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LTE网络无线指标体系(网管部分)0830.doc_第1页
中国电信LTE网络无线指标体系(网管部分)0830.doc_第2页
中国电信LTE网络无线指标体系(网管部分)0830.doc_第3页
中国电信LTE网络无线指标体系(网管部分)0830.doc_第4页
中国电信LTE网络无线指标体系(网管部分)083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电信LTE网络无线指标体系-网管部分(初稿)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网运部2013年7月目录1.资源负荷类指标61.1.基站数量61.2.小区数量61.3.CPU平均负荷61.4.CPU峰值负荷61.5.S1/X2接口带宽平均占用率71.6.上行PRB资源利用率(业务信息)71.7.上行PRB资源利用率(控制信息)71.8.下行PRB资源利用率(业务信息)81.9.下行PRB资源利用率(控制信息)81.10.上行PRB平均利用率81.11.下行PRB平均利用率91.12.PDCCH信道占用率91.13.PRACH信道占用率101.14.寻呼信道占用率101.15.最大RRC连接用户数111.16.RRC连接许可用户数111.17.RRC连接许可用户数使用率111.18.上行平均激活用户数111.19.下行平均激活用户数121.20.平均激活用户数121.21.平均用户数121.22.VoLTE用户数(可选)131.23.超忙基站数131.24.超闲基站数131.25.自忙时小区PRB负荷(上行)141.26.自忙时小区PRB负荷(下行)141.27.自忙时网络PRB负荷(上行)141.28.自忙时网络PRB负荷(下行)142.呼叫接入类指标152.1.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次数152.2.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152.3.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率152.4.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次数152.5.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162.6.网络发起的RRC建立成功率162.7.RRC连接建立成功率162.8.RRC连接建立失败次数(UE无应答)162.9.RRC连接建立失败次数(小区Reject)172.10.RRC连接建立失败次数(其它原因)172.11.RRC连接重建请求次数172.12.RRC连接重建成功次数182.13.RRC连接重建成功率182.14.S1信令连接建立尝试次数182.15.S1信令连接建立成功次数182.16.S1信令连接建立成功率182.17.S1接口建立尝试次数192.18.S1接口建立成功次数192.19.S1接口建立成功率192.20.初始E-RAB建立请求次数192.21.初始E-RAB建立成功次数202.22.初始E-RAB建立成功率202.23.E-RAB建立请求次数202.24.E-RAB建立成功次数212.25.E-RAB建立成功率212.26.初始接入成功率212.27.无线连接成功率212.28.MME寻呼次数222.29.MME寻呼丢弃次数222.30.寻呼拥塞率222.31.MME寻呼用户数222.32.寻呼响应次数232.33.寻呼响应率232.34.E-RAB建立失败次数(UE无响应)232.35.E-RAB建立失败次数(核心网问题)232.36.E-RAB建立失败次数(传输层问题)242.37.E-RAB建立失败次数(无线层问题)242.38.E-RAB建立失败次数(无线资源不足)252.39.E-RAB建立失败次数(安全模式配置失败)252.40.E-RAB建立失败次数(其它原因)252.41.RRC连接重建比例262.42.CQI占比263.呼叫保持类指标263.1.UE上下文异常释放次数263.2.UE上下文正常释放次数263.3.UE上下文掉线率273.4.E-RAB异常释放次数273.5.E-RAB正常释放次数283.6.E-RAB掉线率283.7.E-RAB数据传输时长293.8.E-RAB时长掉线比293.9.平均E-RAB数293.10.用户平均E-RAB数303.11.E-RAB异常释放次数(核心网问题)303.12.E-RAB异常释放次数(传输层问题)303.13.E-RAB异常释放次数(网络拥塞)313.14.E-RAB异常释放次数(无线层问题)313.15.E-RAB异常释放次数(切换失败)314.移动性管理类指标324.1.eNodeB内切换请求次数324.2.eNodeB内切换成功次数324.3.eNodeB内切换成功率324.4.X2接口切换请求次数324.5.X2接口切换成功次数334.6.X2接口切换成功率334.7.S1接口切换请求次数334.8.S1接口切换成功次数344.9.S1接口切换成功率344.10.eNodeB间切换成功率344.11.系统内切换成功率344.12.同频切换请求次数344.13.同频切换成功次数354.14.同频切换成功率354.15.异频切换请求次数364.16.异频切换成功次数364.17.异频切换成功率364.18.LTE到3G切换尝试次数374.19.LTE到3G切换执行次数374.20.LTE到3G切换成功次数374.21.LTE到3G切换执行成功率374.22.LTE到3G切换成功率384.23.LTE到2G触发次数(可选)384.24.LTE到2G响应次数(可选)385.业务流量类指标385.1.空口上行用户面流量385.2.空口上行控制面流量395.3.空口下行用户面流量395.4.空口下行控制面流量395.5.S1/X2接口发送业务字节数405.6.S1/X2接口接收业务字节数405.7.以太网端口发送字节数405.8.以太网端口接收字节数405.9.物理层上行平均吞吐率405.10.物理层下行平均吞吐率415.11.用户面PDCP层上行平均吞吐率415.12.用户面PDCP层下行平均吞吐率415.13.IP层上行平均吞吐率415.14.IP层下行平均吞吐率425.15.激活用户上行平均速率425.16.激活用户下行平均速率426.业务完整类指标436.1.空口上行用户面丢包数436.2.空口上行用户面丢包率436.3.空口下行用户面丢包数436.4.空口下行用户面丢包率446.5.空口下行用户面弃包数446.6.空口下行用户面弃包率446.7.用户面下行平均时延457.设备可用性指标457.1.小区退服时长457.2.小区中断率457.3.小区可用率467.4.基站断站率467.5.SCTP链路断链次数467.6.SCTP链路可用性461. 资源负荷类指标1.1. 基站数量定义:现网实际运行的eNodeB基站的总数。包括eNodeB独立基站、eNodeB与CDMA合设基站。基站站型包括宏蜂窝基站、微蜂窝基站、BBU+RRU 等站型;其中BBU+RRU 站型,仅统计BBU 数量。统计粒度:OMC单位:个统计方式:各种类型基站数量累加。1.2. 小区数量定义:现网实际运行的eNodeB基站的小区数量之和。统计粒度:OMC单位:个统计方式:各基站小区数量累加。