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解读:人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3、社会情境: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个体生存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和法律、历史、地理环境,表现在个体生活中的形式是社会情境。4、内隐人格理论:是普通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描述了一些普通、且互不相关的人格特质,即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内隐人格理论决定了个体对其他人基本特性的认识,所以,这个理论从一开始就影响贯穿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人际交往中的个体自身发展过程的始终。5、内隐联想测验:IA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IAT的原理:内隐态度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在认知上,内隐态度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 测验步骤:呈现概念词:让被试对花的名字(如,郁金香)和昆虫的名字(如,蜘蛛)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花的名字按F键,看到昆虫的名字按J键); 呈现属性词:让被试对积极的词汇(如,可爱的)和消极的词汇(如,丑陋的)做出反应(积极词汇按F,消极词汇按J); 3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花的名字或积极词汇按F,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按J) 让被试对概念词做出相反的判断(花的名字按J,昆虫的名字按F); 5 再次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昆虫的名字或积极词汇按F,花的名字或消极词汇按J). 使用5减去3就能得出内隐态度。6、社会交换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 主要观点:1、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2、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3、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这个理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经济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纯粹的交换、金钱关系,忽视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奉献等行为,贬低了人与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它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和交往效果。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特别是对遵从行为、竞争过程、社会影响等领域的研究是有启发的。7、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病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8、再社会化: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适应和内化的过程。9、角色期望: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战友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这就是。10、“焦虑亲和”假说:沙赫特对亲和动机提出的一种后天说。他认为焦虑导致的恐惧是促使人们结群的原因,经历过不安的人亲和倾向更强。11、自我概念:是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系统观念。12、自我图式:指影响个体对自己的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结构,是“有关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包含在个人经验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处理”。13、自我提升:个体在自我知觉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简言之,就是“吹牛皮”自己夸奖自己、肯定自己、从积极方面评价自己,是个体在社会比较重努力保持和提升自尊的倾向。14、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15、社会认知偏差: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社会认知过程,也往往会把人们推向错误或歪曲的社会认知中。图式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使面临与图式相矛盾的信息时,也可能会保持不变,于是便会产生社会认知偏差。16、首因效应:即最初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认知产生较强的影响。17、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的人只有强烈的影响,多出现于间断性信息的呈现中,如对人们所熟悉的认知对象的信息。18、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中个体某些方面印象突出,掩盖了这个人的其他特点和品质,起到了类似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对整个人的认识和评价,这种现象称之为晕轮效应。19、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群体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差异。20、印象管理:通过有意识的管理自己,来影响或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的过程,就叫做印象管理。21、可得性启发法: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22、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23、偏见:偏见是人们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对人、事、物的消极认知与态度。24、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25、登门槛技术: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26、睡眠者效应: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27、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28、社会人理论:影响人际关系的积极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尤为明显。29、公平理论:把人的社会活动看作是以自己的潜能同社会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个人期待公平结果为前提,公平与不公平是在社会比较中得来的。 