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节水稻基本栽培技术 一 育秧二 稻田耕整 种植密度与移栽三 水稻营养与施肥四 稻田水分管理五 稻田诊断与管理 一 育秧 一 壮秧的标准及意义 二 播种期 秧龄及播种量的确定 三 种子处理与催芽 四 不同育秧方式及其管理 一 壮秧的标准及意义1 秧苗的类型 小苗 一般指3叶期内带土移栽的秧苗 中苗 一般指3 0 4 5叶内移栽的秧苗 大苗 一般指4 5 6 5叶移栽的秧苗 多蘖壮秧 一般指6 5 9 0叶内移栽的秧苗 各类秧苗各有特点 大苗的个体发育好 易于调整穗粒结构 中小苗便于调节季节 容易获得较多的穗数 但两者均有不足之处 在生产中要根据具体条件 配套应用 相辅相成 2 壮秧的标准形态特征 叶宽苗健 扁蒲白根 生长整体 适当秧龄生理特性 光合能力强 碳氮比 C N 适中 束缚水含量相对较高 移栽后发根力和抗逆性强等 3 壮秧的意义在南方稻区 特别是双季稻 水稻秧田期常占全生育期的1 4 1 3 营养生长期则有1 2 2 3在秧田期度过 所以秧苗好坏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 从生产实践看 壮秧栽培后返青快 起发早 生长整齐 容易形成大穗 在同样栽培条件下 壮秧容易高产 从秧苗生理看 壮秧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 生长锥粗大 根 茎 蘖原基分化数量多 质量好 大维管束数目多 水分 养分输导能力强 移栽大田后 抗逆性和各器官出生的数量和生理功能都比弱秧好 一次枝梗和每穗粒数明显增加 因而比弱秧增产 杂交水稻为发挥杂种优势和节约种子 更把培育多蘖壮秧 以蘖代苗 作为高产的重要关键 二 播种期 秧龄及播种量的确定 1 播种期 水稻播种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决定播种期的因素主要有气候条件 种植制度和品种特性 气候条件是确定播种期的首要因素 包括低温核灾害性天气两方面 早播应满足水稻种植萌发和秧苗移栽成活的最低温度要求 并能使双季早稻孕穗期避开20 一下的低温危害 迟播一定要使水稻在安全抽穗期内抽穗 这样就可根据使用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推断及播种期 灾害性天气如旱 涝 台风 低温 高温等也是确定播种期必须考虑的因素 调节播种期是避害抗灾夺丰收的极为重要的措施 早播界限期 确保发芽 根据发芽出苗的最低温度为10 粳 12 籼 故在自然条件下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与12 的初日 分别作为粳稻与籼稻的早播界限期 早播还要考虑能适时早栽 水稻安全移栽温度指标为日平均温度15 以上 分蘖发生的温度 移栽过早 易致迟返青 死苗 僵苗 安全孕穗 水稻孕穗期 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遭受低于20 粳 与22 籼 的低温 使结实率显著减低 长江流域在6月上旬前 珠江流域在4月下旬前 有时出现日平均气温20 以下 最低温度17 以下天气 因此 早稻 特别是早熟品种播种期还要考虑能保证安全孕穗 晚播期限 播种期应与当地种植制度相适宜 一年只种一季水稻的 播种期不受前作限制 只要日平均温度达到便可播种 一年二熟或三熟地区 稻田前作的收获期限制着水稻的播种期 播种过早 秧龄过长 会提早抽穗而减产 过迟 生育期短 产量低 而且还影响后季作物的栽培 品种生育期不同 播种期也应有差异 晚熟品种抽穗期相对比较稳定 播种适期范围较宽 早熟品种生育期短 适当早播 有利于高产 而迟播则生长期缩短 减产显著 因而播种适期范围较窄 例题 某粳型晚稻品种在苏南播种至齐穗约需102天 苏南地区粳稻的安全齐穗期为9月20 25日 试确定该品种在苏南的适宜最迟播种期 9月份 20 25天8月份 31天7月份 31天该品种在苏南的适宜最迟播种期为6月11 16日 2 秧龄可用叶龄 天数 积温来表示 其中叶龄法能较准确地反映秧苗和生理状况 秧龄一般指从播种到拔秧的秧田日数 