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训管理资料大全 商务智库整理我闯入了麦肯锡的两轮面试后却失败了:面试麦肯锡从加州理工到高盛银行第二轮面试惨遭淘汰为何选了我高薪、旅行各国、接触不同企业、结识各领域领导人物如何应聘咨询公司(下)个案调查我闯入了麦肯锡的两轮面试后却失败了 出处:计算机世界网责任编辑:feel_shu 04-1-15 10:37 作者:吴明 我是南京大学商院97级的,已经毕业一段时间了,这期间一直希望进入一家国际一流咨询企业,经历了很多面试和挫折,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收获还是有的。我写下来一是想和现在找工作的同学互勉;二是为了给以后想进入全球顶尖咨询和投行的师弟师妹们一些经验和教训。 E-mail通知面试麦肯锡很奇怪,是E-mail通知面试的。一共56个人被选出来参加第一论面试。在第一轮面试之前有一个笔试,叫mckinsey caselets,居然是ETS出品的。里面的很多case与几大咨询公司网站上提供的case比较相似,只要你能融会贯通,做题不难,但是阅读量挺大。我考过gmat,提前20分钟做完。考完笔试会有一个preinterview reception,这和笔试一样都不影响你是否进入下一轮面试。这个reception就是有些麦肯锡的大中小“牛”们出来和同学们见个面,介绍一下麦肯锡的case interview是什么样的,还有就是做广告。个人觉得麦肯锡这样很人性化,很重视applicatant。这时会发给你一张interview schedule,我看了一下,上面一半以上是海归,还有好多是什么牛津,剑桥毕业的,吓死人。第一轮面试感觉良好我是第二天下午一点多面试的。麦肯锡的面试一共3轮,每轮两个面试官。每轮都包括behavior interview和case interview。第一个面试我的是一个全球副董,聊的时候她很严肃,我就没话找话,把能说的都说了。然后她就给我做了一个关于mobile phone manufactuer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整个过程还算不错。第二个是一个资深顾问,我觉得他是我在所有面试官面前发挥得最好的一次。我先聊我的经历,期间他问了一些很tough的问题,我回答得非常好,而且让他觉得我非常“牛”,现在回想起来都不好意思。因为聊得太久了,所以做了一个brain teaser的case。他问我如果石油可以无限了,世界会怎样。我说了很多,关于经济,政治,人文。最后他说他要是我就只说环境。当时我好伤感啊,真没想到应该这样回答。不过这没关系,我感觉最终他对我好像还是很满意。:面试麦肯锡 回到中欧,陈岚又继续与麦肯锡的面试。在陈去伦敦之前,陈与麦肯锡的面试已经进行了两轮。当然,麦肯锡也与陈的同学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其实,陈的心态放得很正,她没有认为自己正在跟同学竞争,“这是自己和自己竞争”。对于麦肯锡的(案例面试),陈岚的感受是惊险:“现在想象都后怕”。必须把每一根神经都提到最高兴奋状态,使你能够非常快地意识到问题中设下的陷阱,并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并不容易,” 陈岚说。给陈印象最深的案例提问是:比如说你在坐飞机时碰到一个卖大马哈鱼的人,这个人对中国市场很有兴趣,他问你中国大马哈鱼的市场容量有多大。一个小时后你就要下飞机,你必须在此之前向他说明中国大马哈鱼的市场,具体到人民币或吨,你必须给他一个数。这似乎是一个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问题,但陈岚很快反应过来这是要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使的陈找到了突破口,她把这个混沌问题分成几个能解的小块,然后再把几个小块综合起来,给出一个答案。陈在灯光下嫣然一笑:“其实答案的绝对数值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面试官关心的是你推理的过程。”陈当时的推理是这样的,中国的人口是亿,其中的亿人可能是目标对象,因为中国的城市人口大概占总人口的。然后再来确定餐馆的数量,餐馆的密度是有一些规律性的,繁华的地方大概每个人共享一个高级餐馆(因为大马哈鱼一般是在高级餐馆才会出现的),然后再估算高级餐馆一天的工作小时是多少,客流量是多少,点菜的人中大概有多少会点大马哈鱼。这其中有很多的假设,你把你的假设摆出来,然后得出一个数字。答对了!考官关心的不是你假设每人拥有一个高级餐馆是否正确,因为有了这个假设,你就可以查证它。结果数字无所谓,重要的是你的逻辑推理是否紧密。四轮的麦肯锡面试证明陈已经相当地。最后麦肯锡的决定速度很快,上午最后一轮面试完,他们在下午就给她打了电话,要她作出一个决定。陈于是在包括金融、医药、咨询等四家跨国公司的聘书中选择了麦肯锡。陈岚已经成为上海滩的白领丽人中的一员,高薪收入,高级写字楼办公,有一个中欧的校友圈子,但她并没有停止上进,她知道,自己有机会成为麦肯锡的一员,是因为中欧的校友在麦肯锡为中欧赢得的信誉。采访完毕,已接近午夜,她还要回到办公室工作,她说:这个星期天(月日)有一个(金融分析师认证)考试,好多中欧同学都在准备这个考试,考完后星期天要聚一次。“欢迎你来,”陈说完,转眼消失在淮海路上。从加州理工到高盛银行 (2) zz13-1813 创办领导加州理工学院的Case Practice Group进军麦肯锡1997年9月到1998年6月的毕业典礼,是我一生很大的转折点。25岁之前,我从来不觉得钱很重重要,甚至对钱一点概念都没有。