30、参照测量法:测量群体最能发挥作用和最有影响力人物的一种方法。31、贝尔斯测量法:分析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方法。32、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所持有的积极态度。33、曝光效应: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34、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35、参照群体:也称榜样群体,是个体自觉接受其规范和准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行为的群体,是人们心仪的群体,它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常常是个人的目标或标准。36、群体规范:群体所确立的表明在特定环境中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标准。37、群体内聚力: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的心理结合力。38、DC理论:39、社会助长:也叫社会促进,指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40、社会惰化: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41、群体极化:群体讨论使群体成员所持该观点变得更加极端的现象,也称“群体两极分化”,但它不是群体一件分为对立两派,而是意见的最初倾向进一步得到强化。42、群体思维:是指高凝聚力的群体认为他们的决策一定没有错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所有成员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群体的决定,于此不一致的信息则被忽视,即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43、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的、无指导的、无明确目的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短暂性狂热行为,也称群集行为、群众行为或集体行为。44、去个体化:指群体中的人们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通常所谓的个性感,进而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45、边际人:46、从众: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者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47、服从:在他人和群体的直接命令下产生某种行为的倾向。48、流言:49、舆论: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是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致性意见,或者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从中反映了公众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取向、需要和期望。50、旁观者效应:个人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51、Sternberg的爱情三元论:爱情由亲密(促进亲近、连署、结合等体验的情感)、激情(爱情中的驱力)和承诺(维持爱情关系的决定)。它们置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三种成分并非平均存在,有多寡之分。52、攻击-挫折理论:攻击时挫折的结果。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它们之间有普遍的因果关系。53、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主流(美),传统领域。强调严格的心理学方法和实验,探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变化特点与过程,分析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揭示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代表人物:麦独孤、奥尔波特、勒温、弗洛伊德、马斯洛、班杜拉、海德研究重点:社会情境中的个体行为主要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社会认知论、场论、归因理论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法、测量、观察标签:量化分析、微观54、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个体行为,以社会互动或群体变量为分析重点,阐释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揭示其关系。代表人物:罗斯、米德、库兹明、萨宾、海曼、戈夫曼等 研究重点:群体心理 基本研究方法:调查、访谈、文献、问卷主要理论:符号交互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社会角色理论 标签:研究层面广、应用性强;非主流、缺乏精确性,有些仅限于理论。55、社会心理学危机:信仰危机:二战后一大堆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60年代末)第一:社会心理学实验只是在实验室中的游戏,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第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缺乏普遍性意义和外部效度解决:折中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 身份危机:想从心理学中独立,被看不起,也被人类学和社会学看不起。56、自我概念的社会性:自我概念:个体的自我观念,个体对自己所持的看法,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是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没找到它的社会性)57、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58、符号交互作用论:也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1.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拉扎勒斯、斯坦达尔、冯特)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德模仿律、迪尔凯姆集体表征、黎朋)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2. 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 分析与综合原则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伦理性原则3. 性别角色的发展的三个领域的发展。一性别概念,主要指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二性别角色观,即怎样理解才算得上一名男性或女性,认识到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三性别化行为模式,即儿童采取与性别角色相符的活动倾向和行为表现。