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ppt_第1页
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ppt_第2页
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ppt_第3页
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ppt_第4页
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FactorEndowmentTheory 2 本章内容本章主要目的就是介绍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基础的基本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 赫克歇尔 EliHeckscher 和俄林 BertilOhlin 师生二人提出的 后经萨缪尔森 PaulSamuelson 等人不断加以完善 3 本章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以下简称H O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以及罗伯津斯基定理 RybczynskiTheorem 等 要素禀赋理论无论是在理论分析上 还是在实际应用中 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以至于在从20世纪前半叶到七十年末这段时期内 要素禀赋理论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 几乎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代名词 赫克歇尔 Heckscher 1879 1959 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 生于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919年发表的 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萨谬尔森称之为 天才之作 是现代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 认为要素绝对价格的平均化是国际贸易的必然结果 10年后 该理论由他的学生俄林进一步加以发展 此外 他在不完全竞争理论 1924年 比琼 罗宾逊和爱德华 张伯仑早了9年 和经济史 引入定量研究方法 在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两方面架起了桥梁 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4 贝蒂 俄林 BERTILOHLIN 1899 1979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 曾任瑞典自由党主席和贸易部长 26年时成为哥本哈根大学当时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 1933年出版 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 揭示了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 指出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1977年 因对 对于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与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 米德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一直雄心勃勃 希望有朝一日能爬上首相的宝座 这一宿愿虽一直没有实现 但驰骋政坛并未使他中断对经济学的研究 他不负盛名 探索不止 扩大研究范围 写出了大量论著 5 萨缪尔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1948年出版的 经济学 是美国大学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 每三 四年再版一次 绝版十九版 是继穆勒 政治经济学 1848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1890 之后的第三部经典教科书 凯恩斯宏观 传统微观 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PaulA Samuelson1915 2009 获得了一个经济学家所能获得的所有荣誉 第一个克拉克奖章获得者 诺贝尔奖获得者 美国经济学学会会长 计量经济学会会长 国际经济学奖 7 本章结构图 8 H O理论的逻辑推演 1 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2 这种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由生产成本的差异造成的 3 各国生产同种产品成本的不同 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所造成的 4 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是由他们要素丰裕度的不同所造成的 5 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比例的不同 使各国在生产相同产品时 分别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纯价格优势 用俄林的话来说 就是 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区生产要比在别的地区便宜 在每一个地区 出口品中包含着该地区拥有的比其他地区较便宜的 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的生产的商品 H O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 商品价格 H O理论的逻辑关系图 要素的自然禀赋 要素的相对丰缺 要素的相对价格 生产成本的相对价格 商品的相对价格 国际贸易 实际上 赫 俄理论并不要求两国偏好 收入分配和生产技术完全相同 只要偏好 收入分配和生产技术的差异不足以完全抵消要素禀赋的差异就可以 相比之下 标准贸易理论是更一般化的贸易模型 偏好 收入分配和生产技术相同假设的赫 俄理论只是其一种特殊情形 举例1 加拿大向美国出口木材 并不是因为加拿大的伐木工相对于美国的伐木工来说劳动生产率更高 而是由于加拿大人口少 人均森林面积比美国大 举例2 巴西出口咖啡是因为巴西拥有适合种植咖啡的大面积土地和气候条件 美国出口小麦是因为它拥有丰富的非常适合于小麦生长的温带土地 印度和中国成为服装和鞋类的出口大国是因为它们拥有大量的劳动力 15 关键性问题1 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分析与内容2 掌握H O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与罗布津斯基定理3 了解里昂惕夫之谜的内容及相关解释 16 引子 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素禀赋理论在进行供给面分析时 除劳动之外 引入了另外一个生产要素 资本 因此 生产要素包括两个 不同产品要素组合比例不同 故PPF是机会成本递增情形 避免了完全专业化生产 二是关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产生原因 也易于解释 直观地看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诸多因素 都可以成为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来源 避免了劳动生产率差异难以解释的困境 例如 中国 劳动丰富澳大利亚 新西兰 巴西 土地丰富 17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一 要素禀赋 FactorEndowment 要素禀赋 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这是一个相对概念 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其一为实物单位衡量法 即以一国可以利用的资本数量与劳动数量之比进行衡量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 K L 大于他国 则称该国为资本 相对 丰富或劳动 相对 稀缺的国家 反过来 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其二为相对要素价格衡量法 