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 大纲复习点.doc_第1页
预防医学 大纲复习点.doc_第2页
预防医学 大纲复习点.doc_第3页
预防医学 大纲复习点.doc_第4页
预防医学 大纲复习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定义: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内容: 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特点: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侧 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 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决定因素健康决定因素是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物质环境, 个人因素,卫生服务健康生态学模型*。强调个体和人群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 服务、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来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三级预防策略。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 称为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亦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使健康人免受致病因素的危害。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临床前期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三早”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的复发或转化为慢性。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高危人群策略与全人群策略*。高危人群预防策略(high-risk strategy of prevention):指针对疾病高风险的个体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来降低其将来发病的风险。优点:关注病因链的近端,干预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不足:受益面小 全人群的预防策略(population strategy of prevention):指针对影响整个群体 的健康危险因素,尤其是病因链上那些远端的因素进行干预来降低整个人群疾病的风险。优点:受益面广,良好的成本效益。缺点:实施难度大五星级医生。卫生保健提供者、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服务管理者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第九章 健康管理与临床预防医学 健康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健康管理是以不同健康状态下人们的健康需要为导向,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系统化、标准化、量化和个体化。健康管理的具体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必须依据循证医学和循证公共卫生的标准和学术界已经公认的预防和控制指南及规范等来确定和实施。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生活方式管理、残疾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意义及主要内容。临床预防服务(clinical preventive services)指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意义:由临床医生来提供临床预防,预防与治疗一体化的服务方式是最佳的医学服务模式,这已成为当今医学的一个趋势。内容:1.对求医者的健康教育、2.筛检、3.免疫接种、4.化学预防、5.预防性治疗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原则。1.重视危险因素的收集、2.医患双方共同决策、3.注重综合性和连续性、4.以健康咨询与教育为先导、5.合理选择健康筛检的内容、6.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服务临床预防服务的基本步骤:一、收集健康信息健康危险因素(Risk factor)是指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的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的各种诱发因素。危险因素使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概率增加。潜伏期长、特异性弱、联合作用明显、广泛存在二、健康危险度评估(健康危险度评估的概念;健康危险度评估的基本步骤*;健康危险度评估资料来源;组合危险分数的计算方法;健康危险度的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 Appraisal) 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一) 收集资料1、收集当地年龄别、性别、疾病别死亡率资料;2、收集危险因素资料(二)处理资料1、将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 (这是危险因素评价的关键步骤);2、计算组合危险分数;3、存在死亡危险;4、计算评价年龄;5、计算可达到年龄;6、计算危险降低程度组合危险分数=(危险分数大于1.0的各项1.0)+等于1.0的危险分数 小于1.0的危险分数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个体分析,主要通过比较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可达到年龄三者之间的差别,了解危险因素对寿命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一)健康型:评价年龄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增长年龄1.0;(三)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历史危险因素类型):评价年龄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增长年龄=1.0 ;(四)一般性危险型(少量危险型):评价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差1(大或小)三、个体化健康维护计划的概念、制定和实施*。健康维护计划指在特定的时期内,依据求医者的年龄、性别及危险因素而计划进行的一系列干预措施。第十章 健康行为干预健康行为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是指任何与疾病预防、增进健康、维护健康及恢复健康相关的行动。