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级《管理学原理》学习指引3.doc_第1页
2009级《管理学原理》学习指引3.doc_第2页
2009级《管理学原理》学习指引3.doc_第3页
2009级《管理学原理》学习指引3.doc_第4页
2009级《管理学原理》学习指引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要求】1. 阅读课本的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和第一篇第三章。2. 理解管理的各项基本原则及其内容3. 了解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方法【基本观点】一、(第十二章) 系统管理原理第一节 系统原理一、系统原理的概念1、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整体。系统具有各组成部分孤立状态不具有的整体功能,它总是同一定的环境发生联系和关系。2、系统原理系统原理,即是指管理者必须从管理组织的系统性质出发,按照系统特征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系统运行的规律,对管理活动的各环节、各方面的问题,作系统的分析,进行系统优化,并依照组织活动的效果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控制组织系统的运行,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实现高效管理。简言之,系统原理就是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去研究事物的理论。二、管理的系统性管理对象及与之有关的管理活动的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管理是多种职能的统一2、管理是多因素的统一3、管理是多层次的统一在当代,尽管组织有扁平化的趋势,但作为管理对象的组织机构仍是多层次的。三、管理系统的活动管理系统的活动一般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输 出运 作输 入 控 制环境因素组织 所以,管理有三个不朽的问题需要研究:环境因素相关问题;组织的问题组织与环境的交互与协调问题四、系统原理的运用管理中运用系统原理应注意下述工作要点:1、确立系统管理思想2、对组织活动实行系统化管理把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来安排和经营时,就叫做系统管理。依据这个观点,对组织活动加以系统化的管理还应包括前述确立管理的系统思想和掌握管理的系统分析方法这两个内容。对一个组织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了解系统的要素了解系统的要素,即要分析系统是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的,可以分为哪些子系统。2)分析系统的结构分析系统的结构,即要分析系统内部呈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于系统之间是如何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什么。3)研究系统的联系研究系统的联系,即要研究该系统同其他系统在纵向、横向方面的联系,该系统在更大系统的地位、作用如何。4)弄清系统的历史弄清系统的历史,即要弄清系统是如何产生的,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呈何发展前景。5)把握系统的功能把握系统的功能,即要弄清系统及其要素具有什么功能,系统与子系统在功能上有什么样的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6)研究系统的发展研究系统的发展,即要弄清维持、完善与发展系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研究改良、发展系统的战略方针与具体方案。第二节 系统之整分合原则一、整分合原则的概念1、什么是整分合原则对系统的“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的要求,就是整分合原则。概括地说,整分合原则,即为实现高效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综合。2、整分合原则的含义(1)整体把握整体把握就是要求全面、系统认识管理对象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2)科学分解科学分解,即将整体划分为一个个基本要素和子系统,明确各个要素、各子系统的目标和职责,实行明确的分工,建立责任制,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可见,分解包括两层含义,即对组织成员或部门的工作而言,是一种分工活动;对目标、计划的贯彻而言,是一种分解活动。分解是实施整分合原则的关键,只有分解正确,才能做到分工合理,规范科学,才能使各个环节协调运转相互配合,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整体规划付诸实施。(3)组织综合组织综合,是指在分工的基础上,将各个环节,各种类别,各个层次,同步协调,相互配合,构成有序的新的整体,按比例综合平衡向前发展。二、整分合原则的应用1、把握整体目标2、做好科学分解和合理分工。现代管理大致按下列四种类型进行分工:(1)专业化功能分工:即以社会功能及其固有规律为依据进行的分工。(2)专业化区域分工:即按自然资源特点进行的分工。(3)专业化生产分工:即按产品及其结构而进行的分工。(4)专业化作业分工:即按照作业程序进行的分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业、新学科不断增加,科学分工越来越精细和严密,科学分工的层次、标准也越来越复杂。所以,要提高管理效能。就必须善于抓住科学分解与合理分工这一环节。3、综合协调系统综合协调的主要工作包括:(1)合理确定系统内各部门、各环节间相互协作与联系(2)合理处理系统内各部门的协同关系:系统内各部门的协同关系包括纵向协调与横向协调。(3)以总体目标统一各部门的思想和行为。第三节 系统之封闭原则一、封闭原则的概念1、什么是封闭原则封闭原则,是指任何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才能自如地吸收、加工和做功。2、管理活动的封闭回路管理活动本身就是各因素、各环节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环环相扣的链式循环过程。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指挥(决策)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3、封闭式管理的特性(1)封闭式管理的相对性(2)封闭式管理的条件性二、如何实现封闭式管理1、从评估后果出发正确实施相对封闭原则,首先要求从评估后果出发,因为评估后果是贯彻封闭原则的起点。