这一年,一来看到自己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在钱的面前,对自己的学生是一点也不保护。同时又开始接到爸妈从台湾的一些电话,问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找工作,赚钱,买房子。真是废话。我那时只恨为什么没有人早告诉我这些东西,我的那些时间可以用来学如何赚钱的,都被浪费在实验室?。然后,一个加州理工博士又能卖到多少钱?我以壮士断腕的心态,打定主意,非从商不可。从商,对一个加州理工博士谈何容易? 所有美国顶尖的大学都有商学院,就是加州理工没有。我那时知道唯一有名的商业团体来做校园征才的就是 McKinsey 麦肯锡咨询公司。我想,加州理工可能有一群想从商的人,我一定要把这一群人找到,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分享资源,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商业工作。因为麦肯锡在面试时,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所谓的Case面试。这些Case是真实商业界里面大公司会遇到的问题。麦肯锡就是以这些 Case来淘汰那些没有商业感businesssense的博士生。因为我那时一心想进麦肯锡,故把这个团体取名为Case PracticeGroup,顾名思义,就是让大家一起来收集,练习,以破解麦肯锡考博士生的Case。我建了一个网站,解释了Case Practice Group的宗旨,活动方式,也放了一些收集到的考题,我这个创办人的电子邮件以供大家联系。然后做了很多海报,一点也不华丽,就是白纸黑字,把网站的内容及网址放上,然后自己一张张的贴在校园最显眼的地方。1997 年那时网站还在学校酝酿,没有掀起后来的网络疯狂 internet frenzy。我那时就发现加州理工这种地方,用网站和电邮是最方便有效的广告及联系方式。我一提出这个建议,尚根本不是登高一呼,竟然有廿七个人写电邮给我来报名参加。加州理工很少有这样大的社团,特别是以研究商业为目的的社团,我这个物理学博士候选人,理所当然的成了这个社团的头。我举办了第一次的社团聚会。这时有人在我们的社团活动中提出,现在好像有一种趋势,许多大银行、证券公司、咨询公司,常到学校中来招收学自然科学的人,似乎对数学程度好、反应快的人特别有兴趣。而过去,这类单位只在社会科学的范畴招人。这个问题提出来后,引起整Group成员强烈关注。因为加州理工的毕业生以往的出路,几乎固定是科技界,而现在科技界似乎有人才饱和现象,不但求职难,而且入了行待遇也不高,比不上金融业,甚至只及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大家的共同认识是:我们既然是在美国这个大共同体?,无论在那一行服务,都是在促进美国的利益。而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价值都是以钱来衡量,包括知识都是如此,获得的待遇高,那意思就是获得社会比较高的肯定。有了这个共识,我们这个Group的成员,就不再把求职的范围限制在修习的本行了。经过一番酝酿,Group的多数人,竟然把进麦肯锡咨询公司当成了第一志愿。我们觉得这个公司很特别,它本身并没有商业业务,甚至严格禁止它的成员介入工商活动,它只是为各行各业的单位提供咨询,也就是提供卓越的知识,来换取金钱。进入这个单位,我们过去所受的训练及修习得的知识,可以得到比进入本行更好的发挥。于是,我们开始搜集麦肯锡公司过去招考新人时的考题,加以解析,大家一道研究出最合理的答案。不但如此,我们还想办法请了历届被麦肯锡录取的加州理工学长姐们,分享他们的经验。我设立了一个团体电邮,把这些会员的电邮放在一起,大家要互相联络,就把自己的问题或经验透过这个团体电邮分享。我则把每次搜集到的麦肯锡的考古题和解答提示放到了网上。我们并定期准备相互练习的机会,即大家聚在一起,两两一组,进行角色扮演,互相扮演面试者及应试者。我可以看网站是谁在看,而知道谁有兴趣。一开始不过是会员在看,后来加州理工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 就业辅导中心也在看。后来这个社团名声大了,连麦肯锡的人都上来看了好几次。我参加麦肯锡的口试,通过第一轮校园口试。第二轮在旧金山举行。第二轮有一个麦肯锡董事 Principal 问我。他第一句话就说阿丽丝小姐,你确实很厉害,我们都知道你和你办的 Case Practice Group 但我们希望你回去后,能把麦肯锡公司招人可能考的问题从网上拿掉。那年麦肯锡没有录取我,但是,加州理工所有被取的学生,都是我的Group的成员。14 麦肯锡McKinsey & Co。梦碎进军华尔街当麦肯锡没有录取我之后,我才开始注意到华尔街的校园征才。那时虽然听说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 Co。是华尔街的老大,可惜已经错过高盛公司在加州理工进行的第一轮面试。虽然错过了高盛公司,但幸好还赶上了投资银行Salomon,和避险基金如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和D. E. Shaw等,在加州理工进行的第一轮面试。那时康奈尔学“超弦论” (Super-String Theory) 的钟威已经弃物理转华尔街了,在 Morgan Stanley 替人家作金融工程及模型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Modeling)。我打电话向他请教,他说,理工科的博士去华尔街要很小心,在面谈时要注意是面谈金融财务方面的工作 (financial engineering),像他一样,或者只是提别人写计算机程序 (computer programmer)。 