村民小组。规划期限近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30年三、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3.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4.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5. 重庆市村规划编制办法(2009年修改)6. 重庆市村规划技术导则7. 重庆市主城区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暂行办法8. 重庆市南川区城市总体规划(2012修改)9. 南川区大观镇总体规划(2012-2030)10. 相关专项规划11.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四、 规划原则1. 具体实在,注重实效编制过程应充分考虑建设实施、规划管理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规划成果应便于管理、利于实施。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庄建设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2. 问题导向,针对性强找准村民生产生活、村庄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建立规划目标体系并确定各项规划内容和深度。3. 尊重民意,加强参与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加强村民参与机制,充分尊重村民在生产、土地使用和农房建设上的主体地位,通过村民深度参与确保规划的质量和可实施性。4. 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各项建设以尽量节省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为原则,保护具有农村特色的乡土环境,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5. 经济可行,普适推广以经济可行作为规划建设的原则,便于投融资并有效指导村域各项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作用,形成可推广的村规划编制方法。6. 保护文化、注重特色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突出地方特色。保护村庄自然肌理,突出乡村风情,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五、 法律效力本规划由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经区政府批准后的村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是镇政府实施和管理规划的依据。第二章 村域规划一、 规划人口1. 现状人口:2012年底全村10个村民小组;604户,户籍总人口1710人,其中:男性850人、女性860人;共有劳动力1208人,其中外出务工520人。2. 自然增长:2008年至2012年,金龙村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02。3. 上位规划:根据南川区大观镇总体规划(2012-2030),基层村规划人口为1500人。4. 趋势判断:根据南川区城镇化发展战略,金龙村人口会有部分迁入城镇,农村人口将呈减少的趋势。根据南川区大观镇总体规划,考虑到城镇化的进程及金龙村实际情况,规划远期2030年本村户籍人口1500人。二、 目标定位(一) 规划目标充分发挥金龙村的区域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居住环境优良、产业发展可持续的新农村,实现“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目标。(二) 发展定位加快发展农产品研发孵化,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形成城乡生活进一步融合、产业形式现代、丘区特色浓郁、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新农村;全面融入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充分发挥南川区西大门的门户作用,利用大观镇镇区腹地区位,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创建国家级城乡统筹示范村;以建设精品蔬菜、高档花木、优质水果、高产粮田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全面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村、国家级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村;把统筹城乡、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要素进行配套完善,创建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三、 土地利用规划金龙村规划范围4.53平方公里。