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例论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doc_第1页
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例论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doc_第2页
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例论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doc_第3页
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例论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doc_第4页
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例论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例论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 学 生 焦海堃 指导教师 张蕾 年 级 14级专接本班 专 业 音乐学 系 别 音乐系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2016年3月10日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张蕾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查询。特此郑重声明。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2016 年 3 月 10 日目 录标题4中文摘要4引言4一、安徽花鼓灯的艺术内涵4二、安徽花鼓灯的历史与现状4(一)花鼓灯的起源4(二)花鼓灯舞蹈的艺术形态与审美价值5(三)花鼓灯舞蹈的表现特点5(四)花鼓灯舞蹈的锣鼓风格6三、安徽花鼓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意义6 (一)社会功能6 (二)科学意义6结论7参考文献7致谢8外文页9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例论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焦海堃摘 要: 安徽花鼓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以及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地位。它是流传在安徽淮河流域的舞种,也是汉族民间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准自然舞蹈之一。作为以自娱自乐为特征的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在长期的流传和繁衍中自发融合社会因子和自然因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态,而其中的锣鼓艺术在营造现场气氛、塑造人物形象以及配合舞蹈身段的表演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主要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例,从介绍花鼓灯的起源及发展的过程为起点,详细阐述了花鼓灯特有舞蹈形式和锣鼓内容,进而探索安徽花鼓灯的艺术魅力。关键词:淮水情兰花湾 安徽花鼓灯 艺术特征安徽花鼓灯是淮河两岸劳动人民在继承汉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创作和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舞形式,其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清清的淮河水养育了淮河流域勤劳朴实的儿女们,同时也孕育和滋养了安徽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淮河流域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成了以淮水情兰花湾 为主要作品形式的安徽花鼓灯独特艺术风格,沿淮人民质朴、爽朗、粗犷、乐观的性格赋予了花鼓灯舞蹈朴实刚健、洒脱大方、热烈奔放、诙谐幽默的基本格调。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安徽花鼓灯可谓几经跌宕。但是,在这种舞蹈的身上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热烈、震撼与激昂的风格,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一、安徽花鼓灯的艺术内涵 在安徽的淮河一带,流传着花鼓灯等传说。鉴于花鼓灯出自当时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所以虽然流传甚广,但由于不是主流文化,所以并没有记录在史册,更没有人去研究花鼓灯。斗转星移,时间飞逝,随着民间艺术在当代越来越受到重视,花鼓灯的艺术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由于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的战国时期,位于南部与北部的合并之地,但又不同于南方和北方的艺术样式,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当时,人们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它来憧憬美好的未来,用它来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淳朴。花鼓灯舞蹈动作是由于劳动人们长期劳动的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所以不但简单,还美丽而富有表现力。淮水情兰花湾的出现也正是扎根于深厚的民间艺术土壤,如同其他花鼓灯一样,有着强大的阶级基础,受广大人民群众推崇。安徽花鼓灯的风格魅力,充分展现了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从桐柏山脉北部的淮河流经安徽北部,河峪的主流正是中国南北地理边界。