评,就是对后果的质的评议;估,就是对后果尽可能有量的估计。采取任何管理措施,都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产生的后果。评估后果的标准是目的,也就是看后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多大偏差。一般来说, 2、从各种后果中循踪追迹要求从各种后果中循踪追迹,选择可以反馈控制的主导线,加以封闭。比如,当我们发现,企业管理混乱,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问题反馈上来了,企业无权解决,那么封闭的办法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可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又会带来一些新的矛盾。这就要继续循踪追迹。只有从各种后果中循踪追迹,选择可以反馈控制的主导线,加以封闭。3、选择好封闭的基本方法封闭的基本方法一般有二,其一是从后果找出管理手段各环节中的原因,加以封闭;其二是不论原因,只对后果采取措施。4、讲求不断的封闭一劳永逸的封闭是没有的,有效的管理要求动态地不断地进行封闭。而且,任何封闭的模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天衣无缝,这就要依靠反馈原则,不断封闭执行反馈再封闭再执行再反馈,才能使管理日益完善起来。二、(第十三章)人本原理与原则第一节 人本原理一、人本原理的概念人本原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它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相对应的概念。人本原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它要求各项管理活动都应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好人的工作为根本。1、人本原理的主要内涵(1)重视人的因素(2)重视人本素质(3)重视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对企业组织而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的基本点是要始终明确企业存在与发展的目的,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争取合理的利润,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能够促使管理对象明确组织的整体目标,组织与个人的责任与任务,自觉、主动地为实现社会、组织与个人目标而努力工作。2、人本管理的基本特征(1)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2)充分体现全体员工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3)把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方式(4)真正把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视为自己的服务对象(5)以社会目标、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实现作为成功的标志二、强调人本原理的依据三、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1、确立愿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愿景=愿望+远景,愿景=理想+目标,有愿就有力。愿景的形成,领导人责无旁贷。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指针,是决定企业命运的看不见的手,是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2、尊重人(1)尊重员工的人格(2)尊重员工的物质需求(3)尊重员工的精神需求(4)尊重员工对机会和未来发展的需求3、实行参与管理,树立主人翁精神参与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让下级和员工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处于平等地位,研究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1)参与管理的关键性因素:权力,即提供足够的用以决策的权力。这样的权力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工作方法、任务分派、客户服务、员工选拔等;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运作过程和结果中的数据、业务计划、竞争状况、工作方法、组织发展的观念等;知识和技能;报酬。报酬有助于吸引员工参与管理。参与管理的报酬包括自我价值的体现、自我实现的情感、工资、晋升等。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这四个因素必须同时起作用。(2)参与管理的形式员工参与管理有多种形式,最主要的包括: . 分享决策权,即下级在很大程度上分享其上级的决策权。. 代表参与,即员工不是全员参与决策,而是由部分代表进行参与。. 质量圈,即由一组员工和管理者组成共同承担责任的工作群体。. 员工持股方案,即让员工拥有所在公司一定数额的股份,使员工一方面将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起来,一方面在心理上体验主人翁的感受。4、创造乐观的组织幽默能够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冲突和如何建立信任。企业不可能命令员工之间必须有乐趣,只能创造一种环境,使乐趣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很自然地表现出来。第二节 人本之伦理原则一、企业伦理建设的必要性1、宏观的经济效率需要以企业伦理为基础的经济秩序2、企业伦理建设是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多年来,我们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但是,法律并非是万能的,在市场运作过程中往往有许多法律无法管、管不到的事情。所以,要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就不能不重视企业伦理建设。