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97-03_zh_TW修德立业的根基 弟子规学习心得-国语(锺茂森博士主讲.doc_第1页
52-197-03_zh_TW修德立业的根基 弟子规学习心得-国语(锺茂森博士主讲.doc_第2页
52-197-03_zh_TW修德立业的根基 弟子规学习心得-国语(锺茂森博士主讲.doc_第3页
52-197-03_zh_TW修德立业的根基 弟子规学习心得-国语(锺茂森博士主讲.doc_第4页
52-197-03_zh_TW修德立业的根基 弟子规学习心得-国语(锺茂森博士主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修德立業的根基 弟子規學習心得(國語)鍾茂森博士主講(第三集)2007/3/2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52-197-03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討論弟子規。昨天我們跟大家報告了第一章入則孝,孝確實是所有德目的根本,當一個人有了孝心,所有的道德就能夠展開。所以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根都是在孝道。因此孔子在孝經裡面極力的讚歎孝的德用,他說孝道能使天下和順,能夠上下無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因此在教育當中首先要教孝道。孔子在孝經裡說: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孝讓普天下的人民都懂得孝順父母,這就是對天下父母最好的恭敬,所以孝道就是恭敬天下之人。這種恭敬的意義就是這一章,第二章所說的弟,我們今天就從第二章出則弟來開始學習。孔子剛才講的教以悌,是恭敬天下為人兄長,也就是說悌道就是恭敬兄長、恭敬長輩。它的德用也是無量無邊,要知道在佛經裡面開示我們,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對一切眾生都要以孝順心、恭敬心來對待他們。所以,孝是一種心態,表現出來的必定是恭敬,這就是悌道。正所謂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提的十大願王,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禮敬諸佛包括禮敬一切眾生。我們現在來看第一條,第二章出則弟總共包含十三條,第一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這一條是講兄弟姐妹之間一定要做到互相友愛、互相恭敬,所謂兄友弟恭。當兄弟姐妹能夠和睦,父母是最開心的,他看到自己的兒女都能夠和諧、團結,因此兄弟和睦便是孝順父母。從此條可以看出,悌道正是孝的展開。在唐朝有一位官員叫做崔沔,他侍奉母親非常孝順。他的母親因為患了眼病,崔沔就想方設法的去為他母親醫治,但很可惜最後他母親還是雙目失明了,這是人的業力,沒有辦法。但是崔沔對他母親就更加的孝順,雖然他母親看不到東西,他常常想盡辦法讓他母親開心。比如說在逢年過節,他就讓兄弟姐妹們都團圓到母親的膝下,讓母親感受到天倫之樂。每逢良辰美景,他就帶著母親出去外面散心,然後就跟母親講外面的風景多麼美好,讓母親雖然看不到,也能夠體驗到那種快樂。後來他母親去世了,崔沔非常的難過,為他母親終生吃素。而且他後來做了官,有一些俸祿,必定分給所有的兄弟姐妹以及他們的兒女,來幫助他們。因為他說母親在世的時候,一天到晚所想念的就是這些兒女們、兒女們的孩子,現在他自己能夠幫助大眾,幫助家裡的這些親戚,也就是對母親的報答。你看崔沔這種孝心,能夠表現在對自己兄弟姐妹的關愛。因為崔沔有這麼一種孝德,所以他後來也考上了功名,做了高官,官做到了侍郎。後來他的孩子,自己的兒子,也一直做到了宰相。從這裡看出真的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善之本就是孝道,所謂孝為百善之先。我們來看下面一條:【財物輕。怨何生。】剛才第一條是總論,兄弟的和睦這就是孝道,怎麼做?下來就跟大家一條一條的來學習。首先第一條就是財物輕,怨何生。當今社會我們看到,兄弟之間為了爭財產,上法庭打官司,反目成仇。父母的屍骸還未冷,兄弟之間就為了爭財產而鬧得沒有寧日,怎麼能夠讓九泉之下的父母安心?要知道假如人有貪念,這種不善的念頭積聚在心中,孝道就沒有了。當兄弟之間為了財產而爭奪,他們也會忘記了對父母的孝順,以及對兄弟要行友愛,反而心生怨恨。兄弟之間應該多多的互相之間幫助,互相之間的貢獻,不可以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傷了天倫。在漢朝的時候就有這麼一對兄弟,他們非常的友愛,有一天這個兄長,兄長叫做趙孝,他的弟弟被一群土匪給抓住。大概當時經濟不景氣,人民民不聊生,所以這些土匪甚至作亂,他們抓著這個人,就要把這個人吃掉。趙孝的弟弟被土匪抓住以後,他的哥哥就知道了,知道以後,哥哥就趕來哀求這些強盜,說弟弟身體比較瘦,你們吃他沒有肉,你吃我,我身體比較胖。哥哥這麼一講,弟弟他也就爭著跟哥哥說不要不要,你吃我,我被你們抓住了,應該給你們吃。兄弟倆就在強盜面前爭著獻死,讓強盜們都生起不忍之心,看到兄弟倆這麼和睦、這麼友愛,能夠互相獻身,所以後來強盜們都把兄弟倆放了。