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为27.61公顷,其中镇建设用面积0.62公顷,为大观中学用地;乡村建设用地面积26.99公顷。农用地416.92公顷,其中耕地171.42公顷,林地147.29公顷,园地98.21公顷。基本农田:基本农田80.03公顷(合1200亩)。水域:面积8.56公顷。金龙村土地利用规划汇总表序号用地名称面积(ha)比例(%)1建设用地27.616.09其中镇建设用地0.620.14乡村建设用地 26.995.96其中居住用地12.272.71公共设施用地2.360.52生产设施用地4.390.97 道路广场用地6.791.49 工程设施用地0.58 0.13 仓储用地0.52 0.11 特殊用地0.11 0.02 2农用地416.9292.02其中耕地171.4237.83林地147.2932.51园地98.2121.683水域8.56 1.89 4合计453.09100.00 注: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为80.03ha四、 空间管制规划(一) 空间管制原则以村域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在合理配置、集约使用空间资源、优化总体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统筹落实各专业规划的空间要素,对不同类型的土地开发实施分类指导,分级管制,分期许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创造居民点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关系,实现村域空间整体优化,建设特色鲜明的新农村。(二) 空间管制分区规划区划分为适建区、控建区、禁建区:1. 适宜建设区规划适宜建设区36.1公顷,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且坡度小于25的地区,主要包括集中居民点建设用地、其它居民点建设用地、农村公益事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工矿建设区的区域。2. 控制建设区规划控制建设区143.26公顷,将建设用地周边作为本次规划的控制发展用地,同时对独立企业、独立市政及独立公共服务设施及其它独立用地等区域内独立零星的建设用地,应综合治理,控制用地蔓延。控制发展区在规划期内保持原土地使用性质,非经原规划部门的批准同意,不得在该区内进行非农项目的开发建设。3. 禁止建设区以上两区以外的用地为禁止建设区,规划禁止建设区261.65公顷。包括基本农田80.03公顷、需保护的耕地64.36公顷、林地保护区75.4公顷、河流保护区(石桥河两侧10米)、省道两侧10米、旅游公路两侧15米范围、35KV高压线两侧10米、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等特殊控制区和水利、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的保护区41.86公顷。区内居民点近期不新建扩建,远期引导搬迁。(三) 蓝、绿、黄线控制1. 蓝线:石桥河两侧十年一遇洪水位线以内。2. 绿线:包括需保护的耕地、基本农田、林地保护区的边界线。3. 黄线: 35千伏大观至土溪高压线走廊两侧20米范围线内,燃气储备站周围50米范围线。五、 集中居民点规划(一) 用地标准集中居民点宅基地标准和建设用地标准为:金龙村集中居民点建设方式新建与扩建相结合,各集中居民点人口在240、380人左右,属于中型集中居民点,依据重庆市村规划编制技术导则(2009年试行),人均规划建设用地取60-80m2/人为宜。宅基地标准为:每人20-30m2,3人以下户按3人计算,4人户按4人计算,5人以上户按5人计算,扩建住宅新占的土地面积应连同原有宅基地面积一并计算。(二) 集中居民点规划根据金龙村村域人口规划情况、土地整治项目以及有利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共规划建设3个集中居民点,共259户,1000人,总建设用地面积为6.29公顷。现状散居居民点五户以上保留,五户以下建议进行拆并,保留现状散居点共5.71公顷。陈家塆集中居民点,临村公路(省道S204)、村委会,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已建村公共服务中心300平方米。保留整治,共70户,人口240人,总建设用地1.59公顷。 团田堡集中居民点,新建居民点规划74户,人口380人,总建设用地2.36公顷,主要接纳高山移民、水库移民、周围危旧房改造。庙湾集中居民点,规划115户,人口380人,总建设用地2.34公顷。居民点整合一览表规划集中居民点名称建设用地户数(户)人口(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m2)陈家塆(1、2、7、8、9社)1.597024066团田堡(新建)(5、6社,高山移民与水库移民)2.36公顷7438062庙湾(3、4、10社)2.34公顷11538062合计6.29公顷259100063六、 道路交通规划(一) 规划目标依托省道204及黎香湖旅游公路,完善金龙村道路交通,提升道路质量、完善交通设施,强化慢行交通,建构便捷、安全、绿色、乡土的道路交通系统。(二) 村域道路交通规划1. 对外通道规划(1) 规划以省道204、黎香湖旅游公路及大白路为主要对外联系通道,规划道路等级为2级路。