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屈原列传》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屈原列传》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屈原列传》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屈原列传》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贾生列传读书 报 | 告 | 之 屈 原 政治与历史学院 14级思政本一班 1416121135 薛蔚阳 屈原列传读书报告摘要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年轻时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在艰难的政治环境中,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然而保守的贵族党人嫉贤害能,怀王听信谗言,疏远最终放逐了他。屈子报国无门,理想彻底破灭,最终以身殉国,投江自尽。他的一生是悲壮而崇高的。在三十多年的流放生活中,仍心怀拯救国家,虽受尽打击迫害,却忍辱负重为国培育英才,始终保持着自己高洁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可以身殉国也不愿苟且偷生。关键字 屈原 理想 悲壮 爱国精神一屈原生平简介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子青年时就见闻广博,关心国家安危,长于文辞,深受楚王器重,任左图之职,在朝中与群王商议国事,外出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当时朝中有一官大夫,因争宠而妒忌屈原之才能,便设法陷害他,在怀王面前说屈原居功自傲,藐视君王,天下事非他莫能。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并降为三闾大夫。屈原出于对楚国的热爱,任悉心从事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工作,热忱为朝廷培育贤才。后来秦国为挟持楚王签订割地合约而使诈,屈原拼死谏阻怀王,并与朝中贵族党人发生冲突而触怒怀王,并放逐汉北。楚怀王终于被骗,死于秦国。顷襄王继位,屈原痛斥贵族党人的误国行径,被子兰诽谤诬告,顷襄王大怒,又将其放逐到更偏远的沅湘,汨罗一带。此时秦国摧垮了楚之盟邦齐国,又大举进攻楚国,楚面临灭亡之难,而顷襄王君臣依然醉生梦死。屈原痛惜于理想之破灭,国家之危亡,人生的苦难,决心以结束生命来表达他对腐朽王朝的抗议与祖国生死与共的情愫,终在农历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结束了他悲壮而崇高的一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二崇高的理想1 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2 造为宪令的改革精神。屈原主张改革,推行法制的立场更为自己的作品所证实。“明于治乱”的屈原深知要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必须像当时各国的改革者们那样,革新政治,推行法制。他在离骚中对当时楚国的君主怀王提出要求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骥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清人屈复说:诗中的“壮”指“美政”,“秽”指“秽政”,“度”,指旧的法度。马茂元亦说:“弃秽,谓扬弃楚国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 出自百度文库。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他要楚王实行美政,扬弃秽政,改革现状,废除旧制,并坚定地表示自己要作这次改革的马前卒、开路人。屈原改革家的立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露,在另一首惜往日中屈原叙述了他实行改革的具体实践:“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立法兮,属贞臣而日侯。”他说,他的改革一是受楚怀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继承前辈革新家的遗业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建立新的法制为中心内容的;四是以国家富强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3 大一统的最终目的。“尚法”、“尚贤”并不是屈原的目的,而仅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对此离骚也有简要的叙述。离骚说:“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又说:“昔三后之纯粹兮,因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说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抵敬兮,同论道而莫差”“岂余身之弹殃兮,悲皇舆之败绩。”这些诗句表得全胜,最后统一中国;使楚国国君功追三皇,步武尧舜,取法禹汤,赛过文武,建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这就是一般评论家所说的“大一统”思想。这种“大一统”的理想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辅佐君王统一天下,他不断的勉励自修,尚在青年时期便知识渊博,才华卓越,并培养了大量人才,希望能为国效力。当时楚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屈原担任左图之时主张对内修明政治,推贤选能,对外连齐抗秦,如果按这个策略,统一天下是有可能的,为了这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屈原决定全身心的投入到政治改革的大潮中去。屈原希望楚王延揽贤能,广收才俊,实现法治的精神,刷新贵族领主政治制度。然而当时楚国社会现实无比黑暗,贵族统治集团反对改革,对外屈辱求全,对内倒行逆施,更严重的是君王昏庸无能,不辨是非,为小人谗言创造了条件。于是屈原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极大的冲突,正确的策略不采纳,致使道路充满了苦难,但屈原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1中国文学名作赏析科学出版社便是他坚持理想,永不妥协的宣言。三坚贞炽热的爱国之情。 在离骚 中“长叹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说明屈原把人民放在了相当高的位置。他会因人民的生活艰苦而伤心难过。这种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而左传中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此话无疑给当时那些残暴之君敲响了警钟,要他们正视人民、善待人民。屈原作为当时楚国的一名清醒者,又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民为贵的道理他当然知道。于是他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哀叹民生遭遇的艰难。屈原最同情下层人民,他爱祖国,也爱人民,因为爱祖国和爱人民是一致的。屈原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从思想上同情人民;屈原从政期间通过改革使人民得到好处;在共赴困难时不愿意离开人民。屈原的这个思想在他的作品中表露无疑,离骚中有:“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意思是世上的人民任凭他们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专注于爱好修洁。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民”或“民生”。屈原的民本思想从哪里来,或者说屈原的思想怎么跟人民贴得那样近的呢,闻一多先生说的好:“说来奇怪,屈原是楚王的同姓,却不是一个贵族。战国是一个封建阶级大大混乱的时期,在这混乱中,屈原从封建贵族阶级被打落下来,变成一个卑贱的伶官,所以,官爵尽管很高,生活尽管和王公们很贴近,他,屈原,依然和人民一样,是在王公们脚下被践踏着的一个。这样,首先在身份上,屈原便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 他坚贞炽热的爱国精神体现在他忧国忧民,以民为本。 屈子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赤诚的爱国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在那个“举世混浊”的社会里,屈原用死来保持了他的那份高洁。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一代诗魂陨落了,其形骸早已化着尘土,荣归大地怀抱了。但其用生命演绎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惠及万代。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激励着千秋子民爱我中华,并为之富强而奋斗不息。 4 个人见解:悲剧却光辉的一生。 屈子伴着血泪走过的路,充满着苦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经历风雨,而楚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注定了他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他也知道坚持理想会遭来祸患,却毅然决然地走下去,他早已将生命置之度外,所以从疏远到放逐的三十多年岁月中,虽受尽打击迫害,却从未改变自己的处事原则,始终保持着高洁的品质。 热爱祖国却不被人理解,想离开楚国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