可見得盜亦有道,人自然有一種惻隱之心,因為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當本性被煩惱習氣覆蓋住,人才可能會做壞事。當一個人的本性顯露出來之後,他也是個善人。兄弟倆這樣的一種悌道,讓強盜們良心發現,就能夠斷惡修善。這個事情後來傳到了朝廷裡面,朝廷都表彰兄弟兩個人,都分別給兄弟倆授予官職。你看兄弟倆所爭的不是財物,他們是爭著為對方,代替對方去死,這是把悌道做到淋漓盡致。大學裡頭有句話說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就是說兄弟之間能夠和睦,就能夠教導國人、教導世民,才能夠構建和諧社會。所以我們曉得和諧從哪裡開始做?必須從孝道開始做,必須從在家庭裡面互相友愛、團結兄弟姐妹這麼開始,當每個家庭都能夠和諧的時候,這個社會就能和諧。所以,每當我們聽到這些孝道故事的時候,心裡都有振奮,都有一種希望效法的心。像二五年的時候,中國中央電視台就評選了十大感動中國的人物,其中一位是廣州的一名律師,叫做田世國。田世國他母親患了尿毒症,醫生說要換腎,家裡人就都在想辦法,於是田世國就毅然決定要把自己的腎捐給他母親,還不讓他母親知道,因為他母親如果知道了這個事情,死活都不肯。田世國的兄弟姐妹們都爭相著要把自己的腎獻出來,田世國是老大,所以他說了算,他自己就把腎捐給他母親。母子倆後來在上海醫院做手術,都很成功,母子倆都康復出院。你看到這個家庭真是孝悌之家,兄弟姐妹都這麼樣的盡孝。他們所爭的不是財物,而是爭著為母親獻上腎,這都是非常讓我們感動。當一個社會能夠普遍的宣揚孝道,把這些孝子的行為加以宣傳,讓大家都能夠效法,這個社會自然就能夠得到和諧。我們知道,兄弟之間爭財物,那都是因為貪念的結果,有了貪念,有了這種私心,就壞了人的天倫。孝悌我們說都是性德,是每個人本來就具有的,自性自然流露的品德。而私心起來的時候,執著這個我,執著我所有的,它自然就會障礙住這個性德。真正要希望家庭和睦,能夠享受天倫之樂,我們自己必須要從壓伏自己的貪心開始做起,多一念想到別人,少一念想到自己。學佛的人更是如此,要知道貪是生死的根本,一切的苦難都是從貪來的。我們生生世世流轉於六道輪迴當中,就是這個貪字害了我們。忘記自己原本跟眾生一體,迷惑顛倒,執著這麼一個小的身體是我,不知道整個大宇宙才是真我。我們真正希望這一生學佛得到成就,必須在斷貪上面下功夫,貪一般來說,財色名食睡都是所貪的對象,都得放下。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人,對這個世界假如還有一念沒放下,那一念就成為障礙。古時候有一位禪師,他叫金碧峰禪師,他修行非常好,已經到了開悟的邊緣,但是還差一點沒開悟。有一天閻王爺看到這禪師的壽命到了,於是派了兩個小鬼去抓他。但是因為禪師他禪定功夫非常深,當他在禪定當中的時候,小鬼是沒辦法抓他的。為什麼?因為他在定中的時候,我們說是超越陰陽之外,不是六道裡面有形相的這個人。如果有形相他才能抓到,假如沒有形相小鬼抓什麼?這個禪師他常常都在定中,但是他有一念還沒放下,就是他最喜歡的一個玉缽,那個缽用玉做的,他最喜歡的一樣東西。小鬼知道,就想要用一個計策把禪師引誘出定,這樣子就能夠把他捉拿。這個小鬼來到禪師的寮房這裡就去動那個玉缽,一動就有聲音。禪師正在定中,聽到有人在動他的玉缽,因為心裡有一念的貪著,所以就出定了,想要看誰拿我的玉缽。這麼一出定,好了,小鬼就把他抓住。禪師知道上了當,因為這一念的貪染,導致這一生又要去墮六道輪迴,所以他非常的懊悔,也對自己覺得非常的惱恨。他覺得應該怎麼樣?應該要把這一念貪念放下,他就一下子舉起那個玉缽往地下一摔,就摔得粉碎。就在這一摔的時候,啪嚓一聲,他的貪念全部都放下,這個禪師就開悟了。開悟之後他就念了一首偈子,他說若人欲拿金碧峰,金碧峰禪師,如果有人來拿他,除非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這位開悟的人他心如虛空,心中沒有一物。所以要知道,出六道輪迴一定要把貪念放下,有一絲毫貪染世間的東西,那種貪染就是我們的障礙。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雖然不要求你開悟,但是你對這個世間確實不能夠貪染。真願意求生淨土的人,世間一切都可以放下。請看下面一條:【言語忍。忿自泯。】這是講兄弟之間講話也要留心,不要講得太過火,因為講話往往無意中會傷了人心。當我們講話不留神的時候,可能講了一句話,刺痛了對方的心,對方起了怨恨,我們自己還不知道。所以言語方面要非常注意。古人講,言語,這三寸之舌正是禍福之門,假如不留意,往往種下了禍根自己還不知道,對方懷恨在心,他有一天報復,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這裡講的兄弟之間,言語要互相恭敬,互相能夠容忍對方的過錯。往往言語不謹慎,是因為看到對方的過失,所以就口無遮攔,一下子指出對方的過失,批評得很嚴重,這才會起怨恨。兄弟之間如此,五倫關係當中都應該如此,你說父子,父子之間言語也要注意,不能夠出語傷害父子之間的感情。君臣這是講領導與被領導,上下級之間也要注意講話。領導對下級要和藹,下級對領導要恭敬,有和藹之心,有恭敬之心,當然言語上面自然就懂得善用詞彙,不至於互相有不妥當的言語。還有夫妻之間,現代社會,夫妻之間的口角非常嚴重,可以說很難見到一輩子沒有吵過架的夫妻。大多數的這些口角,都是起於言語不能容忍,不能夠小心,導致刺痛了對方,結果互相的吵架,演出很多悲劇。