日常行为: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当锻炼、充足睡眠等;预警行为:驾车系安全带,溺水、车祸、火灾等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保健行为:定期体检,预防接种,即使就诊,遵从医嘱,配合治疗;避开环境危害的行为:离开被二手烟污染的环境,在存在污染的环境中工作时穿戴防护用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定义及相互的联系与差别*。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 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促进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即“健康教育+环境支持”。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和基本策略。从哪些方面可以达到实现健康促进的目的?1. 制定促进健康公共政策 2. 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 加强社区行动4. 发展个人技能5.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1. 倡导(advocacy) 2. 促成(enabling) 3. 协调(mediation)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1. 倾向因素 2. 促成因素 3. 强化因素常用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健康信念模式,行为改变阶段模式,社会认知理论*。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 为的理论模式。1. 感知到威胁2. 益处和障碍的判断 3. 自我效能健康咨询的5A模式及其原则*。评估Assess;劝告Advise;达成共识Agree;协助Assist;安排随访Arrange1.建立友好关系(赢得信任);2.鉴定需求(仔细倾听);3.移情(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良情感并设法克服);4.调动参与(找出问题相关因素和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5.保守秘密 ;6.尽量提供信息和资源(分享有用信息和简单的事实)第十二章 合理营养指导营养与营养素的概念。营养(nutrition): 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营养素(nutrient):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是在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平均需要量(EAR) ;推荐摄入量(RNI) ;适宜摄入量(AI)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各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状、膳食参考摄入量。(一)蛋白质 1.生理功能:(1) 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2) 调节机体生理过程;(3) 供给机体热能 2.食物来源:(1)动物性蛋白质,如肉,鱼,禽,蛋,奶及其制品;(2)植物性蛋白质,大豆及其制品。3.缺乏症状:(1)营养不良性干瘦病;(2)水肿型(二)脂类(Lipids)1.生理功能:(1)储存能量、随时供给能量;(2)是机体的结构成分;(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4)改善食物感官性状、增进食欲、维持饱腹感2.食物来源:(1)植物油脂(如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等);(2)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羊油、鸡油等);(3)坚果类(如核桃、松子等)及谷类胚芽部分蔬菜3.必需脂肪酸缺乏表现:皮肤损伤(出现皮疹等)、脱发、生长发 育迟缓、生殖障碍、以及肾脏、肝脏、神 经和视觉方面的损害。(三)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1.生理功能:(1)能被机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供给能量(4kcal(16.7kJ)/g);节约蛋白质及抗生酮作用;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参与维持生命的代谢过程。(2)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 增强胃肠功能,利于粪便排出; 控制体重和减肥; 可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能调节肠道功能,减少肠道疾病发病率。2.食物来源: (1)粮谷类、薯类、豆类及含淀粉多的坚果类,含有大量的淀粉及少量的单糖或双糖。(80%)(2)各种食用糖,如蔗糖、麦芽糖、蜂蜜、糖果、甜食、含糖饮料,它们是单糖、双糖的主要来源。(3)动物性食品只有奶类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四)矿物质(minerals)1钙(1)生理功能: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活动;参与凝血过程;多种酶的激活剂;降低毛细血管及细胞膜的通过性,防止渗出, 控制炎症及水肿。(2)缺乏:婴幼儿佝偻病;成年人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过量: 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奶碱综合征(Milk-Alkali Syndrome, MAS):高血钙、碱中毒和肾功能障碍。(3)食物来源:奶及奶制品,大豆和及其豆制品,其它豆类,虾皮、海带、芝麻酱、发 菜、银耳、绿色蔬菜、骨粉、牡蛎等。2.铁(1)生理功能:构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参与体内氧气及二氧化碳的转运和交换;参与组织呼吸过程。(2)缺乏:缺铁性贫血。过量:急性铁中毒,慢性铁中毒:细胞成分(如脂肪酸、蛋白质和核酸等)的明显损伤、肝脏(3)食物来源:食物中铁的良好来源为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畜禽瘦肉、鱼类等。(五)维生素(Vitamins)1.维生素A(1)生理功能:参与视网膜内视紫质的合成与再生,以维持正常的暗视觉; 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进生长发育(骨、体重);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2)缺乏:夜盲症;干眼病;皮肤上皮过度角化;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功能低下过多:降低成骨细胞活性;妊娠早期每日摄入750045000g视黄醇当量可造成胎儿畸形。食欲降低,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疲倦、头痛、嗜睡、易激动;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减少等;脱发、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皮疹、脱屑、脱皮 并伴有色素沉着,指甲变脆,骨关节疾病。