3、企业伦理建设是实现企业目的的重要条件4、有效的企业管理需要以企业伦理为基础的经济秩序5、高效的企业管理需要以企业伦理为基础的企业信誉。6、企业伦理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二、管理伦理的起源与发展为提高效率和竞争能力企业会竭尽全力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这样一来就可能出现所谓“不择手段”的行为,甚至选择挺而走险的方法。企业伦理经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欧美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二战后60-70年代,欧美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2、企业伦理学学科产生年代。企业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初步建立起来。3、从80年代后期,企业伦理学从美国走向全世界。三、伦理管理的特征1、道德责任把遵守伦理规范看成是责任并不排斥追求正当的经济效益。相反,组织应尽量去从事既符合伦理规范又能带来较高经济效益或工作成果的行为,既履行道德责任又获得了绩效。2、自律行为伦理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伦理管理通过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使企业成员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以这种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3、伦理价值体系伦理价值体系是组织文化的核心。相对于组织文化的两个层次,它的伦理价值体系也由两个层次构成:组织的伦理价值取向和组织的伦理政策。4、相互关系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受企业行为影响或可影响企业行为的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通常包括所有者、员工、顾客、供应者、竞争者、政府、社区、公众等。伦理管理主张企业要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行关系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5、感情投资严格地讲,没有感情上的一定投入,任何价值观及伦理规范也是树立不起来的。要管理,必须得先尊重对方,这里就要处理好管理与教育的关系,以人为本。6、团队学习团队学习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整个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某一方面,创造出惊人业绩,同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管理与协调,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使各方的价值体系得以整合,从而使各方的伦理观念得到协调一致。7、社会整体在伦理管理中,衡量企业决策、政策、行为的对与错、好与坏,既从个体企业角度看,又从社会整体角度看。8、体系配置就是按照基本模式要求,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配置,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整体总和体系放在首位,而不是笼统地把某一个别子系统放在首位,同时在此前提下,针对不同企业的特点,应将不同的伦理观进行分序、排队,形成自身所独有的、既适应国情又能适应公司发展的管理伦理体系。9、超越法律法律只规定什么是不应该的、禁止的,而没有指明什么是应该的、鼓励的。企业伦理不仅指出什么是不应该的,而且还指出什么是应该的、鼓励的。伦理管理认为,仅仅遵守字面上的法律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伦理思考。10、建立共同远景企业建立共同远景的具体途径是:首先激励个人愿望;其次综合各种个人愿望,塑造出企业的整体图像共同远景;再者决策层以不凡的胸襟和谦恭的态度倾听实施过程中的不同意见,逐步修补共同远景,实现真正的水乳交融。一个良好的企业愿景的基本要素包括两部分:核心信仰(Core Ideology),包括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和核心使命(Core Purpose);未来显像(Envisioned Future),是企业未来1030年欲实现的宏大远景目标(Big Hairy Audacious Goals,记作BHAG)及对它的鲜活描述。第三节 人本之能级原则一、能级原则的概念所谓能级原则,就是指现代管理的任务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能量等级,管理的组织结构与组织成员的能级结构必须相互适应和协调,这种能级应根据管理内容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变化,必须和管理的内容相对应,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能级包括两个方面:(1)组织各层次的岗位能级;(2)各类型人才的专业能级。二、贯彻实施能级原则的要求正确贯彻实施能级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能级层次管理能级应该是划分层次的。但这种划分不是随意的。它必须建立在稳定的管理结构基础之上,分级必须合理。稳定的组织形态,是管理系统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通常情况下,稳定的管理能级结构应是正立三角形的,即上面小下面宽。各层的比例要协调,人员配备要合理,才能发挥最高效率。其层次结构分为决策层、职能层、操作执行层。决策层,确定系统的大政方针,根本任务是决定系统的运作模式;职能层,运用各种管理技术来实现系统的运作方针;操作执行层,贯彻执行管理指令,直接调动和组织人、财、物等管理内容;从事操作和完成一项项具体任务。各层次不仅使命不同,而且标志着能级差异。(2)上下能级之间的关系必须相互制约。能级原则不仅将人或机构按能级合理组织起来,而且规定了不同能级的不同目标,上下能级的目标的完成是相互影响的。(3)不同能级体现不同的责权利(4)各类能级必须动态地对应第四节 人本之动力原则一、动力原则的概念1、什么是动力原则动力是管理的能源,也是一种制约因素。