朋友之間也是如此,古人講要常常對人要寬容,要能夠寬恕。你看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個字能夠一生奉行的?孔子就教給他一個字,就是恕,寬恕的恕,對人要多一分寬恕,少一分苛求。古人常常提醒我們,責人不能夠過嚴,應該怎麼樣?用責人之心責己,用恕己之心來恕人。批評別人,你把批評別人的心調換過來批評自己,要嚴厲;對自己往往是很寬恕、很縱容,你把這個心再調回來,對待別人要多寬恕,自然就不會有怨恨。下面一條:【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裡講的是長幼要有序,要能夠互相懂得這種禮。長輩當然無論飲食、坐、走路都是要先,晚輩走在後,這種先後不能夠打亂,一打亂就不符合禮了。不符合禮的時候,自然人家看到了也好像不符合規矩,怪怪的,往往很多的不愉快就會從此產生。對於長幼,我們曉得它可以視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定義。比如說在家裡面,長幼之分當然是以年齡、還有輩分這樣來分,父子之間,當然父親走在先,兒女走在後。在一個團體、一個公司單位裡面,長幼之分應該用級別來分,比如說總經理走在先,職員走在後,那就不能以年齡來分了。即使是總經理年輕,職員年紀大,在公司裡面還是應該用級別來分,這樣子的話就不違禮。在一個佛教的道場裡面,往往我們稱四眾同修,這四眾包括男眾出家人、女眾出家人、男眾在家人、女眾在家人,這種分法也是按照這樣的順序,這樣子也是符合佛教的傳統。有的人說為什麼要男的走在先,女的走在後?他說佛制定的這種傳統制度,是不是有點男女不平等?當然這是一種傳統,我們知道不管誰先誰後,我們都要講求一種次序,像大學裡面講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一個人懂得什麼是本,什麼是末,什麼是先,什麼是後,有條不紊這種有次序的,這近於道。道就是一種自然的法則,符合自然的,所以次序它是符合自然的。觀看那些天體的運動,你就會看到,很有次序的,很有規律的。火星走的是火星的軌道,它不會走到木星那裡去,木星也不會撞到火星的軌道裡來,都很有序的。所以,這種禮節稱為天地之序,按照這種禮節是符合自然,並不是不平等。如果是為了所謂的平等,把這個序都打亂了的話,那反而造成了混亂。比如說人的手有五個指頭,五個指頭伸出來它就不等,有高、有低、有長、有短,你非得要平等,就把這指頭削得平平的,是不是這樣就好?正因為它有不平等,表面的不平等,它才能夠分工合作。手能夠製造出很多很好的工藝品,它能夠彈奏出美妙的樂曲,那是因為五個手指不等,它能夠合作得非常和諧。所以在有序當中就看出平等。下面一句看:【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這裡所說的是,我們晚輩應該如何對待長輩,當長輩呼叫人的時候,我們馬上要幫助長輩去呼叫。可能是因為長輩的年紀比較大,可能身體不是那麼好,他聲音沒有那麼高,叫的人可能聽不見。你就幫著叫,你年輕你聲音大,你就幫他叫,這是對長輩的一種禮貌和恭敬。當長輩叫那個人,那個人不在,他剛好出去了,你就趕緊回來報告,說那個人現在不在,有什麼事情我可以幫忙嗎?這種就是體現出對長輩一種恭敬的心理,也是對長輩一種服務的態度。當我們養成這種對父母、長兄、長輩恭敬和常常服務的心,當然到了社會裡面,他就自然能夠常常恭敬人,常常服務於他人,這種人也就會到哪裡都受歡迎。下來:【稱尊長。勿呼名。】這是指對長輩的稱呼方面,要注意不能夠直呼其名。應該怎麼稱呼?通常他如果有個銜頭,或者是有種尊號,你稱他的尊號、銜頭,前面當然也可以加個姓,比如說這位劉省長,或者是胡總幹事,這是他的銜頭,他的地位,前面加個姓。像我們稱師父上人稱老法師、老教授、師父上人,這些都是恭敬,不可以直呼其名。當我們如果不知道這個人叫什麼,但是他看了是個長者,我們也要對他用很恭敬的稱呼。在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說普通人都是稱先生、小姐,在佛門裡面稱菩薩、師兄,這些都是恭敬。就是在這些小事上面,要常常懂得培養自己的恭敬心。所以不要看這些小事好像沒什麼,但是你要是忽略了的話,恭敬心就很難養成。下面第七條:【對尊長。勿見能。】這是對長輩,對比自己地位高的、年長的這些人,在他們面前不要隨便表現自己的才華、能力。當我們愛表現,反而顯得自己很淺薄。當我們真的有能力,真的有學問、有才華,其實尊長他們有更多的閱歷,更高的人生智慧,他們看我們其實看得很清楚。我們真的有這種學問、能力的話,你不用去表現,尊長都知道,你要表現,反而看得你淺了。所以常常有一種韜光養晦,處處謙卑自己,養自己的一種謙德,謙虛之德。謙虛很重要,你看了凡四訓裡面跟我們提到謙德之效,謙往往使人有很多的福報。在易經上講天道、地道、人道、乃至鬼神道,都是對謙虛的人有加持,讓謙虛的人得福。我們來看下面一條:【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這是講如果我們走在路上遇到了長輩,應該趕緊走上前去作禮、鞠躬,表示對尊長的恭敬。這裡講的疾趨揖,疾是快速的意思,趨是走上前,這種快步走上前,表現自己那種恭敬心。不能夠見到長輩慢慢騰騰的,走得很慢,走上前去,看起來就有傲慢的氣質了。當長輩沒有講什麼話,我們行禮之後,長輩沒說什麼,我們應該退避到一邊,恭恭敬敬的站好,隨時聽命長輩的吩咐。所以在長輩面前,我們為了讓自己培養恭敬心,就時時要留心,要善於察言觀色。