(3)食物来源:维生素A来自于动物性食品,主要是肝脏、 禽蛋、鱼肝油、鱼卵、牛奶等;胡萝卜素来自植物性食品,它富含于有色的蔬菜水果中,与植物的橙、黄、绿等色 素共存,蔬菜水果的颜色越深胡萝卜素含量越高。2.维生素D (1)生理功能:提高血浆钙与磷水平到超饱和程度,促进钙磷吸收,激发肠道对磷的转运,对钙的动员,增加肾对钙的吸收;促进骨骼和牙齿的生长。(2)缺乏:佝偻病;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过量:临床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多尿、烦渴,钙可大量沉积一些软组织中。(3)食物来源: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有鱼肝油、动物 肝脏、蛋黄等。奶类含维生素D不高,故以奶类为主食的婴儿应及时补充鱼肝油,但切忌过量。 植物性食品不含维生素D,不能作为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3 .维生素B1 硫胺素(thiamine)。也称为抗神经因子,抗脚气病因子。(1) 生理功能:以辅酶的形式参与能量代谢,尤其是糖代谢;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2)缺乏:干型脚气病:多发性神经炎症状。湿型脚气病: 心悸、呼吸困难、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及上行性水肿等。混合型脚气病同时具有干型和湿型脚气病两类表现。婴儿脚气病:2-5月龄,食欲不振、呕吐、兴奋、心跳快、呼吸急促和困难。(3)食物来源:硫胺素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主要食物来源 为粮谷类、豆类、酵母、干果、动物内脏等。我国居民以粮谷类为主食,一般不会发生硫胺 素的摄入缺乏,但需注意其在烹调加工过程中 的损失,如粮谷类加工精度过高、过度淘洗、 烹调加碱、高温油炸等均可使硫胺素损失过半。4.维生素B2(核黄素,riboflavin) (1)生理功能:核黄素经磷酸化后产生两种黄素辅酶即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作为许多黄酶的辅酶成分参与生物氧化,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均有密切联系。(2)缺乏:“口腔-生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口 腔、生殖器官、皮肤的脂溢性皮炎,可致口角炎、唇炎、舌炎、脂溢性皮炎、睑缘炎、角膜炎、阴囊皮炎等症状。(3)食物来源:主要食物来源为动物性食品,尤其是动物 的心、肝、肾等内脏,其次为蛋、奶;绿色蔬菜、豆类中也有一定含量;粮谷类中除小米外含量均较低。5.维生素C(1)生理功能:参与体内氧化还原过程。(2)缺乏:坏血病(3)食物来源: 最好的食物来源为新鲜蔬菜和水果,如 芥蓝、雪里红、花菜、生菜、菠菜、韭菜、青椒、西红柿等蔬菜,以及鲜枣、柚子、柑橘、柠檬、草莓等水果。叶菜类比根茎类含量多,酸味水果比无 酸味水果含量多。合理营养的概念。平衡而全面的营养称之为合理营养合理膳食的概念和基本要求。合理膳食也称为平衡膳食(balanced diet), 是指膳食所提供的能量及营养素在数量上能满 足不同生理条件、不同劳动条件下用膳者的要求,并且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适宜的膳食,是合理营养的实现途径。(1)满足热能和营养素供给量及合理比例;(2)选择食物要多样,合理配餐;(3)合理的烹调加工方法,减少营养素的损失;(4)合理的膳食制度和良好的进食环境;(5)食物应感官性状良好,多样化,并能满足饱腹感;(6)食物应对人体无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膳食指南(dietary guide):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国情制定的,教育人群采用平衡膳食,以摄取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人群营养状况评价及干预策略*。营养调查(nutritional survey):全面了解个体或群体营养状况的基本方法,目的是了解不同生理状况、不同生 活环境、不同劳动条件下各种人群营养 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有计划地改善和 提高人民膳食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包括四部分:膳食调查、体格测量、营养缺乏病的临床检查、营养状况实验室检测。第十四章 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第二级预防的实施疾病筛检的概念。筛检(screening)是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它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发现那些表面健康,但可疑有病或有缺陷的人。确定疾病筛检项目时需遵循的最低标准*。最低标准:(一)疾病方面 1、所筛检的疾病或状态必须是严重的(即有较高的死亡率或发病率),避免出现过多假阳性结果。2、对所筛检的疾病或状态的预防效果及其副作用有清楚的认识。3、清楚所筛检疾病或状态的自然史,所筛检疾病应有可识别的早期临床症状或体征,且有足够长的领先时间实施筛检。 (二)筛检试验方面 1、筛检方法或程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患病人群被遗漏(假阴性)可降低筛检方法的灵敏度;健康人群被错误地认为患有疾病(假阳性)可降低筛检方法的特异度。2、筛检方法的可接受性:筛检方法必须是快速、简便、廉价和安全,以避免在时间、人力和金钱方面的成本过高,便于为受检者所接受,同时也不能给受检者带来任何的伤害。(三)医疗保健系统方面对筛检阳性者能实行有效地追踪,以确定是否患病;在开展一项特殊疾病的筛检计划前,患病者应该已经得到有效治疗;必需治疗筛检和诊断过程发现的疑难病症者;干预措施应该易于被筛检人群接受;应该明确定义筛检的目标人群;应该明确筛检的负责人和用于判断筛检试验阳性结 果的截断值,应该清楚如何使筛检结果成为受检者常用医疗保健场所的医学记录。 (四)伦理学方面遵守尊重个人意愿、有益无害、公正等一般伦理学原则;受检者“知情”;有益无害原则在筛检实施的标准中有明确体现;个体的预期寿命是否长于无症状患者早期筛检的获益时间;公正原则要求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确定筛检的频率。(一)决定筛检频率的因素:疾病的病理特点和速度;筛检方法的灵敏度 灵敏度高,筛检的频率主要根据疾病的病理发展的速度来决定 灵敏度过低,需要增加筛检的频次(二)确定筛检频率需注意的问题1.疾病的危险度并不是决定筛检频率的因素,而是由筛检试验的灵敏度和疾病进展的速度决定的。危险度更多的是决定是否要做这项筛检,而不是筛查的频率!所以不能因为疾病有更高的危险度而简单的建议增加筛检的频率。2首次筛检和以后重复实施筛检频次:首次筛检往往都会发现很理想的效果; 检查越频繁,发现的假阳性结果越多。因此,太长的筛检间隔将增加重要疾病漏诊的风向,但筛检频率过高将会增加费用,并且浪费做更重要事情的时间,同时将会增加产生假阳性结果和不必要工作的可能性!实施筛检的基本程序。遵循筛检原则:见第六章;做好检查前准备;掌握检查方法;提供健康咨询: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筛检异常的处理:见第二节;了解并向受检者介绍筛检的不良作用:包括心理和生理上的;掌握各种筛检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并向受检者解释清楚;注意事项:向受检者简介筛检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异常筛检结果的处理原则。