动力原则,即管理必须有强大动力,而且要正确运用动力,使管理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2、动力原则的含义:(1) 管理要求必须具有动力作用,没有动力就不能推动管理工作向前发展;(2) 要正确运用动力,有了动力,不能正确运用,它不仅会失去了推动管理活动向前发展的作用,反而会起阻碍作用;(3) 动力原则的实施必须体现在能有利于促进管理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二、动力的种类1物质动力2精神动力精神动力的内容有:(1)目标;(2)榜样;(3)集体荣誉;(4)领导行为;(5)关怀;(6)支持;(7)其他。精神动力的内容还包括信仰、尊重、信任、成就感、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形象等。3信息动力信息动力,是指信息的传递所构成的反馈对组织活动发展的推动作用,其在管理活动中是相对独立的特殊动力。善于运用信息的刺激作用,可以收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无法实现的效果。各级管理系统都必须广泛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才能做出正确决策。掌握信息的水平体现着管理水平,可见信息动力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三、动力的正确运用1、综合、协调地运用三种动力2、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运用管理动力必须准确掌握刺激量。第五节 人本之行为原则一、行为原则的概念行为原则,是指管理者对管理对象中各类各级人员的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把调动各类各级人员的积极性视为整个管理工作的根本。二、贯彻实施行为原则的要求贯彻实施行为原则,充分调动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了解人的行为2、要尽力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需要3、务必使每个人都有确定的,可以考核的具体责任三、(第十四章) 动态原理与原则第一节 动态原理一、动态原理的概念动态原理,即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静止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管理的动态原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管理组织系统内部固有的结构、功能运行状态,随着内部各要素及内部其他条件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变化的动态规律。2、管理组织作为更大系统的子系统,随着大系统的运动而运动,随着大系统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规律。因此,动态原理受到内外两方面条件的制约。二、动态原理的基本特征1、有序性2适应性三、管理的动态观念管理的动态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 在任何管理活动中,管理系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2. 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第二节 动态之反馈原则一、反馈原则的含义1、什么是反馈原则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控制。2、反馈的含义3、反馈的种类应用反馈方法进行控制时,一般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反馈有两种:(1)正反馈正反馈,使作用的结果越来越放大的叫正反馈。如竞赛,你追我赶,你强我更强;(2)负反馈负反馈,使作用的结果越来越缩小的叫负反馈。如为缩小差距进行的反馈,生产中产品质量的反馈。4、反馈机构现代企业规模大、复杂,反馈机构从指挥中心分化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活动。如预测机构、咨询机构、思想库、参谋部等,都是以反馈为职能的系统。现代管理已经没有一个指挥中心可以不建立反馈系统而有效指挥的。二、反馈原则的要求能否正确贯彻实施反馈原则,取决于控制系统能否及时准确地接受、处理,利用各种反馈信息。为此,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 反馈信息要及时、准确、有力2. 搞好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工作3. 加强反馈控制工作4. 要坚持封闭原则第三节 动态之弹性原则一、弹性原则及其决定因素弹性原则,是指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才能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二、管理弹性的类型1局部弹性2整体弹性局部弹性是整体弹性的基础,整体弹性是局部弹性的综合。值得指出的是,整体弹性的这种综合性并非全部局部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一种整体“新质”,即产生了质的飞跃。三、正确贯彻实施弹性原则的要求1、实施弹性原则必须建立在具备基本正确的决策的前提下2、要严格区分积极弹性和消极弹性在应用弹性原理时,要严格区别另外两类弹性,即消极弹性和积极弹性。3、着重关键环节的局部弹性“抓重点”是正确应用弹性原则的另一要求。抓住重点的前提是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的确定。(1)关键因素与环节的主要特征关键因素与环节的主要特征是对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举足轻重、薄弱环节、不确定性大、难以控制的。(2)提高局部弹性的措施提高局部弹性的措施主要要加强对关键环节未来发展变动的概率的科学预测;根据预测,建立各种科学有效的防范方案与措施;严密注意势态的发展。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实现真正局部弹性化。4、增强整体弹性提高局部弹性,就是为了增强整体弹性。有了整体弹性,就有了实现系统整体目标的保证。对系统整体弹性的增强,既可以通过加强局部弹性来实现,也可以直接从整体角度入手来解决管理弹性问题。第四节 动态之创新原则一、创新原则的概念创新(Innovation),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德鲁克对“创新”下的定义是:改革资源的产出量或改变消费者得自资源的价值和满足,它与发明(Invention)不同。发明是指一种新产品、新技术或新的经营方式的初次出现;创新是指把一种发明引入经济之中,从而给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或发生较大的变革。