即以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大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资源禀赋的标准 区别 要素禀赋模型中假设两国需求偏好是一样的 所以对要素的派生需求相同 因而使用上述两种方式得出的要素丰裕度应该是一致的 要素禀赋的两种衡量方法 19 图3 1中 EA EB分别表示A 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 A B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 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图3 1 要素禀赋通常用人均资本存量来估算 现实测量的困难 加总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 减去折旧 不变价格调整 以得出资本存量 各国比较时 还要统一单位 一国究竟属于资本丰富还是劳动丰富的国家 取决于与谁相比 20 21 表3 1 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 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 SummersandHeston 1995 PennWorldTables5 6 InternationalLaborOrganization ILO YearbookofLaborStatistics 1994 22 二 要素密集度 Factorintensity 要素密集度 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K L A A w r 生产均衡时 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可以由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与圆点连线的斜率决定 O 24 kx Kx Lxky Ky Lykx ky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capital intensive 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labor intensive 图3 2 25 关于定义的进一步说明 1 如果X Y两部门采用的都是固定要素比例的生产技术 对应于H O理论的最早形式 不符合现实 直接比较X Y两部门的资本 劳动比率就可确定要素密度的差异 2 在生产要素可替代的情况下 比较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 必须在一个共同的标准下进行 这个标准就是共同的要素价格 如果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 X生产所使用的资本 劳动比率均大于Y生产所使用的资本 劳动比率 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的 Y是劳动密集型的 案例 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商品资本 劳动石油及煤制品468 085 66化学制品192 593 45主要金属工业123 594 93交通设备67 846 68电子及电器设备54 582 36纺织品44 051 59皮革制品12 465 88服装8 274 03 28 三 模型基本假设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 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 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 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 Y的生产技术不同 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由以上假设可知 A 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 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29 第二节H O理论 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条件下 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 最终会影响到两国X和Y两种商品的生产能力 从而引起供给能力的差别 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别 可通过两国PPF的偏向性来直观地加以刻画 30 一 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相对供给差异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要素禀赋点 31 一 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 A B两国的PPF的相互位置关系不一定非得是图3 4所描述的那种情况 但不管互相位置如何 有一点是肯定的 即资本丰富国家的PPF相对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劳动丰富国家的PPF则相对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32 一 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在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 A国在X商品上 相对供给能力高于B国 而B国则在Y商品上 相对供给能力高于A国 见教材P52图3 5和图3 6 结论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举例 要素禀赋差异直接导致产出效率差异a 自然资源差异对产出的影响 中东石油储量大产量高 山西煤炭产出效率高 这就是矿产资源优势带来了产出优势 茶树 板栗宜种在酸性土壤里 高粱适宜微碱性 棉花 水稻适宜中性土壤 这是土壤资源对产出的影响 森林分布区的年降雨量至少要在400毫米以上 草原分布区要在200毫米以上 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则分布着荒漠草原 全世界的稻米产量几乎全集中在东南亚和东南亚季风区 这是降雨量对产出的影响 b 人力资源差异对产出的影响 前苏联解体后 犹太人纷纷移居以色列 当时很多人担心这些移民会带来大量的问题 殊不知在1992年和1993年却传来喜讯 原来这60万移民中 40 的拥有大中专毕业文凭 平均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甚至高于东南亚国家 他们不但很快适应生活并且找到工作 而且成为以色列经济高涨的发动机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 InternationalLaborOrganization 与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统计报告 美国 法国 日本制造业工人每小时的平均工资分别是24 63美元 21 76美元 23 65美元 台湾 韩国 墨西哥的这个数字分别是6 38 13 56 2 63美元 中国和印度 制造业工人每小时的平均收入分别只有70美分和40美分 36 二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pa pb 即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要素禀赋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图3 5 37 三 H O定理 开放后 A国将出口X 进口Y B国则相反 因此 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 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 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 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均衡价格Pw由A B两国的相互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 38 贸易三角 Tradetriangle QAOACA和 QBOBCB 图3 7 39 H O定理 Heckscher OhlinTheorem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 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 