一、发现异常筛检结果;二、可能需要的进一步检查;三、可能需要的治疗方案;四、转诊、专家咨询和会诊;五、随访:患者接受初步检查和治疗后还要继续监测;六、健康教育。不适宜的筛检技术。血液检查,尿常规,血清肿瘤标志物,肝炎病毒标志物,心电图,胸部X线射片,违禁药物检测,腹部超声检查,血管超声检查,骨密度检查,阴道镜,子宫内膜活检,眼压测定。第十六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 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 吸烟 2.膳食因素和肥胖 3.身体活动不足 4.过量饮酒 5.精神、心理失衡慢性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WHO慢性病防治策略:综合控制多种危险因素,即通过整合的卫生服务功能和基本的公共卫生行动,促进降低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膳食不平衡和身体活动不足,及以执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为契机的控制烟草行动;2.整合一、二、三级预防,特别是面向人群策略和面向高危个人的策略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慢性病;3.通过健康促进及多部门和各学科间的密切协作来控制慢性病和相关危险因素。基本原则: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措施:(1)关口前移,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2)拓展服务,发现和动态管理高危人群检出和管理。 (3)规范防治,提高诊治效果。 (4)明确职责,加强慢性病防治有效协同。 (5)抓好示范,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 (6)共享资源,完善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 (7)加强科研,促进技术合作和国际交流。疾病管理的概念*疾病管理是指针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提供不同的服务,也就是对疾病采取“全程的管理”,从根本上控制医疗保健的成本, 节约有限的卫生资源。慢性病管理的概念、管理内容。慢性病管理(health management for the chronic disease)是指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组 织慢性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通过为健康人、慢性病风险人群、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医药费用为目的的一种科学健康管理模式。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概念、内容*。慢性病自我管理是指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内容:(1)患者日常的自我管理; (2)社区对患者自我管理的支持; (3)医务人员对患者自我管理的支持和随访; (4)卫生系统对医生支持患者自我管理的支持。第十三章 环境卫生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1.人为因素有害物质来源: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2.自然因素有害物质的来源:饮用水供应系统被破坏、居住条件被破坏、燃料短缺、食物短缺、创伤后应激障碍。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1.生物标志物:几乎包括反映生物系统与环境中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测定指标。(1)接触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指生物材料中存在的环境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其含量的高低可反应机体对其毒物的接触水平。如机体接触苯,尿液中出现酚类化合物增加。(2)效应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effect)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如机体接触某些遗传毒性物质,血细胞8-羟基脱氧鸟嘌呤 含量显著增加。(3)易感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2.选择生物标志物的原则: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足够的灵敏度。有足够的稳定性,便于样品的运送、保存、分析。分析的重复性及个体差异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取样时对人体无损害,能为受试者所接受,技术易于掌握。决定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的因素。一、污染物因素:1.理化性质;2.作用剂量:(1)剂量-效应关系即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生物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2)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在接触其有害作用的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3.作用时间。二、机体因素:1.健康状况 2.生理状况3.遗传因素 4.营养条件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环境污染及其相关概念。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由环境严重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称公害病。污染源: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或设备与装置,即污染因素的发生源。污染物: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一、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1.急性中毒: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在短期内急剧增高, 使周围人群吸入大量污染物造成急性中毒。2.慢性炎症;3.变态反应;4.非特异性疾病多发;5.致癌作用(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1.温室效应 2.形成酸雨 3.破坏臭氧层二、 水质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质污染: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 体后,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1. 