由于不同播期所处的温光不同 相同秧龄的秧苗 其生育进程有差异 难以反映秧苗的实际生理年龄 因此应同时考虑主茎出叶数 即叶龄 作为指标 秧龄长短对移栽后秧苗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都有较大的影响 一般叶龄余数3 3 5叶时开始幼穗分化 而高产栽培 秧苗移栽后至少要长出3 6片以上的新叶 才开始幼穗分化 即移栽本田要长出6 9片叶 方能使植株有一定的营养生长量 生长健壮 为大穗多粒奠定物质基础 秧龄的长短应依据品种特性 育秧季节 育秧方式 播种量的多少和耕作制度进行确定 以保证栽插适龄秧苗 确保移栽后秧苗的健壮发育和产量形成 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类型熟期品种秧龄适宜日数 3 播种量 1 播种量确定的原则适宜播种量的标准 以掌握移栽前不出现秧苗群体因受光照不足而影响个体生长为原则 2 影响播种量的因素秧龄 秧龄短的中小苗播种量可稍大 秧龄长的大苗须减少播种量 育秧季节温度 温度高少播 温度低可适当多播 育秧方式 旱育秧一般要比湿润育秧播种量大 杂交稻与常规稻 杂交稻用种量要少 播种量 kg km2 三 种子处理与催芽 水稻播种前除需要进行晒种和精选种子外 还必须进行浸种与消毒 浸种是为了让种子吸水迅速充分 便于发芽 消毒是为了避免种子带菌到大田侵然和传播 消毒与浸种同时进行 消毒目前多用药剂或1 生石灰澄清液浸种 对稻瘟病 细菌性条斑病 白叶枯病 恶苗病的等有特效 或用多功能专用浸种剂浸种 既消毒 又状根健苗 药剂浸种后均需要用清水洗干净 如种子尚未吸足水分 还需要继续浸种 待吸足水分后再催芽 1 为什么要催芽 早 中稻播种时气温低 为缩短播种到出苗天数 减少不良气候影响 防止烂秧 播和前都要催芽 2 催芽标准 芽和根的长短是根据气候和要求而定的 温度高短 温度低长 早稻一般芽长1 2粒谷 根长半粒谷 中稻芽长1 2粒谷 根长一粒谷 晚稻为破胸露白 3 催芽的要求 快 2 3天内催好芽 齐 发芽率90 以上 匀 芽长整齐一致 壮 芽色白 无异味 根 芽比适当 催芽 一般催芽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高温破胸一般要求在24h内达到破胸整齐 先将种谷在50 55 温水中预热5 10min 再上包密封 保持35 38 以增加胚的呼吸强度 缩小种胚活动强度之间的差异 使破胸露白迅速 温度偏低则破胸不齐 杂交稻种催芽温度不宜过高 以30 为宜 适温齐根芽破胸后种谷呼吸强度剧烈 温度迅速增加 由于呼吸热的积累 温度可上升达40 以上 灼伤根芽 产生 烧芽 现象 这是催中的危险期 因此要求通气和降温 经常翻堆散热 并淋25 温水 保持谷堆温度在25 左右 促进齐根芽 摊晾炼芽当谷芽和根达到播种要求长度时 催芽结束 为了使芽谷能适应播种后的自然环境 催好的芽谷 一般要求摊晾炼芽 置于室内摊放一段时间 再行播种 若天气不好 可将芽谷摊薄 待天气转晴后再播种 晚稻播种时的气温高 谷种经浸种消毒后放置室内1 2d便自然发芽 或采用日浸夜露2 3d亦可发芽 播种 按适宜播种将芽谷均匀撒于苗床 水稻播种机 四 不同育秧方式及其管理 1 露地湿润育秧又称半旱秧田育秧 是应用最广的育秧方式 其技术环节如下 1 整地作厢秧田宜选择排灌方便 向阳背风 土质松软 杂草少 肥力较高的田块 整地要求平整 细碎绒和 经澄实1 3d后 排水晾底 再开沟作厢 一般厢宽1 3 1 5m 厢沟宽0 25 0 30m 沟深1 5m 厢面平整 不渍水 无杂草及残茬外露 使种子能嵌入为度 2 施足底肥秧田施足底肥是培育壮秧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注意有机肥和磷钾肥的配合施用 3 落谷稀播种要按厢定量 均匀落谷 播后轻轻踏谷 使种子陷入表层泥浆中 起保暖防冻 抗旱防冲 秧苗容易扎根立苗的作用 4 秧田管理 芽期从播种到第1完全叶展开之前为芽期 此时秧苗耐低温能力强 而对氧气反应敏感 供氧好坏是影响扎根立苗的关键 所以播后秧板不宜上水 只保持土壤充分湿润 保证充足氧气 如出现霜冻 巨风 暴风等特殊天气 应暂时灌水护芽 