所以,花鼓灯贯穿南北文化,具有吴楚风韵。在安徽,有个很知名的地方叫做寿县,古代又叫做寿春,这里便是花鼓灯的聚集地,在当时甚是奉行。据历史考据,寿县是楚国最后一个郢都,所以现在该地区很多地方的农村还带有郢字,比如童郢、谢郢等等,可以看到由当地习俗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楚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楚人崇尚武术,诗词,细腰等,这些习俗也就逐渐融合到花鼓灯的艺术形式中,花鼓灯中的很多舞蹈动作大多都是从武术套路中借鉴而来。同时,也受到北方艺术形式的影响,花鼓歌的音色也相当优美动听,再加上锣鼓的伴奏,极具江南特色。 “兰花”,“三弯曲”,以及 “S”型动态图像,这些动作使得跳舞者的腰部得以延伸,从而形成既能展现北方勇敢刚劲的气势,又能展现南方秀美的风格。二、安徽花鼓灯的历史与现状(一)花鼓灯的起源花鼓灯本是底层劳动人民娱乐的一种形式,虽然在当时还算不上什么艺术,但是它确实能展现出劳动人们的情感,让人们获得心理愉悦和满足感,并反映了淮河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汉族民间的传统舞蹈,花鼓灯可以说最具南北特色,这和它起源的地理位置,即我国南北地区的分界线即是淮河流域,而花鼓灯正是发源于这里。经过历史的变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初,大禹时代。自大禹开始,人们制服了洪水并用花鼓灯舞蹈的形式来庆祝胜利,赞扬于所取得的成就,于是便创作了乐舞大夏( 史记夏本纪) 。其灯歌中唱到“大禹传下花鼓灯,祖祖辈辈玩不停”,时至今日,在安徽的蚌埠地区,每年的农历3月28日,在怀远禹王庙还盛行用花鼓灯舞蹈的艺术形式,来庆祝大禹治水,祈福一年风调雨顺。再到春秋诸子百家争鸣,文化空前繁荣,艺术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在诗经宛丘中,有“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的诗句,该诗句更为形象地展现了当时人们不为严寒酷暑,也要载歌载舞的情形。到秦汉,建立了专门的乐府机构,花鼓灯得到了延续,并且更加盛行,东汉的太史令就在舞赋中尽情表述了花鼓灯与淮南舞蹈的优美、潇洒、张弛有力,绚烂多彩,这种风格在当代的花鼓灯舞蹈中也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在唐宋时期,大唐乐舞盛极一时,光彩夺目,深得宫廷喜爱。其实花鼓灯舞蹈的大花场其实也和大唐乐舞的舞队的表演程式极为相似。在凤台县志中曾记载: “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就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凤台, 怀远一带”。然而,到了元代,政权纷争,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花鼓舞也进入了发展最为低迷的时期,到了明清朝代才逐渐缓和过来。正是这种曲折跌宕的发展路径,才使得花鼓灯文化发展迅速,淮水情兰花湾这样优秀的作品得以出现。每到佳节,人们为了庆祝,特别是一些庙会庆典时,花鼓灯艺术就再次登上舞台,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是祈福平安的一种形式。在当地流传的灯歌中唱到“玩灯的共有千千万,都是淮河两岸人”。可以想象“千班锣鼓百班灯”的情景是何等的壮观。(二)花鼓灯舞蹈的艺术形态及审美价值作为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花鼓灯歌舞是以锣鼓为音乐表现形式,加上扇子、岔伞,手绢花灯道具,再加上优美的肢体语言艺术,进而来表达美好的爱情、民间感人的故事等。正式因为花鼓灯歌舞起源于民间,植根在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流传深广,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因此也就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角名段。譬如,淮水情兰花湾中, 男人的舞姿钢劲有力,豪放动情,女人舞蹈动作细腻优美、变化多端。可以说,锣鼓是花鼓灯舞蹈的灵魂,锣鼓气势恢宏,点子丰富,十分具有表现张力,锣鼓贯穿整个花鼓灯艺术的之中,即可做舞蹈伴奏,又可独奏,显得较为灵活,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吸引力。花鼓灯中,兰花的艺术特征为“梗、摇摆、旋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光,滑,脆且稳定,”舞蹈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安徽花鼓灯舞蹈中的“梗”,促使舞者移动使上身肩膀转身,上下左右腰部以上部分圆画摇晃着温和的轻微颤抖。其实,每个舞蹈一直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语言行动系统,不同的舞蹈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舞蹈以其表达情感的审美价值实现的目的。正如上面所说,在早期花鼓灯艺术中,男性和女性所扮演的角色是互换的,那个时期的女子流行裹小脚,“小脚”畸形的脚走出“摇”形式的形成,因此也就体现了男人跳兰花突出了“颤”的艺术形态,以塑造女性美。寸子是花鼓灯的孪生姐妹,其对花鼓灯中兰花的韵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寸子,根据定义,模仿女人的“莲花脚”而制成的鞋子,一个斜板大约两英寸的木板,只有几个脚趾穿进去,然后鞋用一块布胶带紧紧地裹在脚和固定脚跟。这种方式,因为它是困难的,在舞蹈中,人们关注后者依赖于膝盖弯曲的一半,上半身前倾,暂停时间,髋滑动保持一个中立的身体,“三弯曲”形成一个典型的姿势。(三)花鼓灯舞蹈的风格特点首先,舞蹈动作欢快流畅。花鼓灯舞蹈中,兰花的动作即为流动欢畅,同样的“三弯曲”也将在操作之间的行动和即时调整和转换,如“爱淮河兰花湾”中的“风摆柳”完了之后的“凤凰三点头”,“三弯曲”保持在舞蹈中,比如“拉泥步”,也就是说,当重心运动的脚,交替上半身与周围的速度来回扭曲,形成一个“S”形曲线的连续性。其次,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上文我们说过,锣鼓是花鼓灯舞蹈的灵魂,而锣鼓最重要的就是节点的选择和拍打,所以节奏感就成了花鼓灯舞蹈的风格特点。