如果只是提人写计算机程序,你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Salomon是其分析能力最有名的 Yield Book部门在招人。Yield Book 是Salomon 对所有市场参与者提供的金融软件,上面有华尔街常用的所有金融模型,让使用者都能作产品定价及风险管理。Salomon在所有加州理工第一轮面试考了一大堆数学问题,只选了三个人非到San Francisco做第二轮面试。我一到San Francisco 才发现所有西岸有名的学校如Stanford,Berkeley第一轮通过的人,都在一起。这时候Salomon比较资深的长官都出现了,技术上的问题问得少,但重视你对Salomon的了解,和你是否有其它地方的面试。我那时为了Salomon的面试,特别买了一本“Liars Poker” 来看。同时我也被华尔街当时最有名的两家LTCM 和D. E. Shaw避险基金请去Greenwich 和New York 做第二轮的面试。华尔街是特别讲究市场效率的地方,他们特别喜欢互相抢。他们看上的通常是最好的,也以比谁抢到最好的货色为傲。Salomon 一听我和LTCM 和 D。E。Shaw 都会在东岸进行公司内面试,二话不说,也叫我去 New York 总部面试。我去了New York 之后,才知道我已击败Stanford,Berkeley 的博士们,是西岸的代表。Salomon 这份工作不是好拿的,因为这个工作不写计算机程序,而是为 Yield BookGroup 作金融模型,尤其是 Term Structure 和 Prepayment Modeling。华尔街在交易方面对金融模型非常注重,因为如果你的模型错了,你就回用高价买进低价货,或用贱价出售高价货,让别人赚钱,你就要关门了。理工科的博士生如果想进华尔街翻身作金融,这是一个很好的跳板,怪不得挤破头。很幸运的,决定这份工作的人是亚洲人,也喜欢我,在所有人都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把唯一的工作承诺给了我,年薪十四万美金。纯写计算机程序的工作,后来给了加州理工的另一个大学毕业生。有了Salomon的工作承诺之后,我还是必须与LTCM和D. E. Shaw这些避险基金作最后的面试。“Liars Poker” 这本书写的是 Salomon 以前的超级债?交易员 (这些人有个不太雅的统称,叫大老二 Big Swinging Dick),这些书本上的人物,我竟然在LTCM 都见到了。LTCM 的合伙人Greg Hawkins 是书中的一员,亲自来加州理工挑人,挑了我和其它两个人去Greenwich。LTCM 的办公室在 Greenwich,是东岸很多有钱人住的地方。但我在西岸天气好的地方住久了,看到不管是Greenwich 或 New York都很不习惯和害怕。东岸很冷,Greenwich 的树都枯了,New York 人好多又都是摩天楼,让我这个从西岸来的乡吧老很害怕。D。E。Shaw是华尔街有名的 Quant Shop里面全是数学竞赛冠军。我和LTCM 和 D。E。Shaw这些避险基金都谈得很好,因为大家都一样会算数学。LTCM期望我能去日本。当时我因在加州有个很好的做独立电影导演的男友,故希望留在加州。1997 到1998 年,加州理工新出炉的博士的行情,一般是八万美金一年,十四万已真是高薪。当我从纽约回到巴沙底那,准备收拾行装去赴任的时候,在校园?碰到一个学长,他向我说,Newport Beach新港有一个叫Pimco的投资管理公司有一个美金廿万年薪的工作机会(Pimco 是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简称)。那个学长来头不小,叫Oleg,俄罗斯人,是加州理工应届独一无二的金融博士,以前代表俄罗斯参加全世界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试,得过第一名。他去Pimco应试后,Pimco惊为天人,给他美金廿万年薪。但他没有接受,因为他想留在学术界。加州理工内又很多像这样的怪才,天赋异秉,但对钱完全不稀罕。我想,他不去,那我去试试看。于是我向那个学长要了Pimco的地址和联络人,马上写信过去。我的信发出不过一两天,就接到了公司的回信,要我去面试。15 一星期内搞懂“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圣经”进入PIMCO新港离巴沙底那不远,开车也就是一个钟头左右。我开着一部1983年美金1500元的Chevy烂车,有点怕半路抛锚。车一开进新港,马上天空澄蓝,马路平坦宽阔,和风徐徐,恍如室外桃园。令我感觉最深的,是和巴沙底那及落山机比起来,忽然好车如龙,BMW,Mercedes,Porche,Jaquar 最多,Ferrari 也偶有。我那一个大Chevy烂车在中间真的格格不入。海边望去,还有许多游艇和帆船。旁边的 Fashion Island 有最贵,最新,最高档的限量欧美服装。新港是美国最有钱的人退休圣地之一,和东岸的 Greenwich 并提。怪不得很多退休金管理公司都在这?。在巴沙底那及落山机常见的墨西哥人,新港半个都看不出到。也几乎没有亚洲人,全部是白人。更不用说是非裔美人了。 和东岸华尔街严寒枯黄的景象比起来,新港的感觉真像天堂。我心想,若能在这?工作居住,该有多好。在PIMCO见到的第一人是一位金发年轻的帅哥,坐在一个大办公室,年纪么约三十出头,已经是xxxxutive Vice President。他和我寒暄了一下,忽然话锋一转,问我一些数学问题。我回答的很好,他又问了一些金融问题。