看到長輩如果不想說話,你就千萬不要用很多話來影響長輩,特別是看到長輩如果面色比較疲倦,我們這個時候更應該沉默,恭立在旁邊以等候吩咐。這都是這種培養自己謙敬之心。下面一條:【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這一條字面上的解釋說,我們走到路上看到長輩來了,如果自己騎在馬上,古人的交通工具是騎馬,或者是坐車,都應該從馬上、車上下來,向長輩行禮。如果我們送長輩離開,也應該站在路邊看著長輩,馬也好、車也好,離開百步之遙,我們才能夠回去。這一點我們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就做得很好,你看師父上人每次到達協會來講經,我們的代表們必定是恭迎在路旁,等待師父下車。當師父講完經,要回自己住的地方,大家必定一直送到路邊送上車,等到車一直走到盡頭拐了彎,看不見了,我們才回家。這都是培養自己做為弟子、做為學生的對老師的恭敬心,印光大師講,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我們能不能夠真正從老師那裡學到東西,關鍵問題就是我們是不是對老師有十足的恭敬心,真正有十足的恭敬心,你就得到十足的利益。有的人就覺得這一條是不是太繁瑣了?其實不是。我們知道,禮節就是用來做為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一種規定,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所保持的最好的距離。這種所謂自然的秩序我們能夠遵守的話,就能夠得到非常和諧。假如這個禮你覺得繁瑣,要把它廢除掉,往往會產生很多的不愉快,很多的誤會。所以真正懂得學道的人,不會厭惡這些繁瑣的事情,因為正是用這種繁瑣的小節、這些細節,來修練自己耐煩的心、細膩的心。這樣子久久養成這種習慣之後,這個人反而有一種雍容大度之氣,即使是在事情很忙亂的時候,他的禮節都分寸不亂,這才是真正大德之人。請看下面第十條:【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是跟長輩在一起的時候,這長輩當然都包括父母、兄長和領導,凡是年齡高過我們的,或者是地位高過我們的,學識、道德高過我們的,還有我們的老師,這些都是長者的範疇,我們跟他們在一起就要很恭敬。當他們站立的時候,我們晚輩不能夠坐下來,長者要是站著,你要是坐著,那多不好看,顯得很沒有教養。長者坐下來了,他叫你也來坐,這個時候你才坐下來。當然如果長者吩咐我們坐下,我們也不能夠執著,說我們非得要站著,因為古人講的恭敬不如從命,對長者的這些吩咐我們照著做,這才是真正的恭敬。我們跟師父上人在一起,有時候會看到一些遠來的居士,他們對師父非常恭敬,恭敬得一見到師父倒地就三拜。有時候可能場地不太適合拜,比如太擁擠,或者是東西太多,你拜下去往往一不小心會碰翻東西。在很多場合裡面,比如說師父在吃飯的時候等等,不太適合禮拜的,師父有時經常會說不拜不拜,這個時候就應該不拜。不能夠執著我見到師父一定要拜,不分場合,也不聽師父的吩咐,這樣子反而沒有顯得恭敬。一般來說我們向師父三拜,師父會說一拜的時候,那我們就一拜,這些都是基本的尊師之道。下面請看第十一條:【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這是講跟長輩在一起,我們講話不能夠講太大聲,講得太大聲,聲音非常刺耳,還滔滔不絕的講個不停,讓長輩難受,這是對長輩沒有禮貌。我們聲音要放得柔和,可是也要清晰,聲音不能放得太低,要是低不聞,低得已經聽不到,這也不對,卻非宜,這也不應該。所以我們講話要一字一句講清楚,特別在長輩面前,我們一定注意調整自己聲音音量的大小。另外講話的速度也不能太快,讓長輩聽了,就覺得比較舒適。請看下面一條:【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這是講跟長輩行禮,或者是去向長輩問安,總是要快步走向前去,進必趨;退必遲,離開長輩、告辭長輩的時候慢慢退下。你要做到相反的話,就顯得很不合禮度。你想想假如我們見到長輩,慢慢騰騰的挪上來,長輩看你怎麼有點傲慢。我們要走的時候,一下就走掉了,長輩看你一陣風就溜走的話,好像你跟長輩在一起覺得你是不是不太愉快,或者是不耐煩了,就會給人有這種印象。當我們在道場裡面,師父上人來講經,我們這邊很多的義工同修都在師父來之前做好會場的準備,架設好這些機器要錄影,然後大家都站立好,恭迎師父上人。在師父講完之後,我們等送完師父走了,在道場裡面又慢慢的把這些機器都收好,把會場整理好,這些都是進必趨,退必遲的含義。不應該師父一走,我們也一溜煙就走掉了,很多事情都沒有人做,這樣子道場就比較很難維持下去。當長輩問我們事情的時候,問起對,我們總是應該站起來回答。在回答的時候眼睛要穩定,視線不要到處移動,你左顧右盼這麼講話,看起來你心不在焉。心裡不是有事情,肯定是有不可告人的事情,就顯得你很不耐煩,這都是不恭敬的表現。當一個人從這些細節方面來修練自己的話,關鍵之道要養這顆恭敬之心。孟子提醒我們要養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我們的心常常純正,不要裝很多這些拉拉雜雜的事情,就容易心不在焉。更不能夠心裡存著詭詐,或者是一些狡猾的念頭,有這些念頭在心裡,往往會表現在形態上,就會有這種不定的表現。真正有學問的人,一看你的表現,他就明白你心裡一定有很多東西。