创新包括下列五种情况:(l)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的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二、创新的基本内容1、目标创新2、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三个方面。3、制度创新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4、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既要求具有符合企业及其环境特点的运行制度,又要求具有与之相应的运行载体,即合理的组织形式。因此,企业制度创新必然要求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5、文化创新6、环境创新就企业来说,环境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市场创新。市场创新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活动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三、创新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包括艺术创造)都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阶段。1、收集素材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段时期中你需作广泛的探索,研究与问题有关的一切事物。积累和搜集各种有用的信息与素材是进行创新的必要前提。2、深思熟虑在此阶段要克服各种思想障碍,发挥思维的灵活性,运用多种创造原理,诸如演绎、归纳、移植、侧向思维、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方法,进行思索。此阶段有时也会闪现出思想火花(灵感),经过时间的孕育,也能发展为创新思想。3、酝酿储备即通常所谓的孕育阶段。当某些新思想偶尔浮现时,也许它是以初级、粗糙的形式出现的,需要进一步琢磨、充实与完善,把原始的数据信息和思索时发掘的新资料通过加工整理,进行酝酿构思。4、领悟发现这是作出创造性发现的阶段。在这阶段直觉、灵感、想象等非逻辑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继续深思熟虑与酝酿储备的基础上,一旦出现了思维的飞跃,则新的认识与见解终于产生了。5、确立完善对创新思想,通过修正、扩充、提炼加以完善,并运用评估的能力加以检验与抉择。以上划分的各阶段,只是大概地反映了人们创新的思维过程。在实践中,这些阶段并非是截然分割的、刻板的法定模式。它通常是一个不太规则的过程。有时酝酿期很长,可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中无明显进展。但在不曾预料的时候会突然出现一个飞跃。作为未来的管理者,理解上述创新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也有助于激励他人的创新能力。四、创新的要求1、创新必须以市场(顾客)需求为导向2、创新必须以人才为基石3、创新必须根植于企业文化的土壤企业如果要想维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可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培育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土壤。五、(第十五章)效益原理第一节 效益原理一、效益原理的概念1、什么是效益原理效益原理,是指在管理中,要讲求实效,以最小的消耗和代价,获取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效益的分类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更好的效益,为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学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学效益和生态效益,往往共同存在于一个事物中,即一项实践活动的结果,往往有二种、三种甚至四种效益存在。各种效益之间,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作用,有的有相互促进作用。管理者的任务,是要使各种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个时期以来,某些单位、某些活动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社会效益,造成不良后果,就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3、效益、效果、效率的概念及关系管理的有效性强调要正确无误、卓有成效地做有意义的事情。这句话包括了效用、效率和效益三方面的含义。效用,是指单位时间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有用成果,表现为管理者决策时的原则判断标准。它保证高效率的行动符合客观需要。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二、对效益的评价关于效益的评价,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的标准,一是评价的主体。有了评价标准,就要选择评价主体。一般有以下评价主体可供选择:1、首长评价2、专家评价三、效益原理的要求1、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首先要有总体目标,并把总体目标逐层分解成各个分目标,逐级落实到各个单位和个人。效益是实现目标的结果,目标是预想中的效益,因此,为使管理获得良好的效益,必须有明确的目标。2、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把效益放在第一位,防止不顾效益片面追求速度的现象出现,做到速度与效益统一。3、要处理好各种效益之间的关系4、要多快好省5、要注重业绩6、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科技与管理是当今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是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不能再以扩大外延为主搞粗放经营。第二节 效益之择优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的过程就是择优的过程。