注:一个基站的小区数量是网管后台配置的在网实际运行的小区数量。1.3. CPU平均负荷定义:统计周期内,CPU占用率的平均值。统计粒度:eNodeB单位:百分比统计方式:以不大于2s的采样周期,对CPU占用率进行采样,在统计周期结束时取所有采样值的平均值作为指标值。要求分别统计eNodeB主处理板和业务单板CPU平均负荷。1.4. CPU峰值负荷定义:统计周期内,CPU占用率的峰值。统计粒度:eNodeB单位:百分比统计方式:以不大于2s的采样周期,对CPU占用率进行采样,在统计周期结束时取所有采样值的最高峰值作为该指标值。分别统计eNodeB主处理板和业务单板CPU峰值负荷。1.5. S1/X2接口带宽平均占用率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的S1/X2接口平均占用带宽与可用的(或配置)端口带宽的比值。统计粒度:eNodeB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S1/X2接口平均发送速率)/(S1/X2接口可用带宽)100%1.6. 上行PRB资源利用率(业务信息)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上行PUSCH物理信道实际使用PRB个数与小区上行物理信道可用的PRB个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上行业务信息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上行可用的PRB个数100%统计方式: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当前上行业务信息PRB使用个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根据采样值计算上行PRB的平均值。小区可用的PRB个数取值依据eNodeB小区带宽确定,取值如下:系统带宽(MHz)1.435101520PRB数目6152550751001.7. 上行PRB资源利用率(控制信息)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上行物理信道(PRACH和PUCCH)实际使用PRB个数与小区上行物理信道可用的PRB个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上行控制信息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上行可用的PRB个数100% 统计方式: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当前上行控制信息PRB使用个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根据采样值计算上行PRB的平均值。1.8. 下行PRB资源利用率(业务信息)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下行业务信息实际使用PRB个数与小区下行PDSCH信道可用的PRB个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下行业务信息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下行可用的PRB个数100%统计方式: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当前下行业务信息实际使用PRB个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根据采样值计算下行PRB的平均值。1.9. 下行PRB资源利用率(控制信息)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下行控制信息实际使用PRB个数与小区下行PDSCH信道可用的PRB个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下行控制信息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下行可用的PRB个数100%统计方式: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当前下行控制信息实际使用PRB个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根据采样值计算下行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1.10. 上行PRB平均利用率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上行物理信道实际使用PRB个数与小区上行物理信道可用的PRB个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上行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上行可用的PRB个数100% 统计方式: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当前上行PRB使用个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根据采样值计算上行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1.11. 下行PRB平均利用率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下行物理信道实际使用PRB个数与小区下行物理信道可用的PRB个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下行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下行可用的PRB个数100% 统计方式: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当前下行PRB使用个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根据采样值计算下行PRB的平均值。1.12. PDCCH信道占用率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PDCCH信道占用CCE个数与PDCCH信道可分配的CCE个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PDCCH的CCE占用个数/ PDCCH的CCE可分配个数100%统计方式:以1ms的采样周期,采样当前小区所使用的CCE总个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采用累加值。小区所使用的CCE包括公共信令使用的PDCCH的CCE个数、上行调度使用的PDCCH的CCE个数及下行调度使用的PDCCH的CCE个数。