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主要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1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 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 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 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一切受制于中央 3 二者关系 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 演变的过程 趋势和本质 3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 源流分明 沿革脉络清晰 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 以皇权为中心 鼓吹 君权神授 及严格的尊卑等级 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 人治高于法治 其实质是权治 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 完备性 周密性和成熟性 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机构 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5 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 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 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4 历史影响 1 积极方面 经济上 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 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 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 有利于民族融合 抵御外来侵略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各地区 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 消极方面 经济上 封建社会后期 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 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政治上 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 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 民主政治无从发展 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 形成暴政 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思想上 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 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 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1 纵观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们不难发现 几乎每朝的宰相机构与宰相名称都不完全相同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宰相机构和名称的说法与史实不符的是 a 秦朝和汉初称为丞相府和丞相b 东汉初年称为尚书台和尚书令c 隋朝时首创了尚书省 中书省和门下省等宰相机构d 宋朝设有中书门下 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参知政事等为宰相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历史上宰相制度的演变 尚书省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三省体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c项说法不准确 其他各项均符合史实 答案 c 1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 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 丞相负责行政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 下达皇帝诏令 兼理监察事务 太尉负责军事 但并未任命 2 汉武帝为强化皇权 建立中朝制度 作为决策机构 三公九卿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 3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更将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4 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设枢密院 参知政事 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军权 行政权和财权 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 元朝实行一省二院制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新的发展 6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 由六部分掌相权 后又设内阁 但不是法定机构 7 清朝设军机处 强化了皇权 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 2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1 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它贯穿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始终 但皇权不断加强 直至明朝废除丞相 2 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如唐朝 北宋 明朝都很明显 3 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的转移 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 如汉朝的中朝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 2 2012 邯郸模拟 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中国古代君臣关系演变趋势的是 a 坐而论道 颔首直立 三跪九叩 伏地跪拜b 坐而论道 颔首直立 伏地跪拜 三跪九叩c 颔首直立 坐而论道 三跪九叩 伏地跪拜d 颔首直立 坐而论道 伏地跪拜 三跪九叩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变化趋势 古代中国君臣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君权逐渐加强 题干中选项反映了君臣地位的变化 坐而论道 说明君臣关系平等 颔首直立 说明大臣站立 皇帝坐着 伏地跪拜 说明大臣地位下降 三跪九叩 体现了大臣成为皇帝的奴才 答案 b 1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西周实行分封制 巩固了统治 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2 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 实行郡县制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导致王国问题 3 汉武帝设刺史 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4 隋唐时期实行州 县两级制 后设节度使 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5 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 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 6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 明朝废除行省 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2 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1 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2 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 如北宋 明朝特别突出 3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 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 封师尚父 即姜尚 于齐营丘 b 别子为祖 继别为宗 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 有五世则迁之宗 c 以天下之广 四海之众 千端万绪 须合变通 皆委百司商量 宰相筹划 于事稳便 方可奏行 d 夫外之郡县 其朝廷远者 则填 镇 之以行中书省 郡县又远于省 若有边徼之事者 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解析 a项是分封制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项是宗法制 c项是宰相的设置与作用 均不能体现 强化中央集权 d项是元朝的行省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 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 d 一 选择题1 2011 课标全国卷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 春秋 的目的是尊天子 抑诸侯 崇周制而 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审题的关键点在于对西周两大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把 国 与 家 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心理 结合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可判断答案为c 答案 c 2 2011 海南高考 秦统一后 废封建 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 但皇帝之子 弟封王 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 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解析 西汉的王国问题说明a项错误 中央集权制的基础是权力的高度集中 b项错误 中央集权制是建立在废除周代制度基础上的 d项说法错误 因此 只有c项正确 答案 c 3 2012 课标全国卷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 并将豪强大族 田宅逾制 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 并将豪强大族 田宅逾制 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田宅逾制 说明当时存在土地兼并现象 兼并土地的往往是地方豪强大族 因此政府通过抑制豪强来缓解土地兼并 故选c项 豪强大族只是汉代地方上的一股强大势力 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 排除a项 汉代豪强大族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势力 而且往往在政治上也拥有很大的权力 排除b项 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不仅有经济手段 还有政治手段 思想手段等 题干中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 就属于政治手段 排除d项 答案 c 4 2012 安徽高考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 而不悉其行 至后败职 虽刑戮之 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 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局限性 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唐太宗认为选官不能只注重才学 还要注重品行 否则会导致官员日后滥用职权 危害百姓 答案 d 5 2012 广东高考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 不与政事 