第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们知道,花鼓舞起源于民间,是底层劳动人民表达自身情感和情绪的良好形式,所以,这种舞蹈艺术势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生活中来,展现生活。(四)花鼓灯锣鼓的表现风格锣鼓是花鼓灯舞蹈的灵魂,从使用的功能来看,锣鼓主要有两个功用,一是伴奏,二是独奏。就伴奏的功能而言,锣鼓一般是对花鼓灯歌曲演唱的伴奏,或者是对花鼓灯舞蹈的伴奏。就独奏的功能而言,锣鼓一般用于开场、对擂、踩街等场合,一般是纯锣鼓艺术的演奏。花鼓灯锣鼓不同于一般的锣鼓,它除了热烈欢快、粗犷豪放、音响丰满、节奏鲜明等特点外,还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花鼓灯音乐语言。花鼓灯锣鼓还有着能表达各种情绪的丰富节奏,灵活多变的鼓点和优美的韵律,使其有着令人震撼的感染力。而在花鼓灯伴奏灯歌时的功能中,它是主要的乐器。主要担任前奏过门和间奏,使其起到承上启下连接唱腔,烘托气氛的功能。淮水情兰花湾在表现风格中就是融合了欢快、豪放等因素,使得整个舞蹈在表现风格方面趋于多样。 淮水情兰花湾主要表现了主人公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 三、花鼓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意义(一)社会功能花鼓灯歌演唱更具有别样风情。在鼓乡,演员与观众没有明显的界限。在演出中,经常有观众起兴加入到花鼓灯表演中,他们尽情舞蹈,尽情歌唱,有的观众即兴编唱的灯歌,既风趣幽默,又不乏艺术色彩。演员和观众凑在一起热热闹闹玩上一场灯,以灯会友花鼓灯艺人之间互称“玩友”,演出称为“玩灯”一个“玩”字道出了花鼓灯天下同乐的强烈的人民性。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花鼓灯音乐带给人的无穷的乐趣。此外,花鼓灯演出全凭众人自发自愿参加,此时花鼓灯便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邻里乡亲都聚集到一起有唱有跳,好不热闹,正如淮水情兰花湾在现阶段这么获得人们认可,被编排成舞蹈歌曲经人口口传唱。(二)学科意义 花鼓灯表演艺术中具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且具有具楚舞吴风遗韵。安徽花鼓灯及其音乐由于是淮河两岸乡民自己创造的下层文化,长期以来未得到主流社会文化的足够重视,它在文化人类学上的意义也未得到系统的评估与概括。在对其进行深入思考的思考的基础上得知,安徽花鼓灯在文化人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代表的优秀花鼓灯作品也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对象,在花鼓灯民俗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结论安徽花鼓灯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民间歌舞艺术,丰富多彩是其艺术魅力的精髓。这就使得体现在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中的不仅具有时代气息还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花鼓灯来自民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它贴近生活,淳朴、优美、热情、欢快,所表现的内容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审美情趣紧紧结合,具有很高的审美与欣赏价值。社会在前进,花鼓灯也在保持民族风格、地方特色的同时,赶上时代的步伐。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花鼓灯这项古老的艺术必将永葆东方艺术的青春。 参考文献: 1 刘一星.浅论安徽花鼓灯艺术J. 中国音乐. 2005,02:25-27 2 支运波.花鼓灯起源诸说及辨析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0,01:10-13 3 王晓东. 俗雅兼备 众美具瑧浅析花鼓灯灯歌的审美特征J. 艺术科技. 2014,04:2-4 4 柯蔚.让“东方芭蕾”更加娇艳淮南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条例立法纪实J. 江淮法治. 2001,11:12-13 5 张士闪著.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M.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02:21-23 6 资华筠著.舞艺舞理M.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01:45-47Huai hydrologic orchid bay, for exampl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theory of anhui flower drum lampJiaohaikun ZhangLeiLecturerAbstract Anhui flower drum lamp is the treasure of national culture, is unique among Chinas national folk gardens, with a strong appeal and irreplaceable aesthetic value and artistic status. It is spread along the huaihe river in anhui dance, is the han folk dance of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natural dance. As entertaining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lk dance, anhui flower drum lamp in the long-term circulating and reproduction of social factors and natural factors spontaneous fusion, formed its own unique artistic form, and the sound of these art atmosphere at the scene of the const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