风雨过后再排水晒芽 幼苗期指1叶展开至3叶期 此时秧苗通气组织尚未健全 根系生长所需氧气主要依靠空气直接供应 故应采取露田与浅灌相结合的管水方法 2叶期前露田为主 2叶后浅灌为主 早 中稻秧苗如遇寒潮低温 则应灌深水护苗 低温过后逐步排浅水层 进入3叶期胚乳残存率已不足10 第3叶完全抽出时胚乳养分耗尽 故3叶期称为离乳期 此期幼苗能否顺利由异养转为自养关键在于早施断奶肥 断奶肥应提早到1叶1心期施用为宜 及时补充氮源 有利幼苗从异养转入自养 成苗期指3叶期以后至移栽 秧苗体内通气组织已发育健全 根部氧的供应可以由地上部下运 应保持秧田有水层 并利于秧苗吸水 吸肥 因此在3叶期 稀播大秧应浅水灌溉 不断水 带土秧要保持湿润 不留水层 以水控苗 防止徒长 4 5叶时 应施一次接力肥 同时每公顷用2 25 3 0kg多效唑混沙300kg或兑水1125kg均匀撒喷于田内 以壮苗防徒长 以后视苗情酌量补施1 2次肥 起身肥 送嫁肥 是指秧苗即将移栽时的追肥 它的作用在于秧苗吸氮后 造成体内高氮高糖 以增强秧苗的发根力 一般在移栽前3 5d 叶色褪淡的基础上施尿素30 45kg hm2 2 地膜 薄膜 保温育秧在湿润秧田的基础上 利用地 薄 膜覆盖保温增温 可适期早播 防止烂秧 提高成秧率 盖膜后秧苗管理可分为3个时期 密封期从播种至1叶1心期 要求薄膜严密封闭 创造高温高湿的环境 促进迅速扎根立苗 膜内温度要求最高不超过35 超过35 要揭开两头通气降温 以免高温烧芽 当温度下降到30 以下时 再密封保温 炼苗期1叶1心至2叶1心期 要求适温保苗 一般膜内温度20 25 此期可逐步增加通气时间 采用 两头开门 前后开窗 一边揭开 日揭夜盖 最后全揭 的办法进行炼苗 以适应环境 通风时 要先灌水 后揭膜 使厢面保持浅水 防止生理失水死苗 揭膜期3叶期以后为揭膜期 秧苗经过5 6d以上通风练苗 当日均气温稳定在15 在右 苗高达10cm左右 便可灌水揭膜 揭膜后 就可以按湿润秧田进行管理 3 旱育秧旱育秧技术不仅是一项高效的栽培技术 也是一项节水 抗旱减灾的有效措施 旱育秧具有苗期耐寒 利于早播 早熟 根系发达 秧苗素质好 移栽后早生快发 成穗率高 有利于高产 省力 省水 省秧田 有利于提高效益等优点 还可培育出适宜各种本田不同栽插期的各类秧苗 据统计目前全国推广面积达1333 3 104hm2 比常规水田育秧增产10 30 其主要技术如下 1 苗床地选择选择土壤肥沃 疏松 管理方便 地势平坦 排灌好的旱地或菜园土作苗床 2 床土培肥要求在苗床地于头年10月底前 施用碎稻草 牲畜粪和适量过磷酸钙 经翻耕后种上蔬菜 也可采取将稻草 牛粪等有机肥堆沤至苗床整地前一个月翻耕混匀 3 苗床调酸旱育秧苗床的土壤 要求pH值6以下 pH值在6以上应用硫磺粉于播种前25 30d撒于苗床表面 翻耕混合均匀 也可在播前20 25d结合床土培肥调酸 还可在播后施 移栽灵 或 壮秧剂 进行调酸和消毒 4 苗床施肥与整地播种前3 5d施足底肥 氮 磷 钾配合 然后整地开好四周排水围沟 按1 6 1 8m开厢 其中厢宽1 2m 厢沟走道宽0 4 0 6m 厢面高10 15cm 精心平整厢面 5 苗床浇水与消毒播种前对整好的苗床土要浇透水 5 10kg m2 使5cm以上的土层湿透 然后用少量过筛细土填平厢面 同时用敌克松粉剂2 5g m2 或50 甲霜铜粉剂 兑成1000倍液喷洒苗床 进行土壤消毒 6 播量播期 每平方米播破胸芽谷小苗秧200g 中苗秧180g 大苗秧50g 长龄多蘖壮秧30g 播种期比地膜育水秧提前7 10d 日均温8 10 为宜 7 苗床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 以保温保湿为主 若膜内温度超过35 时 要及时打开两头通气降温 并及时盖膜 如发现表土干燥发白 补少量水 若播后5 6d长期低温阴雨 膜内空气污浊 应在中午打开农膜两头换气几分钟 出苗至1叶1心期 膜内温度应控制在25 左右 超过时必须打开两头通风降温 并用20 甲基立枯灵或25 甲霜铜粉剂兑水喷雾 以防立枯病 同时每平方米苗床用15 多效唑粉剂27 30mg兑清水130 150g 搅拌喷雾防徒长 若发现床土发白 可适量喷水 1叶1心至2叶1心期 膜内温度应控制在20 左右 