(2) 改建村域内省道204道路路面质量,规划道路等级为2级路,道路宽度8.5米,黎香湖旅游公路道路宽度10米。(3) 改建提升大白路道路等级,规划道路等级为2级路,道路宽度8.5米,加强金龙村与东泉景区的交通联系。2. 村道规划(1) 道路等级金龙村村道分为景观性主村道、主村道和次村道三个等级进行规划。景观性主村道:规划樱花大道为金龙村的景观性村道,道路红线宽14米,车行道宽6.5米,车行道两侧设置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相结合的慢行道主村道:规划一条连接樱花大道与黎香湖旅游公路的村道,以增加金龙村对外接口,道路红线宽6.5米。配合团田堡新居民点建设规划一条村道连接省道204与樱花大道,作为团田堡居民点对外联系的主道路,道路宽9.5米。村域内规划划主村道,连接金龙村西部各社及周边各村,车道宽6.5米。次村道:以方便村民出行和生产为前提,结合金龙村产业布局规划金龙村次村道,车道宽4.5米。在节假日及旅游旺季,可根据旅游线将次村道转为自行车专用道,禁止机动车驶入。(2) 道路断面规划村道横断面分三种:景观性主村道14M: 3.75+6.5+3.75(慢行道 +机动车道+慢行道)主村道:6.5-9.5米(车行道6.5米,居民点内主村道两侧设置1.5米人行道)次村道:4.5米(3) 村道景观规划在村道建设过程中,所有村道应绿色化,形成绿色村道,使其不仅具有交通功能,更使之融入乡村旅游的一部分。绿色村道在建设中应提升植物景观,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场地内现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达到与乡村景观风格协调、统一的目标。植物种植应充分考虑植物的观赏特性,营造色彩、层次、空间丰富的植物景观,提升村道的游赏乐趣。3. 道路交通设施规划(1) 次村道每200300米应设置会车展宽段。(2) 集中居民点设置三处农村客运招呼站。(3) 规划两处集中公共停车场,一处由大观镇区停车场及结合村入口文化广场设置的停车场解决,一处位于团填堡集中居民点。承担乡村农家体验游的居民民宅前均应结合自身接待能力考虑游客停车需要。4. 非机动车道与步行道规划(1) 非机动车道规划1)骑行条件金龙村地形平缓,地面高差起伏不大,且村域内植被丰富,景点众多,非常适宜开展自行车休闲健身活动。本次非机动车道规划重点打造自行车道系统。2)规划目标整合金龙村村域内各类资源要素,紧密结合生态布局和功能分区,立足已经形成的村道、机耕路、堤围、花卉苗木基地便道,建设休闲型、观光型、健身型等各种不同层级、各具特色的绿道,构建覆盖全村的具有体育、文化、旅游等多重功能的绿道网络化体系。3)骑行线路在路线设计上尽量远离公路和机动车道,使人们享受更纯粹的骑行环境;路面铺设环保型可渗水材料,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以人性化为出发点,考虑周全,高标准实施,尽可能给骑行者更完善的配套服务。结合团田堡接待中心设置一处自行车租赁点。规划自行车道同村域次村道规划相结合,其中新建自行车道4.63公里,改建现有村道为自行车道6.49公里,依托现有道路增加自行车道,4.4公里,自行车道总计15.5公里。配合乡村旅游,金龙村自行车道结构为两环多联络。一环以金龙村各瓜果大棚等农业观光点为点进行串联,以乡村观光骑行为主,该环骑行时间约半小时。二环以环金龙村绕行为主,线路选择上结合部分山地、林地、果园,以健身骑行为主,该环骑行时间约一小时。在自行车道设置上建议与周边景点统一打造,建议打造大观-金龙村-黎香湖沿线自行车道。4)配套设施配合金龙村自行车道规划,结合金龙村内各瓜果大棚点及观景点等重要旅游节点,规划自行车休憩点。休憩点规划一定自行车停车用地便于游人观光。(2)乡村步行道规划1)规划目标打造生活、生产、休闲三个步行系统,形成便捷、通畅、绿色、休闲的金龙村的乡村步行道系统。2)步行道系统规划生活步行系统规划:以方便村民在集中居民点内出行为主,构筑生活、生产步行系统的网络化,以悠闲生活、利于生产为目标。主要结合集中居民点建设进行规划。休闲游道系统:主要以连接金龙村内各个生态景点为主,体现回归自然,享受健康生活的目标。它贯穿了金龙村的每一个生态旅游空间,包括山林绿地、果园、农庄等,构成了连接森林田园的生态化步行网络。主要以游客的参观路线为主。步行道路应体现出“净、静、美、畅”的原则。步行道路面主要以生态路面为主,并具乡间野趣。生产交通系统:生产交通步行道主要以主村道的人行道及进行农业生产的步行道为主,此系统为村庄联系周边区域的重要交通干道。以快速便捷的可达性为目标。(3)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步行道设置应保证安全,与机动车道分离设置,保证安全、连续、舒适的步行交通环境。确保步行道宽度,生活及休闲型步行道宽度不小于1.5米。生产性步道宽度不小于1米。步道修建上应形式多样、宽窄适宜,不宜采用生硬的混泥土简单铺装,宜选用地方天然材料,体现村庄风貌。七、 基础设施规划(一) 给水工程1. 给水工程规划(1) 用水量预测金龙村规划人口1500人,根据镇规划标准、重庆市城乡规划村庄规划导则(试行)、农村给水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结合金龙村用水现状情况,确定供水指标按人均综合用水160升/人日计,公共接待及农家乐旅游接待点用水量按400升/床日计,旅游散客按20升/人日计。则远期整个村域范围市政用水总量为550立方米/天。规划区范围内同一时间火灾次数按照1次考虑,室内消防水量为15升/秒,需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旅馆建筑等的喷水强度为4升/分钟平方米,作用面积160平方米,计算室外消防水量为35.67升/秒。