4. 社会化内涵包括哪三个方面?(1)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学习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2)社会化是经由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两者相辅相成社会教化是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教化可分为两类: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学校;非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3)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 5.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生活技能社会化:自理技能的社会化、谋生技能的社会化 (2)生活目标社会化(3)行为规范社会化:包括法律、道德。使人们能按照法律制度、道德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4)政治社会化:个体逐步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采用和肯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5)民族社会化:个体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6)社会角色社会化的主要任务(简答):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培养化解角色冲突、适应角色变化的能力6. 社会角色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上面)7. 社会认知的特征。一选择性。人们对社会刺激的态度不同,选择的认知对象也有所不同,这显然与社会刺激物本身的强度有关系。二协调性。社会认知不局限于或等同于某一单一过程,而是将这些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社会认知活动。三投射性。对于一定社会刺激的认知,往往投射着个体的动机、态度、情感和人格等因素。8. 图式的种类。(1)自我图式对自我概念的解释是影响个体对自己信息编码存储提取的认知结构。自我图式来自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对于个体社会经验中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自我图式组织形成了人们对自己的品质和特征的概念。人们运用自我图式的维度来衡量自己。帮助人形成一个处理自我信念的心理框架。(2)人的图式对人格的解释人的图式是对人的人格进行描述的认知结构,一般应用于特殊的个人或者典型的一类人。用以组织某个特定个体的信息和对此个体的感受。内隐人格理论(3)角色图式-对角色的预期。对社会角色的心理分类,包括归属的角色图式(如父母)和成就的角色图式(如医生)(4)事件图式:人对社会情境中会出现何种情况的一般预期的表征,对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如去看电影的图式(5)群体图式-就是刻板印象9. 图式的功能。(1)注意、编码、整合和检索功能:试图回忆的时候,人们比较容易快速的回忆起那些和既有图式相符的事实。与期望一致或相反的材料比与图式毫无联系的材料更容易被回忆起来)例如看到一个邋遢的语无伦次的人“是酒鬼还是精神病患者呢?”和已有图式对比(2)整合功能:通过认知图式将外部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3)理解功能:当知识出现欠缺的时候,图式可以补充缺失的信息。一个完整的、正确的图式,还可以帮助推测新的事实。例如,A认为他的朋友B是一个非常容易患胃肠炎的人。如果一次聚餐之后的第二天B因病没有上班,那么A就很可能推测B得了胃肠炎。(4)计划功能10. 不同理论所认为的引起偏见的原因。一利害冲突论。这一观点假定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或者说是稀缺的,某一个体或群体利益及资源的获得,往往导致牺牲另一个个体或群体的利益或资源,这就是造成冲突与偏见的基础。也就是说来自于许多群体对稀少而宝贵资源的直接竞争。二社会学习论。偏见是习得的。除直接学习还有模仿学习。11. 态度的功能。一顺应。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关系。二认知。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供必要的信念,以利于意识清醒、行为正确定向。三防御。它决定行为潜在动机,能踧踖个体解决心理冲突,增加对挫折的忍耐力,以实现预期目标四调节。帮个体摆脱内部紧张状态,调节行为以及人际关系。12. 态度形成的心理过程。凯尔曼提出三阶段论即服从、同化、内化。1.模仿服从阶段:个人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而按照别人的意志所采取的观点、行为。2.同化认同阶段:个人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念,并使自己态度与他人要求相近或一致的过程。 3.内化阶段:个人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内化以同化为基础。内化阶段是人的态度真正形成和彻底转变的阶段,也是态度和行为最稳定和较为一致的阶段。13. 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认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影响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发信者提供信息的可信度、信息的内容结构、收信者的特点、收信者参与传递活动等。信度高比信度低更能引起态度的变化;被试的立场与信息传递的内容一致时,更多的是接受单一传递; 在文化教育低的被试中,单一传递更有效。 1959 年,Hovland 在其信息传递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Hovland 的信息传递理论把复杂的态度变化放到程序化的信息模式中去考察、去理解,从而使复杂的态度改变问题简单化、明了化,打开了态度改变研究的新思路,而他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更是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之上考虑到情绪、情境、人格特点等因素对态度改变的影响。因此,该模型的有效性得到了社会心理学界的公认14. 海德关于态度转变的P-O-X模型。【P认知主体,O态度的另一个人,X态度的某个对象。他们之间存在三角关系,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是相乘为负。】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感情或评价之间趋向一致的压力。我们的认知对象组合成一个整体被我们所认知。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人们与认知对象发生心理联系时,都会产生喜欢或厌恶,赞成或反对的评价或感情即感情关系。单元关系和感情关系相联系,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和结构。P(主体的人)、O(客体的人)、X(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状态,另一种是不平衡状态。如果个人对单元中两个对象:即另一个人和客体的态度是属于同一方向的,则关系是协调的,态度体系便呈现出平衡状态。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矛盾时,其态度体系便呈现不平衡状态。根据POX模型推出了八种模式状态,其中四种平衡,四种不平衡。