所以我們常常都注意要去養自己的那個心,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真正心地恭敬、真誠,主敬存誠,言語態度就自然鎮定、穩重。另外祥和、歡喜,跟人相處別人會覺得很舒服。最後:【事諸父。如事父。】這條是總結,悌道我們知道就是一種恭敬心,由對自己家裡長輩的恭敬心,能夠擴展到對社會上一切的長輩,一切的父母。用奉事父母的心來對待一切的長輩,就叫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也是如此,我們孝悌之心養成之後,就是無分別的、平等的對待社會一切大眾,正如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待自己家的老人那顆心來對待社會的一切老人,都讓他們能夠過上愉快安定的生活。對待社會上小孩,都是用對待自己家小孩的那顆心,這種就是愛心。所以愛心的原點就在於孝心,孝悌養成以後,他就能夠廣泛的仁愛社會大眾。真正成聖成賢之道也是這個愛心的成就,孟子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能夠對待父母親盡孝,在家裡行孝悌之道,他就能夠對社會大眾百姓有一種仁愛之心。再進而展之,對百姓有仁愛之心,對一切的眾生他都愛,無所不愛,這就是佛法裡講的慈悲一切。我們看到孟子說的: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堯舜就是聖賢人,聖賢人的存心就是孝悌,孝悌做到圓滿,這就成聖成賢,佛法裡講的成佛、成菩薩。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暫時講到這裡,下面五分鐘休息之後,我們繼續討論。謝謝大家。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下面我們來看弟子規的第三章謹,這章總共有二十四則。它所說的都是日常行為當中的衣食住行,生活的小事,聖人就是從這些日用平常當中,去修練自己的誠敬之心。中庸裡面提倡的誠和明,印光大師把聖賢之道就歸納為這兩個字,一個人的真誠心、一個人的明,就是覺悟心,都要從這些日用平常小事當中來養成。我們看這一章裡面講的衣食住行,穿衣,所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吃飯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住包括朝起早,夜眠遲、晨必盥,兼漱口等等。行為就講更多了,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這都是生活點滴,我們一條條來看,如何在這些生活點滴中,養我們的主敬存誠。這些小事,古人從小開始教起,現在我們小的時候沒受過很好的教育,這些小學教育都沒有學過,所以現在我們來補課,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矣。我們現在從最基礎的開始學,要知道學最基礎的,它就是通圓滿的大德,就是華嚴經裡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德圓滿了大智慧,他表現出來的日用平常當中,也就是弟子規上的全部落實而已。我們來看第一條:【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就是講一個人的作息,作息要規律、要勤奮。我們知道人的光陰有限,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假如浪費時間把大好的青春錯過了,該學的品德、學問沒有學到,沒有成就,真的是到老徒傷悲。為人子要懂得抓住機會來孝順父母,父母比我們年長幾十年,他始終會有離開我們的一天。離開哪一天我們也不知道,有一天的光陰,要竭盡全力來侍奉父母一天,這樣就不會給將來帶下後悔。所以為人子,早上起床也應該比父母要早,最好起來做早餐,讓父母能夠起來之後可以用。晚上睡覺也比父母睡得遲,聽候於父母,父母有需要我們也能夠滿足。求學的人更是要早上起得早,晚上也不能睡得太早,應該盡一切的能力去抓住一切時間來進德修業。當然這裡講到的主要是講勤奮,所以說老易至,惜此時,提醒我們在青春的時候要加緊用功。我們現在遇到佛法,更應該珍惜這千載難逢,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會,努力用功來成就道業。因為人的生命很短暫,佛在世的時候跟弟子們就有討論過,佛就問弟子們,你們說說看,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長?一個弟子就說了,人的生命在一晝夜之間。佛聽了搖頭,不太對。完了有個弟子又說,人的壽命在一飯食之間,飯食之間很短暫,吃頓飯功夫可能人命就已經去了。結果佛聽了還是不贊成。最後有個弟子就說了,人的壽命在呼吸之間。這時候佛才點頭同意。確實你看一口氣不來,人的生命就結束了,就到了來世,來世還能不能遇到佛法?這太難了。所以真的是要懂得珍惜當下的時光,好好進德修業。這裡講的是勉勵我們勤奮,但是我們也不能夠把這條解釋歪了,看到第一條說朝起早,夜眠遲,他不能夠早上起得很早,但是他能夠晚上睡得很晚,然後他就說夜眠遲。你看像香港就有很多人作息都非常晚,晚上一、兩點睡覺的人都很多,甚至兩、三點,三、四點才睡覺,這樣子其實不是弟子規所講的夜眠遲。