我对金融的问题其实不很懂,但是我告诉他我会用如何的思想架构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时,他可以感到我有天分,但没有受过正规的金融训练,故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向我扬了扬,问我以前看过这本书吗我接过那本书看了看,那本书就是Hull and White on Derivatives,我听过华尔街的钟威学长提过,但在加州理工书店内找不到的书。我老实告诉他,我听过,但从来没有真正见过这本书。那位先生说:我发觉你确实很聪明,数学能力超强,现在我想测试一下你的理能力和吸收能力,你把这本书拿回去,好好念念,一个星期后来跟我们讨论。说完,我知道这一场口试已结束了。那位金发年轻的帅哥是 PIMCO 的大红人,年纪轻轻就爬到很多人一辈子也爬不到的地位,几百万美金的年薪,我离开PIMCO 的那一年,他被封为 Partner 是PIMCO 有史以来最年轻的Partner。他本来在 Upenn 的 Wharton 从大学部直升博士班,是金融科的助教,也教 xxxxutive Education 中的管理层们如何应用金融,Wharton 上上下下都认识他,故博士班才进了一年,就被华尔街挖走了。就是他和加州理工的Oleg学长惺惺相惜,给了Oleg 美金二十万年薪的工作承诺。Oleg 给我 PIMCO 的联络人就是他。当天还有两个面试,两个都是 PIMCO的Partner。一个以前在Salomon一个以前在GoldmanSachs。PIMCO 的最上层,很多是以Salomon的超级债权交易员,即 Liars Poker中所称的大老二 Big Swinging Dick。他们告诉我,PIMCO 是非常独特的地方,不召中间的管理层,但用比华尔街还高的价钱,华尔街最好的有多年经验的人才做最上层投资管理员 Portfolio Manager。每年新进的金融工程师最多只招一个。在华尔街每年新进的人很多,要和上层的人见面不易。PIMCO 的好处是新进的人少,如果你真的有本事,出头很容易。我拿了那本Pimco方面给我的书回到巴沙底那,好好把它翻了一下。所谓隔行如隔山,我对那?的内容几乎没法领会。但是,这件事是我自己找上去的,在这个难字面前,我怎么能退缩时间还有一个礼拜,我就好好拼一下吧!中国古训有: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那本Hull写的大书,竟被我在一个星期中弄清楚了。我如期前往Pimco。Pimco 是一个非常有效率,注重实效的地方,我第二次到公司,二话不说,就被带入一个房间考试。考了一个上午 Hull 那本书的内容。题目是一个俄国人,Yuri,出的。Yuri 比我早进 PIMCO 几年的金融工程师,是 Chicago 物理博士转念 Chicago BusinessSchool 的金融MBA,他把以前Chicago Business School 的期末考题目拿来考我。我很冷静地定下心来,接受考试,结果,我考了将近满分。这个公司录用了我,年薪比照加州理工的Oleg学长。我不得已告诉 Salomon 那位对我很好的亚洲主管,我选择到 PIMCO。虽然说这句话不容易,尤其Salomon的那个工作承诺也是费尽心血拿下来的,我想,把Salomon 的机会给了另一个需要那份工作的人,也是好事。后来我才知道,Hull那本书,在课程中要念一年,而且得有教授讲解。我进了Pimco之后,Yuri 这个自负的老俄 Chicago Finance MBA 加物理博士 对我说:你一个星期能读通那本书,程度还算不错!1998 年最后一个学期,我到加州理工的金融系修了一个 Option Pricing,就是OLEG的指导教授开的课程,用Hull这本书,我得了一个A+。19 考入麦肯锡 McKinsey & Co。我在前面说过,在进Pimco之前,我考过麦肯锡公司,没有录取。但是我对这个公司怀有高度兴趣。另一方面,要想在美国商业界发展,最好有个(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我没有这个学位,要想念一个,要花两年时间,还要交一大笔学费。而美国企业界有个默契,只要在麦肯锡工作过一年,便视同资格,这就不但使我因兴趣而想进麦肯锡,实在还有必要进。这样,我就报名参加麦肯锡的一九九九年底的人才甄试,那年我赶上麦肯锡在全美国招收给大中华两岸三地的人才。经过第一轮在加州理工进行。第二轮在落山机进行。我因以前就准备过麦肯锡的甄试,再加上PIMCO所受的训练,对麦肯锡的口试应付自如,也轻易的进了最后一关。最后一关全美一共只收了 40 个人,送去上海,进行为期五天的培训及最后一轮的甄试。麦肯锡给我们这一群人的绰号叫Insight 2000。2000 年初到上海,我马上被这个城市给慑住了。我从 1992年离开台湾,之中只有回去台湾两三趟,中国我倒是一次也没回去过。1992 年到 2000 年的牛市 Bull Market中,两岸三地发生了多少大事,造就了多少人物,而我却一件事也没赶上,一个人也没遇上。2000 年的上海与我印象中的中国是多么的不一样!前三天是培训,麦肯锡的顾问们先告诉我们他们的背景,做过的案例 (当然案例都不具名)。然后把我们分组,给我们案例,让我们分组讨论,并上台报告。然后角色扮演,我们扮演麦肯锡的顾问,麦肯锡的顾问们扮演公司的CEO,CFO,VP of Marketing等,让我们感受实际和公司管理层打交道的压力,并对我们的表现给予讲评。麦肯锡也教我们一些最基本的生意架构 (business framework)。晚上麦肯锡为我们安排到上海有名的饭馆体验当地的生活。这三天的假设是,我们这一批,都是中国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一批,都没有MBA,这三天,就是快速的将一些 MBA 的观念,做麦肯锡顾问最基本的工夫,交给我们,然后要看我们学得如何。后两天是非常严格的面试,面试都是案例 Case 看我们前三天学得如何,并看每个人的生意感觉 Business Sense。