平衡结构必须符合三条边的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结构必然是三条边符号相乘为负。不平衡结构趋向于转变成平衡结构设法解除不平衡状态,P可以:将OX之间的关系变负为正将PX之间的关系由正变负学生(P)改变对老师(O)的评估。即PO之间的关系由正变负。15. 梅奥对霍桑实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内容。 1、认识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的积极性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 2、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事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4、企业中出了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16. 符号交互作用论依据的3个基本假设。(1)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也就是,以交往者在人际关系中所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2)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所谓符号就是一种刺激物,有两类,一类是具体的自然符号,另一类是人为的抽象符号。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符号,人们用它只带交往中信息的含义,以及语言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背景,作为交往中的外在载体。(3)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这相当于新行为主义的SOR。他强调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相互作用,语言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交往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是以对符号的统一理解为基础的。17. 社会测量法的内涵及作用。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等情感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人际选择,实际上反应了他们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人际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人际关系意味着排斥。人际选择状况的不同,不仅是人们在心理学意义上对对方的一种评价,也体现了心理距离或心理上的联系,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状况。运用时首先要确定选择内容的标准,接着规定选择数量,再向群体成员提问。方法有矩阵表示法、图示法和数学公式表示法。作用:可以较快地揭示群体人际关系的状况,并能进行量化的描述,尤其在测量松散的非正式群体人际关系时颇有使用价值。18. 群体规范的作用。一保持群体一致性。情感与认知上的一致性,一方面制约思想、行为等,另一方面提供彼此认同的依据。二为成员提供认知、行为准则与判断、评价标准。三有惰性作用。有时会制约他们的努力水平,它要求成员不能表现得太坏或太差,而是保持在适中的位置上。19. 为什么他人在场会引起社会助长?不同理论的解释(1)驱动理论/优势反应强化说。认为他人在场唤醒并增强了优势反应的倾向。 他人在场提高动机水平增强优势反应促进熟练工作成绩,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2)评价顾虑说。认为他人在场时决定社会助长的最关键的因素,正式由于他人在场,使得唤起水平高,进而影响任务的完成。但是还有许多研究发现,对他人在场而体验到的评价顾虑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比如,如果观众被蒙住眼睛,社会助长效应就不会产生。(3)分心冲突理论。他人在场,个体需要同时努力去注意他人和自己的工作,由此产生的冲突会引起社会助长现象。当必须同时注意观众和任务时,既会使唤起水平提高又有认知超载的可能性,认知超载反过来会限制个体的注意广度,使注意力只可能放在关键线索或突然出现的无关刺激上。但按照分心冲突理论,他人在场会使人更容易去关注重要线索,而这些线索对完成任务又很重要,所以成绩将会提高。20.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1)个性理论经常从众的人一般来说具有较少的自我力量,较少忍耐自己冲动的能力以及忍耐模糊性的能力,不愿接受责任和委托,较少自省,较少创造性,而具有较多偏见。该理论虽然能够有助于人们弄清楚有可能从众的个体,但不能完全解释人们为什么会从众,以及人们最可能从众的特殊情境。(2)群体压力理论群体压力指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信息性压力提供有关个体应该如何行动,把事情办好的信息。规范性压力就是如果个体不从众的话,群体拥有拒绝该个体的可能性。21. 亲社会行为及影响因素、分类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影响因素:外部:1、旁观者效应。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2、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行为会引发他人亲社会行为。3、情景的模糊性。个体在不能确定发生了什么事,是否需要自己提供帮助时,往往会退缩。任何增加情景模糊性的因素,都会抑制旁观者采取有效的利他行为。 内部:1、认知因素。2、个体的情绪状态。3、个体的人格特征。22. 攻击行为及影响因素、分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影响因素:外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特氟龙套管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工业纯水设备行业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工业地坪行业市场供需调查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履带滚子滑板行业营销态势与需求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小苏打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潜力分析报告
- 酷炫纸刀制作课程设计
- 2024-2030年中国安全鞋内钢包头行业前景展望及发展潜力分析报告版
- 2024至2030年尼龙椅脚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卧式砂浆拌和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职业介绍服务居间协议范本
- 爱心助学基金会章程样本
- 2010年408真题及答案解析
-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 智慧树关爱生命-自救与急救技能章节习题及答案
- “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升级版)
- 一企一标准一岗一清单手册模板
- 中西文化鉴赏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郑州大学
- 答题卡(六年级数学)
- 生物学科活动叶脉书签制作
- 小学语文2-6年级词语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