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40 第三节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Factor PriceEqualization H O S Theorem H O S理论的逻辑思路 要素禀赋 要素相对价格差异 商品相对价格差异 国际贸易 商品价格均等化 生产要素再配置 要素价格均等化 41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有两点的寓意 第一 它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 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 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 间接 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 第二 它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 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42 一 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 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 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 在均衡时 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 要素名义价格的变化 A国 K丰裕 商品X 商品Y 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出口X 进口Y 扩大X生产 减少Y生产 要素投入增加 释放要素 需求较多的K 需求较少的L 供给较少的K 供给较多的L K价格上升 L价格下降 逻辑思路 B国 L丰裕 商品X 商品Y 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进口X 出口Y 减少X生产 扩大Y生产 释放要素 要素投入增加 供给较多的K 供给较少的L 需求较少的K 需求较多的L K价格下降 L价格上升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一般过程 46 要素实际价格的变化在均衡状态下 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w Px MPLX PY MPLY 3 3 r Px MPKX PY MPKY 3 4 由 3 3 和 3 4 两式 可以得到 47 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 X 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 劳动比率均下降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当资本 劳动比例下降时 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 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 相反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 由 3 5 3 6 两式 则r Py r Px均上升 而w Px w py均下降 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 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 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48 结论斯托珀 萨缪尔森定理 TheStolper SamuelsonTheorem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 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 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 S定理的引申 S S定理在H O基础上的应用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 但并非对所有人都有利 因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49 随着贸易的开展 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 并最终达到均等 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 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 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 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 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 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 二 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50 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 unit valueisoquant Px X0 Py Y0 1 3 7 生产技术条件决定了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的形状 商品价格则决定了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所在的具体位置 单位等成本直线 unitisocost w L r K 1 3 8 故K 1 r w r L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 厂商的利润为零 因此当X Y部门中的厂商生产价值为1美元的产品时 他们的生产成本也应当为1美元 在均衡条件下 X Y部门所面对的w r完全相同 因此 与X和Y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相切的单位成本直线是完全重合的 在自由贸易下 X Y两种产品无论在A国还是B国价格都是相同的 另外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也完全相同 所以两国相应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也完全相同 从而两国在均衡时的单位等成本直线也完全重合 从而与横纵轴的交点也是相同的 表明贸易均衡时两国的要素价格完全相等 实际上 图3 10是贸易均衡时A B两国重合在一起的情形 53 自由贸易下 两国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完全相同 从而两国单位等成本线也完全相同 要素价格自然也相同 此外 从图3 8也可看出 贸易均衡时 两国相同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也是相同的 图3 8 54 需要强调的是 1 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 现实中 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 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 因此 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 2 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样 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 造成工资差异的原因 从全世界来看 要素价格完全均等化的实现似乎还很遥远 但也存在支持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的证据 阻碍要素价格完全均等化的原因 A 生产要素是非同质的B 不同国家技术不同C 不完全竞争D 存在运输成本E 存在贸易壁垒 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实现情况 在部分国家出现均等化趋势 制造业平均每小时工资为美国工资的百分数 举例1 地租在现实当中 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趋势 例如在一战之前 