晴天 白天地膜全揭开或半揭开 阴天中午打开1 2h 雨天中午打开两头换气1次 但不让雨水淋到苗床上 膜内气温低于12 应注意盖膜 以防冷害 寒潮期间苗床应保持干燥 即使床土有龟裂现象 只要叶片不卷筒 都不必浇水 2叶1心至3叶1心期 3叶时为了适应外界环境 晴天 白天可全部打开地膜通风炼苗 除阴雨天外 逐步实行日揭夜盖 2叶1心时应施促苗肥 同时施用敌克松防立枯病 3叶1心以后 要保持苗床湿润 每长1叶追施一次肥 以清粪水为主 配搭少量化肥 长龄多蘖秧在3叶1心期再喷一次多效唑控制秧苗徒长 五 水稻烂秧 死苗的原因及防止 1 水育秧的烂秧死苗水稻育秧期间 天气多变 温度偏低 寒潮频繁 加之水育秧田环境条件较难控制 烂秧死苗时有发生 轻者5 重者20 30 或更多 烂秧包括烂种 烂芽 其发生时期在 现青 以前 死苗发生在 现青 以后 尤其在2 3叶期 青枯 黄枯的死苗现象比较严重 烂种指播种以后 种谷不发芽就腐烂 其原因有 种子发芽力低 浸种时吸水不充分 影响了发芽率和发芽势 催芽时 烧包 或播种后 落泥 过深 播种过早 或播后无保温措施 特别是胀谷直播时 遇低温发生烂种 防止烂种办法 选用发芽率 发芽势高 饱满的种子作种 进行晒种 选种 消毒 浸种时间要够 让种子吸足水分 催芽时要严格按要求办 勤检查 勤处理 使芽齐 芽壮 注意播种后的温度 水分控制 烂芽包括芽干 烂根 烂芽三种 芽干即幼芽 幼根干枯现象 这种情况往往是在水稻播种后 因遇低温阴雨天气 常实行深水保温护芽 天晴后急排水抢晴晒秧 由于气温急增 种芽水分蒸发快 而幼根吸水力很弱 根 芽失水所造成的 预防 芽干 应在寒潮过后气温回升时 缓缓排水 芽干表面上看似种芽已干枯 实际上生长点仍具有生命力 应采取缓缓灌水湿芽挽救 烂根 烂芽主要是由于长期淹水 种芽因长时间缺氧 处于无氧呼吸状态 加上低温侵袭 生理机能减弱 抵抗力降低 病菌侵入引起传染性烂秧 也有因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施后长期淹水 产生大量的有机酸 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抑制种芽的呼吸作用而引起的 防止烂根 烂芽的关键是播种后不要长时间淹水 采用湿润灌溉 在施肥上要施用腐熟有机肥料 死苗可分为急性青枯死苗和慢性黄枯死苗两种 多发生在2 3叶期 死苗的原因 早春寒潮频繁 长时间零上低温严重抑制了秧苗的生活力 代谢低弱 生长停滞 抗病力降低 低温引起幼苗细胞原生质透性增加 氨基酸 糖类等养分外渗 为病原菌造成了营养条件 病原菌侵入使根 假茎受害或腐烂 秧苗受害后在阴雨天情况下可暂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但当温度上升时 因根系吸收功能丧失 便表现出急性青枯死苗 若长期持续低温 则表现为慢性黄枯死苗 主要是腐霉菌属 地霉菌属 丝核菌属的病原菌等侵害秧苗 引起烂根造成 防止死苗除选用耐寒品种 掌握好播期 促进秧苗早扎根外 改善秧苗生活环境 提高秧苗生活力的综合管理措施是防止烂根死苗的重要途径 如1叶1心时 浅灌溉可增温 同时适量施以氮素为主的 断奶肥 施用 敌克松 等土壤杀菌剂可以制止死苗和加速秧苗复活生根 选用酸性土壤作秧田 2 旱育秧的烂秧死苗其原因主要有 苗床地选择不合理 作床质量差 苗床高低不平 土块过大 土壤悬空度大 土体水分运作不良 春季气温低且寒潮频繁 播种过早或播种后管理不善而造成低温冷害等 肥料种类搭配不合理或施肥过量 高温烧苗 特别是 暴冷暴热 后极易出现烂秧死苗 立枯 青枯病危害等 旱育秧烂秧死苗的防止途径 苗床的选择与培肥 适期播种 防止低温死苗 科学施肥 及时揭膜炼苗 防止高温烧苗 高度重视立枯 青枯病以及虫害鼠害 二 稻田耕整 种植密度与移栽 一 高产稻田土壤基本特征和耕地原则 二 高产水稻的种植密度 三 移栽的方法和质量 一 高产稻田土壤基本特征和耕地原则1 高产稻田土壤的基本特征 土壤整体构造良好 土壤养分充分协调 不缺微量元素 适当的保水保肥力 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 生化强度高 保热 保温性能好 升温降温较缓和 2 