从这 40 个人中,麦肯锡挑了 10 个人,分别进入北京,上海,香港,及台北,4个办公室。我也顺利进入台北办公室,正式成了麦肯锡公司的一员,圆了我加州理工时代的一个梦。我当时知道,我一定要在麦肯锡待上一年,获得训练和实际经验,以换取和 HarvardMBA 同等的对待。有了麦肯锡在我的履历表,别人就不敢老是看我是博士,问我为什?不去做研究员或工程师,因为麦肯锡就是全球最有名的”管理”顾问,专门为 Fortune500 的CEO 提供战略服务的。20 我在麦肯锡受的训练对于像我这样的不是学财经出身,但被证明有 智慧且具博士学位的人,在被麦肯锡招进之后,公司会郑重其事对我们做MINI MBA训练,受训的地点有时候在美国内,有时候在美国外。我受过一次在西班牙的小型MBA训练,还有一次在美国匹兹堡的BASICCONSULTING READINESS基本咨询准备。两次都是三星期。如这本有名的 The McKinsey Way 所言,麦肯锡是个很讲究团队精神的公司,为了使同仁们工作上能充分相互配合,公司?面提倡:无论你个人如何优秀杰出,但你必须能与工作伙伴合作,不能只求一个人表现。大家既然来自不同国度,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都是在平辈中顶尖的人物,要形成一个圆融的工作团体真的不简单。我现在回想起来,我所受的两次训练。确实发生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决不仅是对我个人如此。我们在西班牙受训,第一个星期是讲微观经济,告诉我们单一企业的特质, 企业的运作要领;第二个星期讲公司融资,第三个星期讲公司策略,所有的讲员都是全球各名校的最好的MBA教授,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我们这些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学员,过的可以说是海军陆战队的新兵般的地狱生活,听讲、讨论、做习题、交报告,没有一分一秒浪费,那时间的安排,比我在加州理工修博士时还要紧凑。巧妙的是那最后的报告,一定要用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参加撰写报告的人,都会感觉到并且承认,那?面蕴含着一些自己提不出的、确实比自己高明的意见。我想,这是训练充实我们的知识之外,另一个具启发性的目的。在受训的时候,麦肯锡公司允许并且鼓励我们学员在周末心情放松,一道游玩。这样使我们在成为深有默契的工作伙伴之外,也成为很好的朋友。在西班牙的三个星期训练,给了我终身难忘的回味。在匹兹堡的三个星期训练,题目叫做BCR,即BASIC CONSULTING READINESS,基本咨询准备。这是麦肯锡公司的本业训练,先由公司仿真一些客户状况,由一组学员把这些问题承接下来,然后由一个人做头,把问题分割成几块,每个人负责解决一块的问题,各人先就自己负责的一块去搜集资料及思考,然后用集体智慧将这些块整合起来,再成为整体,提出解决的策略及方案。在训练中每个成员都有做头的机会,没有畸轻畸重的情况。这是一种比在西班牙所受训练更深一层的团队工作训练,进一步教给学员对伙伴智慧的重视。另外的重点是学画图,即所谓的CHARTS 图表,因为顾问和客户的沟通工具是用特别的CHARTS,要如何用言简意亥的方式画出你要传达的意思。麦肯锡的训练是按照个人在公司中的职业成长设计的,譬如,一个刚进来的顾问,可能需要小型MBA训练或 基本咨询准备。等这个顾问做了三个案例或进来一年以后,要接受别的训练,升到 Engagement Manager 或 Principal 或Director 后也有配合不同的训练,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有个很有名的训练每个参加过的顾问都喜欢谈,就是将每个人做性向测验,把人的个性分成 16 类,然后每个人在身上挂名牌,写上自己的类别。你在与别人交谈时,要针对对方的个性类别说话。如此重复几天。俗语说,见人说人话,可能是同样的道理。我最怀念麦肯锡的是每三个月举办的 GCO Square,GCO 是 Greater China Offices的简称,包含北京,上海,香港,台湾。GCO Square 都选在上海办。全部4个办公室的顾问都聚集在上海,受训,联谊,分享为顾客解决案例的成果,大家讨论,看下次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最难忘的是2000年底在海南三亚的天域酒店, 麦肯锡举办的GCO Retreat,全部大中华4个办公室的顾问聚在美丽的三亚,开会,联谊,受训,讨论麦肯锡未来的发展方向几长官们对新顾问们的期许,然后对所有新的顾问排名,决定顾问一年的红利。21 在麦肯锡McKinsey & Co。的日子如 The McKinsey Way 所言,麦肯锡内部的顾问分成几个等级,人数分布为金字塔型,由长而幼为依序为: Director,Principal,Engagement Manager,Associate,Analyst。每一个等级间大约是两年。但由于是采用所谓的 “Up or Out (上或淘汰)” 系统,很多人两年一到升不上去,就得走路。因为这个缘故,对所有同一年的顾问,上面的人都会做 forced ranking 强迫排名。新进来的顾问,罩子要放亮一点,赶快看上面有那些年资较深的顾问愿意带你,把你认作他的人,因为麦肯锡仍是所谓的 Partner制,所有向上的晋升一定要有人从上面给你投票。麦肯锡?面本来 Harvard MBA 就最多,在这种体系下,毕业学校就成了一个自然组织集团的方式。我进麦肯锡是 Associate,新的Harvard MBA 近来也叫Associate。