PDCCH的CCE可分配个数 =每TTI PDCCH CCE可用数目统计周期内TTI数其中,每TTI的PDCCH CCE可用数目=(由于带宽、MIMO符号数决定的REG个数 PCFICH占用的4个REG PHICH占用的REG)/9,取值如下:每TTI PDCCH CCE可用数目系统带宽5M10M15M20M1T2T204162843T4T17365473注:PDCCH的CCE最大容量,基于资源负荷的考量,认为仅与带宽、MIMO相关1.13. PRACH信道占用率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PRACH信道检测到的竞争和非竞争Preamble数量占小区可使用的竞争和非竞争Preamble个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PRACH信道检测到的竞争和非竞争Preamble数量/小区可使用的竞争和非竞争Preamble个数统计方式:小区可使用的竞争和非竞争Preamble个数和PRACH Configuration Index配置相关,建议取值为200次/秒(系统带宽为15M20M时)。1.14. 寻呼信道占用率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Uu口寻呼次数占寻呼信道寻呼容量的比例。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Uu口寻呼次数/寻呼信道容量100%Uu口寻呼次数参见2.31。寻呼信道总容量,取值如下: (单位用户数/秒)nB1/321/161/81/41/2124寻呼容量50100200400800120012001200其中,小区空口寻呼容量的理论值= 寻呼子帧数*16(每寻呼子帧最大寻呼用户数,协议上限),寻呼子帧数 = nB*0.1*统计周期总子帧数nB取值表示在一个寻呼周期内包含的寻呼时刻(子帧)的数量,也即寻呼组的数量。参数使用的细节参见3GPP TS 36.304。1.15. 最大RRC连接用户数定义:统计周期内,接入到(包括接入成功和切换入成功、切换入失败但已申请到license)eNodeB基站的所有UE申请license的最大值。统计粒度:eNodeB单位:个统计方式:在eNodeB范围内,以1ms为采样周期,定期采样所有UE,得到所有UE申请的license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取这些采样值中的最大值作为统计周期内该指标的统计值。1.16. RRC连接许可用户数定义:eNodeB基站配置的用户License数量。统计粒度:eNodeB单位:个1.17. RRC连接许可用户数使用率指标定义:统计周期内,最大RRC连接用户数与RRC连接许可用户数的比值。统计粒度:eNodeB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1.15) / (1.16)100%1.18. 上行平均激活用户数定义:统计周期内,小区内上行缓存中有数据的平均用户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个统计方式:在小区范围内,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所有UE(已连接),并判断其上行缓存是否有数据,得到此时有数据的用户数,在统计周期末,取这些采样值的平均值。同时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上行平均激活用户数。注:由于一个UE可能发起多个不同的QCI业务类型,故上行平均激活用户数(不分QCI统计)小于等于分CQI统计的上行平均激活用户数之和。1.19. 下行平均激活用户数定义:统计周期内,小区内缓存中下行有数据的平均用户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个统计方式:在小区范围内,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所有UE(已连接),并判断其下行缓存是否有数据,得到此时有数据的用户数,在统计周期末,取这些采样值的平均值。同时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下行平均激活用户数。注:由于一个UE可能发起多个不同的QCI业务类型,故下行平均激活用户数(不分QCI统计)小于等于分CQI统计的下行平均激活用户数之和。1.20. 平均激活用户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内上行或下行缓存中同时有数据的平均用户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个统计方式:在小区范围内,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所有UE(已连接),并判断其上行或下行缓存是否有数据(UE上行和下行缓存同时有数据时,算作一个用户),得到此时有数据的用户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取所有采样值的平均值。1.21. 平均用户数指标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内同时存在LTE承载的平均用户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个统计方式:小区范围内,以1ms为采样周期,定期采样所有UE(已连接,包括同步和失步),得到此时的用户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取所有采样值的平均值。1.22. VoLTE用户数(可选)指标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内的VoLTE用户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个统计方式:小区范围内,以1ms为采样周期,定期采样所有VoLTE业务的UE(已连接,包括同步和失步),得到此时的用户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取所有采样值的最大值。1.23. 超忙基站数定义:统计周期内,现网实际运行的超忙基站的总数。统计粒度:OMC单位:个统计方式:基站中有一个以上超忙小区,计为超忙基站。全网超忙基站数累加。超忙小区:上行PRB平均利用率70%或下行PRB平均利用率70%,且许可用户数使用率70%的小区定义为超忙小区;1.24. 超闲基站数定义:统计周期内,现网实际运行的超闲基站总数统计粒度:OMC单位:个统计方式:所有小区均为超闲小区的基站,计为超闲基站。全网超闲基站累加。超闲小区:上行PRB资源利用率5且下行PRB资源利用率5,且许可用户数使用率5%的小区定义为超闲小区。1.25. 自忙时小区PRB负荷(上行)定义:一天24小时按时段统计的小区上行PRB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统计方式:以小时为统计单位,一天24小时内eNodeB小区上行PRB资源利用率取得最大值时的时段称之为该小区自忙时。