稻田的耕地原则耕地总的原则是田平整 土壤膨软 土肥相融 无杂草残茬 无大土块 利于插秧和插秧后早生快发 1 冬闲田冬闲田分冬炕和冬水两种 冬炕田要在前作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晒田 开春时结合施基肥再耕一次 晒数日后灌水泡田 随泡随耕 使土肥相融 耙平栽秧 冬水田在前季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 泡水过冬 栽秧前浅耕细耙 耙平栽秧 烂泥田 由于土壤团聚性差 土粒悬浮 犁耙次数宜少 以免栽秧后造成浮秧 或进行半旱式栽培 防止僵苗 沙田宜少耙或不耙 以免因耙后泥沙分离 使土壤紧实 影响栽后根系生长 2 绿肥田翻耕时既要考虑插秧季节 又要照顾绿肥产量和肥效 一般在绿肥盛长期翻耕效果好 翻后适当炕晒 泡田沤熟10 15d 再犁耙使土壤平整才能栽秧 3 小春田指蔬菜 油菜 蚕豆 大麦 元麦 小麦等收后的田块 由于收 播季节紧迫 应及时抢收 抢耕 抢栽 尤其是双季稻区的三熟田 收后赶栽早稻 一般只一犁一耙一耖 但对土壤粘重的田块 在不影响及时栽秧的情况下力争三犁二耙和短期炕 使土壤细碎松软 以利早发 起垄栽培的半旱式小春田可实行免耕或浅耕后栽秧 连作双季晚稻的早稻田 为抢时栽秧可浅耕压埋稻茬或实行免耕 二 高产水稻的种植密度 1 合理密植增产的生理基础合理密植是合理规划单位面积上个体栽插数量 密度 及其配置方式 规格 利于群体和个体协调生长 建立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 1 协调群体和个体的生长 增穗 增粒 增重 实现高产 2 合理密植能适当扩大绿叶面积 提高光能利用率 2 合理密植的途径及其适宜条件根据苗茎穗粒关系 目前水稻高产的密植途径有三种 一是 增穗 途径 靠增加穗数来提高产量 它是针对早熟品种 迟栽小春田 瘦田 少肥 秧苗素质差 管理水平低等的地区或田块 采取适当加大密度 增加基本苗等相应措施 促进早生快发 以多穗获高产 一般密度为27 104 30 104穴 hm2 二是 增粒 途径 在稻田土 肥 水等条件都比较好 科学种田水平高的条件下 采取适当稀植 促进个体发育 提高单株分蘖成穗 促大穗 粒多 粒重 提高单株生产率 夺取高产 这一途径对高产地区 高产田块实现稳产高产是可能的 尤其是对部分肥田 半旱式垄作田 大穗型品种较为适宜 一般密度为15 104 18 104穴 hm2 三是 穗 粒兼顾 途径 在生产条件较好 管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 靠增加穗数使高产受到一定的限制 主要表现在群体内部日渐加深对个体的影响 导致群体恶化 出现分蘖成穗率低 采用 穗 粒兼顾 途径 保持一定密度 适当增加群体发展 使之即有足够穗数和一定的实粒数 从而获得稳产高产 适宜于目前生产上占最大比重的中产地区和田块 一般密度为20 104 23 104穴 hm2 3 稀植栽培随着品种 育秧技术 肥水条件的改善和栽培技术的提高 在生产上出现大量稀植栽培 如四川 重庆的多蘖壮秧稀植栽培 浙江的 稀 少 平 栽培 江苏的 小群体 壮个体 栽培等 其基本特点是培育壮秧 稀植栽培 在一定基本苗的基础上依靠分蘖成穗 在一定穗数水平上充分发挥大穗优势 因此 在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较好的条件下 可有效改善群体穗部性状 缓和穗数与穗粒数之间的矛盾 从而实现高产 目前生产上采用的大多数中 迟熟大穗型杂交稻 在生产条件和秧苗素质好的基础上 每公顷10 104 16 104穴是高产或超高产适宜的密度范围 具体可因土壤肥力 品种特性和秧苗素质而定 养鱼 养鸭等综合利用稻田适当增大行 穴距 三 移栽的方法和质量 1 移栽的方法目前生产上栽插秧苗方法有以下几种 手工拔秧插秧是最传统最普遍的栽秧方法 适宜各种育秧方式的秧苗栽插 此法拔秧时植伤大 应注意提高拔秧和栽插质量 人工铲秧栽插人工铲秧栽插是将秧苗根部1 1 5cm厚的表土同秧苗一起铲成秧片 带土插入本田 用于旱育秧小 中苗秧 具有提早插秧 缓苗快 分蘖早 抗逆强等优点 