当欧洲国家扩大了其与土地丰裕的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贸易后 欧洲较高的地租不再上涨 而美国和澳大利亚较低的地租则快速上涨 从而使得国际地租差异减小 举例2 汽车工人工资 1981年 日本汽车工人平均每小时赚10 70美元 通用汽车的工人平均每小时赚19 65美元 由于受美国经济衰退等因素影响 使得美国对其国产汽车需求减少 对日本汽车的需求却增加了 为了避免失业 美国汽车工人联盟被迫接受了降薪的要求 以使陷于困境的汽车企业能够继续经营 举例3 亚洲四小龙的工资水平当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如亚洲四小龙在开展国际贸易后 其实际工资水平不断提高 表现出正在接近西方工业化国家同等技能就业者工资水平的趋势 61 第四节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一 罗伯津斯基定理塔德乌什 罗伯津斯基 TadeuszRybczynski 1923 1998 是波兰出生的英国经济学家 在 要素禀赋与相对商品价格 中 1955 提出罗伯津斯基定理 并以此出名 然后 花费毕生精力做了一个投资银行家 62 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 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 K 罗伯津斯基定理 RybczynskiTheorem 63 罗伯津斯基定理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 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 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商品相对价格不变 要素相对价格不变 X Y要素投入比例不变 64 图示证明 图中资本增加后要素禀赋点由E变为E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 X Y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持原来水平不变 由图可知 X部门产出增加了 而Y部门的产出则减少了 图3 9 65 二 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大国情形 假设K增加 L不变 则PPF偏向X轴外移 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 生产均衡点Q 必定位于Q的右下方 图中 通过Q与Q 的直线R称为罗伯津斯基线 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 66 开放情况下 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 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 那么要素增加后 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 进一步讲 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 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相应地 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改善 export biasedgrowth 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 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 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 import biasedgrowth 67 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 则称之为偏向出口的增长 export biasedgrowth 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 则称之为偏向进口的增长 import biasedgrowth 68 小国情形 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可看成是价格接受者 国际价格不会因其经济增长而有所变动 因此 对小国来说 要素禀赋变化之后 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 69 偏向出口增长相反的两种福利效果 一方面 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国民福利的改善 产量效应 另一方面 经济增长又可能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 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影响 价格效应 70 如图 从C到C 纯粹的增长利益 从C 到C 贸易条件恶化 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 以 转移支付 的形式为他国所享有 71 悲惨增长 immiserisinggrowth 开放经济中的 丰产不丰收 谷贱伤农 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 总的福利效果为负 72 悲惨增长的前提条件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 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 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 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 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案例1 荷兰病 TheDutchDisease 资源诅咒 丰裕悖论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 20世纪50年代 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可是 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 去工业化 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 制成品出口下降 经济增长率降低 失业率增加的困扰 国际上称之为 荷兰病 原因 天然气生产从制造业部门夺走了资源 以高收入吸引要素 制造业为维持生产 必须提高要素报酬 导致其成本提高 结果是贸易部门生产收缩 出口新资源 国际收支顺差 本币升值 浮动汇率 或通胀 固定汇率 抑制本国其他产品出口 3 自然资源出口带来的收入增加会增加对制造业和不可贸易的部门的产品的需求 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增加却是通过进口国外同类相对更便宜的制成品来满足的 这对本国制造业不利 不过 对不可贸易的部门的产品的需求增加无法通过进口来满足 我们会发现一段时间后本国的服务业会重新繁荣 这种情况不仅在荷兰出现 事实上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分享了石油价格暴涨带来的横财 以及后来新开发了自然资源的国家 如沙特阿拉伯 尼日利亚 墨西哥 挪威 澳大利亚 英国等 都出现了类似的经济症状 鉴于此 经济学家们认识到 荷兰病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适用于所有 享受 初级产品出口急剧增加的国家 尽管这种病症一般是与自然资源的发现联系在一起 但它也可能因任何一种造成外汇大量流入的事件诱发 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 外国援助和外国直接投资等等 荷兰病 荷兰病 的经典模型是由W M Corden和J PeterNeary在1982年给出的 两位作者将一国的经济分为三个部门 即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 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和不可贸易的部门 主要是一国内部的建筑业 零售贸易和服务业部门 77 30年前 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这两个都是以石油工业为支柱的国家有着很接近的人均国民收入 而今天 印度尼西亚的人均国民收入已然是尼日利亚的四倍 事实上 尼日利亚的人均国民收入已有所下降 比较塞拉利昂和博茨瓦纳两个国家 会发现相似的现象 两个国家都盛产钻石 然而在过去的30年中 博茨瓦纳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 7 