为此,牢固地树立管理的择优观念,对于管理过程的优化,对于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管理的择优原则的要点一般地说,择优是指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通过尽可能充分地比较研究,在诸种方案中选取一种比较满意方案的过程。择优原则,即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可能利用的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满意的管理效果。具体而言,择优原则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择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管理择优原则的内容一般说,管理的择优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2、全面比较原则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不能选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择优是一个比较的概念。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第三节 效益之价值原则一、什么叫价值原则所谓价值原则,就是根在管理过程机要研究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取得较为理想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价值原则的基本精神是要求在现代管理中处理好耗费与效益的关系,要能做到付出的耗资小,而带来的效益大。这里所指的耗费包括财力、物力、人力等一切消费。它是一个综合成本概念。效益是指效果和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社会利益。价值量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二、贯标实施价值原则的要求1、降低耗费2、正确处理效益与效率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二者是一致的,效率高,效益就大,但是一旦因方向不对头或决策失误时就会出现相反情况,效率越高,效益就越小。例如,在教育管理中,如果教育方向不对头,培养出来的次品、废品越多,社会效果就越坏。因此,当一旦发现效率与效益发生矛盾时,效率要服从效益。3、贯彻实施价值原则时,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第四节 效益之绩效原则无论企业的管理者持有何种想法和观点,最终人的价值如何评量、改进,就成为检验人与企业融合效果的最佳工具和桥梁。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发现员工绩效表现的状况来了解管理的效果。一、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可以概括为行政管理、技术发展、生产活动、销售、人力资源开发和资本运做六大类,作为经营管理的执行者或企业某项具体活动的管理者就要求用组织总体要求做指南来发展自己的KOA。二、绩效管理的改进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不断检讨和持续改进的系统。为了使组织的绩效管理能达到更高的效益,完善的绩效沟通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绩效沟通都有要把握住以下几点:1、主管要给员工回馈和肯定;2、改进与发展计划的制订;3、通过沟通使员工得到不断的激励;4、沟通要公平、客观。更重要的是,在沟通过程中双方都要能够放开心胸,彼此以坦诚的态度,同心协力的解决问题,以达到绩效沟通双赢的目的。三、绩效管理和员工创造性六、(第三章)管理方法管理方法可分为经济的方法、行政的方法、法律的方法、信息技术的方法、数量分析的方法等,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方法体系。此外,也有从其他特定角度来对管理方法进行分类的。如,按照管理对象的范围可分为宏观管理方法、中观管理方法和微观管理方法;按照管理方法的适用程度可分为一般管理方法和具体管理方法;按照管理对象的性质可分为人事管理方法、物资管理方法、资金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方法;按照所运用方法的量化程度可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等。第一节 经济方法一、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经济方法,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经济手段,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利润、奖金、罚款以及经济合同等。二、经济方法的特点与其他方法相比较,经济方法的特点主要有:1、利益性经济方法是通过利益机制引导被管理者去追求某种利益,间接影响被管理者行为的一种管理方法。2、关联性经济方法的使用范围很广,不但各种经济手段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影响面宽,每一种经济手段的变化都会引起社会多方面经济关系的连锁反应。有时,它不仅会影响当前,而且会波及长远,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后果。3、灵活性一方面,经济方法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如,企业、职工个人,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另一方面,对于同一管理对象,在不同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方式来进行管理,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例如,税收的增减可分别鼓励与限制某一产业的发展,增减的幅度越大,作用越明显。4、平等性经济方法承认被管理的组织或个人在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上是平等的。社会按照统一的价值尺度来计算和分配经济成果;各种经济手段的运用对于相同情况的被管理者起同样的效力,不允许有特殊。