古人天黑就晚了,七、八點鐘天就黑了,就是入夜了,你晚上九、十點鐘睡覺,也就可以稱得上夜眠遲了。不應該睡得太晚,睡太晚的話對身體不好,特別是孩子,如果睡得太晚,熬夜,那對身體是很大的虧損。晚上什麼時候睡覺最好?九到十一點鐘之間睡覺是最好的,因為這個時候正是自己的免疫系統在恢復、在排毒的時間。你這時候就安靜下來,這種排毒是人在睡眠狀態下是最好的。根據醫學的報告,晚上十一點前睡覺,這是最有利健康的。因為人的五臟,膽排毒是在晚上十一點鐘到凌晨一點鐘,我們稱這個時間叫子時,凌晨一點到三點是肝排毒,三點到五點是肺排毒。這個時候假如我們不休息的話,往往排毒不好,毒積在身體裡頭,對身體就很大虧損。你看看熬夜的人,看他的臉都是面黃肌瘦,一臉的灰色,這是什麼?他的夜生活太多,他作息不正常。一個人如果是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早,早起早睡,這人就有朝氣,臉色就非常好,所謂跟天同步。晚上如果是不睡覺,早上不起床,夜貓子我們看臉上沒有陽氣,都是陰氣了。這個對身體沒有利,對修行也不利,對一個家庭也是不利的。因為一個起早的家庭,這個家庭就有朝氣,古人講的一天之計在於晨,你能夠早睡就能夠早起,早起的時候,很多事情你就能夠在頭腦清醒的時候規劃好。你看清朝的讀書人曾國藩,他給自己子弟寫的這些信函當中,就非常勉勵子弟早起,所以這是良好的一種家風。請看弟子規,謹裡頭第二條:【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這也是生活中的小事,當早上起床,必定是盥洗,洗臉、刷牙、漱口,上完洗手間必定是洗洗手,這都是衛生習慣。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對健康是有大利的。身體健康這也能夠更好的侍奉父母,更好的工作,為社會做貢獻。從這些小事裡面,我們常常要悟人生的哲理,比如說晨必盥,早上起來盥洗,懂得學道之人,做每一樣生活的小事,他都會悟這裡頭的理。華嚴經上講淺深相即,生活中的小事看起來很淺,可是裡頭都能夠含有很深刻的道理。在華嚴經裡有一品叫做淨行品,淨行品裡面也講到很多都是菩薩生活當中的小事。他也有早上起來盥洗,也有刷牙漱口,也有上洗手間,你看華嚴經淨行品裡面講,早上起來盥洗,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真正會用心的人,這個人他洗臉的時候他就想到眾生,包括自己在內,都能夠得清淨的法門,能夠脫離塵垢、脫離污染。所以洗臉也是洗心,煩惱能夠放得下,這個人洗臉他能開悟。漱口也是,淨行品裡就講到,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古人用楊枝來當刷牙的物品,楊枝能夠清潔口腔,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刷牙、漱口。做這個事情,往往菩薩他用心就想到眾生,眾生怎麼樣?心能夠調淨。當你淨牙齒的時候就淨自己的心,讓自己的煩惱能夠放下,恢復清淨心。淨行品裡還講到,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痴,蠲除罪法,有幾個人大小便的時候會想到這樣?你想想去大小便,一般人都有這種情況,都會有我這種經歷,在很急的時候,去到洗手間解完之後就覺得很放鬆了。當我們完事的時候洗洗手,有沒有想到這裡頭,大小便的時候,你說你放下了,還是得到了?你們想想,是!好像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人問過。大小便放下的是污穢,得到的是輕鬆自在。你從這個道理你就明白,人身體如此,心不也是如此嗎?當我們放下了貪瞋痴這些污染、這些臭穢,這心就得到輕鬆自在。當我們的心不住在這些五欲六塵當中,我們就能夠嘗到法味,就能夠得到自在解脫的感受。真的我們體會到,假如說學習弟子規像學習華嚴經淨行品一樣,弟子規也能讓人開悟。正如老法師講的,弟子規與華嚴經是不二的,這樣去學習,當然就得到華嚴的利益。所以,學什麼東西都好,完全是所學的人的那種用心不同。下面一條,我們來看第四條:【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是講我們要注重儀容,當我們戴帽要戴正,紐扣都得要結好,不要上下不對齊。自己的襪子、鞋子都穿得整齊,鞋帶要扣上,這都是個基本的儀容。從一個人的儀容可以看一個人的內心,如果一個人的儀容都邋邋遢遢的、扭扭歪歪,我們可以知道那個人的心一定不正。因為我們知道,一切法是心想生,我們的身體、儀容,包括衣著,那也是心想而生。當我們的心是正的,存著恭敬,存著真誠,自然我們的衣著、儀容就會正。反過來,會修行的人也必定是從這些儀容、衣著來修自己的恭敬之心。這些都是謹,生活當中都要謹慎,養成一種恭敬、真誠,自然表現出來就端莊大方。請看下面一條:【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這是講我們在家裡生活起居都要講求整潔,衣服、帽子都放在該放的地方。衣物、鞋襪如果髒了,必定要拿去洗,不能夠堆在一堆,否則時間一長,它就會長毛,不衛生,就污穢了。這些都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古人講的,對一個自己的房間能夠整理得很好,他才能夠去治理國家,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家裡房間,自己都沒有打點好,你怎麼可能去治理天下國家?