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x_第1页
(广西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x_第2页
(广西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x_第3页
(广西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x_第4页
(广西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专题能力训练第2页一、选择题1.(2018课标全国,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本题题干设计的是一种历史情境,此情境体现了商汤对生命的关爱,这是仁爱思想的体现,故A项说法体现了题干情境的主旨;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原始农业,并非捕猎,故B项说法错误;从题干情境来看,突出了商汤的行为在争取人心方面的作用,故C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夏商更替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桀的残暴统治,并非是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先秦分封制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在地方行政组织上实现了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故选B项。3.(2019课标全国,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国实力增强的影响。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战国时期秦国兴修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当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因此秦国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足以完成这些任务,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公田制度已经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铁制工具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开始使用,所以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还要考虑秦国的国情,故B项错误;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与水利工程建设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朝历史与汉朝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根据材料,可知其考查的角度是西周时代对秦汉中央集权的作用。A、B、D三项均是秦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制度与现象的概括,与西周时的历史不符。西周推行宗法制,使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血缘隶属关系,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有利于天下一家观念的形成,培养统一意识,这是西周及以之为依托的制度文本周礼为以后历代所重视的原因。故C项正确。5.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是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中“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政绩,故C项错误;官员之间的共同政治诉求是维护统治,“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种表现,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故D项错误。6.(2019湖南六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在儒家学派的大力提倡下,孝成为完整的、有关处理亲子关系准则的学说。秦律对不孝罪的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如殴打祖父母、曾祖父母者,处以黥城旦舂的刑罚,对被控以不孝罪者,最重可判处死刑。这表明()A.秦朝统治者事实上不排斥儒家学说B.秦朝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提倡的忠孝观念C.秦朝用严厉的法律手段来维护孝道D.秦朝时孝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秦律对不孝罪的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如殴打祖父母、曾祖父母者,处以黥城旦舂的刑罚,对被控以不孝罪者,最重可判处死刑”,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秦朝法律对孝道的重视,故选C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忠”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孝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排除D项。7.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排在首位,礼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朝,形成了以礼为首的教育局面。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为春秋时期孔子所首倡,B项开始于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均晚于题目限定时间“西周”;西周的教育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故排除C项;以礼为首的西周教育主要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维护宗法制下的等级制度,故本题应选D项。8.(2019课标全国,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朝学术思想发展的原因。汉初,道家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黄老之学,满足了统治阶级休养生息的需要,而西汉中期,董仲舒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新儒学,满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共同点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需要而主动兼容各种思想,故C项正确;西汉中期,王国问题已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了各派思想的融合,故B项错误;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不能表明统治者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D项错误。9.(2019陕西西安联考)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这反映出()A.汉朝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提及秦朝实行郡县制而导致了东方的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主要是在东方,故选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C项;由题干材料“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可知汉朝在秉承秦制方面具有变通性,排除D项。10.(2019湖南郴州模拟)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西汉前期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体制,皇帝任命官员管理与委托刘姓子弟统治地方并举;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通过授权品级较低的刺史代表皇帝巡查监督各地郡县官员和王侯;东汉后期刺史所辖州成为郡县之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取代郡县二级制。这些举措的变化主要表明汉朝()A.地方行政机构并非一成不变B.统治者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C.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D.都起到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效果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举措主要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而非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的客观效果,因此不能体现出与主观愿望相背离,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的效果,排除D项。11.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题干材料反映出,西汉前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这反映出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A项错误。西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故B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题,并且地方豪强势力主要是在东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故D项错误。12.下图为汉朝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生产情况。注意关键词:汉朝。从图片信息看,有多人在农田中集中从事农耕,因此这属于汉朝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故选D项,并由此排除A项。图片体现的是劳作的情形,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排除B项。图片反映了集体耕作状况,无法判断出土地性质是否为土地公有制,故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制度示意图材料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材料四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2)延续性:皇位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分析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分析出周王的地位。第(2)问,对比分析血缘关系及皇位世袭制在秦朝的延续,区分地方管理及官员任免方式与西周的不同,并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归纳出变化的原因。14.(2019天津文综,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