机插秧机插秧是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主要环节 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成本 扩大经营规模 促进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 适宜各种育秧方式的秧苗栽插 具有工效高 成本低 劳动强度低等优点 抛秧抛秧是利用秧苗带土重力 通过抛甩使秧苗定植本田的栽插方法 适宜塑料软盘秧苗 定距播种秧苗的栽插 具有工效高 产量高 成本低 劳动强度小等优点 手工拔秧插秧 机插秧 中国插秧机 日本插秧机 国际水稻所人工插秧机 各种插秧机 抛秧 2 适时早栽 提高栽插质量适时早插可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延长本田营养生长期 促进早生早发 早熟高产 适时早插要根据温度 前作 品种而定 一般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 以上作为早插适期 早中熟品种宜于早插 晚熟品种早插不能早熟 栽插要求 插秧要做到浅 匀 直 稳 浅 一般不宜超过3cm 勺 是指行株距规格要均匀 每穴的苗数要匀 栽插的深浅要匀 直 是要注意栽直 不栽 顺风秧 烟斗秧 稳 避免产生浮秧 不栽 拳头秧 脚塘秧 一 水稻营养与需肥特性 二 水稻施肥量和施肥时期的确定 三 水稻肥料运筹与施用 三 水稻营养与施肥 一 水稻营养与需肥特性1 水稻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在水稻所吸收的矿质营养元素中 吸收量多而土壤供给量又常常不足的主要是氮 磷 钾三要素 水稻对三要系的吸收量 产量水平不同吸收养分总量也不同 据中科院土肥所分析 每生产500kg稻谷 对氮 磷 钾的吸收量是 氮7 5 9 55kg P2O54 05 5 10 K2O9 15 19 1kg 氮 磷 钾的比例为2 1 2 4 又据日本的分析结果 每生产500kg稻谷 稻株需吸收氮8 3kg 磷酸4 35kg 氧化钾13 2kg 与我国分析结果基本相同 以上数据对建立稻田养分平衡有一定参考价值 但也要考虑到稻根也需要一些养分 加上水稻叶片淋溶和落叶的损失 实际水稻吸肥量应高于此值 且随品种 气候 土壤和施肥等的不同而有一定变化 此外 水稻吸收硅的数量也很大 生产500kg稻谷 吸收87 5 100kg硅 故高产栽培时 应采取稻草还田 施用稿秸堆肥或硅酸肥 以满足水稻对硅的需要 2 水稻吸肥规律水稻各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随生育进程而不同 一般苗期吸收量少 随着生育的进程 营养体逐渐大量生长 吸肥量也相应提高 到抽穗前达到最高 以后随着根系活力的减退又逐渐减少 对氮素的吸收以分蘖期最高 达50 其次为幼穗发育期 但品种间有差异 常规稻 桂朝2号 在抽穗前高于杂交稻 汕优2号 但在结实成熟期汕优2号却仍吸收大量氮素 说明杂交水稻在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仍很强 对磷的吸收 都以幼穗发育期最高 占50 左右 分蘖期次之 结实成熟期仍吸收相当数量的磷 对钾的吸收 两个品种都是抽穗前吸收最多 抽穗后很少 分蘖期 桂朝2号多于汕优2号 幼穗发育期汕优2号又多于桂朝2号 而桂朝2号在分蘖期多于幼穗发育期 汕优2号则正好相反 见表1 3 水稻的吸肥量有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多的趋势 在稻体内各部位的分配量也随施入量的不同而不同 若吸入量多 分配不合理 产量也不一定高 水稻除了主要元素外 还需一些微量元素锰 硼 锌 钼 铜等 也应注意供应 以满足水稻正常生长的需要 水稻各生育时期吸肥情况 吸收量mg 株 二 水稻施肥量和施肥时期的确定 1 水稻的施肥量决定施肥量时 应根据单产水平对养分的需要量 土壤养分的供给量 所施肥料的养分含量及其利用率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 