统计自忙时小区的上行PRB资源利用率作为自忙时小区PRB负荷(上行)。1.26. 自忙时小区PRB负荷(下行)定义:一天24小时按时段统计的小区下行PRB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统计方式:以小时为统计单位,一天24小时内eNodeB小区下行PRB资源利用率取得最大值时的时段称之为该小区自忙时。统计自忙时小区的下行PRB资源利用率作为自忙时小区PRB负荷(下行)。1.27. 自忙时网络PRB负荷(上行)定义:按小区自忙时统计的全网上行PRB资源利用率的平均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各个小区自忙时上行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之和/各个小区上行可用的PRB个数之和100%1.28. 自忙时网络PRB负荷(下行)定义:按小区自忙时统计的全网下行PRB资源利用率的平均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各个小区自忙时下行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之和/各个小区下行可用的PRB个数之和100% 2. 呼叫接入类指标2.1. 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接收到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次数(不包括重发)。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UE发起的无线连接中,eNodeB小区收到UE发来的“RR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且消息中包含的建立请求原因值EstablishmentCause非主叫,即除“mt-Access”的其它原因时统计。2.2. 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接收到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消息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UE发起的无线连接中,eNodeB小区收到UE发来的“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消息。2.3. 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率定义:统计周期内,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与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次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2.2)/(2.1)100%2.4. 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网络向UE发送寻呼消息之后,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次数(不包括重发)。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网络向UE发送寻呼消息之后,eNodeB小区收到UE发来的“RR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且消息中包含的建立请求原因值EstablishmentCause为“mt-Access”时统计。2.5. 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网络向UE发送寻呼消息之后,eNodeB小区接收到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消息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网络向UE发送寻呼消息之后,eNodeB小区收到UE发来的“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消息。2.6. 网络发起的RRC建立成功率定义:统计周期内,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与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次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2.5)/(2.4)100%2.7. RRC连接建立成功率指标定义:统计周期内,UE发起及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总次数与UE发起及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总次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2.2+2.5)/(2.1+2.4)100%2.8. RRC连接建立失败次数(UE无应答)定义:统计周期内,在RRC连接建立过程中,因UE无应答而导致的RRC连接失败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在RRC建立过程中,当eNodeB小区接收到UE发送的“RR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并向UE发送“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后,因为等待UE发送“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消息超时而导致连接失败时统计。2.9. RRC连接建立失败次数(小区Reject)定义:统计周期内,在RRC连接建立过程中,因接纳拒绝而导致的RRC连接失败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eNodeB向UE发送的“RRC Connection Reject”。2.10. RRC连接建立失败次数(其它原因)定义:统计周期内,在RRC连接建立过程中,其它原因导致的RRC连接失败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在RRC建立过程中,当eNodeB小区接收到UE发送的“RR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并向UE发送“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后,在等待UE发送“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消息过程中,由于eNodeB内部某些原因,导致给UE发送“RRCConnectionRelease”消息时统计。