的现象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的削弱b 宗法制的消亡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分封制的巩固 解析 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 不与政事 的意思是诸侯只享有经济上的利益 而没有参政权 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汉初年 由于推行郡国并行制 出现了王国问题 汉武帝时 设附益之法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 不与政事 所以西汉中期以后 诸侯仅保留 衣食税租 的经济利益 不再 掌治其国 该现象反映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a d两项与题意不符 b项与题干反映的现象无关 答案 c 6 2012 北京高考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a 唐长安b 宋开封c 元大都d 明北京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 注意图片中的关键词 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 设中书省 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 军事和监察事务 所以答案选择c项 答案 c 7 2012 广东高考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 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 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 他主张 a 限制君权b 削弱相权c 实行君主立宪制d 废除三省六部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产生的影响 题干的大体意思是 保留宰相制度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 确保君主决策的正确性 减少君主专制的弊端 b d两项显然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c项君主立宪制度出自近代西方 直接排除 答案为a项 答案 a 8 2012 四川高考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 世袭制b 分封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世袭制 分封制 科举制和行省制四个历史概念和把握题干的要求 促进了社会公平 世袭制注重财产和门第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 故排除a项 分封制是按血缘关系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 广建封国 属于贵族政治 故排除b项 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 有利于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 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 选择c项 元朝创立行省制度 行省长官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便于加强中央集权 与促进了 社会公平 无关 故排除d项 答案 c 9 2012 课标全国卷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 则有分裂 有分裂则有力征 有力征则有兼并 兼并多一次 则专制权高一度 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 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 材料中的 专制权 愈积愈进 体现了专制程度不断加深 联系所学知识 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 一直到明清时期 专制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 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故选c项 答案 c 10 2012 课标全国卷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 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 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 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 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官员事务是否繁忙 故排除a c两项 d项不准确 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命令的信息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体现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 官员拘泥规制的情形 故选b 答案 b 11 2012 天津高考 清雍正年间 军机处设在皇宫内 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 亲臣重臣 中遴选 任命谕旨通常说 命某人 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或 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解析 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信息 军机处设在皇宫内 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可以判断a b两项正确 材料信息 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或 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说明军机大臣是临时差遣性质 因为清代把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称为行走 因此d项正确 军机大臣多从 亲臣重臣 中遴选 而不是按才德标准遴选 故材料不能体现c项内容 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2 2011 北京高考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解析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央政府内部的矛盾 西汉削弱诸侯王势力和北魏实行三长制都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排除a b两项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故清朝没有相权与皇权的斗争 d项错误 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二 非选择题13 2012 江苏高考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 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 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 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 皆权在举之之人 士有应举之才 而举不之及 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 科举 不能应试者 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 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 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 这些考试 指科举 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 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 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 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 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式的 机会均等 的机制 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 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 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 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 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 据材料三 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意在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 1 问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的信息 破朋党之私 徇私舞弊之限制 从打破特权 扩大统治基础 提高官员素质等角度概括 第 2 问 根据关键信息 集中 正统 稳定性和连续性 等进行概括总结 第 3 问 从制度创新 公平理念 激发奋斗精神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 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 扩大了官员的来源 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 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 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 客观公平理念 人才激励机制 14 2011 课标全国卷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 按 官有能而禄有功 的原则 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 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 秉承法家理念 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 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 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 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 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 名 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 强调 唯才是举 功 能者优先 不官无功之臣 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 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 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 其志行善者 则举之 其志行不善者 则去之 凡求贤之路 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 必由任而试之 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 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 四善 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 二曰清慎明著 三曰公平可称 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 称作 最 每次考核 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 一最三善为上中 一最二善为上下 居官饰诈 贪浊有状 为下下 善 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 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 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 且设立学堂者 并非专为储才 乃以开通民智为主 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 且有普通之知能 上知效忠于国 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 固足以佐治理 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