消防水池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结合建筑设计进行设置。(2) 水源规划规划采用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居民点供水由位于木凉乡的大观自来水厂提供,居住较为僻远的散户由就近地下水、泉水等经适当处理后提供。地下水开采需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定进行,防止过量开采。(3) 水质要求供水水质要求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结合大观水厂的发展及供水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改善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条件。(4) 供水管网规划 沿204省道及樱花大道规划dn160供水环状主干管,供水管网充分考虑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及室内外消防用水等要求。室外消防水量大于15升/秒的居民点供水管成环状布置。设有消防给水管的居民点沿道路布置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消防车无法到达的居民点,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60米。规划一处给水加压站,规划最大供水能力10立方米/小时,dn65出水管沿规划道路敷设,满足10社市政用水需求。条件适宜的集中居民点可结合分质给水、中水回用、雨水综合利用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 灌排系统规划(1)一步改造和完善村内农业生产灌排一体系统。灌溉设计标准按80%保证率,抗旱天数按30天设定。对现有具备蓄水灌溉功能的水沟、山坪塘、蓄水池等进行清淤、围固,挖掘潜力,保证雨季截洪蓄水,旱季放水抗旱的功能。 (2)围绕在建的黎香湖引水灌溉工程,逐步建立起高标准的农业灌溉体系,进一步提高金龙村农业抗灾能力。(3)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新理念。加强输水渠道防渗、逐步采用管道输水;摈弃传统的大水冲灌,采用滴灌、渗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温室种植,无土栽培等节水高效种植模式;科学种植,科学灌溉,掌握作物不同生长周期对水源的需求,实时灌溉;倡导废水回收再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等。(二) 排水工程1. 规划原则 (1) 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环境保护,以现有设施为基础,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2) 全面规划,远近期结合,适当考虑雨污水回收利用。2. 排水工程规划(1) 排水体制新建居民点采用雨水-污废水分流的排水体制,同时适当考虑雨污废水的综合利用。对现有的雨污水排水设施进行保护和整治,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排水体系。(2) 污水量预测 生活污水量取平均日用水量的70%,整个村域产生的总污水量为290立方米/天。(3) 污水系统规划保留现状6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收集管线及池体进行疏通及维修,对湿地植被进行重新培育,扩大污水收集范围,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处理效果。在新建庙湾、团田堡居民点附近各规划一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规划处理能力分别按30立方米/天、50立方米/天进行控制,使集中居民点的污水处理得到集中有效解决,出水达到相关利用标准后,可还田或作为景观绿化用水。条件较好的居民点可选用优质杂排水或者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站出水,经一体化中水回用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作为卫生器具冲洗用水。对于难以集中收集处理的部分散居农户易修建水冲式厕所,结合沼气池、化粪池进行处理,达到相应水质标准后后施以农田、山林等进行综合利用。规划区内的加工产业等产生的生产污废水需本着综合利用的原则,自行处理,达标排放。远期这些加工产业的污废水,在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的基础上,可统一纳入大观镇污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 (4) 雨水系统规划暴雨强度公式采用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其中设计重现期P取13年,地面集水时间T取510min。规划区范围内,在建筑物较少的区域可采用明渠排水或依地形地貌采用分散排水的方式,并应结合道路绿化及水景设置进行设计。在建筑密集、硬化地面较多的集中居民点,雨水采用管道进行收集,辅以渗水井、沉砂池等简易雨水处理利用设施,部分作为地下水补水、灌溉绿化水源。