2.11. RRC连接重建请求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收到UE发起的表示RRC连接重建请求消息的次数(不包括重发)。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eNodeB小区收到UE发来的“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Request”消息。2.12. RRC连接重建成功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小区接收到UE发起的表示RRC连接重建成功消息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小区收到UE发来的“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Complete”消息。2.13. RRC连接重建成功率定义:统计周期内,RRC连接重建成功总次数与RRC连接重建请求次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计算公式:(2.12)/(2.11)100%2.14. S1信令连接建立尝试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向MME发送S1信令连接建立尝试消息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eNodeB向MME发送的“INITIAL UE MESSAGE”消息。2.15. S1信令连接建立成功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MME向eNodeB回复S1信令连接建立成功消息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MME向eNodeB回复的“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或“DOWNLINK NAS TRANSPORT”消息或“UE CONTEXT RELEASE COMMAND“消息或“S1 RESET”消息。2.16. S1信令连接建立成功率定义:统计周期内,S1信令连接建立成功次数与S1信令连接建立尝试次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2.15)/(2.14)100%2.17. S1接口建立尝试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向MME发送S1接口建立尝试消息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eNodeB向MME发送的“S1 SETUP REQUEST”消息。2.18. S1接口建立成功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MME向eNodeB回复S1接口建立成功消息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MME向eNodeB回复的“S1 SETUP RESPONSE”消息。2.19. S1接口建立成功率定义:统计周期内,S1接口建立成功次数与S1接口建立尝试次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2.18)/(2.17)100%2.20. 初始E-RAB建立请求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收到MME发送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MME向eNodeB发送的“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如果“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中要求同时建立多个E-RAB,则相应的累加多次。同时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初始E-RAB建立尝试次数。2.21. 初始E-RAB建立成功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向MME回复的初始上下文建立成功消息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eNodeB向MME发送“INITIAL CONTEXT SETUP RESPONSE”消息。如果“INITIAL CONTEXT SETUP RESPONSE”消息中携带多个E-RAB的建立成功结果,则相应的累加多次。同时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初始E-RAB建立成功次数。2.22. 初始E-RAB建立成功率定义:统计周期内,初始E-RAB建立成功次数与初始E-RAB建立请求次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2.21)/(2.20)100%统计方式: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初始E-RAB建立成功率。2.23. E-RAB建立请求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收到MME发送的E-RAB建立请求消息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MME向eNodeB发送的“E-RAB SETUP REQUEST”消息。如果“E-RAB SETUP REQUEST”消息中要求同时建立多个E-RAB,则相应的累加多次。同时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E-RAB建立尝试次数。2.24. E-RAB建立成功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向MME回复的E-RAB建立成功消息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eNodeB向MME回复的“E-RAB SETUP RESPONSE”消息。如果“E-RAB SETUP RESPONSE”消息中携带多个E-RAB的建立成功结果,则相应的累加多次。同时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E-RAB建立成功次数。2.25. E-RAB建立成功率定义:统计周期内,E-RAB建立成功次数与E-RAB建立请求次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2.24)/(2.23)100%统计方式: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E-RAB建立成功率。