在理论上施肥量可根据产量指标按下式计算 我国当前化肥利用率大致是 氮肥30 60 磷肥10 25 钾肥40 70 2 施肥时期的确定根据各生育期的吸肥特点 结合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时期 在进行合理施肥时 必须注意选择适宜的施肥时期 1 增加穗数的施肥适期以基肥和有效分蘖期内追施促蘖肥效果最好 对于迟熟品种于幼穗开始分化时再追一次肥 有保蘖增穗和保花的作用 2 增加每穗粒数的施肥适期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时追肥 有促进颖花数增多的效果 称 促花肥 在雌雄蕊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 可防止颖花退化称 保花期 钾肥效果优于氮肥 对于生育期较长的大穗品种 促花 保花 肥均施增粒效果显著 前期施肥少 穗肥可提前 反之 则移后 3 提高粒重和结实率的施肥适期水稻在粒期 抽穗后 还要吸收一定数量的氮肥 这时施 粒肥 有延长叶片功能期 提高光合强度 增加粒重 减少空秕粒的作用 一般除地力较高或抽穗期肥效充足的田块外 齐穗期追施氮肥或叶面喷氮或磷酸二氢钾对提高结实率 增加粒重均有效果 三 水稻肥料运筹与施用 高产水稻栽培在肥料运筹上 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 种植制度 生产水平和品种特性进行配方施肥 注重有机无机的配合和氮 磷 钾及其它元素的配合施用 有条件的地方要提倡施用水稻专用复合肥 南方稻区因各地条件差异较大 在施肥方式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主要表现在基肥 追肥的比重及其追肥时期 数量配置上 施肥方法上 磷肥全作基肥 钾肥40 分蘖肥 60 作穗肥 氮肥的施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底肥 一道清 施肥法即将全部肥料于整田时一次施下 使土肥充分混合的全层施肥法 适用于粘土 重壤土等保肥力强的稻田 2 前促 施肥法在施足底肥基础上 早施 重施分蘖肥 使稻田在水稻生长前期有丰富的速效养分 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 确保增蘖增穗 尤其是基本苗较少的情况下更为重要 一般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 80 其余肥料在返青后全部施用 此施肥法多用于栽培生育期短的品种 施肥水平不高或前期温度较低 肥效发挥慢的稻田 3 前促 中控 后补 施肥法这种施肥法仍注重肥料的早期施用 其最大特点是强调中期限氮和后期补氮 在施足底肥基础上 前期早攻分蘖肥 促进分蘖确保多穗 中期晒田控氮 抑制无效分蘖 争取壮杆大穗 后期酌情施穗肥 以达多穗多粒增加粒重的目的 这种施肥法 在生产上应用广泛 尤其在南方一季中稻区 适用于施肥水平较高 生育期较长 分蘖穗比重大的杂交稻 4 前稳 中促 后保 施肥法在栽足基本苗的前提下 减少前期施肥量 使水稻稳健生长 主要依靠栽培的基本苗成穗 本田期不要求过多分蘖 中期重施穗肥 促进穗大粒多 后期适当补施粒肥 增加结实率和粒重 适用于生长期较长的品种和肥料不足 土壤保肥力较差田块 以上几种方法各有其适应条件 不能一概而论 但从水稻的生育特点与对肥料的吸收规律 前期集中施肥与分段施肥 则以分段施肥更有利于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发展 获得较理想的产量 四 稻田水分管理 一 水稻基本需水 二 稻田需水与灌溉定额 三 稻田灌溉与节水要点 一 水稻基本需水1 水稻的生理需水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为生理需水 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是水稻生理耗水的两大主要形式 2 水稻的生态需水是指用于调节空气 温度 湿度 养料 