而塞拉利昂则陷入了国内纠纷之中 与此同时 我们可以看到 中东地区许多盛产石油的国家 许多都是经济发展失败的 以石油大国沙特阿拉伯为例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65至1997年间平均每年下降3 同期间 伊朗人均产值每年下降2 委内瑞拉每年下降1 这些都是石油大国 其先天的资源优势是许多国家都无法攀比的 相比之下 过去三十年中 在自然资源一般的泰国 以及缺乏自然资源的香港 新加坡和韩国 它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都在4 以上 扣除通货膨胀率后 对于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发展不景气的现象 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三种解释 一 发财的贪欲使得一些政府官员致力于争抢现有的财富 而不是想把蛋糕做大 二 自然资源的价格具有波动性 而对于这种波动性的管理又十分困难 繁荣时期所获得的收益被紧接下来的经济衰退所抵消 三 石油和其他一些自然资源 也许可以创造财富 但这些资源本身却不能创造就业机会 这些资源的存在还会对其他经济部门产生挤出作用 如 荷兰病 对于一些资源不丰富的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现象 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两种解释 一 运输技术与能力的进步使自然资源的运输费用大大降低 其结果是虽然一个国家缺乏自然资源 只要它有好的加工与制造技术 好的制度机制 那么它可从资源丰富的国家运来所需的原料 加工制造后再把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 20世纪六 七十年代 缺乏铁矿石等资源的日本和韩国能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钢铁出口国 就主要得益于由批量造船技术而带来的运输费用的减少 使日本和韩国靠进口铁矿石 炼成钢铁后再出口 它们的故事成为 进口 加工制造 再出口 这一模式的典范 二 当天赋资源过剩时 会缺乏创新 增长的动力 特别是意外财富则更容易使人变懒 十六 十七世纪的西班牙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在征服了中 南美洲并使这些盛藏黄金 石油资源的国家成为殖民地之后 西班牙一下子获得巨大的意外之财 那时的西班牙帝国只知道尽情挥霍 而不是在殖民地以及其本国利用财富来发展 在消耗完来自殖民地的金银财宝之后 到十七世纪末西班牙皇室已是债台高筑 濒于破产 正如十六世纪法国哲学家JeanBodin所说 那些土地肥沃国家的人们往往过于娇气 懒惰和懦弱 相比之下 那些生活在荒芜国土上的人们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表现得更为稳健 勤奋和执着 涉及诸如此类问题的人类福利的有关后果真的非常重大 一旦我们开始思考它们 我们就很难思考其他事情 罗伯特 卢卡斯 RobertLucas 1988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84 85 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 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可能会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型态 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现在由于经济增长可能变为比较劣势 反之 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物品 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 三 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 例1 美国美国的经济增长过程是典型例子 在1920年以前 因为地广人稀 土地丰富 美国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而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则相对不利 但由于技术不断地进步 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结果不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而且也使资本可以不断地积累 到了1920年代以后 劳动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变为具有比较优势 成为美国的出口品 而土地密集型产品则变得比较不利 而成为进口商品 例2 日本20世纪50年代主要出口纺织服装 37 3 机器设备 12 4 70年代出口钢铁 80年代初出口汽车 80年代末出口半导体 1994年出口纺织品 2 1 机器设备 76 例3 中国 贸易结构升级的四个阶段 1 出口产品以自然资源型为主 2 以非熟练型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3 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 4 以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 89 比较优势理论的运用使各国按照其禀赋条件参与国际分工 享有比较利益 日本 亚洲四小龙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正是利用其在各个时期和阶段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林毅夫 2003 91 第五节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从1933年到1953年的20年时间里 要素禀赋理论被公认为是经济学中的一颗 明珠 经济学家惊异于其严密的逻辑 精巧的模型 以及对诸多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 但自20世纪50年代起 随着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的实证检验工作的不断出现 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些不足也开始暴露出来了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检验工作 绝大部分都集中于验证H O定理 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WassilyLeontief 的检验 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92 一 里昂惕夫之谜 TheLeontiefParadox 表3 2美国国内生产1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 1947年 资料来源 W Leontief 1954 DomesticProductionandForeignTrade TheAmericanCapitalPositionReexamined EconomiaLnternaionale 93 昂惕夫之谜 资本丰富的美国却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这一结果与H O理论恰恰相反 里昂惕夫的解释 有效劳动 effectivelabor 由于劳动素质各国不同 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 美国的劳动生产力约为他国 比如意大利 的3倍 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 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 从有效劳动数量看 美国应为 有效 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 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 94 二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关于里昂惕夫实证结果的分析法的讨论 另一类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讨 在后一类讨论中 有的学者侧重于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补充 即在原有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因素 有的学者则干脆另避蹊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