2.26. 初始接入成功率定义:RRC连接建立成功率S1信令连接建立成功率初始E-RAB建立成功率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2.7)(2.16)(2.22)100%统计方式: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初始接入成功率。2.27. 无线连接成功率定义:RRC连接建立成功率S1信令连接建立成功率初始E-RAB建立成功率E-RAB建立成功率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2.7)(2.16)(2.22) (2.25)100%统计方式: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接入成功率。2.28. MME寻呼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收到MME发送的“PAGING”消息的次数,并且eNodeB小区至少有一个跟踪区域标识(TAI)属于Paging消息中的TAI列表时统计。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MME向eNodeB发送的“PAGING”消息,并且eNodeB小区至少有一个跟踪区域标识(TAI)属于Paging消息中的TAI列表时统计。2.29. MME寻呼丢弃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主动丢弃的MME对UE寻呼消息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2.30. 寻呼拥塞率定义:统计周期内,MME寻呼丢弃次数与MME寻呼次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2.29)/(2.28)100%2.31. MME寻呼用户数定义:统计周期内,MME向eNodeB小区发送的“PAGING”消息中寻呼的用户个数,不含对UE的二次、三次及以上寻呼次数。统计粒度:TA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MME向eNodeB发送的“Paging”,并取Paging消息中寻呼的用户个数累加。2.32. 寻呼响应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对首次、二次、三次及以上Uu口寻呼的响应次数。统计粒度:TA单位:次触发点:eNodeB收到来自UE的“RR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次数,且消息中包含的建立请求原因值EstablishmentCause为“mt-Access”。2.33. 寻呼响应率定义:统计周期内,寻呼响应次数与MME寻呼用户数的比值。统计粒度:TA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2.32)/(2.31)100%2.34. E-RAB建立失败次数(UE无响应)定义:统计周期内,在初始UE上下文建立及E-RAB建立过程中,由于UE无响应导致E-RAB建立失败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在初始UE上下文建立过程及E-RAB建立过程中,eNodeB向UE发送RRC信令消息后,在定时器超时之前无法收到UE的响应消息导致E-RAB建立失败时统计。如果处理过程中有多个E-RAB建立失败,则根据具体数目进行累加。2.35. E-RAB建立失败次数(核心网问题)定义:统计周期内,在初始UE上下文建立及E-RAB建立过程中,由于MME原因导致-RAB建立失败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当eNodeB收到来自MME的“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eNodeB执行消息合法性检查失败,且原因是“核心网问题导致E-RAB建立失败”时统计。如果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中要求同时建立多个E-RAB,则该指标根据具体数目进行累加。eNodeB消息合法性检查的场景包括:消息错误、E-RAB ID重复或初始UE上下文建立流程与其它S1AP层流程交叉导致无法处理该消息等场景。如果处理过程中有多个E-RAB建立失败,则根据具体数目进行累加。2.36. E-RAB建立失败次数(传输层问题)定义:统计周期内,在初始UE上下文建立及E-RAB建立过程中,由于传输层错误导致E-RAB建立失败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当eNodeB收到MME发送的“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后,在处理过程中产生传输层错误导致E-RAB建立失败时统计。如果处理过程中有多个E-RAB建立失败,则根据具体数目进行累加。注:传输层错误描述请参考3GPP TS36.413协议定义。2.37. E-RAB建立失败次数(无线层问题)定义:统计周期内,在初始UE上下文建立及E-RAB建立过程中,由于无线层错误导致E-RAB建立失败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当eNodeB收到MME发送的“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后,在处理过程中产生无线层错误导致E-RAB建立失败时统计。如果处理过程中有多个E-RAB建立失败,则根据具体数目进行累加。注:无线层错误描述请参考3GPP TS36.413协议定义。2.38. E-RAB建立失败次数(无线资源不足)定义:统计周期内,在初始UE上下文建立及E-RAB建立过程中,由于无线资源不足导致E-RAB建立失败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当eNodeB收到MME发送的“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后,在处理过程中产生无线资源不足导致E-RAB建立失败时统计。如果处理过程中有多个E-RAB建立失败,则根据具体数目进行累加。2.39. E-RAB建立失败次数(安全模式配置失败)定义:统计周期内,在初始UE上下文建立及E-RAB建立过程中,由于安全模式配置失败导致E-RAB建立失败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当eNodeB收到来自MME的“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向UE发送“Security Mode Command”消息,收到UE发送的“Security Mode Failure”消息时统计。如果处理过程中有多个E-RAB建立失败,则根据具体数目进行累加。