农田灌溉须严格控制引入农田的水的质量,加强对农田农药、化肥和土壤改良剂的使用量、施加方式与时间的管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辅以农田径流的适当处理后排放,如采用生态排水渠、自然湿地、生态塘等。规划区范围内山体山脚应沿等高线修建截洪沟,及时将山洪引入河道,防止山洪对人民生命财产产生威胁。对石桥河及周边堰塘现状泄洪通道依据相关规范规定予以保护。(三) 电力工程规划1. 用电量预测规划金龙村人均综合用电量指标按1000-1200千瓦时/人年,其中乡村酒店按0.4千瓦/床,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按3000小时计算,同时率按0.7考虑,则远期村域总负荷为490-560千瓦。2. 电源规划 规划区用电近期依托35千伏大观变电站提供的10千伏观土线、10千伏观白线供给,远期由规划的110千伏大观变电站供给。10千伏电源经配电变压器降压后供村民使用。3. 电网规划(1)保留现有35千伏电力线走廊,35千伏电力架空线走廊宽度按20米进行控制及保护。(2)规划在新建团田堡居民点新建配电变压器一座。建议采用附设于建筑物内的形式。(3)新建居民点10千伏及以下等级电力线可考虑下地敷设。(4)进一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四) 通信工程1. 规划原则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金龙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的的通信工程。2. 通信系统规划(1) 邮政规划在新建团田堡、庙湾集中居民点设邮政服务代办点,担负常规的邮政业务。位于陈家湾村公共中心的邮政服务网点逐步与城市邮政业务接轨,增设包裹收发等便民邮政业务。(2) 电信固定电话数量预测:主线普及率按40线/百人考虑,预测规划区范围内主线容量约为600线。移动电话数量预测:移动电话普及率按照100卡号/百人考虑,预测规划区范围内移动卡号数量为1500卡号。宽带用户数量预测:宽带普及率按照30户/百人考虑,预测规划区范围内宽带用户数量为户450户。规划范围内的电信业务需求由大观镇电信分局负责。规划在庙湾、陈家湾、团田堡集中居民点各设置一处箱式通信综合接入设施,每处装机容量按照200线设置,满足多家运行企业共建共享要求。保护好现有通信设施,合理改造和新建各类其他通信线路,使通讯网络覆盖全村,以满足旅游服务和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3) 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用户数量预测:有线电视用户预测指标按照3个人一个用户,每户2个端口进行测算,预测规划区范围内共有1400个有线电视用户端口。规划区范围内有线电视信号源由南川区广电中心提供,各居民点设置光电转换设施。在村公共活动中心内附设村自建广播站,负责对村民的召集及惠农便农信息传递,同时广播站应兼顾防灾减灾功能,满足城市防灾中生命线工程的安全保障要求。(4) 通信线路保护村内现状通信线路,广播、有线电视、固话、宽带等通信线路随着村集中居民点的建设,应逐步实现同杆架设,在新建集中居民点内可考虑统一下地敷设。大力发展各种先进通信业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宽带网入户工程,逐步实现广播、有线电视、宽带等多网合一。(五) 燃料工程1. 规划原则(1) 燃料选择多元化,因地制宜,分散与集中结合,政府引导与本地积极建设相结合。(2)坚持推广便捷、实用、节能的能源供给系统。2. 燃料系统规划(1)结合大观镇燃气设施建设,推进金龙村条件较好的居民点集中管道燃气供给设施建设,远期逐步扩大集中管道燃气供给范围。(2)立足政策与制度的完善,改变现有能源设施利用模式通过区域性资源整合及科学的调度管理,解决沼气池原料不足的问题。改进卫生间设计,采用卫生间-猪舍-沼气池高效布置模式;积极开拓沼气池粪便原料的替代品,如经预处理的作物秸秆及结合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发展藻类水草养殖作为沼气池替代原料等,促进新能源利用设施发挥效益。建立和完善长效的管理维护机制,沼气池等设施设专人巡视管理,及时维护,保障其安全使用及正常产气。定期对新能源设施使用者进行运行维护与安全培训答疑,保障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延长系统使用寿命。(3)加强省柴节煤节柴炉灶改造。(4)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其他新能源的利用大力宣传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使用;提高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等简易高效的太阳能利用设施的普及率;结合居民点垃圾收集分类、农业废弃秸秆等,推广生物质能利用设备,可供给公共服务中心餐厅、锅炉用能及村民日常生活用能需要,同时解决部分垃圾处理的问题。八、 产业布局规划(一) 整体方向改良提升第一产业,限制性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形成“以农育旅,以旅带农”的发展模式。一产:以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为指导,发展特色蔬菜、优质水稻、特色水果、精品苗木、优质茶叶为基础产业;二产:以循环经济和优化配置为原则,合理发展优质农产品、畜禽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研发,优化深化产业链,限制发展建材产业(如石材开发);三产:结合集中居民点建设,依托丰富农业资源和优势交通区位发展农业观光和乡村休闲度假游。