抑制杂草等生态因子 创造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田间环境所需的水分 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两部分 二 稻田需水与灌溉定额1 稻田需水量又称稻田耗水量 常用mm表示 稻田需水量 叶面蒸腾量 棵间蒸发量 稻田渗漏量组成 腾发量 叶面蒸腾 棵间蒸发称 2 灌溉定额单位面积稻田需要人工补给的水量称为灌溉定额 灌溉定额 整田用水量 大田生育期间耗水量 有效降水量整田用水量与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土壤种类和整田前土壤含水量 以及耕作有关 南方稻区稻田灌溉定额 一季中稻为300 420mm 双季稻为600 860mm 北方稻区灌溉定额 一般在400 1500mm之间 我国不同地区稻田需水量 三 稻田灌溉与节水要点 1 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及灌溉灌排水的任务在于调节稻田水分状况 以充分满足水稻生理和生态需水的要求 掌握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田适宜的水分范围 是田间灌溉的依据 1 返青期水稻返青期间稻田保持一定水层 给秧苗创造一个温湿较为稳定的环境 促进早发新根 加速返青 但水层不能超过最上面全出叶的叶耳 否则影响生长的恢复 早栽的秧苗 因气温较低 白天灌浅水 夜间灌深水 寒潮来时适当深灌防寒护苗 返青期遇阴雨应浅水或湿润灌溉 2 分蘖期适宜水稻分蘖的田间水分状况是土壤含水高度饱和到有浅水之间 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 随着水层加深分蘖会受到抑制 生产上多采用排水晒田的方法来抑制无效分蘖 3 幼穗发育期稻穗发育过程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临界期 加之晒田复水后稻田渗漏量有所增大 一般此时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30 40 此期一般宜采用水层灌溉 淹水深度不宜超过10cm 维持深水层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4 出穗开花期出穗开花期对稻田缺水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孕穗期 受旱时 重则出穗 开花困难 轻则影响花粉和柱头的活力 空秕率增加 一般要求水层灌溉 在中稻出穗开花期常遇高温危害的地区 稻田保持水层 可明显减轻高温的影响 5 灌浆结实期后期断水过早 会影响稻株的吸收和运输 秕粒增加 此期最适的水分是间隙灌水 使稻田处于渍水与落水相交替的状态 2 晒田的作用及技术晒田又名烤田或搁田 是指水稻分蘖盛期后到幼穗分花前的排水晒田 是我国水稻灌溉技术中的一项独特的措施 1 晒田的生理生态作用一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 更新土壤环境 促进生长中心从蘖向穗的顺序转移 对培育大穗是十分有利的 二是调整植株长相 促进根系发育 促进无效分蘖死亡 叶和节间变短 秆壁变厚 植株抗倒力增强 还能促进根系下扎 白根增多 根系活动范围扩大 根系活力增加 高产栽培中 当全田总苗数达到一定程度时 采取排水晒田 以提高分蘖成穗率 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 2 晒田技术晒田常因气候 土壤 施肥和秧苗长势不同而掌握不同的晒田时期与晒田程度 晒田一般多在水稻对水分不甚敏感的时期进行 以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较适宜 晒田程度要视苗情和土壤而定 苗数足 叶色浓 长势旺 肥力高的田应早晒 重晒 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