介水传染病: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体而传播的疾病。2.化学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有害化学物质重金属、砷、氰化物、氟化物、苯酚、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等污染水体后,可经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对健康产生危害。三、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1.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引起钩端螺旋体和炭疽病;引起破伤风和肉毒中毒。2.化学性污染的危害:慢性中毒(例如:农药污染) 致癌、致畸、致突变、公害病 (例如:痛痛病)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由于地壳表层化学元素分布不均衡,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种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摄食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特异性疾病。碘缺乏病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而造成胚胎发育到成人期由于摄入碘不足所引起的一组有关联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单纯性聋哑、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等。其中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则是碘缺乏病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地方性氟中毒:生活在高氟环境中的居民通过饮水、摄食或空气接触等,摄入体内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一种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环境有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一)制定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二)强化环境管理,依法进行监督;(三)加强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采用先进的污染防治策略;(四)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社会环境因素的内涵及其影响健康的特点。包括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关系的诸多因素。作用的散发性,作用的持久性,交互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经济发展与健康水平提高是双向的关系,即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健康水平的提高又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概念,类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活动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与周围环境的体现。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文化对人群健康的作用模式*。教育对健康的影响。第十八章 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职业卫生、职业病概念。职业卫生以职业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通过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职业环境中有害因素对 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健康损害或潜 在健康危险,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和促进职业人群的健康,提 高职业生命质量的目的。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及分类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1、物理性有害因素(physical hazards):异常气象条件;噪声、振动(noise and vibration);非电离辐射(nonionizing radiation);电离辐射2、化学性有害因素(chemical hazards):毒物;粉尘3、生物性有害因素(biological hazards)4、不良生理、心理性因素(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azards):人体工程问题;工作过度紧张;职业心理紧张职业性病伤的概念和种类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或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关的疾病及健康伤害。 1. 职业病 2.职业性损害 职业性多发病(工作有关疾病) 3.工伤职业病致病条件*。1、职业性有害因素 2、作用条件:接触强度、时间、途径 3、个体危险因素:高危人群。遗传、年龄、性别、疾病、营养、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等。高温作业一、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人在热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或耐受的现象。散热适应神经活性物质、热应激蛋白二、中暑1、热射病(包括日射病)(heat stroke):气温高、热辐射强、相对湿度大,散热途径受阻 临床特点:突然发病,出汗“无汗” 体温升高可达40C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热衰竭(heat exhaustion):高温、高湿环境,脑部出现暂时性供血不足而引起热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3、热痉挛(heat cramp) 大量出汗,氯化钠过量损失,水盐平衡失调,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神经肌肉产生自发冲动。表现为肌肉明显痉挛,并有收缩痛,体温正常,患者神志清醒。噪声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noise)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给予较小剂量时就可造成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粉尘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能较长时间漂浮在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微粒职业卫生服务的概念与实施原则。