麦肯锡是以顾客故而“案子” (engagement) 导向。“Director” 从顾客手中接过案子时的,公司就针对顾客的要求设计“案子”的长短,然后从麦肯锡的顾问群中挑选最适合这个案子的 “Principal”,“Engagement Manager”,“Associate”,“Analyst” 的组合。这个过程叫“staffing案子征才”。对一个案子,整个大中华区是统一的案子征才,最上面的Principal也可能从其它亚洲办公室,或者全球的其它办公室找人。这是麦肯锡独特的地方,永远找公司?最好的人才,组成最好的团队,为顾客服务。在这种制度下,新进人员像我,不但有机会从团队中年资深的顾问学习,更有机会互相认识其它大中华办公室的新近人员。麦肯锡对外注重为顾客服务,对内注重学习。2000 年初到 2001 年初,在麦肯锡做事一年,我接过三个案例。第一个案例在香港,第二个案例还在香港,第三个案例在台湾。我在香港最好的酒店之一 Grand Hyatt东方君悦酒店住了半年以上,住到酒店服务人员和旁边的JJ俱乐部收票员都认识我,并直到现在还会对我打招呼。第一个案子是为香港第二大集团作公司融资与战略顾问。首先,对中国一出版公司价格作评估,评估方法包含现金流量折现法,市场乘数法,用不同的折现率及收益乘数来划出估值的范围。其次,为此集团的网络投资分部准备与另一个香港大集团销售部门的合作协商档。最后,替集团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寻找并购对象。第二个案子是为全球最大农化公司的亚太地区高层主管提供并购后重组服务。对亚太地区共13个国家的业务进行分析,然后估计两个公司间的生意互利及重迭。对互利实行及重迭消除方面作出了执行计划及里程碑。此计划为亚太地区最高指导委员会同意并执行。麦肯锡的3人小组在5个月间整合了3000个员工。第三个案子是为台湾最大的金融集团等设计并购策略及并购后资源的整合方案。2000底,台湾金融界因法律改变允许 Financial Holdings Company 的成立,一连串的改变正在酝酿。我们看中这一批改革风潮会带来台湾金融界的震撼,与各集团积极展开讨论合作的可能性。我们打交道的对象是各行各业大企业的CEO - Chief xxxxutive Officer翻成中文是执行长,也就是他那企业掌握最后决定权的人。这些人在他那行业多有许多年的经历,自然那方面都内行,我们这些麦肯锡的顾问,要他们出高价聘请提供咨询,当然大大不简单。他们一定是遭逢到了棘手的问题,才来找我们,而我们这些人也许对他那一行了解并不深刻,但是一经他们礼聘,短期内就要拿得出能解决问题、令他们折服的方案,这种事的难度可想而知。麦肯锡的顾问,理论上应是万事通,随便什么问题,一谈就要能进入状况。这要求有高度的领悟力和学习能力。们都忙,没有时间听空话,所以跟他们谈话,一定要很快领会他们的意图,明白困扰他们的问题何在。把他们的意图摸清楚了,找出当局者迷迷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求解。除了这份聪明,还得十分认真、努力,吃得了苦。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很快做出来,这要查阅非常多的相关数据,并做合理消化。因此,接案之后,顾问的工作几乎是不分日夜,一天十六、十八小时都有可能,每分每秒都是挑战。这份工作,对极了我的味口,我的性格就是喜欢捕捉新的、一般人看起来艰涩无解的问题,找出别人找不出或不易找出的答案,挑战越多、越尖锐,我不但不以为苦,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第二轮面试惨遭淘汰第二轮面试一共27个人参加,淘汰了一半多人。让我意外的是有个剑桥的被拒了,还有一个拿到BCG offer的也被拒绝了。但是我失策的是,听到一些上海大“牛”讨论自己该怎么在几家巨“牛”公司中作选择的事,自信心暴受打击,气势上就怯了。所以奉劝所有面试的同学,千万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这次的面试还是一个全球副董和一个资深顾问。基本和第一轮一样,但是case有所区别。我被问的是一个corprate finance现金流的问题。我觉得我回答得很好。悲剧发生在那个全球副董那里,他看我的简历时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而且一直揉眼睛,可能是面试了很多人,感觉疲倦了。然后他问我一个公司被低估值的case,我就要找出是收入有问题还是支出有问题。我没作思考就回答说中国的公司人力成本比一个美国的同类公司低,这埋下了祸根。因为实际上美国那个公司雇的人少。所以请以后有机会面试的同学一定要注意不要太快下结论。总之要穷举,才能下结论。咨询其实不难,就是要细心加广阔的思维。就这样,第二次面试完了我就被拒了,感觉很惋惜。毕竟我在面试前是做咨询的,很想去这个行业的老大那里工作。我的惨痛经验唠唠叨叨了那么多,总结一下,希望对以后的师弟师妹有所帮助:第一,要把成绩学好。不光是为了那个GPA,你在商学院学到的东西,永远是有用的。我就是基本功不扎实,结果犯了会计中一个简单的但却是致命的错误。第二,参加课外活动,不一定非要参加学生会,只要是你喜欢的,并且能作出成绩来的就行。第三,学好英语,无论是口语还是阅读和逻辑。我个人有个建议,商学院的同学不妨学gmat,这对一个人的英语和英语逻辑的把握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日后找工作很多公司的笔试题都和这些差不多,而且现在连公务员考试都是中文GRE逻辑了(GMAT逻辑和GRE一个思路)。第四,简历写得要漂亮,要有亮点,记住简历使用screen不是阅读的,你把简历交给别人看三秒钟,让人家告诉你他能记住什么。