2.40. E-RAB建立失败次数(其它原因)定义:统计周期内,在初始UE上下文建立及E-RAB建立过程中,其它原因导致E-RAB建立失败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在初始UE上下文建立及E-RAB建立过程中,除UE无响应、核心网问题、传输层问题、无线层问题、无线资源不足、安全模式配置失败外的其它原因导致E-RAB建立失败时统计。2.41. RRC连接重建比例定义:统计周期内,RRC连接重建请求次数占RRC连接请求总次数(含重建请求)的比例。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2.11)/(2.1+2.4+2.11)100%2.42. CQI占比定义:统计周期内,小区内UE上报的各种全带宽CQI(CQI015)数量在整个CQI上报数量中的比例。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百分比计算方式:CQIk占比= CQIk上报数量/ CQI上报总数量,k=0153. 呼叫保持类指标3.1. UE上下文异常释放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UE上下文异常释放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统计消息为eNodeB向MME发送的“UE CONTEXT RELEASE REQUEST”消息。当有数据传送且释放原因不为“Normal Release”,“Detach”,“User Inactivity”,“cs fallback triggered”,“UE Not Available For PS Service”,“Inter-RAT redirection”时统计。3.2. UE上下文正常释放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UE上下文正常释放次数,包括MME主动发起的释放,和eNodeB主动发起的正常原因的UE Context释放。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1)MME主动发起的释放,统计消息为eNodeB收到来自MME的“UE CONTEXT RELEASE COMMAND”。(2)eNodeB主动发起的释放,统计消息为eNodeB向MME发送的“UE CONTEXT RELEASE REQEUST”,且释放原因为“Normal Release”,“Detach”,“User Inactivity”,“CS Fallback triggered”,“UE Not Available for PS Service”,“Inter-RAT Redirection”时统计,并且在MME回复“UE CONTEXT RELEASE COMMAND”消息时不重复累加。3.3. UE上下文掉线率定义:统计周期内,UE上下文异常释放次数与初始上下文释放总次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计算公式:(3.1)/(3.1+3.2)100%3.4. E-RAB异常释放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处于激活状态的E-RAB承载(缓存中有数据)被异常释放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1)统计消息为eNodeB向MME发送的“E-RAB RELEASE INDICATION”消息。当相应承载有数据传送且释放原因不为“Normal Release”,“Detach”,“User Inactivity”,“cs fallback triggered”,“UE Not Available For PS Service”,“Inter-RAT redirection”时统计。(2)统计消息为eNodeB向MME发送的“UE CONTEXT RELEASE REQUEST”消息。当有数传数据传送且释放原因不为“Normal Release”,“Detach”,“User Inactivity”,“cs fallback triggered”,“UE Not Available For PS Service”,“Inter-RAT redirection”时统计。(3)如果处理过程中有多个E-RAB被异常释放,则根据具体数目进行累加。(4)要求同时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E-RAB异常释放次数。3.5. E-RAB正常释放次数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E-RAB正常释放次数,包括MME主动发起的释放,和eNodeB主动发起的正常原因的E-RAB释放。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触发点:(1)统计消息为eNodeB收到来自MME的“E-RAB RELEASE COMMAND”。如果是MME主动发起的释放,直接累加统计;如果是eNodeB主动发起的释放,当释放原因为“Normal Release”,“Detach”,“User Inactivity”,“cs fallback triggered”,“UE Not Available For PS Service”,“Inter-RAT redirection”时累加统计。(2)统计消息为eNodeB收到来自MME的“UE CONTEXT RELEASE COMMAND“消息。如果是MME主动发起的释放,直接累加统计;如果是eNodeB主动发起的释放,当释放原因为“Normal Release”,“Detach”,“User Inactivity”,“cs fallback triggered”,“UE Not Available For PS Service”,“Inter-RAT redirection”时累加统计。(3)如果处理过程中有多个E-RAB被正常释放,则根据具体数目进行累加。(4)要求同时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E-RAB正常释放次数。3.6. E-RAB掉线率定义:统计周期内,E-RAB异常释放次数与E-RAB释放总次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单位:次计算公式:(3.4)/(3.4+3.5)100%统计方式:要求同时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E-RAB掉线率。3.7. E-RAB数据传输时长定义:统计周期内,小区范围内的所有UE有数据传输的时长。统计粒度:小区单位:秒统计方式:以1ms为采样周期,如果UE上行或下行有业务SDU传输,对应UE计1ms时间;小区内所有UE时间相加,得到采样值。同时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E-RAB数据传输时长。3.8. E-RAB时长掉线比定义:统计周期内,E-RAB数据传输时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