(二) 主导产业1. 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保护、改善金龙村农业生态环境,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良土壤、灌溉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特色蔬菜、优质水稻、特色水果、精品苗木、优质茶叶等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项目,形成规模种植以提高生态及经济效益,产销一体实现农业增值增效。2. 农业观光和旅游服务业:从规模和数量上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分散与集中布局相结合,依托丰富农业资源,打造具有观赏意义、科普意义的观光农业,加强管理,提高金龙村接待规格,实现以农育旅、旅游富民的目标。(三) 特色产业1. 特色种植:整合村内零散的果园、林地,成片规模化种植,形成主题式特色基地。重点建设特色蔬菜、优质水稻、特色水果、精品苗木、优质茶叶等农作物。2. 农产品研发培训基地:引进农产品科研院校和企业,对农产品种植技术与加工技术进行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为金龙村及所在区域提供农业发展指导和农民技术培训,使本村农民掌握核心技术,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产销一体化提供技术力量,为金龙村的循环经济和长远发展提供保障。3. 现代农业展示区:以体验和科普为目的,针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农业知识普及,展示现代农业知识,加强农业参与与互动。4. 近郊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区:依托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优势区位,结合金龙村的产业布局、高规格新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集中居民点建设、投资型农庄、休闲餐厅等服务设施以及旅游步道等基础设施,打造近郊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区。(四) 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分区规划为七大产业片区:特色蔬菜片区、优质粮油片区、特色水果片区、花卉苗木片区、优质茶叶片区、农副产品研发加工区、核心旅游观光带。1. 特色蔬菜片区规划面积为59.2公顷(合888亩)。以反季蔬菜、特色蔬菜作物为主。2. 优质水稻片区规划面积为69.5公顷(合1042亩)。种植本土大观米和台湾香米。3. 特色水果片区规划面积为75.5公顷(合1133亩)。在耕作条件较好的平坝区域,种植蓝莓、草莓等附加值较高的水果,在金龙村的山丘之上,整合原有的园地、林地,种植猕猴桃、梨、李、葡萄等。4. 精品苗木片区规划面积为9.9公顷(合148亩)。以红枫、樱花、海棠为主,兼有多种其他花卉。5. 优质茶叶片区规划面积为9.9公顷(合148亩)。联合北面中江村,种植和生产优质绿茶。6. 农产品研发加工区规划面积为4.4公顷。以三不加为主体,引入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研发企业与物流配送企业,形成配套完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区。7. 核心旅游观光带规划面积41.26公顷。以省道204及樱花大道围合区域为旅游核心,南北向沿槽谷特色蔬菜基地延伸,形成核心旅游观光带。(五) 庭院经济1. 布局原则坚持逆向整治原则,将产业发展与农房建设和整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金龙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院落以及周围空地、水塘,发展特色庭院经济,发挥其“小而全”的特点和优势,提高土地和空间利用率,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活跃和丰富城乡市场,改善农村环境,达到助农增收、美化家园的目的。2. 发展模式根据市场需求、环境条件、生活习惯、家庭定位,引导鼓励农民自主选择,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家家户户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模式:种植业:结合宅旁绿化打造,以农村常见的蔬菜瓜果、果树花木种植为主,利用周围林地、菜地发展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等种植业;养殖业:以圈养为主,利用院内畜棚发展畜禽养殖,利用周围鱼塘发展鱼类养殖;加工业:利用院坝空间进行农产品加工及手工艺品制作;休闲服务业:根据农民自住情况,利用空闲房屋提供住宿,利用堂屋提供餐饮、娱乐等。九、 防灾减灾规划(一) 消防消防规划主要集中在集中居民点。集中居民点,应定期进行消防检查,消除火灾安全隐患,通过村民消防培训增加防火意识,按规定配置灭火器,并利用雨水收集池等方式增加火灾自救能力。