三、经济方法的正确应用经济方法与其他方法一样,必须正确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1、要注意将经济方法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起来2、要注意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第二节 行政方法一、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行政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它特别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任何部门、单位总要建立起若干行政机构来进行管理。它们都有着严格的职责和权限范围。由于在任何行政管理系统中,各个层次所掌握的信息绝对是也应当是不对称的,所以,才有了行政的权威。上级指挥下级,完全是由于高一级的职位所决定的。下级服从上级是对上级所拥有的管理权限的服从。二、行政方法的特点与作用行政方法实际上就是行使政治权威,它的主要特点如下。1、权威性2、强制性3、垂直性4、具体性5、无偿性运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人、财、物等的调动和使用不讲等价交换的原则。一切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不考虑价值补偿问题。6、稳定性三、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行政方法是实现管理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只有正确运网,不断克服其局限性,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1、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服务是行政的根本目的,这是由管理的实质、生产的社会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的。2、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3、信息在运用行政方法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4、行政方法的运用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力,因此,对行政下属来说有较强的约束力,较少遇到下属的抵制,这种特点可能使上级在使用行政方法时忽视下属的正确意见和合理的要求,从而容易助长官僚主义作风,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所以,不可单纯依靠行政方法,要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行政方法和管理的其他方法,特别是经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节 法律方法一、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管理的法律方法中,既包括国家正式颁布的法,也包括各级政府机构和各个管理系统所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种社会规范。法律方法的内容,不仅包括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而且包括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这两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法规而缺乏司法和仲裁,就会使法规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效力;法规不健全,司法和仲裁工作则无所依从,造成混乱。司法工作是由国家的司法机关按照法律和法规解决各种纠纷和审理案件的执法活动仲裁即公断。如果组织之间发生纠纷,经过协商仍不能达成协议,就可由仲裁人或仲裁机构居中作出判断和裁决。经济仲裁分为经济合同仲裁和涉外仲裁两类。经济合同仲裁是指国家规定的仲裁机关对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依法进行调解、作出裁决的活动。涉外仲裁是指我国涉外仲裁机构根据当事人之间签订的仲裁协议,基于当事人的仲裁申请,按照有关仲裁法律和仲裁规则,对其经济争议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从而解决争议的一种制度。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我国的涉外仲裁机构有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海事仲裁委员会。它们都是全国性的、常设的仲裁机构。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终局裁决,双方当事人都不可以向人民法院或其他机关提出变更的要求,当事人应当依照裁决所规定的期限自动执行。如果逾期不执行,一方当事人可向我国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依法强制执行,即我国涉外仲裁机构所作的裁决对于当事人双方都有约束力,必须执行。二、法律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法律方法主要有下列特点。1、严肃性2、规范性3、强制性三、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就企业管理而言,法律方法不仅要求企业掌握和运用“企业法”以及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经济法律,而且也要掌握和运用民法赋予的权力和义务。企业成为法人,一方面其权利地位受到法律保护,可以自觉地去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另一方面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也严格出了。企业应根据国家、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制订自己的管理规范,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有效地调节各种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宏观法规在本单位得以顺利地贯彻执行,避免与法律、法规有悖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当然,不能企望法律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它只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发生作用。而在法律范围之外,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