要吹,但不能离谱,你要准备好说词,因为面试你的人就是此中高手,你一下就会被揭穿。为何选了我面试其实是一个证明你简历上提到内容都是事实的一次机会。一些公司需要一些创新的简历,将公司看作你以后的客户,把自己看作所要推销的商品,努力推荐自己。要把真实的自我展现在公司面前,择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面试的时候其实也是你了解公司文化与环境的一次机会。我的运气非常好,与我条件相当的人很多。但是一些企业并非想要招聘最好的人,而是想找到最适合公司的人。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每个人不应该有所偏废,应该全面发展,英文好一点,活动参加的多一点,学习好一点。我的优势可能在于成绩比较好(有直升研究生的机会),并且有一定的实习经验,我曾经实习过两个地方,一个是国企,一个是外资企业。选择实习的地方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一个公司的市场部实习过,了解到一个公司的流程,从想法的产生一直到研发,产品生成,因此从由理论到实践,学到了不少东西。寻找工作和准备:我投送简历的范围就是在四大,还有一些银行。在面试前,我都对一些公司的环境,背景有所了解,然后根据简历简单准备一下,可能你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招聘公司希望知道的就是你从中学习到的知识。我也准备过案例,这就需要平时的积累,他们每个公司都在网站有模拟的案例,可以作为参考,这些案例很有可能被忽视,但是事实上却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个人认为麦肯锡比较注重灵活性的创造性,比较强调条理性。处理事物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平时应该注意一些报纸上的经济报道,这对我的分析能力是有所帮助的。在面试过程中,能够用英语很清晰的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也是十分重要的。英文非常重要,英文六级是最基本的。招聘往往开始是互相介绍,也有辩论,还有一些小游戏,这就是考察你的沟通能力。还有一个用英文的FREETALK,可以问你一些与职业无关的问题,主要的目的是想得到你真实的英文能力。或许这些内容会问你这一生最尴尬的事情是什么。在大四时接受了一个关于案例分析的培训。咨询公司的面试中,案例分析占了很大一部分, 如果你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准备,会很有帮助。在面试中尽量做到真实。如果你所表现的和你自己不一致,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并不愉快。麦肯锡的招聘麦肯锡在全国招聘的学校集中在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第一轮有笔试,英文的数学题,难度等同于初高中水平,内容比较类似趣味题,智力题。时间在半小时左右,我最后一题来不及做。笔试通过后进行筛选,然后面试,面试会删除三分之一的面试者。一轮面试会有两个或更多的面试官,他们会出一些形式类似案例的题目,让你提出你所认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很多公司都会提一些比较通用的问题,比如你的个人发展问题,而麦肯锡比较倾向让你发现问题。同时,他们会提一些比较有压力的问题,此刻你所需要做到的就是镇定。我一共进行了4个案例的面试,内容涉及到企业的不良资产等,对于当时的,这些题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面试后自我感觉并不是很好。建议:我个人给大四毕业生的建议就是:平时要多积累,不要看中数值上的成绩。要进一个理想中的公司不是一个短暂的积累,而是长期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时,应该注重从中得到的经验与知识。高薪、旅行各国、接触不同企业、结识各领域领导人物.具有专长的通才,将是下个世纪的赢家!人物专访:林昭宪 -年仅卅二的林昭宪先生,1994年1月天下杂志人物专访主角,芝加哥大学企管硕士,现职美国波士顿顾问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资深顾问暨台湾筹备处总监。 他怎么走上这个令许多年轻人羡慕、富挑战性、高薪而且具高度成就感的行业呢?学校的教育过程,对他究竟有什么正面影响或助益?本刊特别为您安排这项专访,让林先生谈谈他的经验与大家分享。问:请您先介绍BCG顾问公司吧。答:BCG是一家专作企业经营与管理策略诊断的顾问公司。根据美国Fortune杂志排名,它应是全美第一的策略顾问公司,同类公司其次的还有Booz Allen,及一般台湾人较为熟悉的McKinsey(麦肯锡)公司。问:大家都认为您这种工作待遇应该很好,可以透露一下吗?答:其实市场行情很清楚,不是什么秘密;我个人年收入大约在新台币三百万左右。但值得说明的是,这份工作其实相当耗费心力,经常需要旅行、与客户或同事不断讨论、绞尽脑汁研判分析,一般人往往只看到光鲜的那面。问:您常旅行吗?到过哪些国家?答:我一年大约三分之一时间在台湾,其余时间多在香港、新加坡、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及澳洲、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往来,偶尔也到欧洲国家,最近就为着一个case到过法国和葡萄牙。问:当时BCG是如何决定录用您?