1. 执行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和“以人为本、科学实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规划原则。2. 村庄建筑的规划间距和通道设置应符合村庄防灾的要求。3. 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厂房和仓库,应在集中居民点边缘以外单独布置,并满足有关安全规范的要求。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应布置在村庄边缘并靠近水源的地方。打谷场面积不宜大于2000m2,打谷场之间及其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4. 利用交通道路作为消防车通道。消防车通道路面宽度不应小于3.5m。当栈桥等障碍物跨越道路时,净高不应小于4m。5. 充分利用沟渠的天然水源作为消防补充给水。集中居民点及其工厂、仓库、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宜设置室外消防给水,采用消防、生产、生活合一的给水系统。6. 在集中居民点合理设置消防栓,消防用水采用给水管主管供给,管径DN150,消防栓服务半径为160米,消防栓之间的最大间距不宜超过120米,并留有消防通道,消火栓与房屋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m,当有困难时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1.5m。7. 在所有村落都配备灭火器材,村建立义务消防队,开展消防知识宣传,确保消防安全.(二) 地质灾害防治1. 地质灾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工程建设应结合地貌特点,避免“深开挖、高切坡、高填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防洪工程建设。禁止破坏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根据集中居民点地质情况,在建设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评估,避免在溶洞、危岩和易发生滑坡地段建设。2. 在各项工程项目建设时,必须先进行相关区域的灾害评估和建设点的详细地质勘探,其结论作为建设项目选址及建设的依据。(三) 防洪1. 石桥河流域按照10年一遇洪水位防洪标准2. 防洪应与石桥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绿化造林等的规划相结合,统一整治河道,并与村庄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3. 充分利用山前水塘、洼地滞蓄洪水进行山洪防治,以减轻下游排洪渠道的负担。4. 规划在山边布局的集中居民点应沿山边布置截洪沟或截流沟,避免山上雨水直接冲刷建筑基础。5. 设置救援系统,包括应急疏散点、医疗救护、物资储备和报警装置等。(四) 抗震和防气象灾害规划1. 村庄抗震防灾工作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规划区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值设防。3. 村庄防雷减灾工作,应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村庄建筑物规划布局应避开雷电高易发的山口河谷地区。村庄建筑应按照有关防震要求进行建设。十、 田园风光和特色风貌保护规划田园风光和特色风貌保护主要体现在丘陵田园风光保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等三个方面。(一) 丘陵田园风光保护1. 特征“丘林宅田、和谐相生”是金龙村的主要风貌特色,通过规划保持原有村落“伴山庐宅三两家,林绕稻香花满枝”的风貌形象金龙村“山、水、田、林”现状分布:山:整村均为丘陵地形,村庄、梯田、谷地、鱼塘等被丘陵台地环绕形成若干大小不等的盆地。水:石桥河南北向流经村域,于田野间蜿蜒而行,形成美丽的乡村水景,构成流水潺潺绕田间的意境。田:农田由丘陵环绕而成,部分台地形成梯田风貌。林:丘陵植被多为松林,密布于山丘上,特色明显,层次丰富。2. 保护措施为保护和突出丘陵、田园、松林交相辉映的宏观环境特色,保护金龙村的山水田园格局,对“山、水、田、林”依次提出以下保护措施:山:保护金龙村丘陵、台地、盆地的山地格局,农房、道路、基础设施等建设应顺势而建,避免大挖大填。水:保护金龙村石桥河流域两岸自然风光,尽量采取生态措施进行防洪和景观处理,避免工程性措施。田:保护由丘陵环绕而形成的农田格局和自然形成的梯田风貌,农房建设尽量位于山边与山腰进行,避免占用耕地。林:保护丘陵树种及其分布特征,避免开山采石、树木砍伐。(二) 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对内部空间形态较好的村落加以保护,保护其自由式的平面布局、立体化的竖向空间,强化村落空间节点、丘陵田园与村落形成的空间环境保护。集中建设的村落应避免方格网式的棋盘格局,建筑物的体量、造型、高度和色彩应与环境协调。居住环境应体现“大分散、小集中、有机相容”的原则,既要尊重现状格局,也要为今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适当集中作好示范。