职业卫生服务(occupational health service)是以保护和促进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的全部活动。以健康为中心,职业人群为对象。主要为预防性服务。实施原则:保护和预防原则;适应原则;健康促进原则;治疗与康复原则;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原则。职业卫生服务的核心内容。1.工作场所的健康需求评估2.健康危险度评价3.职业人群健康监护4.危害告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5.职业病和工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6.实施与作业者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7.职业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的概念、目的及内容。职业人群健康监护(health surveillance) 是以预防为目的,通过对职业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检查以及系统、定期地收集、整 理、分析和评价有关健康资料,掌握职业人群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 并连续性地监控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的分布和发展趋势,以便适时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目的:检索和发现职业危害易感人群;及时发现健康损害,掌握健康危害的程度;及时发现、诊断职业病,以利及时治疗或安臵职业病人;评价健康变化与职业病有害因素的关系, 鉴定新的职业危害、职业性有害因素;监测职业病及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不同工业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分 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评价暴露防护和控制以及其他干预措施效果;为职业病危害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治理效果评价,为制订、修订卫生标准、职业 危害防治对策和卫生策略以及行政执法提供科学依据,达到一级预防的目的。内容:1、接触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环境监测、接触评定 2、医学监护(medical surveillance) 3、信息管理医学监护对职业人群进行医学检查和医学实验以确定其处在职业危害中是否出现职业性疾患,称为医学监护。1、就业前健康检查(pre-employment health examination) 职业禁忌症2、定期健康检查(periodical health examination)及时发现、及时治疗3、离岗或转岗时体格检查(termination health examination)分清健康损害责任远期效应者需进行离岗后的医学观察4、职业病的健康筛检(health screening for occupational diseases) 发现某职业性疾患的可疑患者或发现过去没有认识的可疑的健康危害遵循一般筛检原则职业病管理:职业病诊断管理,职业病报告管理,职业病患者治疗、处理管理,职业病病伤的劳动能力鉴定管理,职业病预防管理。一、职业病诊断管理1、职业病诊断资质:(1)机构: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2)医师:执业医师:中级及以上;5年职业病诊疗工作经验;熟悉职业病防治;培训、考核合格2、职业病诊断程序:(1)诊断申请(2)受理(3)现场调查取证(4)诊断:3名及以上集体诊断3、职业病的诊断原则:(1)职业史:确定职业病的重要前提。 (2)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危害评价:诊断职业病的重要取证材料。 (3)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提供有害因素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的证据。二、职业病报告管理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负责职业病报告工作的机构报告,确诊为职业病的,用人单位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依法作出处理。三、职业病患者治疗、处理管理1、治疗原则:力求病因治疗;重视对症,支持治疗;早期和预见性治疗;以整体观治疗;贯彻个体化治疗原则2、职业病患者待遇:工伤社会保险,民事赔偿:职业病患者医疗待遇;职业病患者工作变动待遇;因职业病致残、致死待遇;其他待遇四、职业性病伤的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对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后,根据国家工伤保险法规定,在评定 伤残等级时通过医学检查对劳动功能障碍程度(伤残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做出的判定结论。五、职业病预防管理1、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生产工艺改革和生产设备改进;防护设施;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水平;职业禁忌症检查;第二级预防:职业健康监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第三级预防:调离原有工作岗位,治疗与康复2、有害作业单位职业病防治管理3、职业病防治监管部门(卫生部门和安全生产部门)4、职业病诊疗机构第十九章 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食品安全的定义。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如果食用不安全食品,从而使食物中的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成为食源性疾病1. 经口途径:食物,水传播疾病的媒介(Vehicle )2. 食物中的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pathogenic agents)3. 临床特征(symptom):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食品污染的定义食品在生产(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烹调等各个环节,混入、残留或生产各种不利于人体健康、影响其食用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因素,均可称为食品污染食品污染常见污染物:黄曲霉毒素,有毒金属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代谢产生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真菌毒素有毒重金属(poisonous heavy metal)主要包括汞、镉、铅、砷、铬等,主要来自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农田、菜地的灌溉。