換句話說,要治理天下國家,必須在整理自己、整理房間這些生活小事上面來養成。我們現在看很多的學生住校的時候,我以前也是住校,我也犯過這種毛病,比如說襪子脫了,隨手一扔,就很不整齊了。要知道當我們把襪子一扔出去的時候,同時也扔出去的是恭敬之心、謹慎之心。所以,我們很好的把襪子放在該放的地方,這就是培養恭敬、謹慎。你看師父上人真是處處為我們做好樣子,我就經常有機會到師父上人房間裡,就看到他的房間,樣樣東西擺得整整齊齊,筆墨紙硯、衣服、物品都放得很整齊、很端正。像在師父辦公室的時候,我看到師父常常看到有些擺得不正的東西就把它扶正,這是他自然的行為,養成的習慣。像他的洗手間裡的洗臉盆,陶瓷的,如果是有些水什麼的濺出來,他總是拿塊布把這水池的邊都擦乾淨,擦得很亮。這樣順手一擦,他告訴我說,這樣去保養水池,用十年都像新的一樣。所以這都是在教我們做學生的,從這些生活當中養成恭謹的態度。請看下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這是講穿衣服,我們千萬不能夠追求時髦、趕潮流,追求一些華麗妖冶的服裝,這樣子往往會對自己的道德、學問反而不好。應該懂得穿衣服講求的就是整潔就行了,符合自己的身分,符合自己的家境。比如說家裡比較貧寒的,我們衣服就沒有必要穿得很華美,因為跟自己的家境不相稱。如果是身分高的,可以穿一些比較莊嚴的衣服,合自己的身分。如果是一般像學生,還沒有走出社會,我們穿得樸素大方就很好。所以處處講究符合身分。當然一個人的身分有多重,你可能出席不同的場合,就要穿不同的衣服,這都是顯得有教養。符合身分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因為好像自己家裡面比較貧窮,穿的衣服如果是樸素的話,走出來覺得很丟人,有這種想法就跟道德相違背了。你看古時候孔子的學生子路,他出身就很貧寒,可是他穿衣服雖然並不華美,穿得很樸素,但是他衣服符合自己的身分,符合自己的家境。他絕對不會因為穿得很樸素,甚至打補丁的衣服站在別人面前,他覺得不好意思。現在我們很多學生都追求這些服裝的華美,穿的都是名牌,好像不穿名牌的話,跟人家在一起都覺得低人一等。這個心理都是沒有把真正該追求的放在心裡,反而追求這些外在的、表面的浮華。符合身分有個引申的意思,就是教導我們處處要懂得盡自己的本分,印光大師勸勉學佛的人要敦倫盡分。我們在家裡,做父親的要像做父親的樣子,做孩子的要像個孩子,當老師的要像個老師,當弟子的要像個弟子,這都是盡我們的本分。如果家裡本分大家都不盡,這樣子家庭就不能和諧,比如說做先生的不像先生,做太太不像太太,父不父,子不子,這樣子家庭怎麼能夠和諧?真正修養我們的品德,就從穿衣吃飯當中就要想到如何修養聖賢人的品德。往往聖賢人的品德,都是在這些日用平常中不斷積累而成。所以老子所說的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慢慢的累積起來,這些德行久了就成為大德。下來我們看:【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吃飯,特別是在孩子的時候,特別要注意不能夠挑食。挑食,一個是可能營養不能夠均衡,第二個,會養成自己傲慢浮華的態度,對身體不利,對心更不利,所以做父母也要懂得這一條。在吃飯桌上千萬不可以慫恿孩子挑食的壞毛病,應該孩子有什麼就吃什麼。特別現在獨生子很多,父母往往溺愛,就是在這些生活小節上面他沒有注意到,結果無形中就培養起小孩子驕橫的態度。像我,我也是個獨生子,但是我父母不會嬌慣我,他們有智慧,懂得這一點,從小飯桌上擺什麼就吃什麼,沒有什麼喜不喜歡吃的。你看很多父母對孩子說,這個你喜不喜歡吃?那個你喜不喜歡吃?還要問孩子。我媽媽就說孩子還用問?你給他啥他就吃啥,他要不吃,不吃就餓著。這樣久久養成一種什麼都好,不要挑剔這樣的習慣。這種心態養成以後,可以說在任何的境緣當中他都能夠過得很好,他可以說不會因為環境的不愉快就會影響到他。因為他從小就已經不挑剔,可以說是逆來順受,隨遇而安,這種心態養成之後,終生受用。學佛的人更要懂得隨緣。你看弘一大師他到寺院裡講經的時候,別人把他當做上賓來接待,可是弘一大師他決定禁止寺院裡的人對他有跟大眾不一樣的接待。給大眾吃什麼他就吃什麼,假如別人給他吃很好的,跟大眾不一樣,弘一大師就不吃。所以這都看出祖師的風範,對飲食,勿揀擇,他做到。下面食適可,勿過則,就是吃飯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吃得過飽,吃飯最好是吃到七、八分飽,不可以飽漲,飽漲的反而對腸胃不好。如果是吃飽了,很飽的時候馬上要工作,這更加影響身體。我舅父他有一條人生經驗,他跟我們講,因為年輕時代經濟也並不富裕,吃得都不能吃飽。他說我現在到老了身體都很好,眼不花、耳不聾,走路也很輕快,將近七十歲的人了,身體都很好,得利於什麼?一輩子就沒吃飽過。所以他的身體反而好,吃得飽漲飽漲的,反而會多病。你看那些動物,外面野生的那些動物,牠們都沒有辦法吃得很飽,反而牠的身體很好,就沒見牠們病。反而家裡飼養的那些寵物,狗兒貓兒,你餵得牠很飽,反而牠會多病,牠得到寵物醫院。這都是可以看出,吃得過飽對身體並不很好。從這條我們可以引申到,吃飯不能夠吃過分,吃個七、八分就停止了,這很好。做事情也是應該這樣子,都不能夠過分,凡事懂得留有餘地,留有餘地才能夠長久。大凡看到那些人偏激的,他做事做得盡的、說話也說得很過分,不能夠給人留有情面,不能夠留有餘地的,往往都不能長久。