答:我想应是因为BCG系一专攻策略顾问的公司,它需要能做全盘性考虑的顾问人才,尤其是具备有某一领域专长的通才,也就是所谓的Generalist with specialty。在芝加哥大学学商算是我的专长;在台大毕业于政治系,但之前念过地质系,且当时就跟着政治系胡佛老师做田野调查,也旁听心理系的课,所以我能了解板块运动、也懂抽样调查统计。更早在嘉中念过丙组班的成长经验,亦使我能有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大概是这些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拼凑累积出来的个人特质与能力,使BCG看上我吧。问:芝加哥大学跟台大都是知名学府,可否谈谈在这两所学校求学的过程对您有什么影响?答:台大那段经历就如前面所讲的十分坎坷。但我回想曾经上过一门通识课叫科学通论,是由当今国科会副主委胡锦标老师所开授。这门课让当时的我,霎那间了解许多原本可能一辈子不会懂的知识,像是精密陶瓷、机械原理等。这些基本认识使我今天在面对许多生产高科技工业产品的客户时,可以跟他们搭上话并参与讨论。至于芝加哥大学的训练,则强调团队精神、扬弃个人英雄主义。譬如我们曾经一群人被放到野外进行共同求生,在那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学习领导与被领导,及整个团队的合作。课堂上老师们也尽量引导所有同学去思考、发问、并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案例中,每次上课都是一种当头棒喝刺激你去思考。整个的教育设计着重在思考的过程而非准则的教导,这是我感觉跟国内大学教育较不相同的地方。问:那么以您接触过这么多企业和人事的经验,有没有遇过什么样值得年轻同学警惕的例子呢?答:我曾遇过一家在台湾生产科技产品的跨国企业分公司,它请了德日两国技术顾问提供一流的技术诊断,把各个流程的机器、原料、专业生产技术都弄到堪称世界一流,但产品品质却未如预期般好。后来是他们找BCG做新产品开发策略的顾问,我去之后很快看到这个现象,虽然不属我的顾问范围,但还是很诚恳地提供看法给他们参考。其实该公司每个部门的人员都具有高度专业技术,问题症结在于欠缺整合各部门的方法,也没有人去点醒他们跳出来思考,所以一直花费心思在请外来技术顾问,却忽略了去激发内部潜能。这是一个典型见树不见林的case,肇因在于一般人往往为某个领域的惯性思考所局限。由此就可看出通才的培养是多么重要;也可以警惕我们除了要有好的专业能力之外,更不要忽略通识统整能力的养成。问:除此以外,您能不能再给同学们一些实用的建议?答:不敢当。我常在想,年轻的时候往往会有些偶像、甚至是大家的共同偶像,但当努力做到跟自己偶像一样好的时候,才发觉其它人也跟自己一样,那就完全突显不出自己的卓越了。怎么办呢?大家都一样专业,这时候谁具有通才能力,谁就是赢家!前几年美国流行企业并购风潮,我们就看到许多MBA念完之后,又去念个J.D.(编按:Juris Doctor,美国大学法学博士)的,或者念完Law School再念MBA的都有,他们找工作就比单纯会Bussiness或只会Law的人吃香。企业老板们当然会想,雇用两个分别学商跟学法的人,凑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花艺师考试题型分析与解答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有效方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配电网综合自动化装置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重金属污染治理合作协议书
- 探寻2024年农艺师考试学习效率的保障方法 特点试题及答案
- 高校招聘辅导员历年总结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高校辅导员专业技能考核试题及答案
- 提升花艺师专业能力的学习与实践技巧试题及答案
- 物理素质测试题及答案
- 服务专业的考试题及答案
- 有理数的加法说课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GB/T 18655-2025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 2025年江苏南通苏北七市高三二模语文作文分析
- 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三模试题 生物 含答案
- 辽宁省协作校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 2025年03月中央社会工作部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考点剖析附解题思路及答案详解
- 2025年中高端女装市场趋势与前景深度分析
- 2025北京清华附中高三(下)统练一数学(教师版)
-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2025届高三第七次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及答案
- 华能霞浦核电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应届毕业生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春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