(三) 文化传统保护对于传统文化与生活、生产习俗风俗、民间工艺与技术、历史地名等,应加以保护,有条件的可以以民俗文化为主的农家乐进行旅游开发。十一、 乡村旅游策划(一) 旅游发展策划依托便捷交通区位、本土资源和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依托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四大特色旅游板块,内外旅游环线”,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与休闲度假、运动健身巧妙结合,助推旅游景区联动。(1)山地林海观光区:旅游主题依托山地林海资源以及优质茶叶片区打造山地运动、生态观光、休闲养生三大特色项目。 景点设施高山茶庄、尖山子观景台、万家寺、养生民宿、自行车休憩点 (2)丘陵果园观光区 旅游主题依托自然丘陵地貌以及特色水果产业打造集梨、桃、李、柑橘、葡萄等为主的赏花、摘果、摄影、青少年实践四大特色项目。 景点设施农夫驿站、摄影基地、农家民宿、青少年实践基地、金银寺、自行车休憩点 (3)精品果蔬观光区 旅游主题依托已有蓝莓基地、珍奇瓜果基地、绿色蔬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以及农产品加工展示区打造精品瓜果采摘、特色农业观光、农家生活体验、农业作坊展示四大特色项目。 景点设施旅游接待中心、农家民宿、农产品加工展示中心、自行车休憩点 (4)浅丘田园观光区 旅游主题依托浅丘田园风光以及特色香米基地、绿色蔬菜基地打造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两大特色项目。 景点设施农家民宿、农耕体验基地 (二) 游人容量规模1. 计算方法金龙村游人量计算采用线路法。由于金龙村开展活动为乡村旅游,季节性、时限性较强,以周末为主要人流高峰。因而总的周转率不高。整个金龙村游览线路长度为29121m,游览线路平均宽度以1.5m,日周转率以1次计算,详见下表:游览用地名称计算面积(m2)计算指标(m2/人)一次性容量(人/次)日周转率(次)日游人容量(人/次)景区4368285460154602. 规划区的游人容量计算规划区的旅游日容量为5460人次。以全年200天可游、人均1日游计算,则金龙村的年容量为109.2万人次。(三) 景区人口规模1. 游人规模预测由于接待能力较弱,金龙村现状游人量较少。随着政府大力打造及周边旅游景区的建设,游人规模将有所提升,因此确定近期和远期的游人增长率均2%。现状共4个星级农家乐,12个普通农家乐。每个星级农家乐接待规模为60人考虑,一般农家乐接待规模为30人考虑。规划未来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接待规模200人考虑,集中居民点接待能力按500人考虑,以全年200天可游,则全年接待规模为26万人。以此为基数。2030年游人规模:26(12%)1636万人/年。预测规模少于环境容量。因此该规模是合理的。2. 床位规模预测(1) 计算公式WNSTYW旅游床位数;N年游人规模,36万人次/年;S平均住宿夜次,取0.8夜次;T年可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诫子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上册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 云南省曲靖市高中化学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3.2 铁的重要化合物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 高速公路水运试验室培训大纲
- 九年级化学上册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版
-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章 现在生活与化学9.4 化学物质与健康第1课时 人体内的元素教学设计 科粤版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 2024内蒙古东源投资集团招聘高级管理人员5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三年级数学上册 六 年、月、日 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护理
- 六年级简便计算课件
- 6.1 丰富多彩的世界体育
- RoHS 申明格式-个人用
- VDA6.3-2016过程审核对应的资料
- 2023年新高考数学(新高考Ⅰ卷)真题评析及2024备考策略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测试卷5套(含答案)
- 新媒体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社群运营)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住宅楼屋面工程策划方案讲解图文丰富
-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更新)
-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高清版)
- GB/T 3512-200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