所以吃飯也懂得人生的學問。請看下面一條:【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這裡是講做孩子的就不能夠飲酒,因為從小正在發育,一飲酒就會刺激身體,對於自己的血液循環系統帶來不良影響。對於大腦,酒精都會傷腦,正在發育的時候,喝酒往往會造成發育不良,影響到將來。飲酒確實很多時候我們應該要戒備,比如說開車的時候不能飲酒,飲酒的話往往會產生危險;孕婦也不能飲酒,飲酒對胎兒也不好。其實人往往飲酒也是隨著一些社會風氣,吃飯的時候朋友之間必須飲酒,他們之間好像才有很多話說,才有那種熱情。其實大可不必,我們要懂得古人所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一定要通過酒來增加友誼。真正的友誼是建立在誠信,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上,不是建立在這些酒肉的基礎上。建立在酒肉基礎上的朋友,那就叫做酒肉朋友,怎麼能夠長久?從這裡我們也看到,飲酒醉,喝醉了往往會迷失智慧,他昏沉。在昏沉、在迷失,不清醒的時候,往往都會做錯事情。做錯事情了,比如說說錯話,或者是你的儀容不整,甚至造罪業,這都是一種醜態。哪怕是平時有操持的人,喝醉了,他也不能夠把持自己。你看佛制定五戒,前面四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叫性戒,這是人必須要遵守的。哪怕你不學佛也得遵守這個戒,你要是違犯,就有很重的因果。最後一條不飲酒,那叫遮戒,就是幫助防止造前面四條。因為人喝了酒之後頭腦不清醒,他就容易造前面的四種罪業。所以這裡我們也看到,從不飲酒我們要懂得,不光酒不能夠去沉迷,其他的包括吸煙,包括玩那些遊戲機。你看現在街邊有很多遊戲機,都是讓青年人沉迷在其中,玩物喪志,這都是需要戒除的。更嚴重的,吸毒、賭博,這些不健康的、色情的娛樂,這些都是要戒掉的。我們來看下面一條:【步從容。立端正。】這是講一個人的威儀,走路要從容大方,邁步邁得不慌不忙,走路就顯得很有一種信心,我們世俗人說的瀟灑。站立的時候要端端正正,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挺胸檯頭,精神飽滿,給人一種朝氣的感覺。絕不可以彎腰駝背,看起來年紀不大,老氣橫秋,這就不太好。你看佛門講究的四威儀,所謂立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這是講的人的一種威儀。站就像一棵松樹挺拔;坐像個鐘那樣,很穩,給人穩重的印象;走路像一陣風似的,瀟灑自在,他不執著;睡覺右側臥,像弓,身體稍微彎曲,這種叫吉祥臥,這些都是一種儀表。從修持身體儀表的莊嚴,來幫助修自己心的莊嚴。大家可能都會有這種經歷,當我們穿得很莊嚴的時候,自然心裡就會整齊莊嚴,自然就有一種正氣。當如果自己的身上穿的衣服不整潔,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吊兒郎當的樣子,心裡那時候往往就不端正、懈怠,就不能夠誠敬。我們現在看下面一條:【揖深圓。拜恭敬。】這是講對人行禮,古代一般是作揖,這麼作揖,或者是拜。那麼拜,像學佛的人拜佛、拜老師,不管你做這種禮節是什麼樣的形式,關鍵在於有恭敬之心。如果人有恭敬心的時候,自然這個形體它就有一種恭敬的樣子。像作揖深圓,深深一鞠躬,動作比較圓、比較緩,不要太急促,給人那種稜角的感覺。拜的時候也是恭恭敬敬,不慌不亂,這樣子都是一種修誠敬。在了凡四訓這篇文章裡面告訴我們,這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給自己兒子的一篇家書,勉勵兒子懂得修持自己的人品,他講到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所以,一個人的吉凶禍福從哪裡來看?往往念頭就是吉凶禍福初起的地方。當一個人念頭起動的時候,他自然就表現在身體,就會表現出來,四體、四肢所表現的往往是心裡的所想所念。古人看人,真正有學問的,不用你講話,就看你的行為舉止,他就懂得你這個人是厚道的還是淺薄的。一個人他恭敬,他自然表現就有一種恭敬的儀表、動作舉止。我們知道厚道的人、恭敬的人他就有福,淺薄的人他自然表現得輕狂,這種人就沒福;不但沒福,嚴重的人可能禍患就將要來臨。我們要懂得通過學這些禮,來修自己一顆心。孔子都說過禮是敬而已矣,真正禮為了什麼?為了恭敬。所以禮不可廢,因為廢了禮,恭敬心就修不成了。請看下頭第十一條:【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這也是講人一種舉止威儀。踐閾是指踩在一個人的門檻上,古人家裡你看進門,門口地上有個橫樑,那個就是門檻。你要走過去,要跨過去,不能夠踩在門檻上再跳下去,這顯得不莊重。甚至俗話有說門檻不能踩,你踩在人家門檻,就好像踩在人家頭上一樣,對人是極度的不恭敬。一個寺院,現在寺院的建築還是有傳統的很大的門檻,這時候都要懂得跨進去。因為寺院的門檻比家的門檻要高,這說明什麼?佛門的門檻很高,你要進佛門,那不是容易的事兒,是很不容易的。進到佛門裡頭,必須要有恭敬之心,所以要跨過去門檻,不能夠踩到門檻上面,那就等於好像騎到了佛祖頭上,這就很不恭敬。跛倚就是說他站立的時候不能夠東歪西倒,像一個瘸子站著,就是不好看;也不能夠身體倚靠在牆上,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