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及使用,食品添加剂(food additives)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可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食物中毒的概念、分类和特点*。凡是进食被致病菌及其毒素、真菌毒素、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物,或因误食含有自然毒素的 食物,所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1.细菌性食物中毒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3.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4.化学性食物中毒5.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1)潜伏期短:发病急剧、呈爆发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同时发病(2)发病与食物有关:病人在近期内都食用同样食物,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该食物的人群,一旦停止食用这种食物,发病立即停止(3)中毒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4)病人对健康人不具传染性细菌性食物中毒概述:中毒原因、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预防与急救措施,沙门菌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原因:1.食品受到病原菌的污染2.食品中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3.食品在食前未彻底加热处理or又受到污染特点: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发病季节明显:夏秋季发病率高;中毒食品: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动物性食品发病机制:感染型;毒素型;混合型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潜伏期短,无发热,呕吐为主,神经症状明显,病死率高;霍乱、副霍乱: 潜伏期较长,无发热,无痛性腹泻吐,无恶心,米泔水样便;急性菌痢: 发热,里急后重,脓血便;病毒性胃肠炎金葡菌肠毒素呕吐感染型发烧副溶血性弧菌血水样便食物中毒调查与处理。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危害因素调查,实验室检验处理:病人,中毒食品,中毒场所第二十一章 卫生系统及其功能卫生系统相关的概念。卫生系统:以改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所有组织、机构和资源的总和卫生服务是指卫生系统借助一定的卫生资源,向人群提供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服务活动。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公益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卫生系统的目标提高总体健康水平,提高卫生系统对人们的需求和期望的反应性,以及保证卫生资金筹集过程中的资金公平性。卫生系统的反应性和公平性。反应性(responsiveness):卫生系统在满足人们对系统中改善非健康方面的合理性期望的程度。强调:非卫生技术性服务;普遍的合理性期望1)卫生保健公平性:按照需要公正、平等地分配各种可利用的卫生资源,使整个人群都能有相同的机会从中受益。水平公平: 相同的卫生服务需要,应获得相同的卫生服务利用;垂直公平:具有不同卫生服务需要的人群,应获得不同的卫生服务利用2)卫生服务筹资公平性:卫生服务筹资过程中,不同人群间的经济负担应该公平。水平公平:不同社会类别人群,支付相同的费用应获得相同的卫生服务利用;垂直公平:个体在为健康筹资时,支付额应与其支付能力相一致;支付能力越高,支付的筹资额应越大;3)健康公平性:不同社会人群,应具有较相同的健康状况,或者不同人群具有相同的获得健康的机会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利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卫生服务需要(health service need) :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 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的客观要求。 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perceived need)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或者发现的需要以及未发现的需要。卫生服务需求(health service demand)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没有需要的需求.卫生服务利用(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 (即有效需求量),是由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公共卫生的定义、作用和功能。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和提高效益的科学和艺术。作用:1) 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2) 保护环境免受破坏;3) 预防意外伤害;4) 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5) 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恢复; 6) 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公共卫生的核心功能:1) 评价(assessment),即定期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社区的健康信息,包括反映健康状况的统计学资料,社区卫生需求以及有关健康问题的流行病学和其他研究的资料,作出社区诊断;2) 制订政策(policy development),即推进公共卫生决策中科学知识的运用和引领公共卫生政策的形成,服务大众的利益;3) 保障(assurance),即通过委托、管理、或直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来确保个人和社区获得必要的卫生服务,达到公众同意预设的目标。医疗保健体系的定义。是由向居民提供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和有关保健的机构组成的系统。医疗保健的功能及基本要求。功能:1 延长寿命;2 增进个体的功能;3缓解病人及其家庭因健康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4 解释病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